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统戏曲电影展映活动在沪开幕

曹玲娟

用电影的方式向更多观众展示中国非遗中的明珠——戏曲的独特魅力,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海市群众文化艺术馆、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传统戏曲电影展映活动”6月2日开幕。

本次展映的5部影片均在国内外屡获大奖:《萧何月下追韩信》获2015年第10届日本冲绳国际电影节“最受欢迎外国影片”奖,2017年第二届中国·加拿大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贞观盛事》获2020年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2020年第三届中国戏剧电影展映“最佳导演”奖;《曹操与杨修》2018年获日本京都国际电影节“最受尊敬表演”奖,2019年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提名奖;《邯郸记》2023年获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周“艺术贡献”奖——金鹤奖,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敦煌女儿》2022年获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2022年在日本京都国际电影节上获“最受尊敬导演”奖。

6月8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鼓励市民参与非遗保护传承,非遗传统戏曲电影展映活动于6月2日至9日在上海国泰电影院、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上海科技影城、和平影都、曹杨影城、UME新天地、朵云轩影城、百美汇影城嘉里中心、百丽宫影城陆家嘴中心店、红星影城虹口曲阳店展映。

非遗传统戏曲电影展映活动宣传片


传承非遗文化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我国地方戏曲异彩纷呈。除了京剧以外的地方剧名称,并各举剧目一例

1、地方戏:越剧 剧目:《红楼梦》2、地方戏:黄梅戏 剧目:《天仙配》3、地方戏:昆曲 剧目:《牡丹亭》4、地方戏:粤剧 剧目:《梦断香销四十年》地方戏曲:地方戏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 如秦腔、川剧、泸剧,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如京剧)相对的。 地方戏:地方戏是流行于一定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的通称。 如秦腔、川剧、泸剧,是同流行全国的剧种(如京剧)相对的。 “地方戏”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指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为那一地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 一方面,地方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戏又具有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 这是因为,地方戏是“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中国地方戏中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了京剧以外,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 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遍及全国各地,有300多种,可以称得上世界之最。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评剧、粤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 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是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地的地方戏。 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先后吸收了其他剧种和民间说唱的音乐和表演形式,于清朝末年形成了评剧。 评剧具有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擅长表演现代生活。 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新凤霞等,代表剧目有《秦香莲》、《小女婿》、《刘巧儿》等。 粤剧:是广东省的主要剧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和闽南一带。 居位在东南亚、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也十分喜爱粤剧。 明清时代,中国的许多剧种流传到了广东,这些剧种的声腔与广东音乐、民间曲调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粤剧。 粤剧用广东方言演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著名演员有红线女、马师曾等,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越剧:发源于古越国所在地浙江绍兴地区,是浙江省的主要地方戏,流行在浙江、上海、江苏、江西、安徽等地。 越剧形成于清朝末年,最初全部由男演员演出,三十年代又发展成全部由女演员演出。 越剧唱腔委婉、表演细腻抒情优美,已经成为仅次于京剧的一个大剧种。 著名演员有袁雪芬、王文娟、徐玉兰等,代表剧目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戏,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以及临近各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豫剧的声腔,有的高亢活泼,有的悲凉缠绵,能够表演各种风格的剧目,传统剧目有六百五十多出,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 著名演员有常香玉、牛得草等,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七品芝麻官》《花木兰》《朝阳沟》等。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地方戏之一,旧时称为黄梅调,主要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区。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采茶歌,传入安徽安庆地区后,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发展形成了这个剧种。 黄梅戏载歌载舞,唱腔委婉动听,表演朴实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欢迎。 著名演员有严凤英、王少舫、马兰等,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如何保护传统戏曲麻烦告诉我

