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的至暗时刻

“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最终的失败,最可贵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这句话,今天送给所有追光者,也送给赶碳号自己。

决定人类历史走向的,常常是一些“至暗时刻”。而那些创造历史的人,就像邱吉尔一样,在那一刻往往并不快乐,而是充满着焦虑与彷徨,甚至自我否定与怀疑。

随着财报季的结束,光伏行业以及追光者,似乎就迎来这样一个“至暗时刻”。

行到水穷处,坐看风云起。越是在这种时刻,其实越需要保持健康心态,保持理性与建设性,尽可能洞察真相。

对光伏的情绪早已经拉满,对光伏的认知却更为重要。

01光伏的现实,有多严峻

参考截至4月30日的总市值,赶碳号选择了前15家A股上市光伏主材企业,作为此次分析研究的对象。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之所以没有选择同期业绩表现更加亮眼的光伏设备、浆料、辅材、逆变器等企业,并不是刻意忽略以夸大事实,而是基于以下认知:光伏制造产业链,本质上还是由主材环节来驱动的,而不是恰恰相反。在整个产业链体系中,设备、辅材、浆料甚至包括光伏逆变器,都是为光伏主材服务,受主材带动与拉动。

说得更极端点,光伏主材与设备、辅材的关系,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我们不妨假设,如果光伏继续深度洗牌,洗到绝大部分企业的亏损更为严重、开工率严重不足之时,那时设备、辅材、逆变器企业们的高增长,还能够维系吗?

最近我们已经清晰看到,今年一季度拉晶、切片、电池、组件等各环节的主要设备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环比去年第四季度已经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另外一个例证是,今年一季度海外光伏装机仍然保持高增,但逆变器的出口额、出口量同比去年一季度、环比去年四季度均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通观15大光伏主材企业,赶碳号发现两个规律:

第一,头部企业的业绩分化在加剧。

我们惊奇地发现,今年一季度,赚钱最多的和亏钱最多的企业,竟然都是头部一体化企业:晶科能源和隆基绿能,他们一个是第五次登顶的新王,一个是2020-2022年连续三年的组件出货量冠军。

在这里要进一个段子。

2023年春节前后,赶碳号曾向隆基绿能总部一位朋友请教未来的光伏竞争格局,会不会从“一超多强”演变成“两超甚至三超多强”。“一超”是隆基,“两超或三超”,指的是隆基、通威、晶科、天合等。通威是全球硅料和电池双龙头,晶科此前做过四次冠军,天合也当过两次老大。

当时这位隆基伙伴说,作为“一超”的隆基还没看到对手。对于这个回答,笔者当时也直接亮明了观点,未来行业可能是“一超或两超+多强”,但只怕隆基已经不在“超级”阵营中了。这话让当时的现场气氛一下子变得有些尴尬,但现在看来,却成了现实。

第二,阶段性供需变化引发恶性价格战加剧,使得亏损蔓延至全行业。

上述15家光伏主材企业,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的增速全部为负!其中,协鑫集成是其中唯一一家在营业收入上实现正增长的企业。

与此同时,15家企业中有高达8家企业的一季报净利润为负,亏损面已经超过了一半!所以,现在摆在所有光伏人面前的问题,已经不是少赚多赚的问题,而是接下来还要亏损多少、还要亏多久、自己还能坚持多久这些问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第四季度时,情况还远没有当下这样严峻。

2023年第四季度,15家企业中只有TCL中环、爱旭股份、通威股份、隆基绿能、钧达股份、TCL中环、弘元绿能等6家公司净利润为负。而且,这6家公司均在去年第四季度有大额的资产或存货减值。如果回拨上述资产和存货减值,则有4家公司可以实现盈利,爱旭股份基本打平,也就只有弘元绿能1家企业是亏损的。

今年4月份以来,硅料带动整个光伏主材价格又经历了几轮下跌,光伏主材行业亏损情况,比3月份更为严重。

02 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

中国光伏产业,已经足足有12年没有出现过现在的行业性亏损了。

光伏行业诞生至今也不过20多年时间,就好像一位20多岁的健壮青年,浑身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成长的烦恼似乎也总伴随左右。

2011年,美国对中国光伏发动“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无锡尚德、江西赛维和英利三巨头,就是倒在那一轮周期里。当时的隆基、晶科、天合、晶澳、阿特斯等企业,在2012年这一年均出现严重亏损。

但是,当下的现实和12年前相比,已全然不同。

那时的中国光伏还是一位“总角少年”,原料、技术、市场三头在外,国内的光伏新增装机,一年也不过只有4.5GW——这大约是现在一个二线小厂的出货量。或许正因当时的中国光伏对于海外市场依存度极强,欧美“双反”才得以重创整个行业。

