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走出实验室 0到1 再到100 上海这样加速实现

如何跨越实验室到市场的阻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记者在上海调研时发现,这里正通过改革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加快科技成果市场化,助推新质生产力走出实验室。

成果赋权科学家 生产力加快走出实验室

记者见到青年科学家马麟时,他正忙着研究一款光子互连芯片的量产工艺。这款芯片乍一看是只有一毫米厚的普通玻璃,在显微镜下却另有乾坤。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 马麟: 它里面是有非常多的能够导光的通道,而这些通道看上去是一个平面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立体交叉,每一个之间是没有相互影响的。

把它和算力芯片集成后,可以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大幅提高算力。这项研究成果得以市场化转化,得益于不久前马麟拿到的2000万元风投。

而这样的投资机会,过去马麟却错失过好几次。之前,通过改革,科研人员已经可以拥有成果的部分所有权,但那是单位与科研人员共同所有。这种复杂的结构,常常让风投资金望而却步。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 马麟: 相当于你这个房子不是百分之百属于你,然后你要卖它或者处置它的时候,这个是没有办法的。

改变来自在上海推行的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新举措。其中关键一项,就是在明确转化科技成果收益比例等单位权益的前提下,允许科研人员享有科技成果的全部所有权,帮助科研人员将成果投入创业公司,吸引社会资本,更好进行成果转化。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创新服务处副处长 梁冰: 希望我们的科学家能有更大的自主权来实现创业,也是让我们的社会资本和产业能够更加顺利地承载科学家的成果。这个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

马麟公司专利墙上的变化,展示了改革为科研人员带来的红利。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 马麟: 赋权之前专利权人是上海交通大学,现在变更到了我,然后又从我作为专利入股投入到了上海光织科技有限公司。

有了资金的支持,马麟不仅扩大了办公室,招聘了新员工,这两天还忙着采购生产光子互连芯片的飞秒激光器,下半年将交付首批小样。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 马麟: 这样一个政策的确是让我们能够放开手脚开展相关的工作。

现在,在上海交通大学,像马麟一样的科研人员创办企业94家,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超60亿元,估值约370亿元。

零距离服务帮助科研人员解决“不会转”问题

通过一系列改革,上海在着力推动解决科研人员“不能转”的难题。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针对“不会转”的问题,上海也在寻找破解之道。

在上海市科委,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沓厚厚的文件。里面共有250多条问答,内容从政策法规到开一家公司的步骤,解答了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上的各类问题。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创新服务处副处长 梁冰: 这几个月我们调研下来,发现大量的科研人员,其实他的成果最主要是“不会转”,还有我们相关的部门对成果转化的政策理解、政策服务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我们形成这个实务的问答。

梁冰告诉记者,除了政策服务包,他们还开设科技成果转化“训练营”,开设“转化门诊”“转化学堂”,提供精准政策辅导。

那么这些政策辅导传导得如何呢?记者来到上海目前唯一的“创新策源”功能区——“大零号湾”。这里紧邻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高校,集聚了4000多家硬科技企业,是实现“0到1,再到100”的重要孵化区。

总台央视记者 田琪永: 就在调研的这几天,我们在科技企业云集的“大零号湾”,发现了这样的一块牌子,以往区科委会在区政府的集中办公区,那这块牌子为什么会在这儿呢?

走进大楼,记者看到这里聚集了行政、科创和人才服务中心,闵行区科委去年5月从区政府整体迁入这里,成了一站式服务的关键一环,为的就是让政策与科研人员“零距离”。

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徐晖: 作为政府的服务部门,我们就是要来到我们的高校身边,到我们的教授、科创企业和人才身边来做好“零距离”的服务。

科研人员轻装上阵 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开花

用改革破解科技成果的“不能转”,用服务破解科研人员拥有科技成果却“不会转”。调研中记者看到,一系列举措正让科研单位鼓励转、科研人员愿意转,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开花。

就在记者调研期间,“大零号湾”又新增了一个创新孵化器。启动现场,记者遇到了青年教师马道林。刚拿到科研成果全部赋权的他迫不及待就注册了公司,这几天正忙着装修。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马道林: 我们现在能够出来轻装上阵,走到市场上去创业,信心满满在向前冲,然后让我们的产品能够尽快去走到产业需求中去。

