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力推出增量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在10月12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负责人介绍了“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明确将在近期陆续推出一揽子有针对性增量政策举措。
■较大规模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2024年以来,经履行相关程序,财政部已经安排了1.2万亿元债务限额支持地方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为了缓解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除每年继续在新增专项债限额中专门安排一定规模的债券用于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外,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
■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称,财政部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积极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等渠道筹集资金,稳妥有序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进一步增加核心一级资本。财政部已会同有关金融管理部门成立了跨部门工作机制。目前,正在等待各家银行提交资本补充具体方案,各项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政策组合拳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叠加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专项资金、税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一是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支持地方政府使用专项债券回收符合条件的闲置存量土地,确有需要的地区也可以用于新增的土地储备项目。
二是支持收购存量房,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用好专项债券来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各地的保障性住房;继续用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
三是及时优化完善相关税收政策。抓紧研究明确与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相衔接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政策。下一步,还将进一步研究加大支持力度,调整优化相关税收政策。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通过两项措施,消化存量商品房,促进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平衡,优化保障房的供给,满足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
2024年5月28日,在上海嘉定区拍摄的“沪九条”房地产新政实施后首个开盘项目的现场。新华社记者 郑钧天 摄■加大对重点群体的支持保障力度,国庆节前已向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下一步还将针对学生群体加大奖优助困力度,提升整体消费能力。
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介绍,近年来,财政部会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不断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持续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提高资助标准,支持学生安心求学、成长成才。
■保持必要财政支出强度
蓝佛安表示,将从有效补充财力、切实保障各项重点支出、用足用好各类债务资金三方面着力,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确保重点支出应支尽支,发挥好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推动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据了解,目前,增发国债正在加快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也在陆续下达使用。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表示,财政部印发了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监管暂行办法,采取更严更实更细的措施,管好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确保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财政部: 财政资金直达基层民生 切实兜牢“三保”底线
6月8日,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在京召开。 会议强调,财政资金分配要突出重点、提质增效。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资金规模和力度大,要把准方向,聚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产业转型升级等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集中发力。 会议要求,建立资金直达基层直达民生的机制,推动财税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 各级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狠抓落实,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到最困难的地方、最急需的领域。 要用好直达资金,确保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直达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全部落到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落到社保、低保、失业、养老和特困人员身上。 要严格按照财政部统一部署要求,加强对资金的日常监督和重点监控,坚决杜绝截留挪用,对存在问题严肃问责。 会议强调,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严格压减一般性支出。 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地方各级政府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 严把支出预算关口,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 除疫情防控、应急救灾事项外,预算执行中一般不再追加预算。 要通过实施项目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节约行政成本,硬化责任约束,真正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 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的同时,切实保障好脱贫攻坚等重点领域支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会议指出,要切实兜牢基层“三保”底线,确保不出问题。 一是多渠道安排资金。 中央财政通过采取新增财政赤字、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大力压减中央本级支出等措施,加大对地方财力支持。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到亿元,比上年增加9500亿元、增长12.8%,增量和增幅都是近年来最高的,并重点向中西部和困难地区倾斜。 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增长10%、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长10%、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增长12.4%。 二是优化资金管理方式。 压实保障责任、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加快下达转移支付预算,确保资金下沉到基层。 三是加强监测督导和库款调度。 完善“中央到省、省到市县”的监控机制,及时跟踪监测各级库款情况,按日实施县级工资保障监测预警,逐月实施地方基层财政库款保障情况通报,层层压实责任,切实保障基层“三保”支出需要。 省级财政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统筹中央转移支付和省级自有资金,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对县级的转移支付规模只能增、不能减,确保县级财力不低于上年水平。 县级财政要全面落实保障责任,坚持“三保”支出在预算安排和库款调度方面的优先顺序。
增量留底退税政策
《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以下简称“39号”公告)规定了全行业纳税人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的政策,而之后发布的《关于明确部分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4号,以下简称“84号”公告)明确了部分先进制造业的期末留抵退税规定。 那么先进制造业和非先进制造业两类纳税人申请留抵退税,有何不同之处呢?《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 海关总署公告2019年第39号,以下简称“39号”公告)规定了全行业纳税人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的政策,而之后发布的《关于明确部分先进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4号,以下简称“84号”公告)明确了部分先进制造业的期末留抵退税规定。 那么先进制造业和非先进制造业两类纳税人申请留抵退税,有何不同之处呢?申请资料和时间两类纳税人申请留抵退税,均需下载并填写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31号文附件2:《退(抵)税申请表》一式四份,在纳税申报期内向办税服务厅提出申请。 表格下载地址:北京朝阳税务微信公众号-微信办税厅-表单下载-增值税表单-《退(抵)税申请表》(留抵退税)。 【拓展资料】退税后申报纳税处理纳税人应在收到税务机关准予留抵退税的《税务事项通知书》当期,以税务机关核准的允许退还的增量留抵税额冲减期末留抵税额,并在办理增值税纳税申报时,相应填写《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二)(本期进项税额明细)》第22栏“上期留抵税额退税”。 注意事项1.税务机关在办理留抵退税期间,发现符合留抵退税条件的纳税人存在以下情形,暂停为其办理留抵退税:(1)存在增值税涉税风险疑点的;(2)被税务稽查立案且未结案的;(3)增值税申报比对异常未处理的;(4)取得增值税异常扣税凭证未处理的;(5)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2.纳税人以虚增进项、虚假申报或其他欺骗手段骗取留抵退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骗取的退税款,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财政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报告,提出将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有什么值得关注?