和上一轮的“外因”不同,这一轮更多是“内因”。

第一点,从外因驱动到内因为主。

一方面,以中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主力军。COP28大会建立全球共识,到2030年全球光伏装机总量还要再增长两倍。

另一方面,受中长期重大利好驱动,在地方政府产业招商优惠政策刺激下,在各路资本加持推动下,光伏制造业各环节迅速扩产,导致供需剧烈波动,导致价格急遽下跌。

第二,通过发展来解决问题。

12年后的今天,中国光伏已经站在产业链的制高点,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现在,中国光伏已不再仰人鼻息,看人脸色,而且有底气对西方一些外部杂音和无理打压大声说“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自身就完全没有问题。

任何一个战略新兴产业,都会经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个过程可能有些痛苦,但不疯魔不成活。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连续刊发四篇重磅署名文章,深入全面论述产能现象。这些文章为光伏新能源人全面了解政策提供了依据:

文章指出:

“近期,国内外各方面关注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相关问题。对此,我们要坚持以 市场眼光和全球视野 ,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看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判断相关领域产能是否过剩, 关键要看全球市场的需求和未来发展潜力 。中国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

4月30日,在通威股份业绩交流会上,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硅料产量到2024年底或将达到220万吨,但是仍要对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充满信心。根据该公司内部预测,随着光伏制造成本持续下降以及全球范围内光伏发电占比的迅速提升,光伏制造的需求,也有可能在很短时间内提升到TW时代。这种情况,在2025、2026年就有可能发生。

的确如此。一个例证是,多年以来关于全球光伏装机的预测就没有准过,大多时候都是现实大大超出预期。因为,对于光伏这样一个渗透率还不高的产业而言,需求的大爆发,经常超乎想象。

不管怎样,这是一个高速发展、在二三十年内还看不到天花板的行业。我们不应因为面前遇到一些困难就过度悲观。

中国光伏企业的规模、实力与创新力不可阻挡,全球能源转型的大势不可阻挡,全球化专业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市场规律与现实也同样不可阻挡。

03靠什么穿越周期

即使在一片愁云惨淡中,也总会有企业基业长青。前面提到的通威股份,今年一季度出现了亏损。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通威自2004年上市至今的20年中,在所有的会计年度,从未发生过一次亏损。

在一些中型光伏企业身上,我们还能找到很多案例。比如,横店东磁、林洋能源,等等,这些公司自从上市至今,莫说从来没在一个年份亏过钱,就是具体到任何一个季报,也都没有发生过亏损。他们是怎样做到的?这值得深入研究。做企业,究竟是要做强,还是要做大,这也同样值得深入思考。

光伏新能源产业,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比拼的已经不再是增长的速度有多快,而是公司的过冬棉袄有多厚,抗风险能力有多强。

光伏大洗牌仍在深化,赶碳号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此稍作总结,并与大家探讨:

举两个例子。

“垂直一体化”,在当下其实就需要重新审视。

垂直一体化,从本质上看是上一轮光伏周期鲜明的特征。在光伏行业高增长时代,任何一个环节的“卡脖子”,都有可能会对下游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垂直一体化的底层逻辑在于,消除企业自身供应链瓶颈的同时,任何一个环节的紧缺,都有可能成为公司赚钱的价值洼地。 事实也证明,哪个环节 紧缺,一体化企业就从哪个环节上赚钱。

现在的问题是,哪个环节都不缺了。

在阶段性全产业链过剩背景下,还有哪个环节的产品和服务,下游客户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呢?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如果一体化企业外采/委外加工的硅片、电池片的价格,比自己生产还要更便宜的话,在这个微利时代,企业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所以,这一轮输得惨的,有不少都是一体化程度高的企业。你说,选择更重要,还是努力更重要?

供需结构的改变,颠覆了现有规则。就像电子支付的普及,在惠及百姓的同时,竟然解决了一些社会治安问题——没有人带现金出门,导致街上的扒手都失业了。

市场的本质就是供需。我们仍从供需入手思考当下面临的问题。

全球化能力,已经成为光伏企业在2024年以及未来更长时间的胜负手。

中国光伏制造企业,参与的是全球化的分工与合作,而不仅仅针对中国市场。从这个角度看,全球化能力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就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

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中国光伏企业如何从产品行销全球,转变为全产业链出海,融入当地的社会与社区,成为每一个重要市场中的企业公民?这一点上,成功的案例不胜枚举,星巴克、麦当劳……

在15家光伏主材上市企业中,毛利率最高的一家,竟然是阿特斯。这家公司给人的印象是四平八稳,在光伏行业中鲜有纪录是由阿特斯创造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其脱颖而出。凭借在北美市场的持续深耕,阿特斯在2024年一季度实现了17.75%的毛利润率。

