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国博图书资料部主任 想让世界看到文物里的可爱中国面孔

《百家说故事》系列节目“可爱的面孔”之《了不起的“美少年”》视频截图。

从《了不起的“美少年”》,到《四千年前的“酷小伙”》,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今年儿童节期间通过央视《百家说故事》系列节目“可爱的面孔”,向大众讲述古代经典文物上的可爱“中国面孔”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翁淮南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一件件文物可以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以及中华民族为什么跟其他民族不一样、我们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

在单条时长不足5分钟的短视频《了不起的“美少年”》里,翁淮南从出土于河北唐县的“手捧书卷的江南少年”形象的陆羽瓷像,讲到了中国人喝茶的历史,更讲到了陆羽像出现在华北的燕山脚下,背后反映的是辽和宋通过谈判签下“澶渊之盟”,宋用茶叶等物质换取了和平,以及“澶渊之盟”后宋、辽茶叶贸易之繁荣,以及最终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的精神标识。他指出,茶为中华民族注入了伟大理性,促进了中华民族在大江南北的大融合。

而在《四千年前的“酷小伙”》中,那个少年留着短发,有着耳洞,打着鼻钉,脖子下面系着黑色三角形丝绸巾,身着紫红网格纹短上衣、下身着网格长裤裙,双脚上穿着长筒鞋,双手插兜,这打扮放到现在也是又酷又帅,足够时尚。

翁淮南希望通过讲述古代文物上的可爱“中国面孔”,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感受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翁淮南说,他去过多个国家,走遍大江南北,拍了10万多张古代文物上的中国面孔,并最终挑选出约200个面孔样本,后续计划出一本关于“中国面孔”的书,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面孔、了解真实的中国。

古代文物中的那些“可爱面孔”

翁淮南介绍,“可爱的面孔”系列节目目前已经录制了6期短视频,除了这两天已经播出的《了不起的“美少年”》《四千年前的“酷小伙”》《一位东汉老人的说唱秀》外,后续还将讲到 “驿使图中的‘快递小哥’”、“漂亮‘小姐姐’五千岁”等内容。

汉代击鼓说唱俑。以下图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这些视频都将通过一张张来自古代文物的鲜活面孔,来讲述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有趣的历史文化。

其中,《一位东汉老人的说唱秀》要讲的是,出土于四川成都的汉代击鼓说唱俑。很多人在历史课本、书籍中看过汉代击鼓说唱俑,但翁淮南却从中发掘了一些精彩的细节与史实。

“他脸呈方形,颧骨突出,鼻子扁平,和三千年前的三星堆人有着传承关系……鼻梁上部有一颗秦汉人像少见的痣,样子非常可爱。”翁淮南说,汉代击鼓说唱俑面部表情丰富,不是当权者高傲的狂笑,也不是卑微者的媚笑,而是张扬着的欢快。透过这个说唱俑,我们能读出很多珍贵的历史信息:说唱艺术在汉代已经职业化;陶俑在山崖贵族墓中出现,说明汉代的精英阶层对幽默滑稽文化非常认可;说唱俑反映了汉代高超的陶俑制造工艺;说唱俑的出土和发掘,成为研究我国话本小说萌芽的重要资料。

翁淮南认为,说唱俑以市井人物和社会生活为焦点,反映底层生活的情趣,呈现民俗风情。从中依稀看到“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光武中兴”等人民安居乐业的治世局面。在一定意义上讲,“击鼓说唱俑”还可以算是中国说唱艺术的推动者了。

驿使图 画像砖。

驿使图中的“快递小哥”,讲的是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群出土的“驿使图 画像砖”中故事。翁淮南说,画砖中,马的四蹄腾空,马尾飘扬,而信使却稳稳地坐在马背上,说明信使业务熟练。从他穿着制服,戴着制式帽子,脸上肥肉随着马奔跑的节奏起伏,看得出他应是拿着“年薪”的专业人员,且当时保障的伙食不错。

翁淮南介绍,“快递小哥”的脸上并没有没有画嘴巴,这是因为邮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通信方式。有学者推测,不画嘴巴是古人故意为之,想表达的是古代邮政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而且,画中的“快递小哥”或许正是从古丝路驿站悬泉置,骑马去长安。它再现了离现在1600多年前中国邮政的情形,也被认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政的形象资料。

花卉纹 人头形 器口 彩陶瓶。

五千岁的漂亮“小姐姐”,则是讲出土于甘肃秦安的“花卉纹 人头形 器口 彩陶瓶”。这位五千岁的“小姐姐”留着刘海,短发则具有古代羌人披发样式的特征,耳垂上有耳洞,脸上好似用了化妆品,腹部微微隆起,正是女性处于孕育期的状态。

翁淮南认为,这个瓶子是集多子、孕育、供给、庇护等特征于一体的女性形象,意味着部落的生殖与繁衍,寄托了人们对于孕育新生命的祝福。这里塑造的“小姐姐”形象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祭祀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长久不息的向往。同时,它为我们提供了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物证。

