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伟达的方式 芯片战争新思路 抗衡英伟达 甲子光年

一场芯片行业的赤壁之战,正在等着英伟达。

作者|王艺‍‍‍

编辑|王博

6月6日,英伟达市值达到了3.01万亿美元,超过苹果成为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公司,仅次于微软。

而去年此时,英伟达的市值刚刚突破万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七个,也是史上第九个跻身万亿市值俱乐部的科技公司。

当年的曹阿瞒,如今已成为了曹丞相。

“规模达3万亿美元的IT行业,即将打造的商品能够直接服务于100万亿美元的其他行业。这个商品不再仅仅是信息存储或数据处理工具,而是一个能为各个行业生成智能的工厂。”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6月2日在Computex 2024(2024台北国际电脑展)上发表主题演讲时志得意满。

在生成式AI时代,英伟达的成功无需赘述。尽管台下站满了挑战者,包括老对手英特尔、AMD,大厂华为、谷歌、微软,以及国内独角兽摩尔线程、寒武纪、壁仞科技等,不时还有英伟达的“裂缝”“破绽”等分析文章,挑战者不可谓不强,分析也不是没有道理,但英伟达的市值说明了一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它芯片厂商就没有机会,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方法。

面对号称拥有的八十万大军的曹操,江东群儒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喊出:“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面对强势的英伟达,国内妄自菲薄之声也不少,就像当年的江东群儒一样。

但也有人在思考“破曹之策”。曹操此前赢得官渡之战,来自乌巢的一场火。而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和周瑜写在手心的默契也是“火”。

用英伟达蚕食英特尔市场的方式,来与英伟达抗衡,就是芯片厂商欲燃起的“火”。

1.改变CPU依赖

上世纪80到90年代,是英特尔及其x86架构主导的年代。

x86架构始于1978年,当时英特尔公司推出了16位微处理器8086。由于以“86”作为结尾,因此其架构被称为x86。

到了1997年,全球超过90%的个人电脑和数据中心都搭载了英特尔的CPU(中央处理器),计算机内部大部分的互联协议、接口标准、芯片组和主板标准、内存标准、网络标准等,都是由英特尔定义的。

那个年代,还有不少公司也在开发CPU这种执行输入计算机的命令的通用芯片。不过,上世纪90年代初,SunSoft公司有三位工程师(两位工程师、一位合作工程师)被委派构建一种可以与CPU一起插入SunSoft工作站并可以在屏幕上渲染图形的芯片。

这款芯片被认为是英伟达GPU(图形处理器)的前身,而这三个人是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和黄仁勋。

1993年,他们三个人共同创立了英伟达,他们并没有选择研发CPU直接与英特尔竞争,而是选择入局基于图形和视频游戏的计算卡市场。

尽管英伟达首款产品NV1卖得并不好,但是1997年其推出的128位3D处理器RIVA 128在四个月内出货量突破100万台;1999年推出的GeForce 256更是成为了当时的爆款产品,图形计算卡也因此有了一个新的名字——GPU。

GeForce256的革命性突破在于T&L引擎(Transforming&Lighting,坐标转化和光照计算)的加入,这使得显卡能够进行大量浮点运算,并将原本依赖CPU的3D计算剥离到显卡上,从而释放了大量CPU资源。这让游戏运行更流畅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画面的精细度。

因此,GeForce256直接改变了业内的竞争格局, 之前用“高端CPU”才能完成的工作,变成了用“常规CPU+GeForce256”就能完成,而且流畅度更好。

这意味着,一部分用户对CPU的依赖,逐渐转到了对 的依赖。

CPU和GPU是计算机中两种不同类型的处理器,CPU设计用于执行广泛的计算任务,特别是顺序处理和复杂逻辑,拥有较少但功能强大的核心;而GPU则专为处理大量并行计算任务而设计,如图形渲染和视频处理,拥有大量但功能相对简单的核心,使得GPU在处理多线程和数据密集型任务时更为高效。

英伟达最初设计GPU是为了给《光环》和《侠盗猎车手》等热门的电子游戏快速渲染图形,但在这个过程中,深度学习的研究人员意识到,GPU同样擅长运行支撑神经网络的数学。基于这些芯片,神经网络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从更多的数据中进行学习。

