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展出 镇校之宝 南京大学

浑厚庄重的小克鼎、纹饰细腻的彩陶壶、薄如蝉翼的蛋壳黑陶杯……近日,“积厚流广 鼎盛南雍——南京大学藏出土文物展”在南京大学博物馆开幕,500件珍贵文物齐亮相。此次展品出土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宋元,地域跨度北到黑龙江,南至南海之滨,西起西藏,东至江苏连云港,涵盖全国多个省份的重要遗址。其中,作为“重头戏”的小克鼎距上次公开展出已20多年。展览将持续到6月30日。

追溯解密

小克鼎与南大的不解之缘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南大校歌里的“如鼎三足”便是小克鼎。据南京大学博物馆副馆长赵东升介绍,2012年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该校铸造了一座青铜大鼎,放置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二源广场,其原型就是这件小克鼎。

记者走进展厅,独立陈列在展柜里的小克鼎便映入眼帘。从外观来看,这是一口圆鼎,三足支撑起硕大的身体。鼎的口沿上,两只耳朵竖起,外侧装饰着龙纹。小克鼎为西周中晚期的典型器物,代表了西周礼制的成熟。

鼎的内壁铸有9行72字(重文2字)铭文,铭文中所述器主人为“膳夫克”,故称克鼎,又称膳夫克鼎。克既是给周天子做饭的膳食官,同时他又有军功,负责传达周天子命令。

赵东升介绍:“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但是克有八鼎,比天子少一个,又比诸侯多一个。在西周时期,没有那么多行政体系的分割,克身兼数职,同时他的祖上又是武王亲弟弟,所以王对他特别信任。”

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魏美强告诉记者:“克鼎原为一套,有大鼎1件、小鼎7件,是陕西扶风出土的西周孝王的礼器,可惜的是出土后即遭流散。目前,8件克鼎散落在世界各地。其中,南京大学收藏的这一只身材最小巧,纹饰更加细腻。”

为何小克鼎会流传至南京大学?“这就不得不提到福开森先生,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汇文书院的首任院长。”魏美强表示,现珍藏于南京大学博物馆的这件小克鼎,先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海军大臣载洵所得,后来,转手至福开森。除了小克鼎,福开森在华期间还收藏了大量中国珍贵文物。

博物致知

五大单元展现古韵风情

此次展览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秦汉六朝”“隋唐五代”五大单元。除了“镇校之宝”小克鼎外,馆内展出的旧石器也让人叹为观止。据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它们是南大师生从西藏普兰马法木湖东北岸、西藏日土帕也曲真沟左岸、内蒙古呼和浩特大窑遗址等地采集而来。

“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杯,做得非常高,但是非常轻,陶壁只有蛋壳的厚度,可见用了多大的精力。而这种东西在当时并不是普通人能使用的,可能带有某种礼制的因素。”赵东升介绍。

在展馆内,记者还看到许多江苏出土的文物,如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的彩陶簋、溧阳果园遗址出土的青瓷盅、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的高足杯……这些精美的馆藏文物不仅彰显出南京大学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让人们触摸到江苏历史脉络,领略到古韵风情。

122岁的南大,收藏各类文物、标本近10万件。据了解,南京大学的文物收藏始于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校内出土文物陆续归藏,考古专业师生在外出考古实习中,也取得或获赠多批珍贵文物。目前,南京大学收藏有各类文物及动植物、矿石等标本近10万件(套),为国内高校翘楚。西周小克鼎、王齐翰《勘书图》、宋拓《大观帖》等都是收藏在南京大学的传世珍品。

赵东升表示,南京大学的收藏由来已久,以教学、科研服务为目的,藏品覆盖的时代长、地域广。此次展出的文物,充分体现了南京大学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深厚积淀、源远流长,参观者可以对南京大学校训和校歌中所蕴含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精神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表示,这些文物是南京大学独一无二的文化资产,是全体南大人的共同历史记忆,充分彰显了百廿南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体现了南大人在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上的坚守与担当。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2234.html
波音最后黄金岁月掌舵者 弗兰克·施龙茨
城市更新行动蓄势待发 中央财政力挺15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