更新了下今年的财务计划。 全年用丁帮助企业减少病毒影响的退税减税约2.64万亿元,和基本持平。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26.71万亿元、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 这些钱主要支持支持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等重点项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对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等领域,安排新增地方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与去年持平。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近9.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约1.5万亿元。 中央部门支出下降2.2%,地方数据还没出来,但应该报表上会减少一些。 总结了财政收入(可以看出各地经济状况)。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按自然口径同比下降10.2%。 央、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7%,4.7%,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收入增幅分别为-1%、13.7%,16.5%,-3.5%.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分别增长44%,49.4%,34.7%,40.9%。 能源领域大好。 福建、山东、浙江保持平稳增长,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幅分别为6.7%,6.3%,4.2%,在上海和广东先后被病毒大幅影响外,这三个省的数据更能反映真实经济情况。
说了下钱花到哪了。 这个太细,只选几个有意思的点说下。 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17.58亿元,增加51.68亿元,目前已下达597.58亿元。 还没到就业高峰期呢,钱就花的差不多了。 高校生今年就业并缴纳失业保险,给招工企业1500起步的补贴。 采购向中小微企业倾斜,可倾斜到谁那大家都应该懂。 大批今年下发的产业扶持资金,都已发了9成以上,财务手里可打的牌没多少了。 只能再增发。
给房地产的钱很少,还没到兜底的趋势。 总得看来,下半年会继续沿着重点基建工程,大农业大农村,环保和绿色能源三个大管子灌水。 大批小管子只能承接全国范围百亿级别的灌水。 保就业会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单独的灌溉体系。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继续保持一定支出强度,更加注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对冲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稳量降负,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引导实体经济平均融资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利息负担,有效应对成本推升型通胀;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加快破除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强化城镇就业扩容提质;努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货币政策在坚持稳健基调的基础上,边际上可适度宽松,保持实体经济流动性合理充裕。 既要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直达工具等结构性工具,也要注重货币政策总量工具在宏观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 综合考虑短期宏观调控和中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为促进我国经济恢复更加稳固和平衡,2022年应度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注重做好跨周期调节。
众所周知,经济政策总是首先诉诸政策文件中的语言词汇,然后再落实到政策操作层面。 因此,文件中重要提法的变化是政策变化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这一特点更为鲜明。 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一股都有文字数量限制,文风特点是不解释原因,一句话一层含义。 这种高度凝练的文风意味着,政策文献中的重要概念和提法是决策层深入研究和精心推敲的产物,提法的变化往往代表着决策者思想理念的变化。 因此,从“宏观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这一提法的转变必然蕴含着丰富的政策含义
这里比较在意“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说的是什么。 想要扭转经济颓势,现在看来只有财政政策工具一条路可以走,加杠杆维持公共开支,尽可能的降低居民口的压力,让居民的消费逐渐恢复。 如果仅仅还是靠着货币政策,比如鼓励大家借钱,一个是效果有限,另一个钱很可能进入金融体系空转徒增利息,所以是时候动用中央的负债了,比如发型特殊国债弥补财政赤字。 从各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分配改革都是举步维艰,既然分配做不动,在这种情况下加杠杆要好过居民加杠杆。
现在是什么时刻?是不是已经是要确定牺牲哪部分财政收入的时刻?那第六条“严肃财经纪律,整饰财经秩序”:完善税收征管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偷税骗税等行为。 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遏制财务造假行为。 组织开展地方财经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对违规行为严查重处,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是想表达什么?在实际操作层面是不是又会成为重点?
财政纪律当然要维护,只是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 这是工作的底色不是重点任务,是法律、税收部门的日常工作,有必要在财政政策报告中着重强调吗?你这一强调是不是事实上对前面的政策构成对冲?其次牵扯到一个老问题,现代财税征缴的精神应该是“低税率,严征管”,我们给搞成了“高税率,宽征管,选择性征管”,这就牵扯到倒逼企业寻租逃税,有关部门选择性执法的常态(寻租空间大),甚至阶段性放松,秋后算账的常态,这是正常的国家治理逻辑吗?(附带说,我国普通人在面对法条、规定、政策、通知上也有类似困境)。
眼下的经济困境不是投资不够高,而是投资太高挤占没了消费,还在那投投投,收钱投、借钱投,印钱投,钱谁还啊?一两代的钱霍霍了还不算完,后代(或有)的也要霍霍,投资的边际效用低到啥程度了?低到你根本不知道还能投点啥了,真就硬投,老百姓已经揭不开锅了,还在翻修公路与花坛,美其名日以工代赈,两难自解,问题是这里面除了农民工喝的那一点汤水,钱到底到谁的账上心理没点数吗?你直接把钱发下去效果是不是好上5倍,当然也不是没有好的点,第五点“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推动建设节约型机关”就很好,能精简合并一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