马道林告诉记者,新公司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不仅享受了“大零号湾”免费办公室等扶持措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政策法规问题也都有专人解决。

技转专员郭超就是帮马道林解决问题的人。从政策咨询到流程设计,他都梳理得清清楚楚。而像郭超一样的专员,在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有17位。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朱新远: 由我们成立一支专门的这样的技术服务队伍,老师们只要把他的一些想法和产业一起讨论的结果,和这支技术转移的队伍人员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由这支技术转移队伍人员帮助他们、辅助他们来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这些问题。

把转化流程交给专业的人,马道林得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科研。这项给机器人增加触觉的技术,正是眼下他的研究重点。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 马道林: 比如说我们有这样一个USB接口,被它接触之后,就可以把USB上面的这种形态、标志识别到,或者是接触一些布料,这种布料的表面纹理,我们可以非常高密度去重建出来,机器人就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我们的物理世界,能够真正实现智能化。

初步统计,2023年上海市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总数同比增长27.2%,合同金额同比增长24.4%,正助推科技成果加速走出实验室,形成新质生产力。

(总台央视记者 赵曙光 田琪永 邵晨 梁志玮 武文帅)


如何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活动。 简单地说,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把科技活动的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促使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一般需要经过四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技术原理构思阶段,即在已有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实用目的提出新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或设计方案;二是实验室研究阶段,即按照新的构思进行实验研究,或者进行新配方、新工艺探索,目的是研制出样机、样品或新配方、新工艺;三是中试放大阶段,即在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产业化前景比较明朗的项目,将其放大,进行工艺完善、产品定型、设备整合、流程规范、产品质量标准制订等,并将中试产品投放市场,接受市场或有关部门的检验,以便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四是工业化试验阶段,即完善产品质量、环境污染、能源与原材料消耗等方面的控制、监测、保障体系,从而形成能够顺利进入市场的节能、低耗、高效的新的生产线,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上述四个阶段前后一贯,共同构成了成果转化的链条。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阻碍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 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方面:1.科研人员市场意识还不强,科技评价机制有一定片面性。 对科技成果转化本身的认识,也就是对于“科研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反映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观念。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其价值,否则,就失去了科研的真正意义。 目前,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近视”的,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只满足于发表论文、提职称,津津乐道于科技成果通过了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至于如何在生产上应用,如何在市场中产生效益,往往缺乏下文,致使科研领域“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些人过分看重自己的科研成果,一直“捂”着不放。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之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技成果的时效性越来越强。 有人形象地把科技成果比作一块冰,如果总是把它“捂”在手里不转化,很快便会融化而变得一文不值。 科技成果之所以难以转化,除了科研人员自身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目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科研管理部门评价科研人员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其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而不是瞄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终目标,不注重成果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拥有高水平研究人员的部分高校,教师完成了实验室成果、写好论文和申请了专利就算完成科研工作量,就可晋升职称和享受相关待遇。 这种急功近利的科研管理行为,导致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降低,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尤其是重大科技成果短缺。 很多成果、甚至专利技术不具备产业化的竞争力,结果只能“锁”在学者的“书柜”里。 2.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脱钩,成果本身成熟度比较差。 我们的许多科技成果不能适应市场和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一些科研选题与国家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不紧密,致使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比如,对技术研发工作来说,其针对性很强,目的很明确,那就是突破关键技术,提高产品的性能指标。 因此技术开发工作必须源于产品需求。 但在实际情况中,一部分成果在立项和选题阶段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因而不是技术水平不高,就是缺乏实际意义。 