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丝路走向与分布 观39幅古地图

2024年宝安区“文化遗产月”活动现场,国际友人在吹奏乐器。

本次展览展示了80余件(套)文物珍品。

阿契美尼德楔形文字铭文金箔。

近日,深圳市宝安区“文化遗产月”的重磅活动——《博览宝安 悦见世界——古丝路艺术精品展》在宝安区图书馆揭开面纱。此次活动作为“文化遗产月”的核心,采用创新的“1+N”模式,通过主会场与多个分会场联动,为市民打造了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体验。

当日,宝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学良,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红瑛,中国国家博物馆外国文物部近现代文物征集室主任黄小娇等相关领导与嘉宾出席活动,共同见证宝安文化的这一重要时刻。而展出的80余件古丝路文物珍品,更是成为全场焦点。这些珍贵的文物,如同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古老文明的大门。

布展

80余件文物分四个单元展示

古代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见证了2000多年来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演进和文明的交流融合,也形成了独具特色、开放多元的丝路文化。本次展览带来80余件(套)文物珍品,既是对古丝路文明的展示,又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珍贵见证。

据悉,本次展品不仅涵盖了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3世纪的漫长历史时期,更包含了希腊、罗马、中西亚等广大地区的古代文明成果。根据器物的材质特点,分为“异彩琉光——玻璃艺术”“抟土成器——陶瓷艺术”“烁石流金——金属艺术”“跨越时空——一带一路”古地图等四个单元。

“异彩琉光——玻璃艺术”单元展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玻璃器具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在这个单元中,地中海地区的玻璃艺术尤为引人注目,吹制法和模具法作为其主要制作工艺达到了当时玻璃制作的高超水平,尤其是在设计、技法等多方面融合了东西方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与地中海地区的玻璃艺术相比,伊斯兰风格的玻璃器则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风貌,在造型形状、装饰形态以及表现技法上,追求简约而纯粹的美感。

“抟土成器—陶瓷艺术”单元展示了跨越3000年的中西亚地区及伊斯兰风格古代陶瓷器具。中西亚地区陶瓷器具在器形、纹饰上多为造型夸张的人形或动物形陶器,一些陶器还采用了釉彩装饰,如青釉、绿釉等,使得器物的色彩更加丰富多彩。伊斯兰风格釉陶是一种古老而精美的陶瓷艺术,经历了由最初的白釉到蓝彩釉,花纹样式由简朴到多样的四个发展阶段。这些陶瓷不仅仅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更承载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烁石流金—金属艺术”单元汇集了两河流域、地中海地区、伊朗高原、中亚等区域跨越3000年的金银器、铜器等30件金属艺术品,呈现金属艺术的起源、发展和传播的轨迹,展现亚欧大陆上不同地区和文明的相似性、差异性和彼此之间的交流互鉴,展现了古代金属制作技艺的辉煌成就。从祭祀典礼的庄重器皿,到王权象征的豪华饰品,再到商贸交易的商品和日常使用的器具,每一件展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工艺水平和文化特色,展现古代人民对金属材料的巧妙运用和对造型设计的独特见解。

“跨越时空——一带一路”古地图单元,展示了39幅古代地图。据悉,古代中国商人,从南海出发,经马六甲海峡直通印度、阿拉伯海;古代西洋大帆船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再来到南海……一幅幅地图展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轨迹,如同一张张历史的快照,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定格在画布上。这些地图不仅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分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在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一带一路”中国古地图展,让公众更深刻了解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下“一带一路”倡议的任务与使命。

寻“宝”

“1+N”场活动带你博览宝安

除了本次特展,2024年宝安区“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还有更多精彩,活动采取“1+N”模式,即设置1个主会场、多个分会场。从5月18日持续至6月29日,在为期1个多月的活动期间,精品特展、专题讲座、馆校共建、互动打卡等精彩活动陆续上演。

此外,活动围绕“博览宝安——寻宝记”这一主题,设置了“博览宝安”“博学宝安”“博享宝安”“博游宝安”四个系列。

其中,“博览宝安”系列活动搭建展览与学术间的桥梁,展学共融促进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和深度理解;“博学宝安”馆校共建,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平台;“博享宝安”将文化因子注入市民生活,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场景,推动文化体验与休闲消费融合;“博游宝安”汇集宝安各大文博场所,引导市民追寻时光印记,领略文化魅力。

在今年“博览宝安——寻宝记”系列活动中,“寻宝打卡互动”环节格外引人注目,市民只需带着活动手册,到世纪琥珀博物馆、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凤凰古村、一雍博物馆、合正艺术博物馆、宝安图书馆、宝安1990等地打卡,就能获得精美文创礼品。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