2006年,英伟达推出CUDA(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统一计算架构),极大地简化了并行编程的复杂性,使得开发者能够轻松地为装有GPU的电脑编程,让电脑不仅能够处理图形设计任务,还能够进行高效的数据运算。 实际上,这样的电脑在性能上已经相当于一个超级计算机,成本却大大降低,这使得高性能计算变得更加普及。

2009年深秋,一位六十多岁的学者从加拿大多伦多来到美国西雅图,由于腰椎间盘有伤,他几乎无法弯腰或坐着,只能躺着或站着,但他还是坚持和当地微软实验室的同仁开启了一个项目——利用之前的研究成果打造一个原型,训练一个神经网络来识别口语词汇。

这位学者就是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在这个项目中,他们就使用了英伟达的GPU。在项目组里的人认为GPU是用来玩游戏的,而不是用来做人工智能研究的时候,辛顿当时直言, 如果没有一套完全不同的硬件,包括一块价值 一万美元 的GPU 显卡 ,这个项目就不会成功。

2012年10月,辛顿和他的两名学生——亚历克斯·克里哲夫斯基(Alex Krizhevsky)、伊利亚·苏茨克维(Ilya Sutskever),在ImageNet图像识别比赛上拿了冠军,并且发表论文介绍了 AlexNet架构 ,而他们训练这种全新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架构仅用了两块英伟达GPU。

AlexNet团队参赛的时候发现,如果用CPU来训练AlexNet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于是他们尝试了一下英伟达的GPU,没想到 用两张GTX 580 显卡 只花了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1400万张图片的训练 。这场比赛不仅加速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发展,更是让GPU进入了更多AI研究者、工程师的视野——很快,互联网公司和高校实验室就开始向英伟达订购GPU。

英伟达自然也意识到了GPU对于AI加速计算的重要性,并开始着重布局专门用于AI训练的GPU产品。2016年,黄仁勋向OpenAI捐赠了首台DGX-1,并在上面写到:To Elon & the OpenAI Team! To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and humanity. I present you the World's First DGX-1!(致埃隆和OpenAI团队!致计算和人类的未来。我为你们呈上世界上首台DGX-1!)

六年后,OpenAI的ChatGPT掀起大模型浪潮,开启了对算力的新一轮紧迫需求;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英伟达的GPU和数据中心迎超强劲爆发,一年内利润暴涨8倍,一卡难求。

而英特尔,逐渐被英伟达甩开了。

根据Counterpoint的数据,2022年Q4英特尔的数据中心还有46.4%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在AI芯片领域的竞争力不足,2023年Q3其市场份额降至19.1%;而英伟达数据中心的市场份额则一路走高,从2022年Q4的36.5%增长到2023年Q3的72.8%。

如今,英伟达是AI领域绕不过去的名字。四年前,当27岁的英伟达市值首次超过英特尔时,这被看作“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到了今年6月6日,当英伟达市值达到3.01万亿美元时,其市值已是英特尔的23倍。

英伟达超越英特尔并不是研发出了比英特尔更强的CPU,也不是强行新建生态,而是先融入到英特尔的生态中,再利用其独特优势, 瞄准 进行单点突破,让用户逐渐减少对CPU的依赖,转而加强对GPU的依赖,最终建立自己的生态。

最终的结果是,由于需求的减少,CPU的迭代速度变慢,而 的迭代速度在加快。

去年,英伟达发文宣布了“黄氏定律(Huang's Law)”,该定律预测GPU将推动AI性能实现逐年翻倍。与摩尔定律关注于晶体管数量的翻倍不同,黄氏定律着重于GPU在AI处理能力方面的增长。 在过去十年中,英伟达GPU的人工智能处理能力增长了1000倍。

黄仁勋在Computex 2024的主题演讲中特意晒出了CPU和GPU的对比图,并表示, CPU性能的扩展速度无法再跟上数据持续呈指数级增长的速度,但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加速计算。

