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 再被宋朝之美击中

当下

展览现场 《瑞鹤图》视频 汝窑葵口茶盏托 《墨竹图》 苏轼(传) 北宋 耀州窑牡丹纹注壶 建窑银豪茶盏

◎秦雪岭

中华世纪坛“又见徽宗——宋朝艺术之美”展览入口即有一琴几,上置古琴,挂有徽宗《听琴图》(复制品),琴声若断若续。本以为这就是一个以宋人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大雅事为主题的展览,没想到第一展厅的一段视频,一下子击中了我。

《瑞鹤图》:13秒跨越千年

这段视频展现的是宋徽宗赵佶《瑞鹤图》的场景:一群仙鹤翩翩飞舞,其中一个形体尤为突出,展开双翅,昂首缓缓飞上青色的天宇。那正是徽宗喜爱的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纤细的鹤腿如徽宗瘦金体一样纤细笔直,而后缓缓落下,隐入屏幕背后。视频约13秒,循环播放。虽然整个画面充满飘逸高洁之气,我却总觉得这只仙鹤爬升天空的姿态有一丝艰难迟滞,不尽畅意舒展——这只仙鹤似乎就是徽宗的化身。

一遍遍回看这短短的13秒,我觉得它道尽了徽宗侘寂、静雅的极致美学,道尽了他作为帝王的雄心与挣扎,大宋王朝无奈谢幕的落寞苍凉。我对时间的概念不由也发出了疑问:时间是什么?时间是不是只是我们的心理概念?13秒时间,真能道尽徽宗的追求和不甘?为什么我从这些瓷器珍品、宋元绘画和一处处别具匠心的布展、陈设中,总能感受到对“时间”是什么的追问和疑惑。

宋瓷:谁能抵时间之手

据说徽宗创作《瑞鹤图》是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剧目。画作创作于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正值北方寒冷天气,不可能有仙鹤飞上蓝天。这些仙鹤是徽宗圈养的,择时放飞天空,目的是昭告天下,出现如此祥瑞之景,是上天对大宋王朝繁荣盛世的赞许,对他作为贤明帝王的垂爱。不管历史真相如何,却也流露了徽宗的小心机。

当然,徽宗的心思更在艺术修为和点茶斗茶这些茶事上。茶事绕不过瓷器,第二展厅展出了对宋代九大名贡瓷的详细介绍和一组组瓷器。第一组展品就是和徽宗直接相关的建窑银豪茶盏。

建窑是宋代以烧造黑釉瓷器闻名于世的瓷窑,大量烧造黑釉茶盏。建盏的黑艳迎合了点茶、斗茶的视觉美感,赢得了徽宗格外垂青。徽宗在《大观茶论》专门论及建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迭者为上”。皇帝如此上心,建盏的烧制自然更是精益求精。展出的这个银豪茶盏,沿口有损,釉色青黑,状如玉毫的毫斑清晰,斑纹细长,如晨星划过天际,如无边丝雨潺潺。温和的灯影下,茶盏缓缓转动,仿佛正在转动悠悠时光;也仿佛带着伤痕,讲述它曾经历的身世辗转和灾难波折。而今越过千年光阴,它来到我们面前,与我们对视:时间已全然不在,只有当下的时刻,它在呼吸,它在发光,它也在沉默。

徽宗心心念念的汝瓷也来了。汝瓷最美是釉色,和徽宗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高度契合。正是由于徽宗的钟爱,使得汝瓷以素雅清逸的釉色、简洁凝重的造型、温润如玉的质感和特殊复杂的工艺,荣登青瓷烧造历史的顶峰。

展出的这组北宋汝窑葵口茶盏托为清宫旧藏,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古玉光泽。盏口、托盘边沿微微一抹淡紫色,若有如无,犹如雨过天晴天际那一抹淡淡彩虹。青如天,晨星稀,美而不自知,美而静无声。展厅里人影浮动,而它作为“明星展品”,被置于不起眼的一角,心远地自偏,令观者顿生爱慕、怜惜。周杰伦期待着“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而我相信观众若在烟雨天来看她,在艳阳天来看她,在“晚来天欲雪”的冬季来看她,一定会有不同的感触。绝美的事物总是难抵时间的力量。

北宋末年,风雨飘摇中,随着金兵入侵,汝窑结束了仅有二十余年的烧造,徽宗梦中这片备受赞美的天青色也最终隐入尘埃。1000多度高温下烧制的汝瓷曾有绝世姿容,而今能觅得一枚残片也是奢望。圆满即破碎,坚固即脆弱,巅峰即落寞,“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时间是什么?又有谁能抵挡住时间之手的翻转推拿。

