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春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 国家气候中心

国家气候中心官微消息,2024年春季,全国气候总体呈现暖湿特征。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南方多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北方冷空气次数偏多,气温波动起伏大。全国降水量总体偏多,但空间分布不均。14次区域暴雨过程袭击我国,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南方强对流天气频发,局地影响重;西南地区出现冬春连旱,进入5月后缓解;4月以来,黄淮江淮地区气象干旱露头并发展,目前仍存在中度及以上等级气象干旱;春季,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生成两个台风,生成数量接近常年同期,无台风登陆我国。

一、春季全国天气气候特征

今春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2024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12.3℃,较常年同期(10.9℃)偏高1.4℃,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图1)。季内,除3月上旬气温偏低0.8℃以外,其余各旬气温均偏高,其中5月下旬气温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高。

从空间分布来看,春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1~2℃,其中西北地区东部以、内蒙古大部、华北西部等地偏高2~4℃(图2)。四川、山西、甘肃、安徽、云南、陕西、湖北、宁夏、河南等9省(区)平均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广西、贵州、海南、江西、山东、河北、内蒙古和湖南等8省(区)为历史同期第二高。

季内,西南、华南等地共有31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标准,其中海南临高(42.8℃,4月30日)、澄迈(42℃,4月30日)等12站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

图1 1961-2024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历年变化(单位:℃)

图2 2024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单位:℃)

全国降水量总体偏多,但空间分布不均。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6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3.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六多(图3)。偏多区域主要位于东北地区中南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地区西部、西北地区东部、西藏中部、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大部等地,上述地区降水量偏多5成至1倍,局地偏多1倍以上;偏少区域主要位于华东中部和北部、华中东北部及内蒙中部和西部、甘肃北部、新疆西部和东部、西藏西部、西南地区西部等地,上述地区普遍偏少2~8成,局地偏少8成以上(图4)。广东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吉林和青海为历史同期第3多。

春季,全国共有195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当月历史极大值,其中51站的日降水量突破春季历史极大值,广东斗门(395.6毫米,5月4日)和海南珊瑚(629.3毫米,5月30日)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图3 1961-2024年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历年变化(单位:毫米)

图4 2024年春季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图(单位:%)

二、春季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14次区域暴雨过程袭击我国,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春季,我国共发生14次区域暴雨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3.8次。4月2-7日的暴雨过程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八强,受其影响,我国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东部及贵州东北部、重庆、四川中东部等地累计降水量50~100毫米,浙江西南部、福建、江西南部、湖南东南部、广东大部等地累计降水量100~250毫米,局地超过250毫米(图5);湖南茶陵(203.2毫米)、广东始兴(145.3毫米)日降水量超过极端阈值。

图5 4月2-7日全国降水量分布图

西南地区冬春连旱缓解,黄淮江淮干旱露头发展。今年以来由于温高雨少,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冬春连旱,4月17日重旱及以上面积(32.6万平方公里)、特旱面积(13万平方公里)达到峰值。进入5月后出现多次降水过程,冬春连旱缓解。4月以来,黄淮、江淮等地气象干旱开始露头并发展。至5月25日,中旱及以上等级干旱面积(43.6万平方公里)和特旱面积(13.7万平方公里)均达最大(图6)。目前,黄淮中部、江淮北部、江汉东部等地仍存在中度及以上等级气象干旱。5月31日,鲁豫皖苏鄂五省中旱以上干旱面积30.8万平方公里,其中重旱12.4万平方公里,特旱4.3万平方公里(图7)。

图6 4月1日至5月31日鲁豫皖苏鄂干旱面积演变

图7 2024年5月31日全国气象干旱综合监测

南方强对流天气频发,局地影响重。春季,全国共出现16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其中12次为风雹降水混合型,具有点多面广、突发性和极端性强的特点,湖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灾害影响较重。其中4月1-4日和4月29日至5月1日的两次强对流过程达橙色预警。

10次沙尘过程影响我国,较历史同期略偏少。春季,共有10次沙尘天气过程影响我国,较2000-2023年同期偏少0.5次。其中,3月31日至4月2日过程达强沙尘暴,3月27-29日和5月14-17日两次过程达沙尘暴。3月31日至4月2日,新疆东部和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河西、内蒙古西部、宁夏等地出现扬沙或浮尘天气;新疆南部出现沙尘暴,喀什、于田、塔中、且末、若羌等地出现强沙尘暴。

12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较历史同期偏多。春季,12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较历史同期偏多3.3次,其中5月15-16日为强冷空气过程,其余11次为一般冷空气过程。5月15-16日,强冷空过程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北部及新疆、内蒙古等地,其中内蒙古中部、辽宁、吉林东部等地降温幅度达8~10℃,局部超过10℃(图8)。

图8 2024年5月15-16日全国最大降温幅度分布图

台风生成数接近常年同期。春季,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生成两个台风,接近常年同期(1.8个),无热带风暴或台风登陆我国(常年同期为0.07个)。5月26日,今年第1号台风“艾云尼”在菲律宾吕宋岛生成,31日,2号台风“马力斯”在南海西北部海面生成。


今年是暖冬吗?