“CUDA增强了(原本由)CPU(提供的计算能力),卸载的同时加速了更适合由专用处理器处理的工作负载。事实上,性能提升十分显著,随着CPU扩展速度减慢并最终基本停止,答案显而易见,加速计算才是解决之道。”黄仁勋说。

如果要用一个词总结英伟达的打法那就是“异构”。

英伟达所做的“异构”,就是把算力的提供方从CPU,变成CPU+ 这种创新架构带来的性能提升是惊人的,加速100倍,而功率仅增加约3倍,成本仅上升约50%。“我们在PC行业早已实践了这种策略。在数据中心,我们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黄仁勋说。

英伟达在今年GTC推出的GB200超级芯片就是由两张B200 Blackwell GPU和一张Grace CPU组成。这种组合提供了强大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在处理大语言模型时,推理性能比H100提升了30倍,成本和能耗降至原来的1/25。

英伟达 超越英特尔 不是一个新的CPU的故事,也不是 取代了CPU的故事,而是CPU+GPU异构的硬件形态逐渐地取代了CPU集群的故事。

英伟达的打法,对如今的AI芯片公司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跟巨头竞争,可以不走“替代”的逻辑,而是进行“配比”的艺术, 在原有的游戏规则下把单点拉满,拉到原有霸主追不上,进而扩展自己的生态位

那么,新的单点是什么呢?

2.寻找新的单点

现在算力行业的痛点是,英伟达的芯片太贵、供不应求,对于国内用户来说,还要加上高性能芯片无法通过合法渠道买到这一条。

尽管其它芯片厂家也在追赶英伟达,推出各种AI芯片。但是,某芯片厂商大模型专家陈风(化名)告诉「甲子光年」,想要提升算力,必须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同步发力,而英伟达的CUDA和其硬件的适配体系做得太好,以至于在算力利用率上,其他厂商很难望其项背。

“就以AMD为例,单卡算力是383TFLOPs,已经比英伟达的某些卡要高了, 但是算力的利用率就是比英伟达低,为什么呢?因为软件没有办法充分发挥硬件的性能 。大家都能做7纳米又如何?你即使是用7纳米的芯片,算力利用率也做不过英伟达320TFLOPs的GPU。”陈风说。

不过英伟达的这种算力集群,也是规模不经济的。如今,大模型巨大的边际成本也已经成为其商业化最大的障碍。红杉资本透露,AI行业去年仅在英伟达芯片上就花费了500亿美元,但产出的营收只有30亿美元,投入产出比为17:1。

有芯片厂商意识到,英伟达的好和贵,是把自家单卡产品叠叠罗汉、加上NVLink、NVSwitch和Infiniband等互联技术和CUDA平台,构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实现的。 如果参考英伟达超越英特尔的方式,不跟英伟达硬拼“CPU+ ”,而是去找一个新单点,用“CPU+GPU+新单点”的体系, 慢慢侵蚀掉英伟达封闭昂贵的旧体系,是不是就能把价格打下来,同时解构掉英伟达原来的优势地位了呢?

那么,这个新单点是什么呢?

把目光放到需求端,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

目前,以GPT为代表的大模型主要是 Transformer架构,这一架构的特点就是相当吃显存。

这不只是因为Transformer模型通常包含大量的权重参数,更是因为自回归算法让Transformer模型在处理序列数据时,每增加一个输入序列的长度,就需要更多的显存来存储该序列的嵌入向量、键(key)、查询(query)和值(value)向量,以及中间计算的隐藏状态,特别是自注意力机制的计算复杂度还与序列长度的平方成正比;同时,Transformer每层都会产生大量的激活张量,这些张量在反向传播期间用于计算梯度,也需要暂存在显存中……种种因素,导致随着输入序列长度的增长,显存占用迅速上升。

Transformer架构运行过程,图片来源:Jay Alammar

针对大模型推理这类访存密集型的任务,显存及其带宽会明显限制其对算力的利用,因此在考虑算力需求的时候,似乎也不能单单考虑FLOPs的需求,显存容量及带宽同样重要。

在大模型的游戏规则下,显存容量、显存带宽以及互联带宽变成了最核心的竞争力,而算力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则在默默向后排。

