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日傍晚,以色列国防军发布声明称,当天17时21分至17时24分期间,该国北部中加利利、上加利利和西加利利等多地拉响防空警报后,以军监测到约80枚自黎巴嫩方向发射的火箭弹,其中一些被拦截,另一些则坠落在以色列境内。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的军事行动
哈马斯成立后,多次制造针对以色列目标的自杀式爆炸事件。 1989年,以色列宣布哈马斯为非法组织,并将其精神领袖亚辛逮捕入狱。 1993年,巴以双方在华盛顿签署了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允许巴勒斯坦人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先行自治。 哈马斯对此持反对态度,依然坚持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 随着巴以和平进程的发展,哈马斯曾一度改变斗争策略。 1996年3月,哈马斯宣布将放弃暴力活动,在自治区内进行政治斗争。 同年5月,内塔尼亚胡出任以色列总理后,在巴以和谈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致使巴以最后阶段谈判停滞。 哈马斯宣布恢复武装斗争。 2000年9月底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爆发后,哈马斯制造了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的自杀式爆炸事件。 作为报复,以色列对哈马斯实施了“定点清除”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使哈马斯遭受重创。 亚辛以及他的接班人兰提西等哈马斯领导人先后被以色列“定点清除”。 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战机和武装直升机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地带发动了大规模空袭,哈马斯发言人巴尔胡姆当日要求其下属武装派别对以色列发射远程火箭弹,以报复以军空袭加沙。 这次空袭是自1967年中东战争以来,以军袭击所造成的巴勒斯坦人单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加沙地区应急机构负责人29日表示,以色列对哈马斯发动的空袭已造成310人死亡,另有1400余人受伤。 巴勒斯坦27日宣布未来三天为哀悼日。 以色列外长利夫尼表示,选在这个时候痛击哈马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哈马斯违反半年前的停火协议,几乎每天以火箭、迫击炮攻击以色列平民。 更变本加厉,上次曾有一天发射80枚火箭的纪录。 因此以色列无法再忍受。 2014年7月9日,以色列国防军宣布击毙4名试图闯入以色列犹太社区的袭击者。 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哈马斯称试图渗透至以色列基布兹Zikim的武装分子来自其所属的海军突击队(蛙人)。 这4人从上岸就被以军观察哨发现,随后以军召唤武装直升机迅速结束了战斗。
巴勒斯坦为什么分裂?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 该地区充满传奇但又多灾多难。 在这里,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亲兄弟;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地。 二战后,四次大规模中东战争都与该问题有关联,并给地区民众造成惨重损失和巨大创伤。 中东和平进程绵延至今,但举步艰难。 人们盼望和平早日降临,让这对远古时期曾是亲兄弟的两个民族重归于好,共建美好家园。 [1]编辑本段历史背景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加沙地带与犹太人定居点[2]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 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 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 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3]编辑本段发展历程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 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 以色列前总理沙龙[4]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 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 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 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 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 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3]编辑本段冲突经历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同日,犹太复国主义以色列国旗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 15日,阿盟国家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 第二次中东战争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 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 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 这是继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 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 巴勒斯坦国旗2008年巴以冲突大事记 1月17日,以色列关闭加沙口岸。 