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隐忧渐除发力可期 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

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

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全国政府性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后,此前发行节奏偏慢的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下称“新增专项债”)发行在5月迎来显著提速,单月发行规模达4383亿元,且后续有望保持较快发行节奏。在专家看来,新增专项债还将在二三季度持续放量发行,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稳固经济大盘。随着后续掣肘广义财政发力的因素逐渐消除,财政后程发力可期。

新增专项债料持续放量

Wind数据显示,2024年5月,各地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4383亿元,较上月发行规模大幅增加。按已发行规模对比全年新增专项债限额计算,前5个月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进度约为29.8%,与2023年、2022年同期进度差距依然较大。

地方

不同于近年“早发快用”的发行节奏,今年前4个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明显放缓。根据财政部公开数据,前4个月各地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分别为568亿元、3466亿元、2308亿元、883亿元。对于偏慢的发行节奏,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此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这与地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冬春季节施工条件、债券市场利率等因素相关。

过去几年间,财政部曾多次要求新增专项债力争9、10月底前发行完毕。若今年继续遵循前三季度基本发完新增专项债的安排,则意味着尚有较大待发行额度的新增专项债需要在二三季度“赶进度”发行。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指出,参考过去6年前三季度专项债的发行进度,未来6月至9月的月均专项债发行额度有望超过5000亿元,预计年内专项债发行进度将于未来4个月显著提升。

中国银行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预测,按照超长期特别国债招标期内平滑发行、政府债按往年惯例10月底前平滑发行完毕的进度简单测算,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将自5月开始逐步放量,7月至9月或将是地方政府债券供给高峰。

政府债加力供给稳经济

近日,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完成2024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的筛选工作,共筛选通过专项债券项目约3.8万个、2024年专项债券需求约5.9万亿元。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今年专项债项目准备和筛选时间更为充足,预计今年新增专项债项目质量有望明显提升,对扩大有效投资形成积极影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新增专项债限额为3.9万亿元,这意味着年内可发行的新增专项债限额超2.7万亿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德勇此前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统筹用好包括专项债在内的各类资金,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有助于加快整个社会投资回暖升温。多家市场机构预计,随着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增大,有望带动基建增速、物价和预期等多重改善。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提速,也将支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增长。广发证券银行联席首席分析师王先爽预计,5月政府债券净融资将达到1.3万亿元,同比多增0.74万亿元,成为5月社融增长的主要贡献。

广义财政发力可期

1—4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13484亿元,同比下降7.7%;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为22198亿元,同比下降20.5%。

整体来看,广义财政收支主要受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数据拖累,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下降以及新增专项债券发行节奏偏慢有关。不过,上述制约因素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5月以来,新一轮稳地产、去库存政策组合拳相继出台,无疑将发挥稳定房地产市场和提振预期的作用。超2.7万亿元额度的新增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发行,也将为后续广义财政支出带来有效支撑。

专家同时认为,尽管刺激政策密集释放,但短期内对地产投资的拉动作用将较为有限。章俊表示,目前所出的增量地产政策仍以去库存为主,而地产开发投资和土地收入的回暖或需待到年底或明年年初。

专项债

往后看,随着企业预期加快好转,居民消费持续恢复,出口增长加快,内需的好转将推动物价水平温和回升。而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上行,也将推动企业盈利好转,推动税收收入增加,从而进一步缓解财政收支平衡压力。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发行规模

十万个冷知识

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须600字左右

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全年工作的主线。 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成的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严重冲击全球经济,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超过人们的预料。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我国经济本身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运行困难急剧增加。 特别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工业生产显著放缓。 去年最后3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分别回落9.7个、11.9个和11.7个百分点;能源、原材料和运输需求缩减,钢材、电解铝等产品市场价格下降,产能过剩问题明显暴露。 今年前两个月,工业生产增速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近7年来的最低点。 二是对外贸易急剧下滑。 去年11、12月份,外贸出口额分别下滑2.2%、2.8%。 今年以来,出口下滑幅度进一步加大,1月份下降17.5%,2月份下降25.7%。 三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企业订单减少、销售不畅、利润缩减状况从沿海向内地、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从外向型行业向其他行业蔓延,亏损企业增加较多。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7.3%,创多年来新低。 受经济增速下滑影响,全国企业用工需求明显下滑,就业形势更趋严峻。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为此,必须坚持灵活审慎的调控方针,提高宏观调控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效果,尽快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在外需显著萎缩的情况下,着力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当前,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 去年11月5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并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推出了两年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规模相当于2007年GDP的16%。 其中,中央政府新增直接投资1.18万亿元,主要用于民生工程、技术改造、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 根据预算,今年国家将落实1.18万亿中央新增投资中的5915亿元。 在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的同时,国家还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 通过减税、退税、或抵免税等多种方式,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增强微观经济活力。 据初步测算,今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落实已出台的中小企业、房地产和证券交易相关税收优惠以及出口退税等方面政策,加上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受经济增速放缓、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等影响,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出现多年不见的负增长。 今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又需要大幅增加投资和政府支出,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十分突出。 为了弥补财政减收增支形成的缺口,国家今年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同时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券。 全国财政赤字合计9500亿,虽然增加较多,但仍在我国综合国力可以承受的范围。 此外,国家今年将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改善民生、基础设施、灾后重建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的变化,始终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11月我国决定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是货币政策近10年来首次提出“适度宽松”。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发挥其反周期调节和保障流动性供给的作用,便利、及时、较低成本地供给资金,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去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大幅减轻了企业财务负担。 同时,还连续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商业银行流动资金大幅增加。 今年,国家继续改善金融调控,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为此,广义货币计划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 今年前两个月,银行信贷大规模增长。 其中,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2月份增加1.07万

