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开始暴食了 第一批热量焦虑的女孩

原标题:第一批热量焦虑的女孩,已经开始暴食了

原标 题|第一批热量焦虑的女孩,已经开始暴食了

作者 | 牛小玲

编辑 | 姜姜

设计 | Jane

大家好,夏天即将来到,不少人开始对着身体狠下猛料。

减肥成了刻不容缓的复兴大业;

今天施行伊能静减肥法,明天液断再放倒仨;

渴了喝水,馋了扇嘴,成了减肥人的统一宣言;

吃个啥都要看个热量更是基本操作。

虽说上学时候数学学得不咋地;

但卡路里却算得很清晰;

不少人也因此陷入了卡路里焦虑;

卡路里统治下的减肥人,已经彻底癫狂了。

卡路里焦虑统治了多少人?

被卡路里折磨的减肥人,人均成了宇宙级数学家。

去年面对卡路里,很多人还会一笑而过、自欺欺人。

一句“没说就是零卡”安慰了不少饥肠辘辘的胃。

包装上写了热量,那就是包装有热量;

包装上没写热量,那纯纯就是零卡,吃了这不得瘦死。

今年的减肥人,直接化身新能源开发导师。

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最多的问题,是这东西有没有一万卡?

明明是一根平平无奇的小面包,愣是有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面对这种极具挑战性的哲学思辨问题,网友们也是耐心回答。

有人纳闷儿这面包里是夹养猪场了吗?

有人就坡下驴说这面包能为火箭提供燃料;

有人惊呼:这是发现了新能源;

有人理智回答:伊万卡在美国;

有人直接玩梗:你有这么高热量的面包进入中国。

还有生活经验丰富的网友,直接搬出76岁的奶奶自证。

这边关于一万卡的伟大数学命题讨论还没结果;

那边苦苦计算卡路里的减肥人已经破防。

减肥头两天勤勤恳恳计算热量;

第三天崩不住了直接八个骑手在路上。

一些博主也在此时帮上了大忙;

减肥人最爱的不是刘耕宏和帕梅拉;

这类博主白天仿佛被封了号,只有到了半夜才能刷到。

左吃一碗肥牛小火锅,右来一锅拌饭配麻酱;

能忍住的减肥人,看着屏幕一边流泪一边流口水;

行动力强的减肥人,直接半夜十二点下地给自己炒四个菜。

第二天早上看到体重秤上的数字,肠子都得悔青;

辛辛苦苦饿三天,一夜回到解放前。

吃进肚子里长胖还不算冤枉;

更破防的是有网友吃了一个月轻食愣是一斤没瘦。

减肥成了一场卡路里与意志力PK的玄学搏斗。

而一大批勤勤恳恳计算热量的减肥人;

终会在一个晚上饿鬼附体;

长久困在卡路里焦虑中的女孩们,一日三餐不仅得不到正常的满足;

还会在心理上出现抑郁情绪,在某一刻转向减肥的另一个极端——暴食。

体重原本只有105斤的@五道口小王,在决定减肥后,陷入了卡路里焦虑。

从每日的一个鸡蛋,到一杯咖啡,都要记录热量。

一旦摄入超过500大卡,就会觉得减肥希望渺茫,陷入自责。

@小王 终于在某一个加班回到出租屋的夜晚绷不住了,开始暴食。

一晚上点了六份外卖,还都是碳水为主。

暴食之后的@小王 更加绝望,也根本无法控制自己。

“暴食时我的进食动作根本无法停止,只能机械地往嘴里塞,甚至有时边吃边哭”。

之后的几个月,@小王养成了每天半夜都要暴食的习惯;

为了减轻自己的愧疚,甚至陷入了暴食、催吐、再暴食的恶性循环。

也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反向减肥的目标,从最初的105斤,“减”到了130斤。

和小王不同,@青年路小李 自青春期开始就是个胖姑娘;

成年后她开始采用极端的方式减肥,断食也成了她流淌在血液里的词;

