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追上百度 半年涨了1000亿

10年前,携程还是一个需要百度的流量和现金照拂的小兄弟。

2015年10月22日,携程与去哪儿网激战正酣,时任携程CEO梁建章与联合CEO孙洁飞赴北京,请求李彦宏将百度名下45%的去哪儿网股份卖给携程,携程以25%的股权作为交换。经过两天密谈,李彦宏答应了梁建章的条件,直接将交易结果通知给了去哪儿网CEO庄辰超,让他与携程对接合并事宜。

10年后风水轮转,携程的股价悄悄跑到了百度前边。

截止发稿前,携程在港股市场总市值2786亿港元,超过了百度的2663亿港元,位列互联网大厂第7位。从2024年年初以来,携程集团在半年内股价上涨接近50%,涨幅也位列众大厂之首。

业绩向好的最大原因,固然来自旅游行业的报复式消费。但梁建章也曾说过:携程的血液里,流淌着盈利的基因。只会“看天吃饭”,不会令他满意。携程内部人士曾向「市界」谈到,这位出身少年班的CEO除了坚持要替人口操心,与他共事的人会随时被追问数据和ROI。

某OTA高管也曾对「市界」表示:携程对全球旅游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对手们最难复制的。2016年开始,梁建章便在收购游轮、旅行社。“当时没人看得懂他的意图。但这些资源,最终内化为了携程的供应链。他做时,你看不清;等你看清时,他已经做完了。”

在现金最拮据的时刻,更能看出携程的坚持。2020年,在旅游市场“归零”,携程只能靠“BOSS直播”讨生活时,梁建章也没有甩卖国际化业务;反而逆势抄底了一些海外旅游平台。

因此,前述人士认为,低迷的三年中,携程通过垫付退票费和直播,强势巩固了与航司、高星酒店的关系。梁建章本人亦到各国旅游局,从高端层面推动政策开放,并借机锁紧了供应链。当市场转入顺风时,这些落子逐渐开始发挥作用,创造利润,这些才是携程市值上扬的根本。

01、重拾国际化

短短半年时间,携程股价便爬升了50%,利好从何而来?出游数据的火热,仍是最重要的基本盘。

据携程最新公布的2024年一季报显示,国内酒店和机票预订量同比增长均超20%。在此基础上,携程一季度营收119.2亿元,同比上升29%,环比上升15%;净利润43.1亿元,同比增长27.51%。

但更具想象力的,则来自国际板块。据财报显示,2024年Q1携程出境机酒预订均超过100%,恢复到了2019年的9成以上。携程CEO孙洁在电话会上透露,携程国际版Trip.com一季度总收入同比增长约80%。入境游对Trip.com的收入贡献达20%,而Trip.com对携程集团一季度收入的贡献约10%,其中超70%来自亚洲市场。

过去一年,据「市界」了解,梁建章多数时间人在海外。去年,他的重心是出境游,拜访各国旅游行业高层,研究产品,推动航司恢复是他的日常工作。今年,他将目标转向入境游,呼吁放松签证条件,在电子支付、通信等层面为外国游客提供便利——这也与国家鼓励入境游、刺激旅游消费的理念,不谋而合。

实际上,从2016、2017年携程先后收购Skyscanner、Trip.com开始,国际化就已纳入了携程的核心层——能用英语自如交流,也是梁建章下给携程高管的硬指标。

2018年,携程国际业务在总业务占比还只有10%,梁建章便给公司制定了一个颇为激进的目标:5年之内,国际业务占比要提高到40%-50%。2019年,在携程20周年庆典上,梁建章再立flag:“携程要用5年时间做到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企业。”

但疫情打断了携程的势头,2020年和2021年,携程国际化业务的营收占比下滑到了7.1%和8%。2022年后,携程没有再公布国际化业务收入和占比。

▲(2020年,梁建章在天津直播。图源/市界)

