观赛感受鲜活的中国传统民俗 龙舟竞渡又端阳 沉浸式

央视网消息: 随着端午节临近,不少地方的龙舟赛已经拉开帷幕。选手们奋力挥桨,在比赛中感受龙舟竞渡的魅力。还有的地方正在鼓足干劲冲刺训练,为即将到来的龙舟比赛做准备。

江西南昌:击鼓催征赛龙舟 挥桨激浪斗志昂

在江西南昌红谷滩区九龙湖畔,一场国际龙舟赛燃情开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42支龙舟队伍1200多人参加。随着发令声响,配合激昂的鼓点,参赛选手们有节奏地挥动着船桨,奋力向终点冲刺,水声、欢呼声、呐喊声,不绝于耳。

浙江平阳:奋楫争先逐碧浪 鼓足干劲加练忙

为了能在龙舟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浙江温州市平阳县潘南村的队员们除了水上训练外,还在岸上加紧练习。在桥下空地上,队员们手持龙舟桨,桨上绑着砖块。据教练介绍,砖块训练是模拟水上龙舟划行时的阻力,让队员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更加真实的划桨体验。

广东佛山:“漂移”过弯不减速 水上“狂飙”勇向前

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叠滘水乡,水路狭窄且曲折,当地的龙舟竞技因此有了独特的比赛方式——龙舟漂移。 临近端午,那里的龙舟队正在抓紧进行夜训。入水、拉水、御水、移桨,25米长的龙舟在平均宽度约6米的河道上高速漂移。

夜色渐深,水面上的拨桨声依然紧密。训练虽然辛苦,但对于当地人来说,端午赛龙舟不仅是一项比赛,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和坚持。


连江的春节作文400字

走!现在让我带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连江的民俗风情。 一、火树银花闹元宵每年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我们连江人最喜欢闹元宵了。 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舞狮子,放烟花……大街小巷处处烟花璀璨,欢歌笑语,喜闹元宵。 在我的老家北茭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充满传统色彩的“海神灯”巡游当地的每条街巷和滩头山坡,盛况空前;每当“海神灯”从各家门前经过,村民便出门焚香礼拜,祈求来年平安如意。 二、做夏“煮锅边”立夏,我们连江风俗是煮鼎边“做夏”。 鼎边糊也称锅边糊,这可是我们连江最著名的风味小吃,来连江的人都说:“不吃鼎边糊,不算真正来连江。 ”相传有时候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天煮鼎边,不但是为了一家人吃饱好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尝,体现了我们边江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三、“龙舟竞渡”庆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 我们连江人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就在门前插艾叶,挂香囊,包粽子,赛龙舟……一直到五月初五,也叫“五日节”。 这大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吧。 这几天,几十艘龙舟横贯敖江,你追我赶,扣人心弦,声势颇为壮观。 四、冬至节话汤圆连江人冬至节都要搓汤圆,象征全家团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长一岁”之说。 冬至汤圆可以用来互赠亲朋好友,也可以祭祖。 妈妈教我一首关于冬至节有趣的民谣:“搓糍齐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讨依嫂,依弟单身哥。 ”所以冬至节搓汤圆还有添丁增福的意思。 怎么样,看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对连江感兴趣了?欢迎你的光临。 评:你选取了连江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营造出浓浓的乡土气息,使人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风采。

端午节的国旗下讲话100字

国旗下演讲之端午节本周星期三又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第一,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 第二,端午节是卫生节。 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 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以驱蚊蝇净化空气。 第三点,端午节是体育节。 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 端午竞渡能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第四点,端午节是美食节,因为我们要吃可口粽子。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如今粽子的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因为地域不同,各地的习俗也稍有不同。 有些传统的习惯已经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国旗下讲话,我们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们能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过好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 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 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 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 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 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 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9711.html
下放 华为新机曝光 麒麟9010芯片 价格比Pura70便宜
商纣王为后人留下了哪些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