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尧
建筑是富有生命的东西,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在世界上就具有重大影响,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相对于另外两大体系,中国建筑历史更加悠久、体系更加完整、更加注重自然和生活。”前不久,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文化价值。中国传统建筑是我国古人劳动和创造的结晶,是可以感知、触摸、观瞻的物质文明的重要形式,又是积淀、传承、具化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价值融通,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更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深化中国建筑史研究。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不但要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高超的营造技艺、独特的空间形态、恢宏的气度气象,更要积极发掘蕴含其中的精神追求。
师法自然。中国传统建筑非常强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讲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形因素,也讲究因材施用、充分利用材料特性,有时也会根据天地万物的形象来创造建筑,以此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比如,对于古典园林来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至高的褒奖。具体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在选址布局、选材用料、色彩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师法自然的境界。选址上,重视山形水势的生态布局。在营造前,会综合考虑地形、地势、水系等生态因素,确保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利于生产、生活、交通与造景。选材上,讲究就地取材的生态智慧。在营造过程中善于利用本土材料和技术,以最小的干预达到设计与环境的和谐。色彩上,注重五色涟漪的生态设计。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之间相互克制转化,构成了自然万物,白色栏杆、青绿梁枋、朱红墙柱、黄绿瓦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色彩特征,五种颜色正好暗合五行,表明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今天我们看到宫室建筑的白石台基、红墙黄瓦与蓝天绿树水乳交融,江南民居粉白墙面、青砖黛瓦与小桥流水相映成趣,都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的色彩魅力。
注重人伦。建筑因为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中国传统建筑既强调师法自然,也强调注重人伦道德。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中,人的世俗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都是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建筑巧妙地将家庭之和、家族之和、邻里之和、社会之和等和谐理念融入其中,并且通过围合、组合、聚合等实体空间形式表现出来,实现了空间实体之合与伦理精神之和的合和交融。具体来看,在家庭和顺上,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对住宅中堂屋、正房、厢房、倒座等房屋的安排,彰显了夫妇和、父子笃、兄弟睦的家庭伦理旨趣。在家族和睦上,家族民居群大多以祠堂为中心进行团块式布局,环祠而居成为众多传统村落的基本特征。在邻里和善上,中国传统建筑以质朴的街坊、幽静的小巷建立起家户里坊联系的有形纽带,以院子、胡同、凉亭等构建的交往空间来增进邻里乡亲的感情,阡陌纵横的大街小巷、错落有致的屋宇房舍、隔而不断的院子胡同以及毗邻而居建筑之间的相敬相让、相通相连、相搭相配,营造了邻里和善的交往空间。在社会和谐上,中国传统建筑运用壁画、雕刻、图案乃至绘画、书法、匾额、对联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和谐理念的伦理意象和伦理叙事镶嵌和附注于建筑的装饰具象之上,通过象征、表意、隐喻、比拟等手法,营造一种有利于理念表达、价值传递和情感陶冶的教化环境和表征空间,传扬以和为贵的伦理格调。
追求美感。优秀的建筑不只实用,而且具有美感,既有技术的体现,也有艺术的呈现。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美观大方的艺术形象、匀称规整的空间秩序、气韵生动的实体形态。在空间布局上注重院落组合、中轴对称。中国传统建筑除园林和风景建筑是自由式布局外,其他类型大多是对称式布局,如四面围合、四水归堂的庭院天井,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格局与艺术形式。在结构造型上讲究飞檐翘角、斗拱交错。中国传统建筑的垂直之柱、水平之梁、倾斜之椽通过斗拱的纵横交错形成强有力的结构框架,体现木结构柔性联结的特性。在装饰艺术上推崇精雕细錾、雕梁画栋。中国传统建筑木雕、石雕、砖雕的雕刻艺术和灰塑、彩绘的绘饰艺术丰富多彩,且融入绘画、文学、书法等元素,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在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中,梁枋、墙壁、雀替等精雕细镂,各种动植物图案刻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彰显对尽善尽美的精神追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巧夺天工是艺技融合的结果。打造传统建筑的既有士人,也有工匠,士人在营造中掌思路、格局、风格,工匠从事施工实践,士匠合作、艺技融合,让中国传统建筑有了别样风采。
多元交融。中国传统建筑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呈现出和而不同、多元交融的样态。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由于自然环境变化万千,风土人情绚丽多彩,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异彩纷呈。比如在地区特色上,有婉约含蓄的江南水乡、气势恢宏的徽州民居、乡风敦厚的山西大院、形制独特的福建土楼;又如在民族特色上,有大理白族的四合五天井、广西壮族的干栏式民居等。在这些异彩纷呈的建筑风格中,也体现出互融互鉴而趋于一体的趋势。长期以来,各个地域之间的交流与民族之间的融合,使一些原本相对独立发展的建筑体系逐渐趋同,主体结构和建筑造型多元一体、多维互嵌。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集各民族建筑文化大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交融之势,是一幅展现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恢宏长卷。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建筑绵延千年、一脉相承,凸显精神内涵的一体性。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风格与形式又有所不同,呈现物质形态的多元性。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4日 09 版)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消退,因此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有着强烈的珍惜情感。 他们希望通过了解和保存传统文化,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价值观对年轻人的影响也很大。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如诚信、敬业、节俭等,对于年轻人的成长和个人发展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音乐、美术等,也是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
此外,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也是导致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发现现代社会存在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加剧等。
