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洲 美国过去两年的名义GDP涨了将近20个点 这哪是低增长

“布雷顿森林体系:过去80年与未来展望”国际会议暨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5月2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开幕,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海洲出席并参加“数字金融助力金融强国”主题论坛。

黄海洲:增长应该优先于对债务的担忧

我讲三点。

首先世界是复杂的,我们想要用简单的一句话去描述一个问题相当难,但是在有些国家经济增长是很慢的。未来的一系列挑战,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我希望未来不是那么悲观的,未来靠增长。

所以我讲三点:第一点,系统非常重要;第二点,世界是多样性的;第三点,未来靠增长。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谈判的时候,中国做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中国有个非常好的提案,这个提案是孔祥熙和宋子文提出来的。这个提案很简单,如果没有发生全球性的大金融危机,借债人想要赖账,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所以这时候应该保护债权人;如果全球遇到比较大的危机,比如二战后的重建,这个债务问题非常大,这时候政策应该倾向于保护借债人。但是,当时的讨论时没有被外界提及,而且比较遗憾的是,所有相关文件都被带到台湾去了,也没有被公开,但实际上有人找到这个文件,里面有很重要的意见。我想借这个机会,把这段历史给大家做个回顾。

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以后,全球增长都是非常稳定的,就是1944年和1945年解决了二战之前的纷争,还有其他一系列问题,这个系统还是有效的,全球增长也很好,贸易量也增长得很快。

但是这个系统里面有个很重要的漏洞,就是美元和黄金挂钩,而全世界的黄金供应是不够的,直到1985年广场协议和1987年卢浮宫协议才找到新的体系。从1971到1981年全球经济处于高通胀、低增长状态,就是因为这个系统实际上已经不工作了。

我们回顾一下1981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这段期间,大家一般认为全球经济主要是高增长、低通胀,但并不是全球所有国家都是这种状态,日本实际上先失去了十年,又失去了十年,然后又失去了10年,这30年里日本零增长、零利率、零通胀。与此同时,美国总体来讲是中等程度发展,中国则是高速发展。这个世界还是相当复杂的,但是这个世界体系还是非常重要的。

到了2020年世界又发生了一些变化,各国应对新冠疫情采取的措施相当不一样。到今天而言,大家知道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2023年GDP规模都超过了2019年,即新冠疫情发生之前的GDP规模。但是,如果比较增长速度的话,则有两个重要的变化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个重要的变化 ,虽然所有国家2023年GDP规模都超过2019,基本上都恢复了,但如果把各国2023年GDP规模除以美国2023年的GDP规模,再跟这个国家2019年GDP除以美国2019年GDP来比较的话,得出的答案是所有国家2023年GDP与美国的比值,相对于2019年的这个比值都是下降的。

过去3年里唯一一个国家,在全球GDP规模贡献里面有大幅上升的,涨2-3个点,就是美国 ,其他国家相对于对全球GDP规模的贡献要么是持平,要么是小于美国增长的3个点,要么是下降的,这里面下降比较多的是日本,很大原因是汇率。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我们把世界经济笼统地概括为高债务、高通胀、低增长,不是这样的。 美国过去两年的名义GDP增长涨了将近20个点,这哪是低增长? 美国过去两年造出“七巨头”这样的巨型公司,市值 2.3万亿美元的公司,这根本不是低增长。

实际上在全球增长都很好的时候,日本增长非常差,失去了30年。日本在九十年代危机爆发的之前,其人均GDP达到美国150%。1945年以后,在5000万以上人口的大国里,人均GDP赶超美国的国家只有一个例子,就是日本。日本不仅赶上了美国,而且超过美国人均GDP,达到美国的150%。经过30年的零增长、零利率、零通胀,日本今天的人均GDP低于美国的50%。世界的复杂性,这件事情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第二个重要变化。 2012年劳伦斯·萨默斯在IMF做了一个很有名的演讲,他担心什么呢?他担心2008年危机后全球将来会进入低增长、低利率、低通胀,当时他讲了很多国家面临零利率、负利率,2012年欧洲发生了欧债危机,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等国家的问题,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但是今天回过头看看,劳伦斯·萨默斯担心那件事没有发生,至少在美国没有发生,美国是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吗?不是,所以世界变化是很快的,这个意义上来讲,美国成功利用了这次危机,把原来可能要面临日本式长期的低通胀、低增长、低利率的顽疾给它改变成了相对高的增长,相对高的通胀,相对高的利率水平。