也在节食、暴食,自控、再失控中反复流转。

@小李 说:暴食的时候没有饥、饱之分,只是我想用食物填满我空虚的身体,或者抚平我因卡路里焦虑的情绪。

社交媒体上,因卡路里焦虑而过度减肥,导致患上暴食症的女孩不占少数。

有体重正常的女孩,因为过于在意卡路里摄入而陷入暴食,结果暴涨30斤;

有青春期就肥胖的女孩,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而断食减肥,最后确诊进食障碍;

有人因长期断食、暴食,确诊重度抑郁;

甚至有人因为暴食而去世。

今年减肥的风潮尤为壮大;

也许是受电影鼓舞,想改变自己重新掌控身体;

也许是一到夏天,互联网就开始营销减肥的风气。

最近短视频平台上有一个词条爆火:

“你一句好胖,我再也没有吃过饭”。

有人在这话题下晒上自己减肥前后的对比;

有人反骨加身改编成:你一句好胖,我捂着耳朵继续吃。

说实话,我理解女孩们为了健康而减肥;

因为体重超标的确会引发胰岛素抵抗或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疾病。

我也理解女孩们为了取悦自己而减肥;

想要更美丽或更有力量的身体这本身没错。

但是我无比厌烦的是:都2024了,还有人在营销为了别人的审美而减肥。

东亚女孩的身材焦虑,在长期的白幼瘦审美裹挟中,已经够严重了。

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长胖的女孩,长期活在自卑中;

因为工作压力大而过劳肥的女孩,只能在食物中找到少许慰藉。

我们本就在卡路里焦虑和暴食失控中反复横跳;

却还有人拎出陈旧的白幼瘦服美役枷锁,妄图将我们套牢。

将身体树立成我们的敌人。

每一个减过肥的女孩,也许都经历过卡路里焦虑或暴食的人生难题。

记得《老友记》中,莫妮卡在大学时期是个胖女孩。

因为太胖导致她不被人喜欢,所以陷入了焦虑的情绪;

总是用食物填补自己,只有那样才不会觉得空虚。

心理医生看到狂炫饼干的莫妮卡,只是对她说了一句话: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减肥就像一场“出轨”。

如果过分压抑自己的欲望,终日困于卡路里数字中焦虑,终会物极必反引向暴食。

允许犯错,并允许改正,或许才是减肥的终极答案。

你可以看食物的热量,但不必为多吃了一口而自责;

你可以看体重秤上的数字,但也不必被它捆绑。

好好吃饭,适度减肥,好好爱自己。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2024 Vista看天下

顶 流 富 豪 “戏 瘾 大 发” 抢 热 搜

备 考 人 捧 红 “奇 葩 学 习 法”

大 学 运 动 会 开 幕 式 的 “显 眼 包”


很多女生会因为心情不好而暴饮暴食,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后果?

很多女生会因为心情不好而暴饮暴食,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后果?暴饮暴食会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甚至导致胃出血。长期暴饮暴食的坏习惯也会损伤肝脏。

1.暴饮暴食会增加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甚至导致胃出血。暴饮暴食会加重肝脏负担,对肝细胞造成很大伤害。而且暴饮暴食还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因为暴饮暴食后,身体的各项指标都会上升,包括血压、血糖,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所以一定要养成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饮食清淡轻松,不吃废品食品,避免暴饮暴食。

2.肥胖。生活中摄入的食物大多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脂肪。这类物质在体内很难被彻底消化,长期在人体内容易形成堆积,导致肥胖。而肥胖对人体的危害极大。肥胖之后,高血压、脂肪肝、胆囊炎的发病率也会上升。胃病。长期处于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胃肠道负担,使腹部长期饱胀,导致胃溃疡、胃穿孔等疾病。肾病。长期暴饮暴食容易影响肾脏的排泄能力。这个时候暴饮暴食会高,严重的会诱发肾衰竭。

