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性信息化战争的效能优胜律 谋节战篇之

对称性信息化战争,就是武器装备都实现了信息化,而且在数量、质量上总体相当的敌对双方所进行的信息化战争。

自海湾战争以来,已经发生并结束的所有信息化战争都是存在代差的“牛刀杀鸡”式非对称信息化战争,正在发生的俄乌战争只能算是半个信息化战争,完全对称性的信息化战争尚没有发生。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武器装备战技性能对对称性信息化战争的制胜规律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本章第二节对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进行总结,主要特点有:极限性能、体系结构、错位攻击、信火效能、交融空间、动态布势。这不仅是非对称性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更是对称性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而且,对称性信息化战争的敌对双方,除了拥有远中程、高中低、即快慢等各种常规武器装备外,还拥有具备全面毁灭的战略核武器,以及进行军民全面网络战的条件。从作战半径看,战略核武器和网络病毒也属于远程作战武器。

然而,与常规武器装备相比,核武器、全面网络战武器都是全面毁灭性功能。因此,实施全面核大战、全面网络战,不论是在军事层面,还是在政治层面,敌对双方都不会有赢家。核武器和全面网络战武器都只能是用来制衡的力量,而不能是实战的手段。但如果某一方没有核武器,没有实施全面网络战条件作后盾,就只能受到对方的核讹诈和网络讹诈。

为此,我们有必要将对称性信息化战争区为三类战场,即:核战争战场、全面网络战战场和常规战战场。而第二节所总结的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也主要就是常规战战场的特点。下面分别对三个战场的制胜规律进行探讨。

(一)核战场的技术优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向日本投入两颗原子弹,其巨大的毁灭能力让全世界为之色变。为了保护国家安全,防止敌国的核讹诈,继美国之后,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等各大国相继成功研制核武器。冷战期间美苏更是大量生产和列装核武器,形成了陆基、海基、空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打击力量体系。这些核武器平台分别机动部署在本国境内、游弋于大洋深处、灵活飞行于空中,枕戈待旦,时刻准备着攻击敌战略性军事设施,甚至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成为悬在敌对双方,乃至全人类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旦发生核战争,双方必然围绕着导弹平台和导弹的发射、飞行、爆炸的全过程,进行突防、拦截、防护等对抗行动。这些对抗行动的场所就构成了核战争的战场。

在核战场上,双方核武器攻击的目标首先是敌方的核设施,以防止敌进行核反击。然而,双方“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采取了灵活多样的隐蔽部署形式。陆上核武器采取隐蔽机动部署,空中战略轰炸机采取快速机动部署,战略核潜艇静默游弋于大洋深处。这些隐蔽机动的部署形式决定了敌对双方很难在首轮攻击中将对方核武器全部摧毁。只要在首轮核攻击中不能全面摧毁敌核武器,就有可能会遭到敌核武器的反击。

既然任何一方都无法保证在首轮核突击中将敌核武器全面摧毁,而核武器又具有强大毁灭能力,这使得各个拥核国家都不敢使用核武器。因此,自冷战以来,各拥核国都采取了核威慑战略,没有再动用过核武器。甚至各拥核国之间都不敢发动常规战争,以免诱发核战争。2022年1月,美俄中英法五个合法拥核国联合发表了不使用核武器的声明,实质是一些国家很想进行常规战争,但怕诱发核战争,因此提前作个沟通。

然而,不敢进行核战争,不等于就可以不讨论其制胜规律。实际上,只要全球各个国家没有达成全面销毁核武器的协议,有核国家之间就有可能爆发核战争,研究核战争制胜规律就有意义,而且核战争的制胜规律也是可寻的。

由于核武器的强大毁灭能力,注定了一旦使用就意味着毁灭,这就使得核战争不在于核武器数量上占据多大优势,关键在于能够将核弹投放到敌境内。只要有一发核弹成功投放,特别是成功投送到敌国大型城市,就没有哪个国家在政治上受得了。因此百分之百地保证一发核弹投送到敌国境内,和百分之百地不让敌方任何一发核弹落到本国境内,就是核战争胜利的现实表现。

对进攻方而言,通过各种措施让一发核弹成功突防至敌国境内还是很有可能的。对防御方而言,要保证敌方任何一发核弹都不能进入本国境内的要求实在太高。这种“百分之分”阻止敌任何一发核弹不能进入本国境内的高要求,已经不是防御战术所能办到,只能是在防御技术全面胜过进攻方才能实现。冷战后期,美国就曾设想通过建立“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之战略防御计划”,俗称“星球大战计划”,以阻止苏联的核攻击。最终因技术受限不得不放弃。

