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的口弦音乐被称为能“说话”的音乐。千百年来,彝族人无论在生产生活之中,或在耕作放牧时,或节庆婚嫁之时,或在高山路途中,或在田间劳作休息都会弹奏口弦,用口弦抒发和寄托情感。
口弦独特、简易、易于携带,抒情与叙述性强,是小凉山彝族群众中最为常见的乐器之一。人们借口弦抒发和寄托情感,表达的内容也极其丰富,有的描写生活情景,有的反映爱情故事,有的向往幸福未来,有的叙述历史故事。
2022年,宁蒗彝族口弦音乐列入了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马永忠是这项非遗技艺的市级传承人,他从小就对口弦耳濡目染,无形之中口弦早已融入了他们的生活之中。
“我很小就接触到口弦了,但是当时受经济条件限制,买口弦是奢侈的,所以只能用父母丢弃的旧口弦来练习。”马永忠说。即便条件艰苦,马永忠和几个妹妹都把口弦演奏技艺传承了下来,他们凭着对口弦的一腔热爱,在宁蒗县声名鹊起,成为了宁蒗彝族口弦的“发声者”。
马永忠介绍,按制作材料的不同,口弦品种也不同,分为竹制和金属制两种;根据簧片数量的不同,分为单片弦和多片弦,多片口弦大多由2至5片音高不同的竹片组成。演奏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口弦柄,展开簧片,正面对准嘴唇。然后,用右手的拇指外侧和食指、中指的肚内侧来回拨动口弦弦尖。
“我刚开始学口弦时候,笨手笨脚的,弹的速度很慢,只会用拇指一片一片地拨,也是后来坚持每天弹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才会变得这么熟练。”马永忠说。经过三十多年的练习,如今的马永忠,不论什么场合,总能神色自如地将3片铜口弦靠近嘴唇,用拇指拨动第一片,食指、中指拨动下面两面,在高频率弹奏之下,一曲曲不同的音乐平稳传出。
“口弦不仅能表达我们彝族火把节的热情,还能表达身处远方的青年对家人朋友的思念。以前彝族新娘远嫁,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弹弹口弦,或听到口弦,就好像还在父母身边一样。”马永忠说。
为了不让这份美好消失,这些年来,马永忠再忙也坚持练习,在宁蒗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中,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如今,马永忠也带了不少学生,他希望能把口弦好好传承下去。
开屏新闻记者 罗宗伟 高伟 摄影报道
责任校对 杨飏
终审 编委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