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 引领新发展 示范区 打造

(原标题:贵州毕节:打造“示范区” 引领新发展)

乌蒙腹地,乌江源头,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山水之间,繁花簇拥,民居整齐有致。一辆辆旅游大巴车不时从身旁驶过,农家乐、民宿里红飞翠舞;乌江之上,画舫穿行,一道道的水波漾开,成江上绝美的风景;刺绣车间,绣娘埋头飞针走线,赶制苗绣产品……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家,和我们两口子一起包黄粑。总书记对我们说,‘外出务工也行,在家门口就业更好,可以好好照顾孩子。把孩子教育培养好,未来就更有保障了。’那时候我们两口子还在福建打工,3个孩子在老家读书,我们总是心挂两头。总书记的话坚定了我们回乡创业的信心。”化屋村村民赵玉学说。

如今,赵玉学和妻子杨鹏英经营着黄粑作坊,还开了个农家乐。赵玉学告诉记者:“山好水也好,不愁没人来,现在游客越来越多了。我们加油干,一定能把日子过得像黄粑一样甜美。”

实现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历史性地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毕节广大干部群众满怀信心踏上新的征程。

毕节曾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20世纪80年代,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30多年来,毕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如今,毕节正朝着“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这一目标迈进。

抢抓机遇——

建成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新典范

初夏时节的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漫山遍野的蜂糖李、白花桃、冰脆李硕果盈枝,远远望去,如油画的颜料,把丘林的山点缀得多姿多彩、别具一格。山间地头,果农抢抓时节,采摘已成熟的果子,一派忙碌景象。

“通过发展特色经果林种植,不仅保护了生态,每年还可为群众带来50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丘林村党支部书记蔡伟介绍。而这只是这些年来毕节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铸造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毕节市抢抓政策机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基层党建示范引领、山地高效农业突破、农村脱贫人口增收、人居环境整治、乡村“五治”融合等五项行动,切实解决农村空壳化、农业发展弱、农民收入低、乡村环境差、乡村治理难等问题,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实现乡村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目标,探索形成脱贫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毕节模式,建成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新典范。

赫章县,一处过街天桥连着两个社区,一个叫金山,一个叫银山。这里是赫章县金银山易地搬迁社区,是全国70个万人以上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共安置搬迁群众2697户13612人,其中95%为脱贫户。搬迁群众自从入住金银山街道后,步入了小康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我是可乐矿山村的。搬到这里后,政府介绍我们到厂里来做工,很满意,收入又好,看病也方便,比我们可乐老家好多了。”在银山社区手套厂里,工人郭仕发一边缝制手套一边说。

邓梅从罗州乡搬到金银山街道,被安排在社区打扫卫生,每月600元工资。加上丈夫外出打工的工资、转移性收入及相关补贴,人均年收入超过1.6万元,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搬出大山的人们很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他们都像郭仕发、邓梅一样,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了收入,生活悄然发生变化,日子越过越好。

不负青山——

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

从城市到乡村,从山川到河流,毕节处处都洋溢着蓬勃活力,共同守护着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

从山巅俯瞰,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姹紫嫣红,仿佛画家在山坡上打翻了调色盘……今年赏花季,毕节的百里杜鹃景区游人如织,欢笑声此起彼伏。

“除了深度赏花,还能泡温泉、品美食、买特产、看民俗演出,好看好吃又好玩。”重庆游客陈霞对景区的产品和服务赞不绝口。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也是毕节从生态建设迈向生态文明的重要底色。“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改革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化屋村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贵州真是山好水好,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随着排水造田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草海水域面积急剧萎缩,水质一度处于Ⅴ类和劣Ⅴ类。为了挽救草海,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大力推进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

短短数年,草海的保护与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包括黑颈鹤、灰鹤等国家珍稀保护鸟类,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摄影爱好者的镜头里。