摄影:南都记者 许松龙


有谁知道古代的 丝绸之路 的全球路线地图吗?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 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 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路上丝绸之路在世界地图上的路线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 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 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 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 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 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 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 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 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 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 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 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 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 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 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 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 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 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 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 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 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 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也这么说吧: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 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最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 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 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 在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8年(1433)的28年时间里,他率大批船队,先后7次远洋出海,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南纬四度以南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周多。 郑和的航海事业,畅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华侨在南洋定居、生存、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刺激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航海技术,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五月已卯,“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 第二次,永乐五年回国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回国。 接着又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已,“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其家属”。 第四次,据《明成祖实录》卷86载,永乐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 ”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 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 ”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 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 九月壬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 ”第五次,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已,“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 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 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 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 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 宣德八年(1433),这位63岁的老人“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 不久,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 郑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高约8米。 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7次下南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 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回答者:baiig - 魔法学徒 一级 1-9 18:45郑和公园始建于1953年,原名太平公园,1985年5月3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80周年而更名为郑和公园。 郑和公园位于白下区太平南路的中段东侧,占地2.2化顷,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公园内有古色古香的双抱亭,优雅的长廊和庭院式的郑和纪念馆。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航海家。 在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8年(1433)的28年时间里,他率大批船队,先后7次远洋出海,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南纬四度以南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周多。 郑和的航海事业,畅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华侨在南洋定居、生存、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刺激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航海技术,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在中国海外交通史上,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五月已卯,“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 第二次,永乐五年回国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回国。 接着又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已,“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其家属”。 第四次,据《明成祖实录》卷86载,永乐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 ”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 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 ”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 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 九月壬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 ”第五次,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已,“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 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 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 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 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 宣德八年(1433),这位63岁的老人“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 不久,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 郑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高约8米。 墓按伊斯兰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7次下南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 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回答者:baiig - 魔法学徒 一级 1-9 18:45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 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 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 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 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 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 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 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 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 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缅甸之丹那沙林)。 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 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近年中国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 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 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 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 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 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 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 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 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 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 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 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 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 南北朝时期, 中国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 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 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 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 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 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也这么说吧: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 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最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 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 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

古丝绸之路人物

地图:①北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②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邽(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 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 中段。 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或怛罗斯(今江布尔)。 人物:张骞、班超、王玄策这样的杰出使者,有李广利、高仙芝统帅的军队,有法显、唐玄奘等伟大僧侣,有为国远嫁的细君、文成这样的公主传说: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向中来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 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9世纪末。 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 从此,丝绸之路这一谓称德到世界的承认。 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吐鲁番,就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 丝绸之路(Silk Road)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 不过他所指的系“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 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 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 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 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 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 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海上丝路在中世纪以后输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 总之,丝绸之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丝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统称;狭义丝路仅指汉唐时期的沙漠绿洲丝路。 s丝路兴衰丝路起始时间史学界尚无定论,但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从陆路传入波斯,再转贩至罗马帝国。 公元前4世纪西方古文献中已对蚕丝有了记载,并指明“其丝货有贩至印度者”(《考铁利亚》一书)。 公元前3世纪以前,西方已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其拉丁语意为“丝之国”。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8?~前87)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派张骞(公元前164?~前114)出使西域,“凿空”丝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他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阿姆、锡尔两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富汗中西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于阗(今和田)、扜弥(今于田东)等地,从此开通丝路。 汉武帝又开河西四郡,筑河西长城,起亭障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与乌孙联姻,设使者校尉(后改西域都护府),移民屯田。 汉出使各国使者、商人“相望于道”,“相属不绝”。 中亚、西亚的商人“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唉于塞下”。 新莽时期(公元9~23)丝路中断。 班超(公元32~102)在重开丝路中功绩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今波斯湾)而返,这是汉代中国官员沿丝路西行最远者。 隋唐(589~896)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 唐中叶战乱频繁,丝路被阻,后虽有恢复,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 北方陆上丝路指由黄河中下游通达西域的商路,包括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 前者存在于先秦时期,后者繁荣于汉唐。 沙漠绿洲丝路延续千余年,沿线文物遗存多,是丝路的主干道。 其起点一般认为是长安(今西安),其实它随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转移而变化。 长安、郏鄏—洛阳、平城(今大同)、汴梁(今开封)、大都—燕京—北京曾先后为丝路起点。 草原森林丝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穿蒙古高原,越西伯利亚平原南部至中亚分两支,一支西南行达波斯转西行,另一支西行翻乌拉尔山越伏尔加河抵黑海滨。 两路在西亚辐合抵地中海沿岸国家。 沙漠绿洲丝路是北方丝路的主干道,全长7000多公里,分东、中、西3段。 东段。 自洛阳、长安至敦煌。 较之中西段相对稳定,但长安以西又分3线:①北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故事:公元629年,唐代僧人玄奘再次从长安启程,开始了真实的游记;经凉州、过流沙河、哈密、穿越天山山脉,来到撒马尔罕,再前行,与大雪山的冰雪搏斗,最后到达印度。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3890.html
股票行情快报 002856 美芝股份 6月6日主力资金净卖出
外交部回应 中方是否考虑近期恢复日本的海产品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