美国过去两年通货膨胀比较高,现在仍然面临一个相对高的水平,这个通胀水平我认为会下来。所以我认为我们不需要太过关注美国的债务风险问题,因为美国过去两年实际利率是负的,如果美国名义GDP增长能保持在5%以上,那么其经济增长将足以应对债务问题。实际上我刚刚讲过去两年美国名义GDP加起来达到将近20%。而且我们要关注到另外一件事,2020年美国实施了超强的刺激(财政刺激)——美国国债占GDP比例一年当中上升接近GDP的13%,往上拉了将近30个点。

我讲的第三点,未来靠增长。增长才是关键,增长一方面靠科技革命,还有很多国家需要做制度性的改革,在国际层面上我们还是要拥抱全球化,支持多边主义 ,IMF在这上面还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问题最好的解释靠增长,增长应该优先于对债务的担忧,这才是我讲的第三点。

总结下来我讲了三点:第一点系统非常重要,希望未来40年如果有机会的话,可以变得更好,可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3.0版;第二点,世界是多样性的,很难用一句话去概括世界的趋势,而且很难用一句话描述所有国家在同一个时间或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同样的,全世界都很好的时候还有一些国家是很差的;第三点未来的关键是靠增长。

谢谢大家!


美国GDP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对全球经济有哪些影响?

会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更容易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经济负增长直接导致黄金价格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强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占据了主导位置,可以说世界的经济市场是离不开美元的。美元股票的上涨和下降,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因此,每当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变化时总会引起很多国家的重点关注。

美国GDP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美国拥有非常强大的经济体系,同时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前两个季度美国GDP的增长情况。二季度美国GDP增长速度下降了百分之零点九,相比于第一季度而言美国GDP下降的幅度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一点六。因此,美国GDP增长速度已经持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并且为了改变通货膨胀的现状,美联储却准备对美股市场进行加息。这也直接影响了全球股价。

影响全球经济发展。

美元的上涨或者是下跌,对于全球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毕竟美元作为国际主流货币,在货币体系当中承担着重要标杆。尤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都是通过美元来进行结算的。因此,美元价格如果上涨或者下跌,对于国际贸易会造成很大程度上影响。

影响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

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市场经济计划,但是现如今是处于全球经济化的时代。美元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在各个国家的经济市场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元也成为各个国家市场经济流通的硬通货币,美元价格发生变化时候,会影响到个别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有什么特点?对未来世界经济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