但即便是在三年出境游低迷期,美团对携程的威胁日盛的环境下,梁建章亦没有放弃过出海基本盘。

2020年4月,携程在困境下紧缩开支,宣布梁建章与孙洁零薪;高管层自愿降薪、最低半薪,但同期携程仍用1亿欧元逆势收购了欧洲在线旅游公司Travix。到2022年末,携程海外业务开始回血;出境机票和酒店预订量在第4季度分别增长了200%和140%,携程亦在此期间实现了扭亏转盈,并净赚14亿。

2023年第三季度,携程国际OTA平台的总预订较2019年同期水平已增长超100%,对集团的贡献也占到了携程整体海外业务的一半。

今年,受益于全球化浪潮和出入境政策的积极调整,国际旅游门槛大大降低。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免签入境外国人198.8万人次,同比增长266.1%。

财报电话会上,携程管理层表示,集团的入境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4倍。其中,来自新加坡的入境游客人数增长了10倍,马来西亚增长了9倍,法国、西班牙和泰国均有4倍增长。

未来一段时间,携程重新披露国际业务收入与占比的日子或已不远。

02、卸下美团、抖音的压力

除了旅游基本面数据向好,携程得以重拾升势,还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压力解除。

2020年到2022年,在出境难、异地游意外因素激增的情况下,美团在本地低价酒旅市场节节进击,抖音又靠内容、流量攻城略地,都曾给携程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2019年,美团酒旅的间夜量,就已超越了携程、去哪儿、同程3个平台的间夜量总和,更在2021年超过Booking,成为间夜量排名的全球老大。彼时,在外卖地推铁军的攻势下,美团将许多低星的、没有被携程覆盖到的酒店和民宿,用更低的佣金,统统拉到了线上——这一逻辑被美团概括为“高频打低频”。

同时,美团完成这一动作,并不需要付出多大成本。与OTA平台需要不断投放广告获客相比,美团的酒旅地推与外卖、到店并行,可以以逸待劳。

这曾让携程相当被动,彼时梁建章在受访时,总会被问到美团的问题。他的解释是标准的三件套:携程与高星酒店关系稳固,利润更厚;携程的异地游是更高维的竞争;携程有国际化的想象力。

但这些都没能拦住美团节节攀升。特别是到了2022年,据交银国际测算,在出境游几乎“归零”的背景下,美团的市占率最高从2019年的9%来到了2022年的17%。

不过随着旅游的国门重新打开,2023年开始,携程与美团的先后手逐渐逆转。某种程度上,三年的煎熬对携程来说,也是祸福相依。

2020年3月,在先期为航司和酒店垫付了春节期间近1000亿的“退票费”后,梁建章开始在“BOSS直播”里卖力刷脸。到当年7月,携程直播累积GMV破11亿元、产品核销率近5成、为千家高星酒店带货超百万间夜。

比起GMV,这场几个月的直播对携程更长久的意义还在于:在困难、迷茫时期给了客户信心,并极大地巩固了携程与酒旅、航司、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同盟关系。直播期间,梁建章走访了各地政府,也拉近了不少旅游资源。他在直播中乐不可支的cosplay,颇具娱乐性、亲和力的表演,也增加了公众对于携程品牌和他本人的好感度。

更多的影响,是在2023年后才逐步显现的。数据显示:2023年,随着旅游重心、利润开始转向异地游,美团的本地腰部、尾部商家仍占营业额的90%以上,高星酒店的间夜量不足10%;携程也从美团手里,抢回了约3%的市场份额。