因此,许多年轻人寻求一种更有价值和真实意义的生活方式,并通过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来追求这种生活方式。 当下中国的社会环境也更加有利于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其中关注传统文化也是很多人选择的一项。 此外,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年轻人对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他们希望通过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从而增强对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感。 总之,当下中国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的原因多种多样,与社会、文化、经济、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然而,无论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珍惜情感,还是对更有价值和真实意义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都是一件好事。 因为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保存,我们才能真正的传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营养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集中反映着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影响着一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沉淀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寄托灵魂、激发民族创新的智慧源泉。 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才能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植根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规范准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虽然存在一些糟粕,但更多的是至今仍然为全人类所认同的优秀思想文化,它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深厚土壤和精神源泉。 例如,“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等,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诉求。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中吸取养分。 民本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从“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训,再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都是民本思想的高度概括。 今天,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是基于传统思想文化土壤对民本思想的提炼。 虽然民本思想并不能等同于现代民主思想,但是二者都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力量,可以说,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思想在古代社会的朴素表达。 深厚的家国意识是中国人的一贯遵循。 中国古人经常习惯于把自身利益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生命同天下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在奉献国家的事业中体验生命的快乐与价值。 当前,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 对于普通人而言,爱国主义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对祖国的感情,是可以具体化、生活化、大众化的。 人们的爱国情感的表达,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中所有对国家建设有益的行为,都是爱国的表现。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倚重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 对于个人来说,“人无信不立”,诚信乃立身之本。 对于社会来说,诚信首先是守信,在社会活动中重承诺,讲信用,守合约,以诚正己,作为立业之本;其次是正直,不欺人、不欺己、不欺心,在职业活动中不允许有欺骗行为,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行霸市;第三是重义,不仅要信于约,更要信于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个人诚信、社会诚信、行业诚信、商业诚信等领域问题严重,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的共同呼声。 提倡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将有利于培养人们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诚信意识,促使诚信成为一种人们的主体伦理精神。 敬业蕴含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为众多贤人志士所践行。 中国古代敬业尽责的人物层出不穷。 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王猛为相,临终不忘国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在现阶段,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 倡导敬业,首先要做到忠于职守,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勤奋工作,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 忠于职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业务,掌握本领,增强技能,激发不断学习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为国家、为社会无私奉献,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和谐友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元素。 “礼之用,和为贵”,在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传统文化总的指导思想是“和”,强调以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处理各种关系,主张“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这是和谐思想之于现代文明的新贡献。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友善就是胸襟开阔,严格律己,宽容待人,互谅互让,扶贫济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以友善的态度与他人相处,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流、交锋更加频繁的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我们只有积极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源泉,才能整合、凝聚和提升社会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胜利。 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激励斗志、陶冶情操、砥砺品行,着力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发展人、帮助人、服务人的人文环境,大力构建和谐氛围。 这就要求我们开展好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在国民文化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人民情操,滋养我们的心灵。 要深入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围绕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党史、国史,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营养。
材料一 山东省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
(1)①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坚持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潍坊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很好地继承了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3分)②对待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使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体现时代精神。 潍坊市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促进其发展和创新,衍生了大舜文化、佛教文化等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3分)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要重视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潍坊市积极发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使红木嵌银瓷器、刺绣、高密三绝、临朐红丝砚等实现了规模生产,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3分)(2)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 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资源契合了现阶段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人们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2分)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专家学者走出书斋,借助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作通俗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分)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促使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