此外,一些成果本身的技术成熟度和配套性不够,加之市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降低了转化的成功率。 我们现在所说的成果,一般都是从科研水平上来判断的。 而符合市场需求的成果,除了具备科学上的可行性外,还应当同时兼备工艺、装备、技术等工程研究开发上的可行性,以及经济效益的可行性。 科研院所“生产”的成果或技术往往只是部分单元技术,离实际应用尚有距离,在技术层面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还需继续研究攻关。 如果科技成果在这些方面没有优势,就没有竞争力,要转化很难。 3.成果转化受资金约束,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通道。 资金短缺、经费难筹一直是成果转化的“拦路虎”。 一项技术成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实现其“商品”化。 一般而言,研究、开发、试验性生产的经费投入比为1:10:100,转化各环节的投入按几何级数增加,也就是说,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代价是递增的,需要获得的资金支持越来越大。 资金投入的有无与强弱往往是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关键。 由于科研院所基本上没有能力独自实现成果的中试与产业化,从而造成了科研院所大量“半成品”待字闺中。 发达国家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是有效地依托资本市场的大力支持。 在美国,风险投资基金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通道是比较狭窄的,不仅缺乏风险投资基金,而且市场准入的门槛也较高,一般的企业难以在这个市场上融资。 商业性质的金融业刚刚开始发展,科技贷款的规模和方式还不能适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通道的欠缺,导致部分科研机构开展科学研究难,实现成果转化更难。 4.科研体制的弊端制约着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科技开发活动与企业经营活动分离的弊端一直未得到根本的解决,科技体系条块分割、部门所有、自成一体的结构性弊端基本没有被触动。 正如一些学者所描述的,我国的科研体制可以概括成“一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二是两断层”。 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就是说我国的科研上层建筑非常庞大,有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系统、工业部门的研究所,还有大专院校的研究所,然而在基层却很少或基本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开发试验机构。 所谓两断层,就是科研部门和工业部门各不相关,没有正常的渠道相通,这是第一个断层;工业部门有不少研究所,但是大中型企业却很少有开发试验部与之相适应,这是第二个断层。 由此可见,科技成果的发源地和生产地不属于一个系统,从科技成果到大批量生产又没有经过开发试验和试生产,是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问题。 这样的科研体制显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对科技的需求。 5.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没有成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的主体。 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同时也是成果转化的最佳场所。 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真正主体。 企业会根据市场需要提出科研项目,按照需要搜寻项目,取得项目后,很快引入生产流程。 因此,不论是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均把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很多跨国公司都有自己的研究院,这些研发机构能够与大学和非大学的研究机构密切合作,互相支持,相互补充。 而我国的科技创新仍然以国家投入为主,大多数企业尚未走到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企业研发、吸纳科技成果的动力和能力均不足,相当多的企业过分追求近期利益,普遍不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必要的研发工作,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科技成果难以在企业转化和推广应用。 另外,有的企业热衷于盲目引进国外技术,渴望拿来就能用、就能迅速产生效益的技术,亦即所谓“交钥匙”工程。 对引进技术的“信赖”和对国内自有技术的“不信任”,也成为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 6.政策实施与落实不到位,阻碍成果转化进程。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之一,就是实施积极有效的激励政策。 我国科技界为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积极探索新的分配方式,其中一项就是让科技人员合理持股,让他们以技术要素和智力要素参与分配。 实践证明,这一方式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也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向科技产业,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以及其他省市对于重点产业领域,如软件、集成电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都有激励政策。 但因种种原因,有的政策没有落到实处,有的激励政策成为摆设,严重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如《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提出,转让高新技术成果,科研人员个人可享有不低于20%的转让收益。 这一政策的驱动使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显著提高。 但是,这在一些国有单位却成了难题。 一些人认为,国有单位的研究人员拿着国家工资,研究经费是国家投的,如果将成果转让收入的一部分转给科技人员个人,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一些科研单位的领导和科技人员不敢越雷池一步,宝贵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失去了转化的机会。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科技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忘记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们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楼下那些抄袭的....鄙视.........