从这个事例说明,要想夺得核战争的胜利,必须在技术上占据全面优势才行。以后美国建立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再次力求在防御技术达到全面优势。然而,随着各国分弹头技术、高超音速导弹技术的发展,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是否能够在这些新技术导弹面前继续有效值得怀疑。正所谓“佛高一尺,魔高一丈”,在核战争中的攻与防之间,技术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技术优胜是核战争的根本制胜规律。

进一步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看,在双方都力图一举将敌方所有核武器全面摧毁的情况下,在可能的广泛空间部署适当数量的核武器是必需的。对实施核进攻特别是核反击行动而言,认为自己占有技术优势而慢慢地实施打击和反击是很危险的,一则可能会因敌核打击或核反击而彻底丧失己方反击的能力,或者根本无法全面掌握敌是否具有更新更优核技术。因此,迅速将自己的核反击技术转化为打击效果才是核战争的现实需求。也就是说,时间技术优胜是核战争的现实性基本规律。

(二)全面网络战的时间智力优胜。 全面网络战是军队和民众全面参与,以计算机病毒程序为武器,以链接到各种网络中的国计民生设施和军事设施为目标而进行的网络攻击破坏活动。

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各国的政治、经济、民生等基础设施和活动,基本上都通过信息系统进行高效管理和运营,并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联结在一起,构成庞大的网络化社会。作为特殊群体的军队,其指挥控制信息系统与民生信息系统都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物理隔离,但军队的电力保障、通信网络、交通设施、物资保障等设施都需要依靠民生设施。而这些设施的信息系统绝大多数都通过各种链路连接进了互联网。这样就为敌国军事和民间网络力量通过互联网访问、攻击民事目标和军事目标提供了可能。

常规来讲,网络化世界存在大量的黑客,创设出各种计算机程序,从事着网络破坏、窃取等活动。各国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化社会秩序,制定各种法律法规规范网络活动,以维护网络安全。因此,在法律的保障下,世界各国链接入网络系统的设施和活动都能够保证正常运营。然而到了战时,两个敌对国之间就有可能爆发全面的网络战。双方广泛运用军事网络力量和民间网络力量,对敌方的军事和民事设施和活动进行全面网络攻击。

也许战争初期,两国的军事网络力量首先攻击的目标一般都只限于敌国的军队指挥信息系统和各种武器装备,是单纯性的军事网络战。但随着战事越来越激烈,军队网络力量将会对敌方用于保障军队运作的军民共用的电力设施、通信网络、交通设施等进行攻击。军事网络战开始向军事民事混合网络战发展。如果战事进一步升级,则会演变为向敌方金融、民航、医院等纯民生设施进行网络攻击,从而发展为全面网络战。

从民间网络力量的角度看,战端一开,激愤的网民肯定会对敌国军队部门设在互联网上的网站进行攻击,随着战事的升级,一些高级黑客就可能全面攻击敌国的电力、通信、交通、金融等设施,甚至直接攻击敌国军队的指挥信息系统。当然也有可能,从战争一开始,双方就直接爆发全面网络战。

相对于单纯由军人来实施的军事打击,全面网络战既有军人参与,更有众多法纪观念淡漠的“黑客”来实施。军人奉行“服从命令是天职”,因此军事打击的进展程度还是能够较好控制。然而,众多“黑客”参与的全面网络战,战局走向将很难控制。同时,又由于网络攻击既可以提前预置在敌方信息系统之中,又可以通过各种电磁波以光速的速度实施,具有即攻即出效果的性质。

因此,一旦全面网络战开启,停电断网、金融崩盘将迅速出现,特别是正在天上飞行的民航马上坠毁,正在奔驰的火车迅速出轨,等等,将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全社会经济等各项损失绝不亚于一场核战争。甚至当网络攻击实现了对核打击指挥控制系统的扰乱和控制,就有可能会引发核战争,给双方带来全面性毁灭。

而正如本章第二节所阐述网络战制胜原理那样,全面网络战的成效主要不取决于网军人员的多少,也不在于手头有多少种病毒程序,关键在于计算机攻击程序能否有效突破敌人的网络安全系统,以及计算机安防程序能否有效阻止或快速消除敌计算机攻击程序的攻击效果,即取决于攻击程序和安防程序的较量,哪一方的质量高就可获胜。所以说,全民网络战的制胜原理仍然是“信号控制是本质,程序质量是基础,智力高下是关键”,程序员的智力优胜是全面网络战的根本制胜规律。