类似的例子,还有市值规模上逆袭隆基绿能的阳光电源。炸裂的业绩背后,其实是阳光电源在北美、欧洲等海外市场持续多年的努力。

风电领域的独角兽——远景能源,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全球化样本。远景能源海外市场的风机出货量,比金风科技、明阳智能和三一重能三家企业加起来还要多。

当然,全球化能力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多年以前,赶碳号就职于一家大型民营投资集团。这家企业的一位大佬常说:做企业,一定要做对的事,难的事,需要时间积累的事。


1月新能源销量腰斩,“至暗时刻”还尚未到来

近日,中汽协公布了2020年1月份的汽车销量。自去年新能源补贴大幅减少后,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萎靡数月,新能源市场在经历了2019年下半年的“六连跌”之后,由于春节假期和车市寒冬等因素影响,2020年迎来了“开门首跌”:今年1月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3.9万辆,同比下降54.5%,商用车产销预计完成销量0.5万辆,同比下降51.7%。

1月新能源市场下滑,除了补贴影响外,还有春节提前,1月工作日较少,一些单位提前放假的因素。再加上从年初开始爆发的疫情影响,导致春节档期出行均被取消,4S店客流量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

补贴退坡影响仍在持续

数据显示,1月的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78.3万辆和194.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5%和27.0%,同比分别下降24.6%和18.0%。而新能源汽车的月度销量仅为4.4万辆,相比去年同期的9.6万辆直接“腰斩”,同比降幅高达54.4%。

在整个行业市场走低的前提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也相应的顺势下滑。中汽协并未对此进行过多的解读,认为这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正常市场结果。

但是从此前的数据可以看出,从去年7月开始,补贴大幅退坡后,新能源市场开始出现下滑,这一影响持续到了今年1月,再加上此轮疫情的冲击,导致雪上加霜。

月度数据显示,从去年10月开始,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降幅逐渐收窄。12月更是获得了16.3万辆的销量,同比降幅回升至27.6%。中汽协副总工程师徐海东表示,去年年底销量的小幅回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双积分政策所致。企业为了完成年度的双积分任务,在车辆产销上加大了投入力度,短时间内实现了降幅的收窄。

但从长远来看,补贴大幅退坡的影响仍将持续,春节假期的提前和疫情的爆发,无疑也会放大这一趋势。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今年年初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部长苗圩提出,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将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大幅度退坡。如此一来,原定于2020年底完全退出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有可能延缓,留给车企更多的缓冲空间。

而对于此后几个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预期,有业内人士向“E车汇”表示,“受到疫情影响,预计2月新能源市场销量可能只有此前的两成左右,再加上车管所办理业务延期的因素,上牌量将更少。3、4月或将逐渐恢复,但同样的也面临着今年补贴政策的发布,预计最多也只有往年的60%左右”。

传统与新势力纷纷下滑惨重

由于整体销量下滑明显,新能源车企日子不好过,致使多家传统新能源车企销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传统车企大多下滑幅度超50%以上,包括像比亚迪和北汽这样国内新能源汽车龙头。

2月10日比亚迪发布最新销量数据报告,比亚迪新能源汽车1月销量7133辆,同比下滑75.1%。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5144辆,同比下滑68.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1876辆,同比下滑84.1%。

不过比亚迪方面表示,“元月受春节比往年提前及疫情因素的影响,整体市场产销同比大幅下滑。目前终端需求保持增长势头,公司对疫情后销量增长保持信心。”

北汽新能源也同样并不乐观,根据北汽蓝谷最新披露,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月产、销量分别完成1602辆、2006辆,同比分别增长1028.17%和下滑55.54%。

其余的大型新能源车企销量更为惨淡:江淮汽车销量为326辆,同比下跌92.6%;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417辆,同比下跌83%;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77辆,同比下探81.6%;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028辆,同比下滑72.5%;长城欧拉品牌销量为1300辆,同比降幅65.65%。

不过,也有几家新能源车企实现逆势增长,如广汽新能源和华晨宝马,两家车企1月批发销量分别为3003辆和3600辆,同比增长分别为52.6%和6106.9%,其中华晨宝马暴增的原因是由于此前基数太小,只有58台,而广汽新能源则是由于AionS这款车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市场销量渐入佳境。

造车新势力方面,蔚来汽车1月销量为1598辆,继续登顶造车新势力销量TOP1;理想汽车1月售出1180辆新车,区居亚军,而这则是因为理想汽车在年前积累了一大波订单,在一月进行了释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受到疫情影响,原定于二、三月交付的车辆将会延期,这将会导致其销量数据在此后大幅下滑,亚军位置将有大概率不保。