艺术家是长期文化熏陶的结果,在他们身上积淀着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成就。 只有从这样的角度,我们才有可能充分理解戏剧艺术对人类的意义,尤其是濒危剧种的意义。 而戏曲剧种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没有人就无所谓文化的存在,没有舞台表演,它们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可能。 因此,无论是民间工艺绝技还是曲艺、戏剧,传承人的确定和培养都是一项重要举措;但相对于其他遗产门类,各戏曲剧种传承人的问题更显复杂。 20世纪以来,政府几度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传统戏曲的继承保护工作,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剧种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究其原因,除了大环境的变化等外在影响以外,更关键的原因是由于演员队伍的涣散以及表演技艺大量失传,更深层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充分注意到表演艺术家作为戏曲传统的核心载体的特殊作用。 因此,虽然我们抄录、出版了数以万计的传统剧目,实现了戏曲剧本的文学形态的保存,在有条件的地方还用现代音像设备摄录了许多剧目的表演,实现了优秀剧目表演的影像形态的保存,但是这些被保存下来的剧本乃至于剧目,依然不足于真正实现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且活态的保存,没有实现它们真正意义上的戏曲形态的保存。 严格地说,无论是哪个剧种,如果不再拥有一批能通过表演将该剧种最重要的传统技艺呈现在舞台上的优秀演员,那么,即使有再多的剧本与录音录像的存在,也不能算是一个仍然存活的剧种。 以往我们简单化地认为,只要抄录下了传统戏的剧本,或者只要有音像资料的保存,将来人们就可以按照这些剧本或音像资料复原戏曲,其实不然。 戏曲真正重要的在于将剧本呈现于舞台上的特殊技艺,而这些包括唱、念、做、打在内的技艺之所以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递,就是由于那些需要在长期的表演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非物质”的手法与心法,才是戏曲魅力的核心内涵,它们存乎一心,不可言说,只能依赖于人的身体一代代地延续。 我们经常感叹一个老艺人的离开就带走了一大批经典剧目,假如他有传人在,这种文化的悲剧就可以避免。 因此,注重表演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传承人在戏曲艺术继承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通过认定各剧种的传承人加大继承保护力度,这是戏曲剧种保护策略上一个具有根本性的转变,也是最接近于艺术本质的戏曲代际传递方式。 传承人的认定意义重大,但是在遴选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缺失与遗憾,仍需进一步完善。 首先,确认传承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有效的机制,让传承人有足够的动力去从事戏曲艺术的传承工作,包括将他所拥有的技艺尽可能完整地传授给下一代。 如果只有一个称谓,没有一系列后续措施及时跟进,为传承人创造必要的条件,那传承人的认定就会成为空谈;其次,目前的传承人主要是各剧种的代表性演员,演奏者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在戏曲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许多戏班里,对剧种风格与表演艺术遗产认识最深刻、会戏最多的讲戏师傅,除了主演以外,往往是作为乐队灵魂人物的鼓师以及琴师、笛师等主奏人员,他们因为自身的舞台实践丰富且有机会为多位演员伴奏,对剧种技艺传统的理解与掌握并不一定亚于优秀演员,且作为表演伴奏器乐的文化意义是构成戏曲艺术最主要的成分之一;因此,传承人的遴选可以考虑优秀的演奏人员,尤其是主奏演员;再次,从目前的遴选情况看,一个剧种、一个剧团往往只有为数很少的主要行当如生行、旦行的杰出演员成为传承人。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各种行当在历史上都形成了其特殊的表演技艺,像丑行、净行以及老旦等行当在戏曲表演传统中不可或缺。 优秀剧目的传承更需要完整的团队,主角和主要行当的重要性必须予以特殊的强调,但只有优秀的主角而没有优秀配角的剧种,其传统也无法得到充分的传承,戏曲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棵菜”精神也就无从依附。 因此,对于某些剧种,尤其是那些仅剩最后一个剧团的濒危剧种,不妨考虑以剧团为集体传承人,而不限于一两位主演。 这样,既可以避免在某个剧种或剧团内确认一两个演员为传承人对剧种发展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更有利于保存戏曲艺术的丰富性和完整性。 毕竟戏曲不同于曲艺和民间美术,它是群体艺术,传承人的确认应该从这门艺术的实际出发,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如何才能有助于促进剧种艺术的全面继承。 剧种传承的根本在于传承人,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解决摆在眼前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保护传统戏曲的正途让更多的人喜欢戏曲,传统戏曲自然就传承下去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0378.html
由热播剧追溯哈尔滨的传奇 为什么这里会成为谍战戏的重头主场
前5月21家券商分19亿承销保荐费 华泰联合夺冠招商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