进一步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看,由于全球网络的广泛联结,网络战士不论在哪个地理空间都可以实施网络攻击,基本上没有空间上的限制。而在时间上,由于军事信息系统和金融、电力、交通等信息系统,要么会进行某种程度的物理隔离,要么都会有备份的信息系统。一旦这些信息系统受到攻击,马上就会采取全面断网隔离和启用备份信息系统的措施,从而削弱敌网络攻击的效果。特别是在对飞机和火车等即行设备的攻击,特别强调攻击的时效性。如果不能在有效时间内达成网络攻击的效果,再强的程序智力优势都将大打折扣。因此,迅速将自己程序员的智力优势转化为攻击效果才是全面网络战的现实需要。也就是说,时间智力优胜是全面网络战争的现实性基本规律。

(三)常规战场的时间信火效能聚优胜。 在不发生核大战和全面网络战的情况下,敌对双方使用常规军事力量进行对抗行动就是常规战争。根据各种武器装备的战技性能,双方力量分别部署到陆海空等三个地理空间,形成了远程、中程和近程三种作战力量,构成了远、中、近三个战场。

1.远程战场的胜利取决于中程和近程作战效果。 远程的太空卫星可对己方各种力量提供情报、通信、导航等信息支持;战略轰炸机和战略弹道导弹本可以为中程和近程力量提供火力支援,但由于害怕对手可能将己方的战略轰炸机出动和战略弹道导弹发射误认为要发动核战争,因此双方极大可能不会使用战略轰炸机和战略弹道导弹为己方中程和近程力量提供火力支援。因此,双方远程战场的争夺主要围绕着太空卫星的作战效能(信息力)来进行。

敌对双方为了获得太空信息优势,在延续平时长期观测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各种反卫星武器、计算机病毒程序和电磁干扰措施,对敌方常年暴露于太空的卫星进行精准打击。这种围绕着争夺太空信息优势的作战行动就是远程战场,也可称为太空战场。由于太空卫星一般只用于通信、侦察、导航等功能,不具备火力杀伤能力,因此,面对地面、海上的反卫星攻击,太空的卫星只能被动应对。所以太空战场具有错位性对攻的特点,即你用反卫星武器打我的卫星,我用反卫星武器打你的卫星,双方的卫星互不破坏对方,双方的反卫星武器也不互相对攻。属于典型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这种错位性对攻的情况下,只要双方具备了激光反卫星、动能反卫星、核武器反卫星等手段,就可以有效摧毁那些只会被动挨打,而且暴露无遗的各类卫星装备。而且毁灭卫星的速度远快于敌重新发射卫星以补充的速度。因此,要想获取太空信息优势,并不在于己方卫星性能如何和数量多少,而在于己方反卫星武器的技术是否到位。只要己方反卫星技术手段到位,就可以迅速削弱敌方卫星所创造的信息力优势。

所以要想全面获得太空信息优势,必须剥夺敌反卫星能力。而要剥夺敌反卫星能力,就需要使用己方中程和近程力量,对位于中空和地面的敌反卫星力量进行攻击破坏。也就是说,争夺太空信息优势的关键在于中程和近程力量能够压制敌反卫星能力,即远程战场的胜利取决于中程和近程作战效果。

2.中程战场的时间信火效能聚优胜。 中程的各型战机、导弹,在获得太空卫星的信息力支援下,以其可向战区内各个方向快速转移和集聚信火效能的特点,与敌各种力量进行对位性攻击和错位性攻击,构成了中程战场。其中,对位性攻击主要表现为双方战机的空中格斗,以及敌近程力量对我中程力量的抗击(如美军密集阵近防系统对来袭导弹的抗击)。错位性攻击主要表现为双方的战机、导弹互相攻击对方的坦克、火炮等近程力量,和对方中程武器位于地面海上的发射平台,以及对方反卫星武器和太空卫星附属地面设施。

如果假设双方同等获得或同等没有获得太空信息支持,在双方中程力量通过信息网络链接在一起、形成了体系化力量的情况下,双方很难如非对称信息化战争优势一方那样利用信火效能优势,一举全面瘫痪敌指挥信息系统,然后从容歼敌,进而夺取全面胜利。可能的情况是,若想赢得中程战场的胜利,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在双方对位性攻击中获得优势。然而,这种消耗性作战实非战争之道。同时,又由于中程力量能够在战区全范围内迅速灵活地转移和集聚信火力,因此可以抓住或创造某些有利时机,迅速向某一要害目标集聚信火力,在有限空间、有限时间内形成有利的信火效能优势,从而破坏或歼灭该目标,进而再扩大战果,最终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