用文物来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

“我们做这个节目不是为了纯粹讲文物,而是希望通过一件件文物来讲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以及中华民族为什么跟其他民族不一样、我们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翁淮南介绍。

他说,在每条只有短短几分钟的短片故事里,他都埋下了很多很有意思的线索,里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呈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就拿关于陆羽的故事来说,6000年前的茶碗跟现在的茶碗没有本质的区别,但透过它能让今人了解到几千年来的变与不变。

翁淮南讲到,陆羽的《茶经》诞生在1200多年前,而中国人喝茶的历史之长,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2001年,在浙江跨湖桥遗址曾发掘出一颗距今8000年的“茶树种籽”。有学者提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茶树种籽”。随后,在浙江田螺山遗址发现了山茶的树根,这是我国境内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遗存。巧合的是,田螺山遗址还出土一件小陶器,有把手,有洒水小嘴,很像今天常用的小茶壶。有学者推测,早在6000年前,浙江田螺山一带的人们已开始用陶器煮茶、喝茶。

“而距今上万年的上山文化,也是在浙江。这说明,在很早的时候,长三角就很发达,现在这些地方依然发达是因为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翁淮南说。

又比如,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红色?翁淮南讲了一个发现:目前发现世界最早的彩绘陶就在浙江上山遗址(11000—8500年),彩绘陶的一抹红色随后传播中华大地——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的红船起航,再到红四军、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有了五星红旗。

他认为,这体现出,红色是生命之色,是我们的价值观。红色代表阳光、向上的力量,代表了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向上的特质。很多东西就是文化的自觉,它是根子里的,是跟随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一点点沉淀下来的,是割裂不断的。

年轻人可从文物中传承、汲取文化自信

谈到文化传承,一些年轻人会觉得很多历史、文物离现在很久远。但在翁淮南看来,历史与文物都离当下很近。

翁淮南说,在人类的发展中,科技创新多体现在工具的发展上;但是中国人的思想上有一种独特的向上力量,一直未曾改变。

在一张张面孔里,甚至能够看到前人对后人的期许和关爱。为什么西方人讲究个性、张扬自我,中国人崇尚集体文化,要“子子孙孙永宝用之”?翁淮南认为,这体现的是老祖宗的固执——中国人的价值观不是为了自己活着,都是为了子子孙孙。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心广场周围分布5组建筑群,所有房屋的门均朝向广场,体现了一种凝聚和内向式的聚落格局。马家窑文化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出土的距今5000多年舞蹈纹彩陶盆,三组舞人手拉手绕盆一周形成圆圈,并能依稀看见人面孔的快乐轮廓。它们的共性是同心圆式的文化聚焦,而非西方个性张扬式的文化散焦。

“文物里映照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翁淮南说,他希望通过文物来回答,何以为中华民族,我们为什么是今天的样子、我们未来是什么样子。

在翁淮南看来,人生的意义也在于去寻找意义,参观博物馆能寻找快乐、寻找幸福,找到人生闪亮部分,提高生活质量,让生活充实,生命完美,本质丰富。所以,他特别希望年轻人没事多到博物馆看一看。

以“中国面孔”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

与此同时,翁淮南表示,他希望通过“可爱的面孔”节目、通过文物中的中国人面孔,来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感受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进而真正“读懂中国”。

他指出,有些国际舆论场上对我们有一些固有印象。但我们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龙也不是西方语境下带着邪恶文化标签的dragon(英文“龙”),我们要破除这种形象符号。所以,他想拿一些文物中的中国面孔来给大家看看,5000年的小姐姐、4000年的小帅哥长什么样,我们的老祖宗究竟是什么样的。

“我们常说要讲好中国故事,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从理论到理论。”翁淮南说,中华民族是在中华大地上出生长出来的,是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生长出来的。我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民族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然而,对于“为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一时代之问,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

翁淮南还谈到,现在中国学界很多东西都是以国外中心的,用西方的理论、视角来研究中国,这使得我们在很多领域缺少话语权。他说,中华文明五千年不能让西方来给我们解释,作为国家博物馆的学者,他希望充当好桥梁作用,让文物活起来,让理论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讲出来,把中国故事讲好,让世界读懂中国。

正因如此,他希望中国面孔的美学标准,是由我们自己来定的。

为了做“可爱的面孔”,翁淮南坚持走遗址、跑博物馆,前后总共拍了10万多张古代文物上的面孔。后来,他和学生从中挑选出了200多件有代表性面孔样本。翁淮南介绍,短视频节目“可爱的面孔”中展示的面孔就选自其中。


《围城》主要人物,人物性格分析?