3.影响肝功能,长期暴饮暴食的坏习惯也会损伤肝脏。很多人忽视了肝脏健康保养的重要性,经常乱吃。长期过度获取能量和暴饮暴食后,脂肪类物质在体内堆积。除了体型改变,脂肪物质还可以浸润肝细胞,肝脏病变的可能性较高,已经从轻度脂肪肝发展到重度脂肪肝。

4.肠道疾病、暴饮暴食和不规律可使脂肪堵塞肠道,引起肠梗阻,产生黑便或血便。此外,饱腹感会降低抑制细胞癌变的因子的能力,增加患癌概率。老年痴呆症,长期暴饮暴食的人,大约有30%到40%的人在变老后会患上老年痴呆症。由于暴饮暴食,胃会压迫周围器官,刺激大脑皮层,引起神经衰弱。暴饮暴食与当今生活压力增大有很大关系。虽然这种方式确实可以缓解压力,但是也是很有害的。

暴食症是心理疾病吗 暴食症和贪食症的区别

【导读】:很多人有意无意的刻意在减肥,也没有好好的吃饭,长此以往,身体就会对食物需求很大。很容易导致暴饮暴食,直接就得了暴食症。

暴食症是心理疾病吗

是的,需要自我治疗克制。

1、暴食症又叫“神经性贪食症”,是指反复发生无法自控的多食、暴食行为。暴食症患者会对暴食肥胖而感到恐惧,常采取进食后催吐、导泻的极端方式进行应对。

2、心理学上认为暴食症的实质是一种心理问题,患者意识到暴食症对自身造成的影响,却无法控制,从而引起郁郁、焦虑、负罪感等负面情绪。

3、暴食症高发于20岁上下的年轻女性。起因常为因压力过大、感情问题而通过暴食来调节缓解情绪,进而蜕变为暴食症;或因注重身材而过度节食,造成反弹性暴食,最后发展为暴食症。

4、暴食症和厌食症有密切的关系,约一半的厌食症患者,同时会有暴食的症状交替出现。暴食症患者也有半数出现厌食的情况。

5、强迫自己减少饮食或不进食、服食泻药、持续剧烈运动一两小时、设法让自己把吃下去的食物呕吐出来等。在短期内把体重降到标准的75%至85%以下。日久,饮食行为便开始失调,演变成厌食症。

暴食症和贪食症的区别

1、暴食症只是一个症状,但神经性贪食是一种疾病,神经性贪食患者多有暴饮行为,但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取各种方法如呕吐等减轻体重。

2、只要在三个月或更长的时间中,有一个星期内2次以上的暴食和清肠动作,就属于暴食症。暴食症的症状为定期的暴食和清肠,且往往利用呕吐、泻药或利尿剂来防止体重增加。暴食症患者在暴食时期,常偏爱高热量的甜食,一但开始暴时之后,便无法控制食量。

3、在暴食的瞬间感觉非常快乐,过后却又感到非常忧郁,便又开始进食,形成暴食期和禁食期互相循环的过程。

4、贪食症并不是普通的贪吃,贪吃只是具有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每次进食量偏大,暴食是进食过量,吃到让自己难受,而贪食症不但进食过量,还会产生心理痛苦,并用诱吐或导泻等方式解除心理痛苦。