卸下美团的重担后,进入2023年,人们对于酒旅新势力的讨论逐渐转向抖音。2023年7月,抖音更将“酒店旅游”升级为与到店业务平行的部门。

不过,抖音虽然攻势凌厉,给携程造成的压力,实际上要比美团小得多。据交银国际统计:从2022年到2024年,抖音酒旅的市占率艰难地从2%推进到了4%。

原因在于,抖音的电商、到店业务虽然一骑绝尘,但客单价低,十几秒的短视频便可促成冲动消费。而动辄千元以上的酒旅,是一条决策成本更为复杂的路径。

某酒店行业人士向「市界」透露,抖音曾全力邀请万豪、希尔顿等豪门来抖音开设旗舰店,并答应给予巨量扶持、佣金优惠,以抬高抖音的本地生活GMV。但考虑到抖音的低核销率,万豪没有理会抖音的邀请,希尔顿虽然象征性地开设了直播号,但售卖的主要是餐饮商品。

此外,抖音酒旅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头部集中问题。国金证券的一组数据显示:从2021年3月到2023年3月,抖音酒旅前10%的头部商家,占据了近6成的订单,这个数字在美团只有35%。

初战折戟,抖音也在试图改变打法。去年11月,商业化销售团队负责人蒲燕子接手了抖音本地生活。据多方报道,她更加重视广告收入,以及内容引流和商业化变现。未来,集团应不会放任抖音酒旅再频繁调用撒币大法。

03、还未度过“中年危机”

困守三年,看似用“无为而治”的方法抵御了美团、抖音的进击,这也侧面证明了,酒旅行业还是一个非常吃资源、吃服务的行业。此外,据前述酒旅从业者表示,过去两年在后疫情时期,酒旅的渠道集中度没有被冲散,反而是提高了。

“高星酒店利润丰厚,但这也是最难伺候的一群人,最看重品质、服务。一方面,高星酒店一直在努力用会员制,将客户聚拢在自己手里。OTA平台如果不能带来稳定客流,酒店就不会释放资源,供应链很难撬动。”

而携程除了先发优势之外,稳定的客房资源、人工客服,企业内部OA、费控和财务报销系统,也都是高净值商旅客户更为看重的方面。

据「市界」了解,抖音酒旅在2023年快速起量时,曾有不少终端商户、旅行社、MCN等“中间商”角色疯狂涌入。而抖音也提供了更低水平的佣金;推出了不同形式的流量补贴、货品补贴、抖音热点位、商城及搜索资源等等,以让商家触达更多用户。

但在流量的推波助澜下,抖音酒旅的增长并未达到外界预期,也最终没能撬动高星酒店的批量入驻。从去年12月的数据来看,抖音团购住宿销量TOP10榜单,如家、汉庭等经济型酒店占了8家,剩下2家为中高端类型,高端酒店则难觅踪迹。

同样的事件,也曾发生在美团身上。2021年前后,市场也曾出现过美团向高星酒店代理商挖掘间夜,在平台售卖的现象。但当直销转成外包后,有游客到店后发现房间不翼而飞,却难以维权,进而影响了体验。

因此,短期内高星酒店虽然会将抖音、小红书作为展示和种草平台,但还很难用于交易平台。

凡此种种,在被美团、抖音等劲敌冲击数年后,梁建章最在意的携程利润率仍然稳固。

2018年-2022年,携程的毛利率分别为79.58%、79.33%、77.99%、77.04%、77.48%。到2023年前三季度,则达到了82.03%。虽然第四季度,毛利率回落至80.5%,但本季度,毛利率再度增长至81.2%。

但在外界看来,携程的这场攻防战,毕竟赢得不够主动和“漂亮”。此外,坐拥高毛利,在携程上订阅产品,用户一不留神就会被各种搭售产品“套路”,对携程产品需要优化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

况且,抖音和小红书鲜活有趣的“种草”模式,始终代表着酒旅行业的下一程可能。而携程的自营产品,固然在当下能代表服务标准,但对年轻用户越来越趋向多样化的个性需求,仍旧难以满足。

在新兴内容平台的环伺之下,携程能否让自己“年轻”起来,为消费者定制更具个性化、新鲜感的旅游路线和解决方案,依旧是不小的挑战。

AI会是携程的答案吗?今年7月,携程推出了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AI旅行助手TripGenie,将其作为组件,应用到了包括搜索、推荐、质量检查、客户服务、产品运营在内的多个环节。另外,对于养了1万多名客服的携程来说,如果AI能够更多替代人工,无疑也会大大降低携程的运营成本。

