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混入老年团 真的更有性价比

原标题:年轻人混入老年团,真的更有性价比?

“参加老年团没有那些需要上山下海的项目,整体节奏慢,以休闲为主导,玩得很温和。”27岁的毛毛(化名)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本以为参加老年团会是一次糟糕的旅行,没想到被治愈了。

除行程松弛外,有人因小辈年龄优势备受照顾,还有人因掌握拍照技能成为团宠……如今,“加入老年团”已成为一些年轻人旅游的新思路。

年轻人“混入”老年团

“去年10月,我在广西某旅行社报名参加了一个去江西6天5晚的旅行团。因为是散客拼团,直到在机场集合时,我发现同行的都是五六十岁退休的叔叔阿姨以及一对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这才意识到自己误打误撞参加了‘夕阳红旅行团’。”广西姑娘毛毛,向中新经纬分享了她“误入”老年旅行团的经历。

回想起在旅游团的体验,毛毛笑言,她刚知道参加了老年团时,心里非常忐忑。没想到整个旅程非常愉快,吃好睡好,行程不紧凑,游玩时有叔叔阿姨帮她拍照,吃饭时有奶奶帮她烫碗筷,闲来还可以和年龄大的爷爷聊聊人生。

“我报的团3000多元,在同类型旅游团里属于中等价位。碰上的叔叔阿姨都是退休群体,对年轻人的包容度也高。”毛毛表示,她和这些叔叔阿姨的儿女年龄相仿,他们(叔叔阿姨)把她小辈来照顾。

江西小伙李然(化名)也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他参加老年团的经历。视频中,同团的叔叔阿姨们称他为“帅哥”,旅行期间各种投喂小零食,到了旅游景点帮忙拍照,聊天也是“夸夸风格”,情绪价值直接拉满……这条视频获得了1.9万点赞,点开评论区,有网友被欢快的气氛感染,直呼“不是自由行玩不起,而是老年团更有性价比。”

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混入老年团”出圈的同时,许多旅行社也嗅到商机,将“高性价比”“正能量”“节奏温和”作为老年团的宣传卖点。

4月28日,中新经纬以消费者身份致电云南某旅行社,客服人员表示, 所谓“老年团”只是约定俗成的概念。一般来说,参团的中老年游客年龄在50—70岁之间,旅行社不太会按年龄特别划定“老年团”,如果是陪同家人或成团名额空缺,也支持和欢迎年轻人报名参加。

“参加老年团的好处是行程比较少,游玩体验很轻松,多数老年人很爱护小辈,相处的氛围比较融洽,但不代表年轻人在老年团中一定会受到特别关照。”客服人员称,从目前情况来看,老年团中的年轻人仍以陪同家人为主,年轻人出行还是会优先考虑和同龄人组团游玩,行程安排相对紧凑。

有人被治愈,有人全程煎熬

诚然,“低价”“高性价比”“团宠”等是吸引年轻人参加老年团的主要因素。然而,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老年旅伴们的关照,并不能冲淡部分旅行团本身存在的问题。

来自四川的李玫(化名)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自己在低价老年团的经历。“我不是有意追赶潮流,只是偶然看到一个老年团的行程和价格很合适,就和朋友一起报了名。 完全没想到在五天四晚的行程中,居然能有四次购物环节 ,且购物标的不是单纯的零食特产,而是动辄上千的翡翠玉石和镯子。如果大家不买,导游还会因此发脾气,称‘自己这一趟白来了’。”李玫说。

除了购物外,让李玫头痛的还有导游安排她们和当地人互动的环节。叔叔阿姨们唱歌跳舞玩得不亦乐乎,只有她和朋友两个社恐人面面相觑,如坐针毡。最终因为没表演,还被大家嫌弃“不够活跃,没有年轻人的朝气蓬勃。”

天津女孩林天佳(化名)则在老年团旅行期间意识到,年轻人和老年人年龄有差距,观念有差异,生活习惯也是大相径庭。

“我去年报了去江西的老年团,3000元一位,团里的叔叔阿姨和我爸妈年龄差不多。”林天佳表示,在她的想象中,出去玩应该是慢慢走慢慢感受,但同行的叔叔阿姨们似乎非常 “赶”。吃饭的时候赶,有人快要把桌子转飞;旅游的时候也赶,叔叔阿姨们着急去下一个景点拍照打卡……5天下来,她感觉特别累,每天都在赶路赶行程。

“尽量还是不要跟风,网上流传的治愈旅行毕竟是个概率事件,稍有不慎,整个旅程会非常煎熬。” 林天佳称。

如何规避“低价”陷阱?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向中新经纬表示,最初,年轻人参加老年团是一个偶然现象,年轻人们在参团的过程中发现了与老年人同行的独到之处。但整体来看,年轻人参与老年团并非普遍现象。

“就年轻人选择老年团这件事而言,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正在向追求性价比倾斜。 但因为年龄差距,二者在生活习惯和共同语言等方面存在一定代沟,且很多老年团的行程不一定适合年轻人,可能会对年轻人的旅行体验造成一定影响。”吴丽云补充道。

关于消费者应如何识别并规避部分老年团的“低价”陷阱,吴丽云称,消费者在报团的时候,应坚持三点原则,第一,寻找合法正规的旅行社报团;第二,不要贪便宜,考虑性价比的同时,也要考虑团费太低可能会存在购物等隐性消费因素;第三,理性选择适合自身的旅游产品及对应服务,以个人消费需求为主,不要被“团宠”等噱头误导。

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向中新经纬表示,消费者在选择旅行团前,对低价老年团应持谨慎态度,尽量规避可能存在强制购物的旅行团;若遇到有老年团存在强制购物的行为,应收集并保留相关证据,并到相关部门进行举报。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都喜欢和老年团旅游呢?