从一月十日起,全国出现大范围的持续性降温雨雪天气,各地多项低温气象记录被持续性严寒天气所改写。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今天解释说,今年冬天其实并不算冷,到目前为止,今年冬天气候仍属正常偏暖。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凌告诉记者,冬天是指当年十二月到次年二月的一段时间,判断冬天是冷是暖也取决于这三个月的平均值是偏高还是偏低。 从二00七年十二月入冬以来,截至今年一月二十三日,中国平均气温为零下三点七摄氏度,这不但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低温,反而比常年同期偏高一点一摄氏度。 一月十日至二十二日,虽然湖北、湖南等地气温下降到历史同期第二低,但今年冬季还未结束,还无法断定这个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 “为什么这次降温人们感觉如此强烈?”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艾婉秀说,主要是因为前几年冬天比较暖和,而且去年十二月气温也持续偏高,人们已经习惯了温暖的冬天。 一月份以来,冷空气突袭,雨雪天气频繁发生,人们对冷的感觉更为明显。 实际上,在“三九”、“四九”天出现这样的雨雪降温天气并非反常,也不能说明今年是“冷冬”。 艾婉秀说,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的趋势更加明显,但气候变暖并不代表气温不断攀升,冬天就越来越暖和。 “暖冬”是整个冬季气温的平均概念,“暖冬”也可能出现大幅度降温等天气起伏的现象。 目前来看,今年冬天整体趋势呈现出先暖后冷。

近百年我国气候在变暖,以哪季最为明显

近百年我国气候在变暖,以冬季最为明显。 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 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1998年冬季最暖,2001年次之。 降水以20世纪50年代最多,以后逐渐减少,华北地区尤其如此。 这意味着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去冬今春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普遍偏高,其中东北、华北、黄淮、江淮中部、江南东部等地偏高2℃—4℃。 2001-2002年的冬季为近40年来第二个最暖的冬天(第一个为1998-1999年冬季)。 去冬今春我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其中华北中南部、东北西南部偏少5—9成,华北、东北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 北方地区出现了10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沙尘暴过程。 华北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

今年的冬天会不会很长?