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金融国际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推动了资本、生产、技术、服务、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使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使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新的特征与运行机制。 (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主体多元化,“金砖四国”表现不俗2003年到2006年,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连续增长最快的4年。 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按实际汇率计算达到3.8%;世界贸易量增长了 9.4%,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22%,达1.2万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 本轮世界经济繁荣中,发展中经济体出现了全面振兴。 据IMF数据,200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7.3%,高出世界总体增速3.5个百分点;从2001年到2006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比重从20%上升到了25%,对全球贡献率为30%,按PPP计算超过50%。 原因在于:一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得益于资源领域的投资和自身发展能力增强,经济进入加快增长期;二是中东国家得益于石油收入和贸易顺差,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更多的劳动人口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年均经济增速从过去的3%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三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经济增长率达5.2%;四是拉美经济稳步增长,主要大国削减公共支出、减少财政赤字、降低利率,鼓励私人投资,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日渐增强,2006年经济增长5.3%;五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色,虽然泰国出现了短暂的金融动荡,东盟经济总体稳健,四小龙经济增长较快,2006年亚洲(日本以外)经济增长8.3%;六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成为美国之外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主要动力,有研究报告预测,今后5年它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超过G7集团。 (二)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动性泛滥,导致全球性资产市场泡沫化2007年,全球经济尽管有所放缓,但仍高位运行。 同时,各经济体的结构不平衡问题依旧严峻。 这种不平衡最主要表现在贸易不平衡上,美国的贸易逆差连年扩张,短短几年翻了一番。 这种不平衡反映出深层次的结构不平衡,美国的储蓄相对不足,而其他国家消费相对不足,同时低端产业由美国向其他国家转移。 正是由于这种错位和产业转移,才造成贸易的不平衡。 从目前情况看,流动性泛滥并没有体现在消费者物价指数当中,经过连续不断的加息和收缩流动性,主要经济体的消费物价指数目前增幅相对温和。 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主要是由服务价格(特别是与居住相关的服务价格,如租金等)带动上涨的,而可贸易商品(不包括原材料及能源)的价格却由于全球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呈现下降态势。 但是,流动性泛滥在资产泡沫化方面得到真正体现。 不但房地产价格在经历宏观调控之后仍顽强上涨(美国房地产价格仍维持在历史高位,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股票市场不断将泡沫化引向新的高度。 2006年度,全球股票市场涨幅将近20%,并且已经超越了2000年初创造的历史高峰。 与此同时,商品市场在流动性的支持下一直高位运行。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触动商品市场,富裕流动性将支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反弹,重新回到上升的通道。 综合因素导致全球资产市场泡沫化。 (三)新一轮结构调整凸显了产品价值链分工和要素分工特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传统意义上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正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并存的新模式。 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全球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增长。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种产品的现象。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产业内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4-1/3。 同时,产业内贸易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是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微观主体。 在国际分工新模式中,跨国公司扮演着全球生产和交换的“组织者”的角色。 从目前全球价值链内部分工的地位来看,全球价值链的推动者主要是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大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带动了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1999),美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在其进出口总额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特别是在化学、机械、电子、运输设备等原材料和中间品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制造业部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 这表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并不仅仅是为了争夺某一市场,而是要服从其全球竞争的需要。 三是产品价值链分工导致生产的“分节化”,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 在产品内部,当分工形式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升级,由产品组装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环节转移时,产品的“分节化”生产得以实现。 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可以在不同国家进行,这改变了产品生产只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传统方式。 目前,已经出现的一种贸易流现象:新兴工业国家出口中间品和资本品--中国出口成品--发达国家,反映的就是在全球化形势下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四)贸易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发展中国家贡献增加贸易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态和核心内容。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下,世界范围内的关税水平大幅下降,非关税壁垒受到约束,从而为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创造了有利环境。 在总量扩张的同时,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国际贸易结构不断改善。 世界各国工业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全球工业品生产和消费的迅猛增长,使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步下降。 此外,世界货物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按名义价格计算,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货物出口额增长了20%,达4.27万亿美元,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为历史最高水平;进口额增长了17%,在世界货物进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 (五)国际直接投资地区间分配不均衡,服务业是FDI流入的主要产业据联合国初步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高达1.5万亿美元,超过此前2000年的1.4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2007年,弱势美元促使更多外国投资流入美国,使美国成为最大FDI引资国,估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1930亿美元。 英国紧随其后,约1710亿美元,成为第二大新增外国投资接收国,法国以1230亿美元位居第三。 欧盟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区,占全部外国投资额的40%。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其金额达670亿美元,较2006年的690亿美元略有下滑。 2007年,富国和穷国在吸引FDI方面均有增长的同时,全球很多地区的跨境并购表现活跃。 生产性服务业跨国转移成为新一轮国际投资的突出特征,服务业跨国投资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60%,在当年流量中也超过一半。 世界跨国公司向服务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世界500强中一半以上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其中制造业相当一部分收入也是依靠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相互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外包的发展。 