1月23日,哈马斯武装等突破加沙与埃及的一处边境口岸,数以千计的加沙人涌入埃及抢购生活必需品。 2月3日,埃及安全部队和哈马斯武装重新关闭边境。 2月27日至3月3日,以色列在加沙发动“热冬”攻势,12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于冲突。 3月6日,西耶路撒冷一处犹太人机构遇袭,8名学生死亡。 哈马斯声称对袭击负责。 6月19日,哈马斯和巴勒斯坦其他派别与以色列达成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 6月25日,5名哈马斯武装人员被炸死。 8月2日,以军士兵朝试图逃离加沙的希里斯家族(该家族与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联系密切)成员开枪,打死4人,打伤20多人。 11月5日,以军在加沙的一次行动造成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 哈马斯随后恢复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 11月14日,以色列南部地区当天凌晨遭到至少16枚火箭弹袭击,十几人受伤。 当天上午,以军空袭加沙地带,打死两名巴武装人员。 11月16日,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东部,4名巴武装以色列空袭加沙人员丧生。 11月27日,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地区逮捕23名巴勒斯坦人。 巴官员说,以方当天在拉姆安拉、希伯伦、纳布卢斯和图勒凯尔姆等城市也发动大规模逮捕行动,其间有枪击事件发生。 12月2日,以色列军队的坦克和推土机开进位于加沙地带南部的拉法市,随后以军直升机发射一枚导弹,造成两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多人受伤。 12月18日,哈马斯与以色列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到期。 哈马斯即日起宣布结束停火,并不再延续。 从19日至26日,哈马斯向以南部地区发射了200多枚火箭弹和迫击炮弹。 12月24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发表声明称,5名卡桑旅武装人员在“执行任务中”死亡,该组织随后向以南部城市发射迫击炮弹作为报复。 12月25日,以看守政府总理奥尔默特呼吁阻止哈马斯袭击以色列。 以外长齐皮·利夫尼发誓要终结哈马斯对加沙的控制。 [5]编辑本段争论焦点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耶路撒冷为国际化城市,由联合国管理。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个部分,巴勒斯坦人居多数的东区被约旦(当时叫外约旦)占领,犹太人为主体的西区被以占领。 1967年以占领东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 巴勒斯坦自20世纪60年代就宣称耶路撒冷是巴领土的一部分,以必须全部放弃。 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国,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 边界划分问题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号决议,决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其中,“犹太国”占约1.49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国”占约1.15万平方公里。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 但“阿拉伯国”因阿拉伯人拒绝分治决议没有诞生。 在随后爆发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等在内全部“阿拉伯国”领土。 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要求以撤出所占领土。 长期以来,巴方坚持并决心将在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边界内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以政府则坚持未来以巴边界不能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状态。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国家。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开始在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 以内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从1972年至2008年,约旦河西岸地区的犹太人定居点人口从1182人增加到了28.58万人,东耶路撒冷定居点人口已达到将近20万人。 2005年8月,以曾在实施单边行动计划时,撤出位于加沙地带的全部21个定居点和4个位于约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点。 但在此后几年中,以并没有停止定居点建设。 长期以来,巴方坚持要求,以必须拆除全部定居点,而以方强调定居点建设是根据“自然增长”的需要。 按照巴以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协议”,以定居点扩建只能在人口“自然增长”的基础上进行。 难民回归问题巴难民问题是历次中东战争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产物。 战争先后导致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 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巴难民已超过470万人,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外,这些难民主要分布在约旦、黎巴嫩、叙利亚。 根据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第194号决议,巴难民具有回归权。 