很多年轻人选择与自己的父母一起出去旅游。 这种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些年轻人之所以会选择与父母一起出去旅游,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包括陪父母旅游是进儿女一片心意的,具体体现。 父母辛苦一生,陪他们旅游可以让他们开心快乐。 以及儿女长大以后与父母很难见面一起旅行,可以增加情感沟通,这三个方面。 第一陪父母旅游是儿女尽自己一片心意的具体体现。 作为儿女来说,对自己的父母满足感恩之心。 心中总想着通过某种方式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陪父母旅游,让父母开心快乐的游玩,正是儿女尽自己一片心意的具体体现。 这就是现在有那么多年轻人选择陪自己父母去旅游的直接原因。 第二,父母辛苦一生,父母陪他们旅游,可以让他们开心快乐。 在儿女的心目中自己的父母辛苦一生需要放松心情感受生活的美好,因此,儿女会尽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让他们生活幸福,但是仅仅这样做还不够,儿女,还想让父母感受到更大的快乐,于是就有很多年轻人,采取了,陪,他们旅游的方式让他们在游玩过程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彼此都会感到非常开心。 第三。 儿女长大以后与父母很难见面一起旅行,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沟通。 儿女长大以后会去发展自己的事业,拥有自己的生活,这样的状态之下。 儿女与父母之间见面的机会就非常少陪父母出去旅游,可以让孩子与父母之间共同相处的时间更多一些。 这样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实现情感上的沟通。 让父母儿女之间关系更加亲密,这也是年轻人陪自己父母一起旅游的根本原因。

三成年轻人选择抱团养老,这是种什么样的养老方式?

最近有一项调查报告现实,有近三成的年轻人倾向于在自己老年之后选择抱团养老的方式,而有另外三成的人想要和自己的老伴一起过上养老生活,剩下的人则选择去养老院。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如今有很多的年轻人对于养老方式有了新的选择,而这种抱团养老的方式在未来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因此也会越来越多人关注这一种养老方式。

抱团养老的方式在我看来就是很多年轻人比较向往的一种方式。因此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并不打算结婚,从我国如今低生育率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而人总会变老,那么就要面临养老的问题,尤其是年纪大了难免会患上一些疾病,这就需要有人照顾。而如果不结婚的话那么就没有老伴,并且因为生育欲望低的原因,他们可能不会生育小孩,这就没有人给他们养老,于是这样的人越来越多,那么抱团养老就成为比较合适的方法。

抱团养老一般也是朋友与朋友之间抱团,这样大家都比较熟悉,并且有共同的话题或者爱好,这在未来的老年生活里也会显得非常重要,使得老年生活不会那么枯燥。不过这种养老方式也会有一些缺陷,就是如果大家都病倒了就没有人来照顾,而且一些粗重的话也不能自己做。同时因为年纪大了之后心态也会发生改变,所以这时候可能会比较想有一个孩子或者孙子,就难免感到些许孤单。

抱团养老成为新型的养老方式,给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多了一份参考,多了一份选择,至于如何抉择最终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内心。但是不论如何我们都要规划好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做到有备无患。

抱团养老能接受吗?

能接受抱团养老。 抱团养老的好处:一、克服失落和孤寂由于子女一般都在外工作,顾及不到家里的老人,儿老人天天面对着白墙瓦壁,没有他人的陪伴,难免感到孤寂。 “抱团养老”可以让有同样需求的老年人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老有所伴,可以缓解子女不在身边的孤寂。 二、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和同龄人一起聊天听曲、登山垂钓等集体活动,摆脱了独自生活的单调和乏味。 三、缓解年轻人的压力当前的社会压力过大,让年轻人不仅在外要忙于工作,让很多年轻人分不开精力去照顾家里的老人,“抱团养老”这一新型养老模式,也缓解了儿女在照顾老人身上的负担,不用过于担心老年人的养老生活。 “抱团养老”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抱团养老”就是老年人们相互照顾,当同伴生病时也能帮助他们,给予照顾,这就需要老年人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抱团养老”这一养老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只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年人才能更好得到一起。 老年人的心理会相对更加敏感,一群老年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也会有很多小摩擦,这种小摩擦也会给老人带来不好的情感体验,影响老年人的心情。 还要看经济状况,老年人养老也是一笔不便宜的费用,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决定。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051.html
但最好时机已过 价格不到20万 特斯拉Model 2或明年上
婴儿直 热搜上细思恐极的 这是什么祸害人的隐形洗脑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