为此,携程投入不菲:据财报显示,2023年携程产品研发费用为121亿元,同比增长45%,约占净营业收入的近三成。近日,孙洁透露:目前AI辅助可为携程客服日均节约10000+小时工作时间,相当于解放超1000名人力。

不过短期内,比起各大厂纷纷大干快商大模型赌明天,携程应该不会敢轻易用AI取代高净值人士最在意的快捷客服——携程目前能提供超过20种语言的“秒接”服务,这样的护城河,非对手一朝一夕间可以复制。

但创立超过20年之久,携程毕竟已到中年。面对生力军的进击,除了供应链、利润优势,携程还需要向市场展现出更具生命力的创新。

作者 | 赵子坤

编辑 | 李 原

运营 | 刘 珊


七天连锁酒店 是家族企业吗? 七天是谁带领怎么成立的?

展开全部创始人郑南雁2005年,获得风险投资,创办7天连锁酒店,任首席执行官(CEO)。 2009年11月20日 7天连锁酒店登陆美国纽约交易所,成为纽交所首家中国酒店企业。 郑南雁是一个勇于冒险的“离经叛道”者:从高薪IT软件写手进入携程负责营销,实现“鼠标到水泥”的转变;后又在携程纳斯达克上市后“激流勇进”,拉起一支毫无酒店业经验的队伍,成功创办7天连锁酒店。 作为国内最年轻的经济型连锁酒店掌门人,郑南雁37岁时创办的7天连锁酒店在3年之内就已跻身国内经济型酒店的一线阵营,比肩如家、锦江之星、格林豪泰等老牌经济型酒店。