但难民能否回归、回归多少将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相关国家的民族构成、人口比重和社会安全等重大利益。 因此,在巴以和谈中,以方坚持巴难民就地安置,反对回归。 水资源分配问题巴勒斯坦地区60%以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估计为20亿立方米。 在数量上,以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资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余的20%。 另外,巴以关于水资源分配还涉及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等问题。 因此,以反对彻底同巴进行水资源再分配,主张共同管理水资源,以保证以水资源安全不受威胁。 巴则坚持收回所有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水利设施的所有权,拒绝接受与以共同管理水资源。 [6]编辑本段如何解决中东问题多边会谈中东问题多边会谈,指的是由阿以冲突各方、其他中东国家及美国、俄罗斯、欧盟
二战以后世界上发生的局部战争有哪些
朝鲜战争,是一场朝鲜(DPRK)与韩国(Korea)之间的国家和民族统一战争,同时也是美苏两强争霸在朝鲜半岛(韩半岛)的体现。 美国、苏联与中国三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 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入侵韩国开始,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半岛军事停战协定》。 由于没有签订和平协议,“技术上讲”这场战争仍然没有结束,朝鲜和联合国军依然处于战争状态。 主要的参战者除了南北韩外,还包括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国,以及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共15个国家根据联合国的决议派小规模部队参战。 苏联空军的航空兵部队与高炮部队参加了朝鲜战争防空作战。 五次中东战争 所谓“中东战争”是指1948~1982年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在中东地区进行的大规模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 阿拉伯国家是指阿拉伯民族占大多数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北部的中东地区。 以色列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家。 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争端 由来已久。 历史上,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位于地中海、死海、约旦河之间)建立过国家。 公元前30世纪,原在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迁至巴勒斯坦沿海和平原地 区定居。 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祖先希伯莱人征服迦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 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犹太人被迫流 落到世界各地。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为主的国家。 1917年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当时这个地区阿拉伯人66万人, 犹太人仅9万人,但英美为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和苏伊士河,竭力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在 他们的策划下已经在世界各地定居的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从此,阿、以两个民族间的 矛盾日益加深,不断发生流血事件。 1947年11月29日,在美英操纵下的联合国大会通过决 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两国分治,阿拉伯世界广泛反 对这个决议,没有建立阿拉伯国家,也坚决反对犹太人建国。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宣布 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就同以色列发生第一次中东战争,结 果阿拉伯国家失利,埃及、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先后同以色列签订停战协定。 战争结束 后,却遗留下许多问题,这样,逐步引发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东战争。 直到1989 年,才终于建立“巴勒斯坦国”,中东问题,尤其是巴勒斯坦人建国问题才告一段落。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简称:越战,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现越南政府称之为:抗美救国战争(越南语:Chiến Tranh Chống Mỹ Cứu Nước),为新民主主义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所谓越共)反抗美国及其傀儡政权越南共和国(南越)的战争。 越战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也是美国完败的一场战争(虽然美国政府自称是“光荣的撤退”)。 越战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希望统一越南的南方反政府军“民族解放阵线”在北越领导人胡志明的支持下,反对南越吴庭艳政府。 美国则出兵帮助南越。 