5、贪食症并不是肠胃科的疾病,而属于精神科。贪食症患者常以减肥为借口不承认自己有进食障碍的心理疾病。

如何预防暴食症

1、要一直吃到感觉撑得难受。

2、不饿的时候也要进食。

3、由于感觉大量进食难堪,常常单独秘密进食。

4、大量进食后感觉恶心、抑郁或愧疚。

5、减肥免不了要节制饮食,但是节食要有度,不要一下子减少大量食量,而让自己处于极度的饥饿感中。建议通过少吃多餐的方式来节食。

6、将一天的饮食分成5~6餐进食,减少每一餐的食量,吃完以后,感觉饿了再吃下一顿。这样子,不挨饿就能瘦下来,还能避免自己因为饥饿感到愤怒而暴食。

7、消极的情绪如忧郁、愤怒、伤心等往往是引发暴食症的导火线。当你控制或宣泄了这些消极的情绪时,你也就远离了暴食症。

暴食症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1前言 暴食症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症状,与精神心理状态紧密相关,暴食症多发生在年轻的成年人群、女性群体、大学生群体以及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中。 虽然男性和女性的暴食发作频率相似,但男性较少为之苦恼(Lewinsohn,Seeley, Moerk, & Striegel-Moore, 2002)。 美国精神学会把暴食症定义为反复发作的暴食症状并伴随强烈的沮丧感,个体在进食时通常感觉失去控制,进食大量食物,但与神经性贪食症不同,暴食者不会采取不恰当补偿措施以防止体重增加,如呕吐、使用导泻剂、过度运动等(APA,2013;张衍,席居哲,2011)。 暴食症对人体的危害很大,暴食后会出现头晕脑胀,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严重时会引起急性胃肠炎甚至胃出血。 除身体健康的影响,多数暴食症患者还会在暴食之后会厌恶自己,表现出抑郁、内疚和明显的悲痛,对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因此了解暴食症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以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暴食症患者的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2 暴食的原因 暴食的原因有很多,将与暴食相关性较大的原因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2.1 个人因素 暴食症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进食过程中失去控制感。 在暴食的发作和维持中,冲动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一般认为,冲动性是一种人格特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奖赏敏感性,力求欲望或奖赏刺激;另一部分是自发冲动行为,行动不计后果,抑制控制能力差。 一项针对暴食行为的元分析研究发现,暴食者具有较高的食物相关的冲动性。 暴食与心情烦躁不安时在饮食方面行为控制障碍密切相关,暴食的发生通常并非与糟糕的经历相关,而更可能会与一个人的冲动程度有关;与没有暴食症之类的病理性饮食紊乱症的人群相比,暴食者在处于消极情绪时往往更可能发生冲动行为。 社会导向的完美主义(即个体知觉到他人要求自己完美)也带来了暴食的风险。 在完美主义人格中,暴食的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人际差异,低人际自尊,抑郁情感和限制性进食。 具有高社会导向完美主义的个体认为他人要求自己做到绝对完美,致使他们倾向于认为自己达不到别人的期望。 同时,高社会导向完美主义的个体的人际自尊也较低,因为他们的社会价值感来自于满足他人提出的不能实现的期望。 研究认为人际差异和低人际自尊会引起暴食(Heatherton & Baumeister, 1991)。 个体在暴食前常常出现抑郁情感,而限制性进食也是影响暴食的因素。 同时完美主义模型也指出了暴食帮助社会导向的完美主义者摆脱厌恶状态,减少或平复抑郁情绪,补偿限制性进食引起的能量不足(图1)。 Sherry等人检测了该模型的适用性,他们发现,抑郁情绪可以预测暴食,而焦虑则不可以预测,每个暴食因素都可以单独的促成暴食。 除了限制性进食外,其他的因素都可以调节社会导向的完美主义与暴食之间的关系,支持了暴食的完美主义模型。 2.2 环境因素 研究者很早就发现,负性情绪影响暴食行为。 在生活中有较大压力,容易产生负性情绪时,更有可能用进食的方式来应对负性情绪。 一部分研究发现,暴食前个体有较高水平的负性情绪,总体的负性情绪和内疚感较高,但是暴食行为发生后,这些负性情绪就会下降。 对肥胖的暴食个体来说,在负性情绪水平高或增加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暴食行为。 暴食症个体在正常的进食后,负性情绪和总体的情绪紊乱也会下降。 而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有非特定暴食行为的个体在暴食后对负性情绪的评价比暴食前的评价更高(Haedt-Matt & Keel, 2011)。 负性情绪与暴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两者可能会相互影响。 