宋画:谁能解时间之魔

展厅的第三部分为宋元画作。宋人画作多为佚名,而这幅《墨竹图》上落落留款“眉山苏轼”,实属罕见。画面上风吹叶动,竹叶随风交相错落,伏仰间姿态各具,一派潇洒闲逸、落拓不羁之意。竹节随风微曲,清秀有力,充满生机动感,把飘零坎坷但不失旷达豪放的气息表现得酣畅淋漓。

苏轼一生仕途沉浮,主要因新旧党派之争。徽宗对苏轼既有欣赏也有不满。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做于去世前两个月。回首一生,几起几落,苏轼认为自己功业尽在被贬谪黄州、惠州和儋州的十年时间。那么他做礼部尚书或翰林学士、侍读哲宗的那些高光时刻哪里去了呢?我想,时间在苏轼这里再次显示了它独特的魔力。时间不在皇家追封的谥号里,不在修史官的记述里,只存在于一个人的自我感觉中,存在于自我接纳中。被贬的十年,苏轼在山水劳作、静心修为中有了深切的生活体悟。在他心中,这才是最值得铭记的时光。

巧的是,展出的宋代人物画《宋魏国公小像》与苏轼有着较深的渊源。魏国公即服务仁宗、英宗、神宗的宋代三朝老臣韩琦,英宗即位后封其为魏国公。韩琦当政十年,号称贤相。苏轼、苏辙早年参加考试。考期将近,苏辙突生大病,无法如期参加考试。韩琦马上向皇帝禀明情况,称苏家兄弟才华过人,如有一人不能参加考试都将是朝廷损失,仁宗遂下令延期二十天。苏轼才华卓绝,英宗、神宗都曾想重用他,又是韩琦几次阻止,理由是年轻干才需要历练。朝廷上下多有议论,认为韩琦行事过于老成。苏轼不以为忓,认为“韩公,乃古所谓君子爱人以德者也”。

这幅画作展示的正是韩琦身着朝服,恭敬地拿着朝笏参与朝政时的庄重神态。画中他姿态端庄,面容沉静,和欧阳修所称“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极为吻合。画中人物眼神描画颇为精彩,目光平和坦荡,无论观者走到哪个角度,他的眼神都追随着、直视着,不闪避、不畏缩。只有心无私念、胸怀坦荡之人,才会有这样无私无畏的眼神与我们从容对视。时间是什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然而它也会定格,它会凝固,以900多年的眼神和当下的我们这样静静对望,这就是时间的魔力。

宋景:谁能识时间之谜

宋朝

徽宗追求的清逸、天然美学,在展陈布置的每个细节都有体现。香几花觚里的一枝斜梅、“元四家”之一王蒙画作《铁网珊瑚图》旁的枯枝盆景,一处处如古树盘踞、如秀峰灵动的太湖石造景,纤细柔美的宋兰,都是宋文化大道至简、至拙至美的写照。

再被宋朝之美击中

第二展厅入口的布展尤其用心。展墙上挂有宋代墨竹图,方几上的竹景枝叶碧绿,竹影投墙,清雅疏逸如一幅水墨画。栏杆式隔断半开半合,虚实相间。竹画、竹叶、竹影,三重景物重叠映衬,过去、现在、未来相互交织。耀州窑牡丹纹注壶,刻花浮雕装饰竹节把手、竹笋出口,洋溢着“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闲情逸致。想象着徽宗和文人雅士们在此熏香、诵经、品茶、观画,岁月何其安息静好。

然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时空的翻转变化永远在世人掌控之外。《瑞鹤图》完成的第二年即1113年,天才少年王希孟在徽宗授意指导下,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展现大宋壮丽河山、太平盛世的《千里江山图》。谁又能料到,画家本人旋即撒手人寰?正所谓绢上千里,人间千年,转眼成空。而在第三展厅稍后位置的一幅宋《松风高士图》,画面虽已漫漶不清,仍可看出有北宋画家李唐的笔法影响。

李唐最早为北宋宫廷画家,深得徽宗喜爱。《松风高士图》以截景式山林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枝干、山石皴法雄健,衬托出人物凝神下棋、观棋的神态。画面内容可用“烂柯棋缘”来解读。说的是一樵夫上山打柴,看到有人下围棋,就把斧子放地上观看。等他拿斧子要回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斧头也锈得凸凹不平。他回到家乡发现一切已经大变样,他提起的事,老者们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原来是他打柴误入仙境,也就是仙界一日,人间百年。那么这个问题又来了:时间,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流里,对时间有不一样的感受?我在13秒视频里感受到的徽宗,是不是也是真实可信的?