威马汽车1月卖出1027辆新车,成功进入1月新势力车企销量排行榜前三。获得第四名成绩的是合众汽车,1月销量为1001辆。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有不少业内人士对于2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乃至整个汽车市场处于悲观态度。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低迷,对于新能源车企,尤其是目前尚显脆弱的造车新势力来说更是生死攸关。

一月的新能源销量无疑是惨败,但是这大部分则是春节假期+疫情等多种客观因素综合导致的。可以预见的是,2月份由于疫情的出现,整个车市的销量将更加低迷,或将迎来新能源市场最大跌幅。

在此次疫情过后,很多无车一族应该都意识到了一辆车的重要性。“E车汇”认为,在疫情过后,新能源市场乃至整体汽车市场将迎来一波压抑后的爆发式消费,而回归正常汽车市场想必也不会太远。

​巨亏,诉讼缠身、退市警示,ST中利迎至暗时刻!

ST中利:困境重重,巨亏、诉讼与退市风险交织

曾经的光伏扶贫明星股ST中利()如今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自深陷“专网通信”危机以来,公司的命运每况愈下,前景令人堪忧。

2月20日,ST中利发布公告,旗下宿迁新能源、沛县新能源等四家企业已进入预重整程序,显示出管理层正积极寻求重整方案。中利集团及其核心子公司集体启动预重整或重整程序,厦门建发股份子公司常熟光晟新能源已确认成为产业投资人,同时在积极招募财务投资者。

法律纠纷不断,财务压力山大

紧接着,ST中利接连收到诉讼通知。工商银行常熟支行起诉,索赔4800万元本金及利息,而兴业银行苏州分行则要求腾晖光伏偿还1亿元借款。法院判决中,ST中利需偿还共计104,916,241.16元本金和相关费用,两起诉讼加起来,债务总额逼近1.5亿元。

财务状况雪上加霜,2023年度业绩预告显示,ST中利预计亏损达9.24亿至12.5亿元,若净资产为负,公司股票将面临退市风险警示。过去四年,中利集团亏损总额惊人,累计亏损高达74.14亿至77.4亿元。

扩张计划与现实脱节

然而,在巨额亏损的背景下,ST中利仍宣布了50亿元的巨额扩产计划,包括异质结电池和组件项目,以及价值210亿元的“光伏+现代农业”项目。在目前财务困境下,这一宏伟蓝图似乎面临难以实现的挑战。

尽管近期市场有所反弹,ST中利股价有所回升,但2.04元的涨停收盘价和17.78亿元的市值,显示公司仍处在艰难时期。创始人王柏兴虽已淡出管理层,其子王伟峰接棒,但未来的道路仍然坎坷。

ST中利,如何走出困境,尚需观察与期待

面对巨亏、诉讼和可能的退市风险,ST中利能否凭借重整计划和市场反弹,实现战略转型,将是投资者和行业关注的焦点。我们期待公司能尽快走出困境,重振旗鼓,为光伏产业带来新的希望。

光伏组件热斑成因 如何预防

▼什么是光伏“热斑效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光伏组件中缺陷区域(被遮挡、裂纹、气泡、脱层、脏污、内部连接失败等)被当做负载消耗其它区域所产生的能量,导致局部过热,这种现象称为光伏组件的“热斑效应”。 ▼热斑的成因太阳电池热斑是指太阳电池组件在阳光照射下,由于部分组件受到遮挡无法工作,使得被遮挡的升温远远大于被遮盖部分,致使温度过高出现烧坏的暗斑,如下图。 热斑可能导致整个电池组件损坏,造成损失。 于是需要了解造成热斑的内在原因,从而减小热斑形成的可能性。 而导致热斑形成主要由两个因素——内阻和电池片自身的暗流。 ▼热斑效应的危害热斑效应可导致电池局部烧毁形成暗斑、焊点熔化、封装材料老化等永久损坏,是影响光伏组件输出功率和使用寿命的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导致安全隐患。 ▼解决热斑效应的方法在组件上加旁路二极管。 通常情况下,旁路二极管不影响组件正常工作,当组件被遮挡时,这时候旁路二极管导通,防止组件产生热斑效应。 优化制造工艺。 组件生产时使用同一档次的电池片、焊接前检查隐裂片、防止漏焊虚焊、增加组件整体强度等。 ▼电站预防组件热斑效应的措施1、及时清除组件附近的杂草等异物;及时清理组件表面的灰尘、鸟粪等异物;保证组件表面无杂物。 2、合理设定组件清洗时间:防止气温过低而结冰等现象出现。 3、搬运组件时尽量减少组件碰撞等现象,禁止在组件上站、坐、躺等,以防组件内部损伤。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211.html
即使备考很晚也没关系 厦门大学新传考研经验帖 想去海边
徐杰26分广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