最开始扶植南越的美国总统是Dwightd David Eisenhower(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John Fitzgerald Kennedy(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开始支持在越南作战;林登·约翰逊将战争扩大。 在Richard Milhous Nixon(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执政时期,美国因国内的反战浪潮,逐步将军队撤出越南。 北越军和南越共军最终打败了南越政府军队,统一了越南全境。 英阿马岛战争 1832年英国占领西岛,次年占领东岛。 从此英阿对马岛的主权进行过多次谈判,1982年双方谈判破裂,战争爆发。 从4月2日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一直到6月14日被英国夺回,战争结束,历时74天。 1 9 8 2 年4 月2 日到6 月1 4 日,历时7 4 天的英阿马岛之战,这一场未经正式宣战的战争,外交家称为“武装冲突”,军事家则称为“马岛战争”,这是二十世纪第一场可算得上现代化的战争。 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 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直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 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 长期来两国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 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 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突出。 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 这场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24日-1999年6月10日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 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 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 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 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 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具体规定。 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 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 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 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 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 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伊拉克战争 2002年3月20日-2002年4月15日战争开始阶段。 美英联军从3月20日(伊拉克时间)起向伊拉克发动代号为“斩首行动”和“震慑”行动的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 布什在战争打响后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战争开始,强调战争将“速战速决”。 在这一阶段,美英联军先后向巴格达、巴士拉、纳杰夫、摩苏尔、基尔库克、乌姆盖斯尔等十余座城市和港口投掷了各类精确制导炸弹2000多枚,其中战斧巡航导弹500枚。 与此同时,萨达姆也向全国发表讲话,号召伊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击败美英联军。 战争僵持阶段。 由于供给线太长和伊拉克方面的抵抗,美英联军“速战速决”的目标未能实现,地面进攻曾一度受阻。 伊军在伊中部的卡尔巴拉、希拉、欣迪耶等地与美英联军展开激战。 与此同时,每天都有数百名伊拉克人从约旦等国家返回伊拉克,加入与美英联军作战的行列。 战争转折阶段。 美英联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兵分几路发起强大攻势,先后攻陷伊南部巴士拉等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并对巴格达形成合围,从而使战事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4月8日,美军从北部和南部两个方向推进到巴格达,并夺取了巴格达东南的拉希德军用机场。 美国坦克开进巴格达,占领了萨达姆城。 面对美军长驱直入巴格达和提克里特,伊拉克领导人号召军队和人民对美英联军采取“同归于尽”式的袭击行动。 战争收尾阶段。 美军4月15日宣布,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军事行动已结束,联军“已控制了伊拉克全境”。 据美国官方公布,在伊拉克战争中死亡的美军人数为128人,其中110人阵亡,18人死于事故。 英军士兵死亡31人。 战争消耗了美国大约200亿美元。 另有中越战争战争分别由中国的西线云南省和东线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作战方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云南省作战由临时调任的熟悉越军战法的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广西壮族自治区作战由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 总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分别为:11军、13军、14军、41军、42军、43军、50军、54 军、55军及20军第58师、广西军区独立师、云南省军区独立师、广西军区2个边防团、云南省军区5个边防团)、2个炮兵师(炮1师、炮4师)、两个高炮师(高炮65师、高炮70师),以及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部队近56万兵力的解放军部队(例如,战前准备中各个甲种步兵师、乙种步兵师都扩编为 人以上的临战编制),在约500公里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突袭,越军以6个步兵师(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师),16 个地方团及4个炮兵团,总兵力约100,000人应战。 