百度,阿里,新浪,携程,腾讯最大的股东是谁

哪些企业有机会成为保险领域的巨无霸

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影响,金融行业中支付、财富管理、借贷领域正在发生巨大的更迭与改变,传统巨头的业务或多或少受到侵袭,新兴玩家快速地占了市场。 相比之下,保险业的改变则显得相对滞后。 从2015年众多创新企业进入互联网保险行业,时至今日,互联网保险仍处于发展元年。 保监会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保费规模达3.1万亿,巨大的市场空间使得互联网保险这最后一块处女地展现出了很强的吸引力。 从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场到创业公司的参与,再到投资机构的布局,整个行业熙熙攘攘。 然而互联网保险的故事讲了这么久,为何还没有爆发?我们认为,保险行业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从产品设计、定价,到销售、理赔多个环节均存在痛点。 数百万代理人的电话轰炸,让众多用户谈保险色变,行业积重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哪些企业有机会发展壮大成为保险领域的巨无霸?为此,爱分析结合近期实地调研、国内外标杆公司分析,基于爱分析评价和估值模型,时隔半年后推出“爱分析中国互联网保险企业估值榜”第二版,为业内人士及投资者提供参考。 互联网保险估值榜:哪些企业有机会成为保险领域的巨无霸?本次榜单制作中,爱分析遴选了典型的保险创新企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技术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兴起,保险行业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技术的革新提升了销售效率,核保核赔和产品设计也有望发生改变。 第二,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来自用户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用户产生新的风险保障需求,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退货险,满足用户退货时的保障需求。 第三,销售模式创新。 传统保险销售,无论是通过专业保险中介还是兼业代理机构,都需要依赖人,人员成本较高。 互联网保险通过2C直销、场景销售以及团险等模式,拓宽了销售渠道,省去了人工销售的环节。 下文将以保险产业链为主脉络,以险种分类为补充,为读者一一展开说明。 保险公司——巨头的游戏本次共有七家保险公司上榜,总估值578亿元,这七家公司均出身名门,背景显赫,所以保险公司实为巨头的游戏。 互联网保险估值榜:哪些企业有机会成为保险领域的巨无霸?保险公司准入门槛很高,首先体现在注册资本上,上榜公司注册资本均在10亿以上,即便达到要求,要通过保监会审批也绝非易事。 截止目前,超过200家拟设保险公司在保监会排队申请牌照,而2016年仅22家获批成立。 在互联网保险发展过程中,BAT纷纷入局,进展不一,阿里高歌猛进,腾讯步步为营,网络步履维艰。 蚂蚁金服控股国泰产险,参股信美人寿和众安保险,率先完成了在寿险和财险牌照上的布局,此外阿里还在筹建一家健康险公司。 结合蚂蚁金服最近推出的“车险分”、支付宝线下支付赠送健康险等活动,阿里瞄准市场空间最大的人身险和车险,频频发力,野心可见一斑。 腾讯是众安保险发起方之一,旗下子公司英克必成则参股了和泰人寿。 相比阿里,腾讯在保险上的布局则略逊一筹,但腾讯具有微信等重量级入口,能为寿险业务导流,也能根据用户画像进行保险产品的定向推送、精准定价,值得期待。 早在2015年底,网络便联合安联保险、高瓴资本筹建百安保险,本欲融入网络自身的O2O等场景,奈何百安保险迟迟未获批准,自身的外卖、团购等场景也节节败退,已经失去先发优势。 互联网巨头的进入令保险业充满想象空间,如同腾讯、阿里彻底改变线下支付习惯一样,我们期待巨头的进入也能从产业链上改造保险行业。 首先是产品端,传统保险产品,尤其是寿险条款复杂难懂,并不适合网销。 阿里、腾讯产品能力强,善于与用户交互,有望使保险产品设计更加简明易懂。 此外,传统保险公司产品设计多是根据大数法则,从承保利益出发;互联网保险产品设计依托大数据,更有望做到千人千面,贴合用户需求。 其次是销售环节,传统保险销售依托代理人、兼业渠道等,佣金费率高昂,且用户体验很差。 互联网保险销售则面临获客的难题,背后依旧是流量的争夺。 腾讯和阿里掌握了用户主要的支付、社交等场景,仅微信便有8亿多用户,外加二者还布局了大量的金融类、消费类场景,掌握了交易场景,容易附加保险。 最后是理赔。 传统保险理赔繁琐、周期长,诸多平台在理赔时仍需要用户提供、填写诸多纸质材料,不能体现互联网保险的高效。 腾讯、阿里携技术入场,有能力提高理赔效率。 保险中介——多种模式仍在尝试中互联网保险的创新主要集中在销售环节,可以分为2A、2C、场景险、团险等多种模式,互联网保险平台多采用其中一种或多种模式。 2A指的是面向代理人的平台,为代理人提供线上出单工具,榜单中保险师便是一家提供代理人工具的公司,大特保、最惠保、灵犀金融、车车车险等公司业务中也包含这一模式。 由于2A模式可以快速扩大平台的交易量,所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保险中介开始采用这一模式。 目前中国有700万以上的代理人,为代理人提供在线出单工具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但2A模式的劣势也很明显,首先平台需要向代理人分佣,销售环节的成本居高不下,并没有提升保险产业链的效率。 