1、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 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 “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2、孙柔嘉:《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孙柔嘉。 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 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 苏文纨:苏文纨之名可引谢惠连的《雪赋》:“凭云升降,从风飘零,素因孤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此诗正注释苏文纨在小说中的际遇,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待理想破碎,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及至为人妇时,又诱惑赵辛媚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 3、唐晓芙:唐晓芙之名,大约来自《楚辞·九歌》。 诗中“湘君”一节唱到:“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 ”唐晓芙纯真天然,恰似“出水芙蓉”,她与方鸿渐同属理想青年,是方的最爱。 但她偏执于女性彻底解放,竟要求“占领爱人整个生命”,方鸿渐也窥破她“不化妆便是心中没有男人”的私心偏见,于是两人误会不断、喜悲更迭,方鸿渐最终不能随他心愿。 扩展资料《围城》一书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小说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 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 钱钟书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了,如果那样的话(忽略其言语),《围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围城

以“说话”为题写一段性说明文

说话谁能不说话,除了哑子?有人这个时候说,那个时候不说。 有人这个地方说,那个地方不说。 有人跟这些人说,不跟那些人说。 有人多说,有人少说。 有人爱说,有人不爱说。 哑子虽然不说,却也有那伊伊呀呀的声音,指指点点的手势。 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天天说话,不见得就会说话;许多人说了一辈子话,没有说好过几句话。 所谓“辩士的舌锋”、“三寸不烂之舌”等赞词,正是物稀为贵的证据;文人们讲究“吐属”,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并不想做辩士,说客,文人,但是人生不外言动,除了动就只有言,所谓人情世故,一半儿是在说话里。 古文《尚书》里说,“唯口,出好兴戎,”一句话的影响有时是你料不到的,历史和小说上有的是例子。 说话即使不比作文难,也决不比作文容易。 有些人会说话不会作文,但也有些人会作文不会说话。 说话像行云流水,不能够一个字一个字推敲,因而不免有疏漏散漫的地方,不如作文的谨严。 但那些行云流水般的自然,却决非一般文章所及。 ——文章有能到这样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 但是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我们的文章,哲学里虽有“用笔如舌”一个标准,古今有几个人真能“用笔如舌”呢?不过文章不甚自然,还可成为功力一派,说话是不行的;说话若也有功力派,你想,那怕真够瞧的!说话到底有多少种,我说不上。 约略分别:向大家演说,讲解,乃至说书等是一种,会议是一种,公私谈判是一种,法庭受审是一种,向新闻记者谈话是一种;——这些可称为正式的。 朋友们的闲谈也是一种,可称为非正式的。 正式的并不一定全要拉长了面孔,但是拉长了的时候多。 这种话都是成片断的,有时竟是先期预备好的。 只有闲谈,可以上下古今,来一个杂拌儿;说是杂拌儿,自然零零碎碎,成片段的是例外。 闲谈说不上预备,满是将话搭话,随机应变。 说预备好了再去“闲”谈,那岂不是个大笑话?这种种说话,大约都有一些公式,就是闲谈也有——“天气”常是闲谈的发端,就是一例。 但是公式是死的,不够用的,神而明之还在乎人。 会说的教你眉飞色舞,不会说的教你昏头搭脑,即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 中国人很早就讲究说话。 《左传》,《国策》,《世说》是我们的三部说话的经典。 一是外交辞令,一是纵横家言,一是清谈。 你看他们的话多么婉转如意,句句字字打进人心坎里。 还有一部《红楼梦》,里面的对话也极轻松,漂亮。 此外汉代贾君房号为“语妙天下”,可惜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一句赞词;明代柳敬亭的说书极有大名,可惜我们也无从领略。 近年来的新文学,将白话文欧化,从外国文中借用了许多活泼的,精细的表现,同时暗示我们将旧来有些表现重新咬嚼一番。 这却给我们的语言一种新风味,新力量。 加以这些年说话的艰难,使一般报纸都变乖巧了,他们知道用侧面的,反面的,夹缝里的表现了。 这对于读者是一种不容避免的好训练;他们渐渐敏感起来了,只有敏感的人,才能体会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儿。 这时期说话的艺术确有了相当的进步。 论说话艺术的文字,从前著名的似乎只有韩非的《说难》,那是一篇剖析入微的文字。 现在我们却已有了不少的精警之作,鲁迅先生的《立论》就是的。 这可以证明我所说的相当的进步了。 中国人对于说话的态度,最高的是忘言,但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也还是免不了说话。 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 这三样又有分别:慎言是小心说话,小心说话自然就少说话,少说话少出错儿。 寡言是说话少,是一种深沉或贞静的性格或品德。 讷于言是说不出话,是一种浑厚诚实的性格或品德。 这两种多半是生成的。 第三是修辞或辞令。 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须乎修饰。 只知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 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揭穿的一日。 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 只是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与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 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 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

比如与例如的区别

比如和例如最重要的区别在“比”“例”的不同上。 两词共有的“如”都是“象”的意思。 但是,“比如”是用两个有些相似但是根本不同事物间的形容。 例如说,“说话就比如是骑自行车样,要练习。 ”这里就不能用“例如”。 “例如”是在说明很多相同的事物时,从中拿出一个典型的例子,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众多的一般的事物。 例如:“大家都很无私,例如小李就捐了一万块。 ”这里用比如好像可以,但是准确的应该是“例如”。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1069.html
斯坦福AI团队抄袭国产大模型 清华简 连识别 都抄了!清华系
摩尔定律没死 平替 英特尔CEO公开与黄仁勋唱反调 力推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