13秒视频,1113年完成千里江山图,1126年即13年后徽宗治下的北宋走向灭亡。13这个数字似乎别有深意。不过我想,展方无意埋下如此深奥的伏笔,一切只是我的解读。正如展览只是掀开一角帷幕,让我们一窥徽宗和宋人的生活情思。然后我们又把它轻轻合上,回到现实、回到滚滚人流车流中。时间,再次以它强有力的手,推着我们继续往前,永不停歇。时间是什么?谜底只在每个人的心中。

摄影/赵硙


急需!子曰:“不有祝鱼它TUÓ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的译文和拓展引申

一、朱熹和李泽厚的译文大意是:孔子说:没有祝鮀那样的利嘴口才,没有宋朝那样的美丽容色,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恐怕是很难避免灾祸的了。 二、钱穆和杨伯峻的译文大意是:孔子说:一个人,假使没有祝鮀的口才,而仅有宋朝的美丽,在今天的社会里怕不易避免祸害了。

描写宋朝的唯美段落

关于描写宋朝的唯美段落介绍如下:

1、所谓宋词之妙,言简意赅,写尽秋意之时,只需片片词句。秋风过耳,落叶纷飞。金色的大地迎来了秋的礼赞,是喜是悲,是乐是忧?李清照只需几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谓算是对秋天发出了最深切的叹息。

2、三杯两盏淡酒过后,正伤心,却是梧桐更兼细雨。复杂的心思、却又在这苦闷心伤之秋,又岂能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呢?然而柳三变却听到了寒蝉凄切,冷落伤情。傍晚时分的长亭送别,理应畅饮幽情,不了却是骤雨初歇,兰舟催发。

3、亲人朋友还没离去却有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这将会是何种的凄惨与悲凉啊?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也许、在柳永看来空有良辰美酒,珍馐万千也不过尔尔。此去经年、或许在这世上终究不会再有那么一个和自己诉说的人了。

4、秋天气爽,碧海云天,黄叶落地,秋色连波。范希文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这种人世间少有的家国情怀让一代文豪也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羁旅思念,面对着此情此景,借酒消愁,同样是怀旧伤情,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伤感情怀。宋人写景,怀揣着各自不同的心情,只需寥寥数句,却言简意深,使人为之叹服,称奇连连。千年风雅,彰显帝都繁华。

6、一个时代的风雅,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作为赵宋文化之文学精髓,其势必会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帝国的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宋朝自五代十国开始到元帝国的建立,经历过十八个皇帝以及南宋、北宋两个历史阶段,共计三百一十九个年头。

7、期间,不少著名的词曲流传千古,印象深远,像《浣溪沙》、《水调歌头》、《清平乐》等。这些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文化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字优美,意味深长,读起来脍炙人口,又便于传播继承。

8、不仅如此,有着千年神韵之称的宋词在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的影响下,又在民间高手的大力创作和演绎下,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使得宋词这种文学载体达到了一种空前的繁荣昌盛。

宋朝的审美力,为什么可以领先世界一千年呢?

在深厚的物质财富和文化底蕴之上,无论诗词歌赋,还是字画瓷器,神韵形态都达到历史巅峰。论及生活的雅致和审美的品位,甚至千年之后也难望其项背。

现代生活节奏是如此很快,追逐世俗名利,流于行色匆匆。但你的生命不应一直「烽火扬州路」,只惦记「西北望,射天狼」。也应时常放慢脚步,体会「风箫声动,玉壶光转」的烂漫时光,从宋人那里,汲取雅致生活的智慧。

「宋代」如今已不再只是朝代的名称,而演变成了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美学符号。

宋朝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是自上而下的,宋徽宗就曾亲自编撰《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完整整理前世收藏的书法和绘画。

「穠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零露沾如醉,残霞照似融。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不由令人感叹,一个帝王竟对美有着如此细腻的体悟。

宋历代君王都崇尚「文治」。成熟的哲学思想,赋予宋代美学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和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成就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之源。