今年冬天会不会长,这里有一份相关资料你看了就会知道了。 今年入秋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常年偏高,出现了暖秋现象。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自1986年以来连绿5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持续偏高后的又一个暖冬的即将来临?国家气候中心的气象工作者们也正在为尽快得出结论而紧张地工作着〿其实,暖冬与冷冬是个气候概念,是与气候平均情况比较而言的。 一般冬季(12月—次广月)我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就称为“暖冬”。 暖冬并不意味着整个冬季都很暖和,冷暖交替是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暖冬季节里也常常出现冷暖交替的现象,但是以暖占优势,即暖的时间要比冷的时间长,暖的幅度要比冷的幅度大。 反之则为冷冬〿暖冬形成的原囿我国臿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持续暖冬气候,但是1999年和2000年冬季气温又明显下降,暖冬特点表现不明显。 那么暖冬和冷冬主要是受哪些因素制约而形成的呢?首先,随着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较稳定,但是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大量矿物质燃料燃烧和森林砍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全球气温明显上升,迿00年来已上卿.6°C以上〿但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是直线上升的,然而温度的上升则表现出冷暖交替的波动特点。 上世纪20年代以前为冷周期_0年代刿0年代丿0年左右的暖周期,50年代刿0年代又为30年左右的冷周期,80年代以来又转入一个暖周期。 这表明,气候变暖同时还受其它因素的制约〿另外,火山活动也是一个原因。 地球上大的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火山灰,上升到高空,形成一个“气溶胶”层,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使温度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阳伞效应”。 这表明火山活动频繁,气温容易降低;火山活动少,气温容易升高。 据统计,在暖周期中强的火山爆发要比冷周期中少一半〿0年代以来,全球大的火山爆发明显减少,可能也是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再有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和异常降温的两种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常常会引起我国冬季气候的异常。 一般情况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常常导致我国冬季温度上升,形成暖冬气候〿951年以来发生过14次厄尔尼诺现象,朿3次我国出现了暖冬气候〿0年代以来,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我国持续偏暖。 但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却往往会使我国冬季温度下降,出现冷冬气候〿951年以来发生的8次拉尼娜现象,有6次我国都出现了冷冬〿999年和2000年冬季,拉尼娜现象的持续影响,可能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比前几年明显下降的重要原因〿欧亚大陆积雪。 欧亚中高纬地区冬季积雪也是影响我国冬季冷暖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欧亚大陆冬季积雪面积大,有利于蒙古冷气团的发展和南下,常常使我国出现冷冬气候;但如果欧亚大陆冬季积雪面积小,则不利于蒙古冷气团的加强,使南下入侵我国的冷空气势力减弱,容易出现暖冬〿冬季风的影响。 冬季风强弱是导致冷暖变化的直接原因,一般地讲,冬季风弱,意味着北方的冷气团不活跃,侵入我国的冷空气次数少,势力弱,气温偏高,容易出现暖冬。 反之,冬季风强,意味着北方的冷气团活跃,侵入我国的冷空气次数多,势力强,气温偏低,容易出现冷冬〿副热带高压的强弱。 位于我国东南部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暖性的高气压,它的强弱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冬季冷暖。 一般情况下,该高压强大时,有利于南方温暖气流向我国输送,容易出现暖冬;当它较弱的时候,则不利于南方温暖气流向我国输送,我国冬季温度往往偏低,出现冷冬〿0年代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有利于我国维持暖冬气候〿999年和2000年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减弱,使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下降〿我国暖冬的特炿我国臿986年以来连绿5年暖冬气候又有什么特点呢?首先,从空间分布看,这次全球增暖北半球比南半球明显,北半球是中高纬度比低纬度明显。 我国则是北方增暖明显,南方不明显、西南等地甚至在变冷。 其次,从季节变化看,冬季增暖最明显,秋季、春季次之,夏季增暖趋势还不十分明朗。 第三,从日变化来看,最低气温即夜间气温升高比较明显,最高气温即白天气温升高不显著。 最后,与历史时期比较,从百年以来的变化看,20世纪以来最暖的40年代,连续暖冬最长为8年,而这次已持续15年,昿0世纪少见的〿998年平均气温超迿0年代最暖的1946年,成为本世纪以来最暖的一年。 从千年以来的变化看,公元前5000‿000年,气温比现在高凿°C左右,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就发生在那个时候。 当时陕西关中一带都有麋和竹鼠等亚热带动物以及鱼类等大量水生动物存在,这个时期称为“气候适宜期”;中华民族光耀千秋的盛唐时期,气温也比现在高出1°C左右。 西安一带有的年份无冰无雪,还能种植柑桔,这个时期称为“小温暖期”;所以这次增暖还赶不上那个时候〿暖冬的影哿从当前来看,暖冬对节约能源、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建设以及人们的户外作业都非常有利。 但暖冬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暖冬促使小麦旺长,抗寒能力降低,赶上春季低温容易受冻害,所以要注意预防冻害;其次暖冬又会使病虫害滋生蔓延,所以要加强防治病虫害的工作;还有暖冬气温高,蒸发量加大,使干旱加剧,对冬小麦生长和春播春耕不利,需加强抗旱保墒工作;另外,暖干天气再加上多大风,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必须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从更长的时间尺度看,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 近百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大约上升了10‿5厘米。 海平面上升可能使沿海低地被淹没,海岸和海滩遭受侵蚀,土地盐渍化,海水倒灌,港口和海岸建筑物受损坏,航运、水产养殖业受影响等等。 同时还能造成气候带移动。 首先全球变暖会引起温度带北移,一般在北纬20‿0度之间,约每隿0个纬度,温度相差7°C,如果全球平均增暿.5°C,温度带即可北移5个纬度,使原来寒冷的地区变得温暖起来。 其次也可能会引起降水带的变化,原来旱的地方可能变得潮湿,原来潮湿的地方可能变得干旱;另外降水的季节分配也会发生变化,也可能使有些地方夏季降水减少,冬季降水增多。 这样将会使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布局受到影响。 当然这种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19817.html
刚上市降15万 沃尔沃S90新款亮相 新增ES90版本
融资额超亿人民币 阿里巴巴等 来未来科技公布B轮融资 投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