其次代理人对平台缺乏忠诚度,会被佣金比例更高的平台吸引,平台对代理人缺乏控制力,很容易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2A模式是对保险行业现状的妥协和适应,缺乏互联网应有的创新和高效,对保险行业的改善有效,我们认为纯做2A模式价值有限。 2C是直营模式,比如京东保险、开心保、新一站等,可以看做是保险的电商平台。 这种模式有效地简化了保险产品触达用户的流程,降低平台的销售成本,但要面临用户主动购买保险意识不强,平台交易量受限等问题。 2C模式的核心是流量,京东金融等互联网巨头出身的平台会有较大的优势,一方面这类平台本身具有流量优势,另一方面,这类平台的获客成本也要低于其他公司。 场景险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有场景,比如榜单中的携程,在机票、旅行业务基础上销售意外险、旅行险。 另一种是依托第三方场景,比如榜单中的小雨伞、海绵保、大象保险等,通过向保险公司定制产品为特定场景提供保险解决方案。 在特定场景中,用户往往会对保险产生强需求,激发用户购买欲望。 所以相比2C模式,嵌入场景能有效地引流,解决交易量不足的问题。 参考消费分期的经验,场景险会是互联网保险重要的发展方向。 在自有场景上拓展保险业务要满足主营业务发展良好、具有支付闭环等特点,以携程等OTA平台为例,平台流量巨大,议价能力很强,能够获得较高的佣金费率;而且平台上保险用户多为自然转化,获客成本远低于2A、2C的模式,所以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率。 保险中介与第三方场景合作的基础是场景处于高度分散的市场,垄断度不高,与巨头合作则很容易被取代。 以海绵保驾考险为例,合作的驾校场景高度分散,并不存在垄断性的大企业。 与第三方场景合作要付出一定的返佣费用,获客成本会高于2C、但低于2A,但随着对场景竞争的加剧,未来获客成本会进一步提高,利润率会受到压缩。 团险顾名思义,是面向企业员工的整体解决方案,销售的对象是企业以及企业HR,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员工。 榜单中包括保险极客、风险管家、豆包网等互联网团险玩家。 与前面几种模式不同地是,团险面向的是B端用户,因此受资源能力、销售能力影响较大。 团险主要是为企业员工提供医疗保险,保险公司利润率较低,故而保险中介能够获得的佣金费率也较低,会影响其收入能力。 服务类公司——已初现雏形为保险行业提供服务的公司可以分为业务服务和技术服务。 业务服务除了上文提及的销售,也包含公估、理赔等服务,这类公司尚处于萌芽阶段,本次并没有入榜,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 技术服务上,随着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互联网化进程加深,需要IT系统服务甚至大数据、AI技术的支持。 本次共有三家技术服务类公司入榜,分别为评驾科技、熊猫车险和壁虎车险。 其中评驾科技是一家UBI数据服务商,为险企提供驾驶行为数据分析服务,保险公司可以据此进行定价、降低赔付率。 熊猫车险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搭建交易及支付等体系。 目前技术服务类公司在数量和体量上规模均有限,但我们相信这类公司未来可以在保险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大数据、AI技术也有望在定价、核保、核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同险种互联网程度差异较大保险互联网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险种,但这类险种对保险市场空间的增量效果有限,比如最为爆款的退货险年保费仅22亿,相比每年3万亿的行业保费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保险互联网化最重要的还是将传统险种互联网化。 互联网保险估值榜:哪些企业有机会成为保险领域的巨无霸?其中意外险、健康险得益于保费低、条款简单、销售场景多等原因,互联网化程度较高,榜单中慧择网、大家保、大特保、开心保等多家中介平台以意外险、健康险为主。 2016年健康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8%,这一细分领域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互联网中介平台有机会随之快速成长。 车险是财险中最重要的险种,预计2020年保费能够超万亿,是保险创业最热衷的领域,本次也有盛世大联、车车车险、最惠保、灵犀金融、OK车险等多家车险中介平台上榜。 但车险网销率并不高,并且多数创业公司又走上了靠返佣吸引代理人的老路,行业创新乏力。 受制于保费金额高、缴费期限长、条款复杂等因素,寿险是互联网化程度最低的险种,而寿险是保险领域中最大的一块蛋糕,所以阿里等巨头也在蠢蠢欲动。 本次入榜的悟空保正在大力推行寿险。 寿险互联网化进程道险阻,需要有先行者进行尝试。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0692.html
能否自主取消 是否安全 还有谁用 三问特斯拉单踏板模式争议
皇马欧冠西甲夺冠 以0转会费引进姆巴佩 放在NBA相当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