如今,草海候鸟已由2016年的220种增加到246种,生物物种数由2016年的1954种增加到2600种。一年四季呈现不同景致,草海成为贵州生态环境治理的生动典范。

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毕节不断加大山地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绿色农业转变,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

高山云雾出好茶,生香甜润富民生。毕节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协调起来,采取科学的生产方式,创新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拉长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依托、以康养为载体、以旅游为目的的产业链,推动生态产业化。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金沙县为中心的“中国贡茶”产业带,以纳雍县为中心的“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产业带,以七星关区为中心的“中国古树茶”产业带,以威宁自治县为中心的“乌撒烤茶”产业带,以织金县为中心的“高氨基酸茶”产业带。

依托良好的土壤和气候资源,织金县因地制宜、规模化种植皂角树,利用皂角籽加工药食两用的产品,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皂角树成了“摇钱树”,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走上收获甜蜜皂角的幸福路。目前,织金县共种植皂角50多万亩,带动全县20多万人就业增收。

在织金县猫场镇的贵州碧诺美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将剥好的皂角米进行加工和包装,展厅里各种皂角生态食品和皂角洗发露等产品琳琅满目。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年产销皂角产品200吨左右,产值达4000万元。

“剥皂角米就像剥瓜子一样,我们这儿上至70岁,下到十岁,都可以来剥。”种植户钟甜甜说,“剥皂角米灵活方便、不受时间限制,平均下来每个月剥皂角米能增收近2000元钱。”

串门剥、带娃娃剥、吃喜酒也剥、放假回来的学生利用假期剥。当地群众“剥着籽、看着娃、挣着钱、养着家”,过上了美好生活。

引才育才——

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毕节有950多万户籍人口,约占全省的1/5,是贵州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人口资源怎样变成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毕节一方面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狠抓职业教育,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一方面坚持引才与育才并举,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位于毕节金海湖新区的职教城,已有6所职业院校入驻,在校师生近5万人,初步形成文理工农医兼顾和服务业、制造业、科教文卫并重的专业布局。全市还有中职学校15所、高职高专5所,初步构建起以中职为基础、以高职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毕节围绕“引进高端、强化中端、做大初端”的思路,按照“一园区、两核心、多节点”模式,建成贵州省毕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一大早,威宁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零工市场区就聚集了不少前来求职的人;而一旁的企业招聘区,多家企业已开始张贴招聘海报。在这个人口大县,产业园每天的供需很火热。产业园运营中心负责人介绍,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服务是全县保就业、促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工作。威宁今年初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方面加强劳务输出精准对接,让有劳力、愿就业的人能找到工作;另一方面,盘活“家中”零散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毕节打造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人文特征、专业特长、技术精湛的“毕节工匠”,形成毕节鲁班、毕节织工、毕节乡厨、毕节康护、毕节农技五大“毕节工匠”品牌。

一间间房、一条条路、一个个致富产业、一次次教育资助、一份份医疗保障和一张张笑脸……如今的毕节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了人民群众从苦甲天下到同步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跨越,交出了一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合格答卷。