2006年全球外包业加快重组,总规模估计达8600亿美元。 向低成本、高素质人才的发展中国家的离岸外包迅猛发展,外包业务种类扩大到软件、后台服务、呼叫中心、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丰富了产品供应量的内涵,成为服务转移的重要形式。 (六)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快速发展1、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国际贸易领域的多边协调主要是由WTO推动的。 同时,在双边和地区层面,各种“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订和实施使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手段和渠道不断丰富、完善。 2、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在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机制已经初步建立:(1)在多边层面,自乌拉圭回合签订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以来,WTO投资政策的国际协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在双边层面,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主要通过各国之间缔结的双边投资协定(BITs)来实现。 (3)在地区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区域性(包括外资流入较少的南亚、西亚和西非)经济组织都进行了有关投资自由化的谈判,并达成了相应的框架协议或旨在促进资本流动的合作计划。 3、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使竞争政策国际协调成为日益重要的议题。 尽管国际竞争政策仍然“缺位”,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制定全球性竞争法规的必要性,正着手开展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一)参与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不断增多,“金砖四国”继续成为亮点为适应全球化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未来必将有更多国家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其经济结构调整将紧紧围绕扶“新”、扶“高”、扶“大”、扶“名牌”的调整方向进行。 扶“新”。 就是大力扶持新的增长点,带动行业结构优化;扶“高”。 就是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技术结构升级;扶“大”。 就是扶持企业扩大规模,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实现规模经济;扶“名牌”。 就是扶持名牌产品,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竞争能力。 除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之外,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不但更趋多元化,而且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将继续通过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全面增长;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继续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亮点,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非均衡性仍然存在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货币体系的影响在于,流动性泛滥,这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三)结构调整进一步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资本流动呈现水平型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结构调整的知识型服务型特征都很明显。 目前,服务业占世界GDP的比重已达68%,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与升级使国际竞争从成本和价格的竞争过渡到技术与品牌的竞争,再演变到了产品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成为决定各国在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地位的关键因素。 从中长期看,制造业在后工业化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应逐步相对下降。 从资本流动趋势看,发达国家既是资本提供方,也是资本使用方,国际资本流动呈水平型。 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成为资本流动的两大主要方向。 从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变化看,未来几年国际资本有可能增加对发展中经济体或发展中地区流动,特别是向那些正在采取较大开放政策措施的国家和地区流动。 (四)结构调整的区域化特征增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抬头在此轮结构调整中,不少国家通过双边、多边或自由贸易区谈判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改变区域内的经济关系,建立保证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结构。 区域一体化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因而,区域性组织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贸易与投资的创造效应”,有利于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提高区域内部分工水平,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带动区域内部投资与贸易的增长;另一方面,区域性贸易壁垒对非成员国的进口构成了障碍,对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区域化和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既相互促动,又相互制约。 通过地区内部利益整合,在区域层次上实现全球化带来的部分主权让渡要求,这不失为一条有效而可行的道路。 然而,尽管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减少了WTO多边贸易谈判的层级,但在现行谈判机制下,WTO多边贸易谈判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域一体化组织彰显地区利益的平台,区域一体化组织日益增强的谈判势力及其对地区利益的维护常常使谈判陷入僵局,从而对多边国际协调机制及其有效性带来新的挑战。 (五)此轮结构调整将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差距拉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但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科技、市场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仍在起基本作用。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少数发展中国家将发挥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提升产业结构,成为又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初始阶段或虽已起步但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其国民经济主要成分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各个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还可能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六)跨国公司将继续发展,但受约束大,政府和社会力量增强上世纪的90年代以来,跨国企业兼并、收购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超过了历史记录。 一个新企业或新经济发展的利润空间很小,基本被跨国公司垄断,要发展新的跨国公司,进入的门槛条件也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和本国市场所能够提供的规模和利润。 跨国公司在某种意义上开始垄断世界市场份额,而不再是继续投资,因此而导致跨国公司发展与非跨国公司发展之间差异拉大,非跨国公司逐渐被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因此而形成等级分类和控制的发展模式,这在21世纪初将更加明显。 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起国家那种试图全面追赶的跨越式战略可能不能实现,或者实现的难度很大。 但是,另外一个方面,跨国公司受到的约束也在增加。 跨国公司如果不能解决自身造成的经济、金融矛盾和危机,各国政府之间的政策协调和干预就会趋向加强,这在网络和金融时代,这个问题将明显化。 最后,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将共同参与全球化经济新规则的制定和旧规则的修改、完善,有可能建立对经济全球化的指导方针。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游戏规则也不再被发达国家所垄断。

考虑以下美国gdp的数据,2002年到2012年间,名义gdp的增长率是多少

1. 在2002年至2012年期间,美国的GDP数据显示了显著的增长趋势。 2. 从图表中可以观察到,2002年的名义GDP为10,977,514亿美元,而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上升至16,155,255亿美元。 3. 为了计算这一时期的名义GDP增长率,我们需要计算增长额度,即2012年的GDP减去2002年的GDP:16,155,255亿美元 - 10,977,514亿美元 = 5,177,741亿美元。 4. 接下来,我们将增长额度除以2002年的GDP,以得出增长率:5,177,741亿美元 ÷ 10,977,514亿美元 ≈ 0.471,或者说是47.1%。 5.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增长率代表的是十年间的总增长率,并非每年的平均增长率。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0140.html
天弘中证食品饮料ETF联接A最新净值2.2868 跌0.19
纽交所回应 技术问题 美股又出故障!伯克希尔哈撒韦等多股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