下面就从形而上的诗词歌赋、山水书法,过渡到形而下的器具用度,生活四艺,带你真正领略宋代,领先千年的极致审美和雅致生活。

1、宋|诗词歌赋

宋代借三百年昌运盛世,文人雅士烟云供养,或隐居山林,或旷游自然,将对自然的感悟融入禅意生活和文学创作之中。

宋词无疑是极美的:

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胜景;也有「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城市繁华。

既有「红酥手,黄滕酒」的甜蜜;也有「明月夜,短松冈」的悲伤。

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可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更可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如果说唐代鼎盛的背景下,诗歌充满了青春、自由而欢乐的氛围。那么及至两宋,时代精神不在于建功立业,而在于现世人生,不强调世间万物,独在意个人心境,清雅的宋词随之兴盛。

最早的词是文人写给歌伎传唱的曲子,后来就形成长短不齐的固定句式,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述,表达复杂的心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词以境界为最上」。

境界是什么?就是真景物和真感情。很多流传千古的好词,都是借助其它事物,委婉含蓄地传递情感,体现了某种胸怀和心境。

苏轼

例如诗人韦庄,擅借美人来表达情感,通过写美人思离别,以此来哀悼唐朝的灭亡。

辛弃疾则好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个人志向。比如,不直白地说要收复失地,而是十分巧妙地用「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这样的词句表达。

无论是盛唐之音,还是宋词之意,其实都是在传递一种胸怀、思想和心境。这正体现了李泽厚所言:「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如果说,境界的高低决定了词的格调,那么从唐诗到宋词审美趣味的变化,就可见时代背景在诗词歌赋上的烙印。

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宋词,作为文学的一大巅峰,大大拓宽了情感表达的分辨率。

2、宋|山水画卷

真正让中国传统绘画大放异彩,走向成熟并影响至今的辉煌时代,当属两宋。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艺术思潮活跃,作绘画品精湛。

从唐到宋美学发生质变。唐代绘画偏重人物,宋代则偏爱山水。唐酷爱大红青绿的鲜艳之色,宋则偏好黑白水墨的淡雅之姿。

宋朝绘画不仅仅是追求技术,更追求画中意境。少了矫饰之气,多了份自然平和。

这个时期山水画最大的发展是:哲学影响了山水画的技法。宋朝的哲学非常重视「格物」——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找出构成事物的道理。

「格物」精神运用于绘画,就是对于自然山川:岩石的质地、水流的波纹和树叶的季节等都研究的极为认真细致。

如北宋范宽的《溪山旅行图》,瀑布水流从高处激流而下,而下方却只是茫茫水汽,身临其境之感扑面而来。

再比如南宋马远的《水图卷》,用十二幅画,来描绘不同水在不同地点、不同季节的表现,这都是格物的精神。

北宋初期秉承五代以来「大山大水」,无论高山林木还是江河湖海,都十分注重气势,或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高远深山」,或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的「平远寒林」。

其中尤以「三家山水」李成、范宽、董源为代表。

「宋三家」对自然的理解各异其趣。《画鉴》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

其中尤以范宽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最具代表性。高山肃穆庄严、矗立静止,而溪水却潺潺流动、动静结合,透出一种非凡的力量,层次丰富,墨色线条力道十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溪山行旅图」中,人只是行于大山大水里极其微小的存在,宋人深谙,人生不过广袤宇宙中的匆匆过客,所以用「行旅」而非「旅行」。敬畏自然,留下谦卑。

至北宋中后期,不再单纯讲究线条气势,而更追求一种内在神韵,既精准描绘外在形象,又充分表达内在感情。写实性的全景式山水画发展到极致。

中间有继承唐青绿山水的王希孟和赵伯驹。

山水画至南宋有所变化,恢宏气势的山水不见,更多的是针对某个特定角度展开创作,讲求秀丽和工整。虽然少了雄浑,但小巧精致的气息扑面而来。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统称「南宋四大家」。

南宋四大家之首李唐开创山水新画风。代表作《万壑松风图》,山水开始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带动其后山水画的留白之风与文人诗意。

而马远、夏圭则以「残山剩水」闻名,独创的「角隅」发,以边角窥全貌,取舍剪裁,水墨留白,让画面保持一种清明和空灵,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雄奇简淡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劈皴,坚实爽朗的浅染,意境清远,回味无穷,充分的体现了宋朝绘画的极简审美。