同样,在一体化信息网络的保障下,敌人的中程力量也可以迅速灵活地集聚信火力,对我集聚信火力作出快速反应,并迅速增强我预定歼灭目标方向的信火力,从而扭转双方信火效能对比态势。因此,在这种双方都能迅速灵活集聚信火力的情况下,谁能在更快地时间集聚信火力,并能将信火力作战效能优势保持更长时间,就可以赢得中程战场的胜利。也就是说,谁在时间上获得了信火力作战效能优势,谁就能赢得中程战场的胜利。亦即时间信火效能聚优胜是中程战场的根本制胜规律。由于中程导弹和战机都活动于中空,因此,借用通常所说的“制空权”,也可将时间信火效能聚优胜律称为时间制空权优胜律。

3.近程战场的胜利取决于中程和远程作战效果。 坦克、火炮、舰船、直升机等近程武器装备,受战技性能的限制,不得不将整个战区分为多个作战方向,并按方向部署力量以集聚信火效能,这实质是传统地面战场、海上战场力量部署方式的延续。战争中,双方近程力量在己方远程力量(太空卫星)的信息力支持下,并利用己方中程力量的强大信火力打击效果,以部分力量采取机降、伞降等方式实施纵深突击,以大部分力量采取由前沿向纵深推进的方式与敌近程力量进行对位性攻击;并持续抗击敌远程和中程力量的半错位性攻击(即近程力量只能抗击来袭敌方导弹,而不能击毁敌导弹发射平台)。双方这些作战行动便构成了对称性信息化战争的近程战场。

在近程战场,双方近程力量通过挫败敌远程、中程力量的攻击,和歼灭敌近程力量、 占领其地区,协同己方远程和中程攻击,彻底摧毁或控制敌近程力量和中远程力量位于地面、海上的军事设施及力量平台,从而全面击垮敌进行战争的意志,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

由于双方的远程信息力和中程信火力都可以向战区内各个方向迅速而灵活地转移和集聚,因此,如果己方在远程和中程战场获得了胜利,就可以使用远程和中程力量为任何作战方向的近程作战提供强大的信火力支援,迅速转变该方向双方近程作战效能(信火力)对比态势。如果己方在远程和中程战场没得获得胜利,敌方远程和中程力量就会为其近程战场提供强大的信火力支持,迅速改变近程战场作战效能对比态势。所以说,近程战场的胜利取决于中程和远程作战效果。

综合一下,由于远程战场的胜利取决于中程和近程作战效果,近程战场的胜利取决于中程和远程作战效果,而中程战场的时间信火效能聚优胜,所以常规战场的总体制胜规律就是时间信火效能聚优胜。又由于中程力量主要活动于空中,因此时间信火效能聚优胜也可套用“制空权”的说法,称为时间制空权优胜。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点,要精简。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并依赖于信息的战争形态,是指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以及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交战双方以信息化军队为主要作战力量,在陆、海、空、天、电等全维空间展开的多军兵种一体化的战争,依托网络化信息系统,大量地运用具有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的武器装备,并采取相应的作战方法,在局部地区进行的,目的手段规模均较有限的战争。 信息化战争指主要使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武器装备系统、以信息为主要资源、以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中心战为主要作战方式,以争夺信息资源为直接目标,并以相应的军事理论为指导的战争。 信息实力包括信息高速公路,C4ISR系统,精确制导弹药,太空兵器,智能部队,以及具有高技术、高知识、高素质的人员。 信息化战争所描述的战争形态有以下6种表现:①主要使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武器装备系统;②以信息为主要战略资源;③以信息中心战为基本作战方式;④以争夺信息资源为战场目标;⑤以信息化武装力量为主体;⑥实行以信息化军事理论为基础的战争指导。 信息化战争与以往战争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信息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 信息作为一种新型资源,改变了物质和能量的作用方式,进而改变了作战制胜机理,无可争议地成为生成战斗力的新的主导资源。