章俊

利率变动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这种杠杆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上.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资金盈余者的让渡行为有重要影响,它对资金盈余者持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大小起决定性作用.当利率提高时,意味着人们借款的成本增大,资金短缺者的负担也越重,他们的借款需要就会受到制约. (二)利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看,居民的全部收入可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储蓄=收入-消费.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储蓄的多少取决于消费倾向.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则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大,储蓄就少.居民的消费倾向除了与目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预期、物价水平及消费观念等有关外,还受利率水平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会一直人们的消费欲望. 再从厂商投资来看,投资代表着社会资金需要.提高利率则使厂商投资成本增加. 当利率水平提高时,一方面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使社会资金供给扩大,从而有可能使社会产出扩大;另一方面,又可能使投资受到抑制,从而使社会产出减少. (三)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 当发生严重的逆差时,可将本国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国的短期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逆差;当发生过大的顺差时,可将本国绿水平调低,以限制外国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顺差. (四)利率变动对汇率的影响 首先,利率政策通过影响经常项目对汇率产生影响。 当利率上升时,信用紧缩,贷款减少,投资和消费减少,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进口,促进出口,减少外汇需求,增加外汇供给,促使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上升。 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信用扩张,货币供应量(M2)增加,刺激投资和消费,促使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在这种情况下会加大对外汇需求,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这里以人民币利率下调为例来说明利率-汇率机制的传导效应:利率下降,国内需求上升,进口需求也上升,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进口需求上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对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加,企业进口增加而出口减少,资金外流增加,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 实际利率的下降引起外汇汇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下降。 实际上,人民币汇率下降的效果是扩张性的: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在国外相对价格变化的影响下,由于出口扩大,在乘数作用下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扩张,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下降通过收入再分配效应和资产效应导致国内需求下降;与此同时,出口企业利润增加,进口商品成本上升,推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 总之,人民币利率下调造成人民币汇率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是双重的。 其次,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间接地对汇率产生影响。 当一国利率上升时,就会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从而增加对本币的需求和外汇的供给,使本币汇率上升、外汇汇率下降。 而且,一国利率的提高,促进国际资本流入增加,而资本流出减少,使国际收支逆差减少,支持本币汇率升高。 与利率上升相反,当利率下降时,可能导致国际资本流出,增加对外汇的需求,减少国际收支顺差,促使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下降。 (五)对股市的影响 1.利率的上升,不仅会增加公司的借款成本,而且还会使公司难以获得必需的资金,这样,公司就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而生产规模的缩小又势必会减少公司的未来利润。 因此,股票价格就会下降。 反之,股票价格就会上涨。 2.利率上升时,投资者据以评估股票价值所在的折现率也会上升,股票价值因此会下降,从而,也会使股票价格相应下降;反之,利率下降时,股票价格就会上升。 3.利率上升时,一部分资金从投向股市转向到银行储蓄和购买债券,从而会减少市场上的股票需求,使股票价格出现下跌。 反之,利率下降时,储蓄的获利能力降低,一部分资金就可能回到股市中来,从而扩大对股票的需求,使股票价格上涨。 除了以上几方面,社会资本状况也会影响到利率作用的发挥,如果存在着大量过剩资本,利率降低就会引起投资增加;但如果资本不足,尽管利率降低了,投资也难以立即增加。 由此可见,利率的调节作用的实际效果决定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经济高涨时,尽管利率上升也很难抑制投资增加;当经济萎缩时,尽管当局压低利率,也刺激不了投资的增加。 再者,一国经济越发达,利率的作用就越明显;反之,在越不发达的国家中,利率被扭曲得越严重,对经济也就失去调节作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2964.html
科技引领 台湾团队扎根福建山区 滔滔两岸潮 前景广阔
岂是一句 误会 能了事 女子酒店洗澡被陌生男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