现代社会的变迁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 社会学在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变迁的同时,着重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特定社会结构要素或社会局部变化的研究。 社会变迁的内容社会学着重说明下列社会现象的变迁:①自然环境引起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 自然环境依其自身规律演变,影响社会的变迁,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的变迁。 ②人口的变迁。 人口变迁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 一定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人口的变化给整个社会的变化以极大的影响。 ③经济变迁。 它包括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量的增长和生产质的提高。 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之一,给整个社会变迁以决定性的影响。 ④社会结构的变迁。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⑤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表现出来。 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程度不同地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 ⑥科学技术的变迁。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变迁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变化和研究规模、组织形式的变化,一方面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促使现代社会变迁日益加速。 ⑦文化的变迁。 这是分析社会变迁内容的一种综合角度,主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包括因文化的积累、传递、传播、融合与冲突而引起的新文化的增长和旧文化的改变。 社会变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 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 ②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 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和各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 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 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 ③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 进化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 它是一种渐进的部分质变的社会变化过程,是社会有秩序的、缓慢的和持续的变迁。 革命的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 在社会革命时期,全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解体、改造和重组,社会由一种形态迅速过渡到另一种形态。 ④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指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过程、方向、速度、目标和后果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管理。 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变迁都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的过程和原因任何特定的社会体系一经确立,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关系。 但是,社会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存在和发展有赖于和外界不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需要不断吸收新的因素。 社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组成要素都具有自我组织和不断完善的特性,有可能出现各要素发展的不平衡。 社会体系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和不平衡的出现,就要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关系。 这种适应和调整先是局部的、缓慢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导致原有体系结构的整体改组,直至采取社会革命的形式。 在影响社会变迁的诸原因中,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经济的发展变化是最根本的原因。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是生产方式内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物质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生产方式的不断更新,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也发生变化。 社会变迁除了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外,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口、社会制度、观念、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变迁理论主要有:①进化论。 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的过程。 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地向前发展。 法国社会学家A.孔德认为,社会是遵循固定的路线、沿着一定的历史阶段向前发展的,与理性发展的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科学阶段相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军事、过渡和工业三个阶段。 英国社会学家H.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同生物有机体的进化相似,是一个内部“细胞”不断分化和结构复杂化的自我发展过程。 现代进化论者认为,社会变迁是多向性的。 首先,社会进步不是必然的,也有可能出现倒退;其次,进化是沿着许多方向发散进行的,没有固定的阶段、路线和方式;再次,进化的模式是多样的,不同水平、不同形态的社会,具有不同的进化或发展形式。 ②循环论。 认为社会变迁是周期性的重复。 德国历史哲学家O.斯本格勒认为,社会的变化类似于人的生命循环,每个时代都有其产生、成长和衰老死亡的发展过程,社会历史将返回到最初的起点。 美国社会学家P.A.索罗金认为,社会变迁是遵循一种“历史循环模式”进行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灵性、感性和理性三个阶段循环出现,社会学不可能再提出任何其他的社会发展规律。 ③均衡论。 强调社会均衡一致和稳定的属性。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最一般的和最基本的属性,是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由社会一般的规范和价值维持和调整,表现了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致性、不矛盾性和稳定性。 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系一旦建立起来,本身就具有一种使原有状态保持不变的倾向。 当某一部分因内部或外部力量造成整个社会失调时,社会系统的其他部分就会采取矫正措施,使社会恢复到均衡状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帕森斯将进化论与均衡论结合起来,形成进化的结构功能主义。 他承认,社会历史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表现为社会适应力的增强,即社会系统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在系统内部分配这些资源的能力增强。 社会要保持均衡的进化,最终取决于社会能否发展出一套新的、普遍化的价值体系,容纳与整合新的结构要素。 ④冲突论。 冲突论的代表、德国社会学家R.达伦多夫和美国社会学家L.A.科瑟尔等人认为,应该将社会体系看作是一个各个部分被矛盾地联结在一起的整体。 最主要的社会过程不是均衡状态,而是各个社会集权为争夺权力和优越地位所进行的斗争造成的冲突。 社会权力的资源是有限的,没有获得权力的人为了自身利益要求获得权力,已经掌握权力的人要防止别人夺走他们的权力并想获得更多的权力。 任何社会成员都在为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斗争,一切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建立在权力分配的基础之上。 人们对于权力再分配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围绕权力所进行的斗争是持续不断的,由此造成的社会冲突是社会内部固有的现象。 这种利益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社会变迁是必然的、急剧的,后果是破坏性的,任何宏观的社会变迁理论只有涉及与权力相联系的冲突时,才是有价值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社会变迁的宏观研究已逐步转向对某一特定阶段、特定社会、具体社区的社会变迁的研究,相继出现了现代化理论、发展社会学、社区发展理论等。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0186.html
做出的味道差太多了 木须肉都会做 不少人缺少了这一步
好运气细水长流 财运也不败! 12生肖中的谁 年纪越大越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