求军事理论论文,1500以上

思想支配行动,靠昨天的思想打不赢今天的战争,更指导不了明天的行动。 指挥人员如果思想观念陈旧,那其指挥的军队也必然是落后的军队。 美陆军原参谋长沙利文曾说:“21世纪部队必须体现出能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设想战争形态”;“思想的转变要先于软件和硬件的改变”。 面对信息化战争的挑战,各级指挥人员必须要改变传统观念,打破旧框框,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观念。 一、单靠组织人力物力已无法与信息化战争形态相“匹配”,应确立夺取信息优势、以信息制胜的观念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战场信息源增多,信息流量、流速急剧增大,指挥人员所要处理的已不再仅仅是人流、物流,而更多的是信息流。 因此,指挥人员必须改变以往的机械化战争观念,把信息作为比兵力兵器、物力财力更为重要的作战资源加以集聚、谋划和运用,努力提高作战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利用能力。 一是要把目光投向信息化战争形态发展需要,以信息制约能量,以信息配置资源,以信息沟通指挥。 二是要把制信息权作为部队行动的“自由权”、“主动权”和“生命权”来对待,以夺取制信息权作为指挥活动起点,贯穿作战指挥的全过程。 三是要把过去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注入信息内容,使之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焕发新的活力。 四是要用信息武装指挥人员的头脑。 包括使用信息装备、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 指挥人员在运筹谋划、辅助决策、协调工作时,都要优先考虑对信息的利用与反利用等。 二、单纯注重“人谋” 已无法满足大信息量的战场要求,应确立人机一体、以机助谋的观念决策是作战指挥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 传统观念认为,决策是人专有的主观思维活动,依靠的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优势。 但是,在变量多、节奏快、信息量大、关系复杂的信息化战场上,作战行动对作战决策的需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人脑的生理极限。 有关资料表明,随着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信息量的剧增,如果使用传统的手段,通常只能处理情报信息量的30%以下,而指挥员所得到的还不到10%;相反,如果用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进行辅助决策,输入信息后,一般15分钟后就能给出1-3个经过可行性论证和功效得失权衡比较的模拟决策方案。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中,指挥人员决策活动,正在走向人脑加电脑的智慧聚集型思维方式。 计算机参与决策延伸了人脑思维,弥补了人脑在思维上的某些缺陷,指挥人员摆脱传统的“人谋”观念,走人机结合的路子成为提高其谋略思维效率的必然趋势。 三、单凭经验直觉的“粗放”型计划组织已无法适应未来作战,应确立精确计划、周密组织的观念信息化战争中,战场越来越呈现精确化趋向。 一是信息化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各军兵种的兵力火力在相对狭小的作战空间和较短的时间内汇合,可能会造成“战场拥挤”,这就要求精确计划、周密组织。 二是打击目标将由以往的面积目标、片状目标逐步向点状目标、精确目标转化,要求事先精确的计划组织。 三是高效益的作战力求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 要减少伤亡甚至实现零伤亡,要减少作战物资的浪费性消耗,作战计划组织就必须非常精确。 这样,组织计划必须由过去那种重“物能”对比、重空间部署,转向重视快速、精确、周密地处理各种战场信息,单凭经验、直觉和悟觉来进行谋划决策的做法已不适应作战行动的时代发展,组织计划工作必须由“粗放”向“精确”转变,把主观能动性与科学方法、手段结合起来,通过周密的计划组织,充分发挥各种作战要素的整体效能。 四、单以预先运筹谋划已无法满足复杂的指挥控制,应确立随机协调、实时控制的观念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战场的流动性非常强。 无论是作战力量物理机动速度、射速,还是战场信息的传输速度,都达到了近似极限值。 再加上敌对双方激烈的谋略对抗,使得战场非常灵活、多变,战机稍纵即逝,其结果很难事先预料,任何事先制定的周密计划,都不可能在具体的作战行动中如期实施,指挥人员必须适应战场实际变化情况,见机行事和临机反应。 企图依靠事先周密、详细的计划去实现对所有作战行动的控制协调,在信息化战场上将很难实现。 当然,强调指挥人员要具有随机协调、实时控制的观念,并不反对进行按计划控制协调。 在情况明了,时间宽余时,则按预先运筹谋划进行控制协调比较合适;但情况复杂,时间紧急时,完全可以在战场情报部门初步判断的基础上,实施随机决策,对作战力量实时化指挥控制协调,替代预先的运筹谋划内容。

为什么说信息化战争是21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

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机械化战争是20世纪的事情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3011.html
跌0.08% 6月5日基金净值 华夏沪港通恒生ETF最新净值
发微博 挖汉字 是嫦娥六号在月球 这两天最牛的事 升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