个体在体验的负性情绪后,可能会采用大量进食的暴食行为来缓解消极情绪,但暴食行为并不能真正解决负性情绪背后的问题事件,而暴食行为本身也可能引起负性情绪,因此,在发生暴食行为后,一些个体可能会陷人更强的负性情绪中。 、 在短期内,压力会降低食欲,此时在大脑的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抑制食欲;大脑也发送信息给肾脏上方的肾上腺,从而分泌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触发机体的生理反应,从而抑制食欲。 但如果压力持续,或者被看作长期的压力,肾上腺素释放另一种叫做皮质醇的激素,皮质醇激素刺激食欲增加。 一旦压力降低,则皮质醇水平也随着下降;但如果压力并没下降,或者说是持续在某一水平,则皮质醇也许会升高。 同时,身体或情绪上的困扰能够增加高脂、高糖饮食,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高皮质醇水平,结合高胰岛素水平,可能是其原因所在,其他研究显示:脑肠肽,一个“饥饿”激素,可能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家庭因素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喂养方式会影响子女的进食问题。 当子女表现出正确的行为时,父母会用食物给予子女奖励,相反则用剥夺食物作为错误行为的惩罚,这就是所谓的工具性喂养。 有研究已经发现,在儿童期被父母采用过工具性喂养方式的成年人有更多的暴食行为(puhl & Schwartz, 2003)。 最近的一项研究调查了父母的工具性喂养方式、负性情绪以及暴食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高强度的工具性喂养方式增强了负性情绪与暴食之间的关系,同时,当负性情绪较低时,个体报告较少的暴食行为,且与父母的工具性喂养方式无关。 这表明当父母采用工具性喂养方式时,子女更有可能采用暴食的方式来应对负性情绪。 父母长期采用工具性喂养方式,会使子女形成“进食可以作为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的观念。 当遇到实际问题产生负面情绪时,子女就很可能采用同样的方式来应对问题。 除了父母的喂养方式外,父母的进食行为也会对子女产生影响。 一项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研究显示,女孩的暴食行为与父亲的暴食行为显著相关。 也有以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发现,和与父母共同居住的大学生相比,离家独自生活的大学生报告的暴食症状是前者的3倍。 暴食往往是单独进行的,父母的陪伴和监督会减少子女的暴食行为。 父母对子女进食行为的影响是双重的。 当父母采用不恰当的喂养方式或自身具有进食问题时,子女往往也会表现出较多的进食问题。 同时父母也可以监督子女的进食,为其提供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帮助处理应对消极情绪。 2.4社会文化因素 现在社会,媒体宣传的女性理想身材渐渐“以瘦为美”,在面对传媒中女性理想瘦身体形象刺激时,女大学生的外显身体意象在不同维度变化不同;外表评价降低,外表取向升高;各部位满意度则没有显著变化。 电视机作为普遍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会影响个体的进食习惯,增加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研究显示,每周观看电视的总时间与暴食症状显著正相关,即观看电视时间越长,暴食症状越严重。 在社会大众媒体“以瘦为美”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会产生身体不满意,即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产生负面的评价。 已有研究发现,身体不满意与暴食行为有很强的相关。 身体不满意水平较高的个体会报告更多的暴食行为,身体不满意可以引起限制性进食,进而引起暴食。 同时,在这种“瘦文化的影响下,女性也会进行节食或限制性进食,即限制热量摄人,以保持体身材和体重。 有研究数据显示,限制性进食是暴食的一个显著性预测因子,限制性饮食指长期关注体重,以减肥为目的的慢节食行为。 限制性饮食往往会因过度限制饮食从而引发暴食行为。 3.暴食的应对措施 暴食症还未引起我过学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很多人不能将暴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予以区分。 通常暴食症患者只能在网络上找到同样的患者,彼此鼓励相互支持来与暴食症抗争,自我治疗的策略也只是强迫自己控制饮食,此种方法并不能改善产生暴食症根源的人格、社会与认知因素。 暴食症的应对措施通常有三种: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伴随症状改善法。 除这三种疗法,还可以用药物治疗,补充蛋白质等。 但药物治疗、补充蛋白质效果不确定,且有很高的复发率,故本文只讨论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伴随症状改善法。 