代表作有马远《踏歌图》《寒江独钓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烟堤晚泊》等。

宋代理学倡导「格物致知」,即不试图以技艺感人,更不容流于滥情,而是以敬畏之心回应自然,在细节中体现对比之美,以理性的内省态度,追求近乎理想的真实。

走进宋画,用心体味,会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美感所深深打动。

它温柔不失力量,内敛间或飘溢,和雅绝无燥气。它极尽物态之美,简洁却不简单,于精雕细琢中张扬着自然生命的意象与精神。

3、宋|笔墨书法

书法作为线条的艺术,是一个时代美学的集中体现。

宋代的书法跟水墨山水画一样,不再追求宏伟壮大,更专注于表达自我,追求平淡天真,空灵素雅的意境之美。

「宋人尚意」指宋朝书法追求意境,而不拘于法度。正如苏轼所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宋人写字不似唐人般规规矩矩,而是自然随性。透过书法,可以看到书写之人或激动,或悲伤,或洒脱,或潇洒的真性情。

比如宋徽宗,作为被皇帝耽误的艺术家,字和画都堪称瑰宝。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如屈铁断金,锋芒毕露,将洒脱的性情和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著名书法家「苏黄米蔡」,即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合称「宋四家」。

其中黄庭坚比苏轼小八岁,非常欣赏苏轼的人品和才华,两人是至交。

苏轼的字略显宽扁,柔和温暖,黄庭坚就笑言是「石压蛤蟆」;黄庭坚的字相对细瘦,曲直相间,苏轼就打趣是「树梢挂蛇」。生动地体现了两人书法的特点。

韩琦

苏轼年轻时字写的漂亮,43岁因乌台诗狱被抓,经欧阳修等极力抢救,才被贬黄州。黄州时期写了「赤壁赋」「念奴娇」、以及唯一留下的「寒食帖」。

「寒食帖」是人生跌了一个大跟头之后所做,苏轼已不在意所谓的美,而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这是人生最高境界,「别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他人看不穿」。很多东西必须在生命不同阶段去领悟。

后来黄庭坚又在「寒食帖」上题词。两大书法家并列,诠释了宋人尚意的最高典范。宋代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端而融合;瘦硬遒劲却又刚中有柔,至今仍是世界公认最高的品格和风格。

4、宋|官窑瓷器

宋代是瓷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数量和质量都堪称一流,既有温润的定窑白釉、淡雅的龙泉梅青釉、含蓄的汝窑天青色,又有耀州窑青釉,景德镇青白瓷等等。

宋代窑口遍地开花,釉色千差万别。不同于唐三彩的鲜亮与张扬,更倾向内敛而清澈的质感,丝丝温润的暖色,观之身心安宁。

宋瓷与元瓷相比,多了分细腻;与明清瓷相比,又少了些柔媚。工艺精湛复杂,最后呈现出的效果却极其安静内敛,朴实无华。

宋人其实是用最简单的方、圆、素、朴、拙来表现质感和单纯,将美提升到极致。「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就是宋人的至美追求,色调优雅,无与伦比。

瑞鹤图

犹如「大道至简」的意思,即摈弃外表的过度雕琢,而追求内在的本质之美,呈现出朴素中有内涵,简洁中有意味的至高境界。

正如苏轼用泉水比喻诗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艺术也应超越简单的感官美,而上升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而不枯寡。

这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在「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中体现的最为完美,含蓄冲淡的光彩细腻单纯,极致绚烂,又极致平淡。成就了瓷器审美的巅峰。

冰裂纹,本来是败笔、但宋人觉得里面有种沧桑美,经历时间后,叫开片,这是很特别的宋代美学。

素色无纹的天青色汝瓷,搭配若隐若现的冰裂纹,朴素得好似找不到欣赏焦点,但静心细观,会发现天青色的静谧配合着冰裂纹的灵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更有着器物有尽,而意境无穷的感染力。

宋人掌握了朴与拙、素与雅的完美结合,用特有的简洁造型和淡雅清新,诠释着对自然生灵的敏锐感悟力,阐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艺术内涵。

从传世的梅花图、枯木山水画、冰裂纹青瓷、窑变釉瓷器来看,宋人试图让残缺变成欣赏的聚焦点,用朴、素、淡、雅、拙成就独特的审美情趣。

5、宋|风雅四艺

作为真正能担得起「风雅」二字的朝代,「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甚至被西方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追求隐逸生活,由隐逸文化自然兴起雅致的生活美学,并且在民间迅速流行。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4022.html
上海航天人用实力说话 嫦娥六号将重返地球!护送奔月取壤
复旦全体本研学生学AI 高校专业设置有这些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