中国解放军战役部署:以第41军、第42军、第43军、第54军、第55军和第50军(欠149师)为东线兵团,由许世友指挥,从广西方向出击;以第11军、第13军、14军和第50军149师为西线兵团,由杨得志指挥,从云南方向出击。 1979年2月17日,中国解放军东线5个军10余万人分14 路进入越南境内,3小时后,北集团突破莫隆,歼敌独立营,向通农前进,助攻部队正在茶灵方向与敌激战,呈胶著状态,一线尖刀部队陷入苦战。 同日,西线5个军约10万余人在杨得志指挥下,从云南边境攻入越南。 [编辑] 第一阶段:1979年2月17日-1979年2月26日中国政府称:中国云南、广西边防部队发动了对越南军队的自卫还击战;歼灭了以越南境内的高平、老街两地区为据点的越南国境警备民兵。 但中国解放军伤亡惨重,仅2月17、18日两天阵亡人数就达4,000余人。 [来源请求]* 2月17日,中国突袭越南,战争开始,中国占领孟关镇。 * 2月18日,占领清水,越军在高平战线以坑道顽抗,谅山、同登一带的飞弹阵地被摧毁,双方於老街激战,莱洲越军退守黑河南岸。 * 2月19日,中国突袭并占领河鹿县长白山,中国空军轰炸海防。 * 2月20日,攻陷老街、同登,双方於包乐激战,越南空军轰炸河口以西的中国增援部队。 * 2月21日,中国解放军占领高平。 * 2月22日,中国解放军占领包乐,越军开始抽调驻柬埔寨与寮国的精锐正规部队回防,防守河内的2个师试图对高平发动攻击,莱州的中国部队展开反击,无功。 * 2月23日,谅山附近的高马山爆发激烈攻防战,中国军队占领河江。 另有两个师在空军掩护下,进攻芒街、禄平。 * 2月24日,越军反击,与中国部队在高平、老街发生激烈巷战。 越军曾试图渗透进入中国境内,但遭击溃。 中方占领柑塘。 * 2月25日起,战情胶著,越军死守边防要地谅山。 [编辑] 第二阶段:1979年2月27日-1979年3月5日中国政府称:中国军队攻克了越南境内的军事要塞谅山市;歼灭了沙巴地区的越南军队。 * 3月1日,谅山爆发激战,越军自河内增援精锐的首都防卫军第308师向谅山展开反击,并使用化学武器。 42军被迫后撤,中国紧急将后方炮兵师拉至前线进行压制即拼刺刀(解放军炮兵所谓拼刺刀是指接近前线,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拼刺刀),两方皆损失惨重。 3月1日9时30分集中300门火炮,30分钟落弹几万发,当时许世友十分愤怒,亲自下令「拂晓攻击开始后,谅山一间房子也不能留。 」参战的解放军士气亦受到鼓舞。 * 3月4日,越军308师遭中国两个师由侧翼突袭击退,解放军攻占谅山。 * 3月5日,中国宣布已达到目的,开始自越撤军。 越南宣布全国总动员令,誓言抵抗到底,越军自柬埔寨与寮国抽调回国的正规部队正式抵达,已就战争态势准备就绪。 苏联开始增兵中苏边界,中苏大战一触即发。 东欧共产国家掀起一片声讨中国侵略的声音。 [编辑] 第三阶段:1979年3月6日-1979年3 月16日中国政府称:该阶段中国军队以交替掩护,边清剿边撤退的方式,於1979年3月16日全部军队撤回中国境内。 此期间中国解放军运送大批民生工矿物资回国(其中包括大量中国无偿支援越南的物资),此后越南工矿业基本瘫痪。 * 3月7日起,中国正式撤军,并开始运送此前援助越南的民生工矿物资,利用补给车辆载回中国境内。 多处越南工矿业设备瘫痪。 * 3月13日,中国继续撤军,并在撤退路线上铺设地雷,以火箭与长程炮火掩护撤军。 越军无大规模追击行动。 * 3月15日22时20分,最后一辆军车回到中国领土。 * 3月16日,中国宣布完成撤军行动,战争结束。 中国官方未发表伤亡人数。 越南官方亦未正式发表伤亡人数,仅於官方《人民日报》上罗列了中国军队在撤退时对攻占过的城镇做出大规模破坏的项目。 包括基础设施、厂矿等。 [编辑] 结果论战术:双方未有输赢。 当时越南正规军都在柬埔寨,以至未有正式军团对战。 待越南精锐回师谅山,解放军又己撤退。 所以有未能定谕。 根据昆明军区后勤部编写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工作总结》,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广西、云南参战的解放军、支前民兵共牺牲6,954人,伤14,8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击毙越军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击毙越军37,000人。 根据越南国防部军事历史院编的《越南人民军50年 (1944-1994)》(军事译文出版社有中译本),2月17日,中国出动60多万军队,数百辆坦克装甲车,数千门大炮,在广宁至莱州的整个北部边界全线对越南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经过30个昼夜(2月17日至3 月18日)的战斗,越南消灭和重创了中国3个团18个营,击毁和击伤550辆军车(坦克装甲车280辆),击毁115门大炮和重型迫击炮,缴获了大量武器。 越南方面称中国伤6万余人,还有2万被击毙。 [编辑] 中国的战后总结* 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无可识别之军阶、军衔制度,导致指挥体系严重紊乱,战后中国军队全面恢复文革前军阶、军衔制度。 * 越军善用曾经造成美军大量伤亡之诡雷埋设,再度使中方伤亡惨重[2]。 * 越南方面的抵抗强度超乎预期,而中国方面由於缺乏战车、步兵、炮兵间的协同作战经验,导致战争期间伤亡惨重。 * 前线通讯能力不良,炮兵因常发生误击友军事件而无法充分发挥支援效果。 * 59式与62式坦克不利於在山岳丛林地带使用,常遭到越南士兵以反装甲武器攻击,损失惨重。 62式战车装甲太薄,防御力不足。 * 步兵缺乏装甲运兵车或步兵战斗车辆输送,全靠步行作战,机动力过差。 * 医疗设备、医护人员不足,造成兵员死亡比例过高。 * 工兵设备与技术都不足,尤其缺乏现代化渡河工具,影响攻击速度。 * 空军支援不够,且缺乏夜战能力。 * 前线指战员无法适应现代化战争,仍然使用老式战术,导致兵员重大伤亡。 * 后勤补给情况不理想,补给车辆不足,常靠人力进行运补。 * 部队训练不足,且缺乏山地、丛林战与夜间战斗的训练;与长年在山林与美军作战周旋的越共军接战,倍感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