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走进贵州 在体验不同中感悟血脉相通

(原标题:台湾青年走进贵州 在体验不同中感悟血脉相通)

“大陆和台湾长久以来都是密不可分,这里很好地回答了‘我们来自哪里’,回去以后,一定会将这里的见闻感受告诉台湾的亲友。”

初夏的贵州,山明水秀,绿意盎然,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趁着好时节,来自海峡两岸的30余名青年和媒体记者跟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看贵州——走进遵义”联合采访活动深入黔贵大地,在为期5天的深度探访旅程中,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下这片土地蓬勃发展的美丽图景,在找寻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历程中,为两岸文化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台湾青年体验茅台冰淇淋

这是一场连心的对话:一点都不能少

花茂村,镶嵌于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一隅,其名寓意花繁叶茂,不仅有自然美景,亦承载着岁月的乡愁。晨曦微雨后,空气清新如洗,朦胧山色中,描绘一幅淡雅的山水墨画。

来到贵州的首站,台湾青年们来到花茂村,在这里首次体验了古法造纸纸浆压花画技艺。大家跟随当地老师的动作,加入各自创意,将一朵朵色彩斑斓的花瓣,细致地摆放在半湿的纸浆上,花瓣间错落有致,造型多彩各异。

两岸青年体验古法造纸纸浆压花技艺

“本来我只是想要做大陆的模样,可是做着做着我发现‘一点’都不能少,所以把台湾这一‘点’放入画中。合在一起,它就是一个完整的中国。”技艺初体验,台湾青年黄馨巧用彩色花朵拼出一只“金鸡”图案。看着这幅自己创作的象征团圆的画作,她开心地说:“一定要带回台湾做纪念。”

台湾青年黄馨巧体验古法造纸纸浆压花技艺

黄馨巧制作的“金鸡”图案

这份技艺与乡愁的邂逅,让台湾青年们于古老与现代间,找到了乡愁的温度,也实实在在触摸到文化脉络的深度。

这是一趟寻根的旅程:历史与文化的回响

海龙屯,这个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地方,用历经岁月锤炼的一砖一石,让台湾青年受到了“古老的震撼”。

这座古堡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每一块石头、每一处雕刻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站在海龙屯的三十六步天梯,台湾青年赖翊凡感慨不已:“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重要的一部分,亲眼看到、亲自走过后,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民族的根和魂。”

海龙屯三十六步天梯

同样在黔北群山之间,桐梓海军学校陈列馆静静矗立,这里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段文化的传承。

桐梓海军学校的前身是左宗棠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建的“福建船政学堂”,1913年10月改名为“福州海军学校”,1931年又改名为“海军学校”。抗战期间,因战事袭扰,海军学校于1938年10月迁至桐梓县城。

“海军学校”在桐梓办学长达8年,史称“桐梓海军学校”。目前留存的“金家楼”旧址,已成为中国现存唯一的海军学校旧址纪念地,被誉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的摇篮”。

台湾青年参观桐梓海军学校陈列馆

走进这里,对于台湾青年梁以柔来说“就好像走进历史课本”。

“桐梓海校很好地保存了历史,尤其是看到从这里培育出的一些台湾海军将领,感受到了大陆和台湾的联结。”她望着一位位功勋卓著的先辈不禁感慨:“大陆和台湾长久以来都是密不可分,这里很好地回答了‘我们来自哪里’,回去以后,一定将这里的见闻感受告诉台湾的亲友。”

铭记历史,勿忘来处。两岸同心的美好愿景一如往日,跨过时间长河,在新生代台湾青年间形成回响。

这是一次发展的见证:青山绿水间的幸福密码

台湾青年参观桐梓县蟠龙社区了解当地易地搬迁情况

在桐梓县蟠龙社区企业生产车间内,缝纫机器嗡鸣阵阵,工人们有条不紊剪裁制衣的忙碌场景感染了台湾青年林采菁。

“在我印象中工厂和生产车间基本是独立和远离生活区的,想不到社区里也能有车间,这里的居民下楼就能上班,下班就能马上到家,想想就好幸福!”听完介绍后,她感叹道:“和台湾还是有很大不同!这样的政策真正让居民们感受到了幸福,他们才愿意从不同的地方、从原本的家园搬迁出来。”