3.1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的观点是暴食症关键在于暴食行为,只要改善了暴食行为就可以有效治疗暴食症。 行为疗法中最常用的疗法之一是行为减肥法:用小步渐进法帮助患者逐步学会如何在行为上控制体重。 控制体重的方法包括改变饮食习惯(如有选择性地进食)和生活方式(如不单独进食)等。 除直接控制暴食行为外,有些治疗者认为暴食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不良适应行为,当患者感受到负面情绪与压力时,就会通过暴食来缓解这些情绪与压力。 因此,要有效治疗暴食症,需教会患者正确的适应行为,并用这些正确行为去替代暴食行为。 辩证行为疗法即为体现该理念的一种治疗方法。 辩证行为疗法包括心境技巧、情绪调节技巧和压力应对技巧三部分:心境技巧旨在帮助患者学会观察并描述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想法和欲望;情绪调节技巧致力于帮助患者学会理解自己的情绪、降低负面情绪的易感性、增加正面情绪以及转换情绪的状态;压力应对技巧则是帮助患者学会适应并有效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压力与痛苦,并帮助他们面对现实。 3.2 认知疗法 暴食症的一个特点是患者对自己体型与体重的不正确评价,一些研究者认为,对自己体型与体重的不正确评价才是引起暴食症的核心原因。 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变患者的错误认识。 认知疗法是目前使用最广的疗法,并且多数比较研究发现其疗效最好。 单纯改变错误认知的疗法有艺术疗法和体验式认知疗法。 两者的理念依据皆为患者潜意识里对自我的真实看法,到了意识层面会因心里防御机制的作用而产生否认和抵抗,艺术疗法让患者分析自己的艺术作品同时进行言语报告来帮助患者发现这种否认与抵抗。 体验式认知疗法则利用虚拟的扭曲的现实环境与苏格拉底追问法帮助患者产生更现实的认知。 3.3 伴随症状改善法 暴食症者还有会伴随一些其他的心理与适应障碍,如社会适应不良和抑郁倾向等。 人际心理疗法是一种伴随症状改善法,它帮助患者学会把情绪与人际交往联系,通过调整与改善人际关系以减轻抑郁(赵静波,季建林,2000)。 这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适应不良,也能缓解他们的抑郁倾向。 4 总结 暴食症产生的原因多为心理因素和行为习惯因素,与身体机能因素相关性很小,多为暴食者的认知失调、压力和负面情绪应对方式错误以及环境影响。 暴食症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并非生理疾病,但暴食症对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暴食症不仅因进食过多或进食大量不健康食物对身体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也会产生自尊下降、人际关系水平降低等心理问题。 改善暴食症要从心理和行为的根本原因入手,药物治疗和饮食限制效果不明显且容易复发,应当小步渐进,改善暴食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方式,如应对压力和调节负面情绪的能力等。 民以食为天,减少暴食行为的发生,正常规律的饮食,对促进身心健康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陈宜平,压力与暴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1-12-19:42-43. 贾建军.暴饮暴食危害多[J].健康生活. 2009-06:34. 吕振勇,郑盼.暴食症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D]. 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2016:02. 张衍,席居哲.暴食症的诊断、治疗及其疗效[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2011:03. 季建林,赵静波.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 2007. Gordon, HolmDenoma, Troop-Gordon, & Sand, 2012. Schag, Schönleber, Teufel, Zipfel, & Giel, 2013. Skinner, Haines, Austin, & Field, 2012. Holmes, Fuller-Tyszkiewicz, Skouteris, & Broadbent, 2014. Jacobi, Hayward, de Zwaan, Kraemer, & Agras, 2004. Racine, Burt, lacono, McGue, & Klump, 2011.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447.html
不实消息 张韶涵方发律师声明 有人恶意捏造 张韶涵拉稀
但最好时机已过 价格不到20万 2或明年上市 特斯拉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