农业园区规划特点

1、是否基于区域城乡统筹、县镇发展定位层面,展开农业农村一体化规划;2、是否区域一体、产业联动,城乡良好衔接;3、是否合理规划定位,合理规划布局;4、是否具有可持续农业发展支撑;农业科技、产品支撑,运营路径保障;5、是否具有重点项目带动,可持续落地实施?6、是否尊重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乡村风貌保护规划。 在选择确定方面要:1)找专业的规划编制单位,一定要是具有领先的农业科技转化平台,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引进与示范平台,具有国际视野,城乡统筹规划经验的;2)在全国各地有大量落地规划实施项目经验,这样比较容易实现项目的可行性,不是简单只追求空间的合理性。 3)有较多国内知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规划论证、决策,这样在准确的项目定位,项目运作实施等方面有技术保证和科学性。 4)有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的比较好;5)有城乡统筹、农村规划设计,农业农村一体化规划经验的比较好。 在农田水利、农产品流通、气象预警及农业信息、农业基础设施规划(通信设施,防洪、防涝、引水、沟渠、灌溉、机井、电力)等方面一定得是有经验的规划设计部门。 建议可以参考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创新引领,他是国内首家以农为优势,统筹城乡,集城镇、乡村、农业、旅游、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等多专业多领域于一体的创新型规划设计研究机构。 在城乡统筹规划设计、农业农村统筹规划设计、现代农业城镇规划设计、现代农业田园小镇规划设计、生态村镇规划设计、特色小城镇规划设计、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设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绿色经济产业带规划设计、国家农业公园规划设计、农村综改试验区规划设计、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区规划设计、生态旅游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设计、乡土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农村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以及创新性专题研究等方面规划设计值得称赞,通过现代农业+城镇,构建产城一体,农旅双链,区域融合发展的生态发展经济态势——新田园小镇。 按城乡统筹,农业农村一体,打造新型城镇化范式,以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科技、路径为支撑,以农业休闲旅游方式经济模式为内涵,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典范。

《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布局的要求是什么?

《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完善基础研究布局的要求是:1、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 坚持从教育抓起,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 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围绕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开展探索,加强对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超前部署。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农业、材料、能源、网络信息、制造与工程等领域和行业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科学问题。 围绕改善民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人口健康、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基础科学研究。 聚焦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强化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 2、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 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源头创新的重要作用,更加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团队建设。 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国家其他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衔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共享,发挥好基础研究的基石作用。 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推动对其他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的前瞻部署。 加快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前瞻部署,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 健全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运行机制,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优化基地和人才专项布局,加快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建设和能力提升,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3、优化基础研究区域布局。 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基础研究发展格局。 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加强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原始创新高地。 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作用,突出已有优势,强化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基础研究布局,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 4、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天文、工程技术等领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鼓励和引导地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缓解设施供给不足问题。 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加快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

泸西是个怎样的城市

A泸西是个怎样的城市泸西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 国土面积1674平方公里,县境内大部地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雨适中,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署”的高原季风气候,四季如春,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西汉元鼎六年便建制设县,明清时期为广西府署所在地,曾是滇东南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有过商旅络绎,车马辐辏的繁荣景象。 打造高原花园城市充分利用泸西地处“四地五县”的区位优势和与弥勒、石林、师宗等周边县“地缘相近、文化相亲、产业相通”的特点,加快推动泸西与弥勒抱团发展、互融发展的“弥泸一体化”进程。 主动融入(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滇中经济圈”,把握后发机遇,加强交通枢纽建设,以旅游为先导,加快新型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着力构建休闲旅游城、新型产业城、花园健康城。 泸西打造“高原花园城市”的支撑点是什么?以泸西的“一叶四花一果”高原特色农业为基础。 一叶:烤烟17;四花:万寿菊、灯盏花、除虫菊、香料玫瑰;一果:高原水果。 高原花园城市泸西将着力打造“魅力城市、特色集镇、秀美村庄”。 把黄草洲湿地核心区,联同文笔山、灵龟山版块,打造一批高端景区;把向阳建成高原生态民俗旅游乡;把三塘建成中草药之乡;把永宁建成民俗旅游文化产业乡;把午街铺建成生态果蔬产业文化镇;把金马建成省级现代农业重点镇;把旧城镇建成煤炭、畜禽规模养殖和畜禽产品加工龙头镇;把白水建成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 通过着力塑造一批现代化产业特色村,最终,把泸西这个“高原花园城市”勾勒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一叶四花一果”是田园风光图,风力发电场和盛开的万寿菊组成大山风情图,新型产业化是繁荣憧憬图,城镇化建设则是适宜人居图。 现在的泸西,还比较原生态,高原农业有特色,发展比较滞后。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4486.html
英伟达继续向上突破的概率
光伏巨头 拟发债不超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