桐梓县蟠龙社区企业生产车间内,当地居民就地务工。图文工人们正在制衣中

亲身所闻所见,让林采菁感受到了政策带给民众的幸福感,这份不同于台湾的体验,让她对祖国大陆的发展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

贵州,正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赋予实践,绿色发展的崭新传奇正被快意书写。

首次见到万亩茶海,台湾媒体人何橞瑢兴奋不已,快速拾级而上,步行至茶海观景台中。被眼前不断铺陈延绵的茶山绿野所震撼,她迅速拿起手机,记录下这绿如丝绦的壮阔景观。

位于湄潭县永兴镇的中国茶海

位于遵义市湄潭县永兴镇的这片万亩茶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茶海,连片茶园近4.3万亩。“我在台湾看到的茶海,样子是梯田形状,当看到这里一望无际的茶海,真的忍不住‘哇’出声来。”何橞瑢笑言:“刚好今天飘着细雨,感觉特别浪漫。”

不少台湾青年还购买了湄潭翠芽和“遵义红”等贵州茗茶作为伴手礼。大家兴奋地说:“要把这份来自贵州的味道带回家乡,相信亲朋好友们也会同样喜爱。”

此外,两岸青年还到访了赤水大瀑布,身临其境感受了祖国大陆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在正安吉他文化园深入了解了台企钰丰乐器在贵州这片热土上的创新发展面貌,见证了两岸合作的新篇章;通过走访台资企业遵义光群镭射包装科技有限公司,青年们进一步解了到新质生产力领域蓬勃发展的现状;而在遵义万胜药业的参访中,他们对传统医药文化的博大精也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台湾青年赖翊凡(右)表演舞狮、打鼓技艺

5天愉快而亲切的探访交流,时间虽短,却搭建起一座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坚固桥梁,也让台湾青年们对祖国大陆有了更直观的认知与更深厚的情感联系,更有助于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这趟行程中,何橞瑢亲身体验并拍摄了很多贵州美景美食的短视频影像上传到网络平台,收获了热烈反响。“希望今天在万亩茶海拍的影像能让我的观众感受到贵州的魅力,甚至亲自来这里走一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内容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 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 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 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小钱得救了。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写四年级上册22课小练笔300字

小钱自从接受了台湾青年的骨髓移植后,恢复得很快,一年后身体就基本康复了,他一直念念不忘那个捐给他骨髓的台湾青年。 过了几年,小钱正好有机会去台湾旅游,地点恰好是台湾花莲。 他来到那个台湾青年捐骨髓的花莲慈济医院,找到了李博士,感谢他给自己做骨髓移植手术,同时还要感谢其他的医护人员。 小钱正想向李博士询问有关给他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的资料,这时候从门外走进来一个人。 小钱感觉和他似曾相识,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对他说:“你好,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旁边李博士开口了:“小钱,他就是捐给你骨髓的人。 ”小钱用双手紧紧地抓住了台湾青年的右手,激动得一时难以说出话来。 台湾青年用左手拍了拍小钱的肩膀,说:“别这样,小心自己的身体。 ”小钱慢慢恢复了平静,对台湾青年说:“大哥,对你说谢谢可能太轻了,要是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是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请受小弟一拜。 ”说着就要跪下去,说时迟那时快,台湾青年一把拉住了小钱,对小钱说:“别,别,我只是捐出了自己的一点骨髓,其他什么都没做,还有那么多的人都作出了贡献。 何况我们海峡两岸同胞本是血脉相连,都是同一个祖先,应该互相帮助,我想你碰到这样的事情也会作出一样的选择。 ”小钱拉着台湾青年的手说:“大哥说得对,我要向你学习。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要再次谢谢你的骨髓。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小钱和台湾青年促膝长谈了一晚上,知道了当年台湾青年的家人都没有受到地震的伤害,而台湾青年就在花莲慈济医院做义工,这才会碰到小钱......从此他们俩成为了一对好朋友。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血脉亲情是指什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大陆青年钱畅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 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课文内容如下: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 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 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十万分之一的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 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小钱得救了。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但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的骨肉同胞,心是连在一起的。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不会熄灭。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2811.html
我们在拍戏 ICU的病人家属你们哭小声点!
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篇章 中安时评 地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