做一张“显存指标很高的新型计算卡”就是新的单点 ,这就给其它芯片厂商提供了一个和英伟达竞争的新思路——向着显存,全速前进。

3.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季宇就是这么想的,作为英伟达的粉丝,他希望用英伟达的方式超越英伟达,也因此将目光聚焦在了大模型对显存的需求上。

季宇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期间一直专注于神经网络加速器、编译器和面向系统优化的机器学习的研究,毕业后作为华为“天才少年”在海思从事昇腾编译器架构师相关工作。2023年8月,他创立了行云集成电路,主要致力于研发下一代针对大模型场景的AI加速计算芯片。

具体来说,行云集成电路希望做一张“显存指标很高的新型计算卡”,通过”CPU+GPU+新型计算卡”的组合,去应对大模型推理时访存密集的各种任务,进而把“显存”这一单点拉满,成为与英伟达体系相抗衡的存在。

“大模型有巨大的显存需求是业界的共识。在英伟达也在不断提升GPU的显存规格来满足市场需求,但我们希望用两张卡,也就是一张算力密集的卡、一张访存密集的卡来解决这个问题。两张卡的方案里面,算力密集的那张卡甚至可以是英伟达的GPU。”季宇说。

季宇也特别在意“异构”,“不过我讲的‘异构’是类似过去CPU和GPU这种不同产品生态位的异构,今天算力行业说得很多的‘异构’是指同一个芯片生态位下不同芯片的异构,比如不同的AI芯片”。 行云集成电路的定位是一家芯片厂商,而非算力运营商 ,“我们是卖卡,英伟达和服务器厂商什么关系,我们就和服务器厂商什么关系”。

对于生态,季宇认为任何繁荣的产业都需要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也就是一个“白盒”,大模型产业也不例外。但英伟达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把算力、内存、互联等各项标准都做得很强,导致自己的黑盒体系越来越有竞争力、也越来越封闭。

“今天有太多公司为了跟英伟达的这套体系竞争,既要做单卡、又要做互联、服务器、网络,自建和英伟达对标的私有体系投入巨大,也极其困难,如果能给业界塑造一个 可扩展的白盒体系 ,让体系内的参与者在每个维度与英伟达充分竞争,把英伟达的这套私有体系的力量打散,或许能有与英伟达体系博弈的机会。”季宇告诉「甲子光年」,“当然英伟达也可以在每个维度做到非常领先,只是它的溢价一定会被越来越强的同行给稀释罢了。”

不过季宇也坦言,目前产品还没出来,一些假设也有待论证。目前最重要的是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合作伙伴,踏实做好研发工作。

长期关注半导体行业的新鼎资本合伙人刘霞认为,这种新的AI芯片竞争思路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和性价比。“ 这种方案的确很有启发性,但是也有困难和风险, 涉及到各个厂商之间的高度的协作和协调,也涉及到技术指标、利润分配等各种复杂的问题,需要在研发过程当中,不断的适配新场景,不断的探索和优化。”刘霞说。

鲁民投上海投资总监杨浩也表示,这种联合全行业做白盒生态的思路非常新颖,“现在大家都想挑战英伟达,但是确实生态跟不上,国内只有少部分公司在做。如果能通过新型产品打开突破口,建立一个新的生态的话,前景确实值得期待。”

然而,在国内某芯片初创公司工程师刘永(化名)看来,行云集成电路提出的新思路,还有待讨论。

“目前主流扩显存的方式是在一张卡里把GPU和HBM的配比做到均衡,然后利用片间互连的方式,将多张这样的卡相连接,共同为大模型提供服务。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显存的扩展,也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卡的算力资源,实现并行计算,同时高效的数据交换和同步。”刘永说。

刘永认为,行云集成电路的确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设计方式,可以显著扩展可用显存容量,从而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模型和数据集,超越单卡显存容量的限制,在大显存卡上可能会颠覆现有的存储层次结构(多级cache+HBM的方案),设计可能会更简单,也有更多面积可以用到HBM上,成本更低、容量更大。

刘永提到的HBM(High Bandwidth Memory,高带宽内存)是一种先进的存储技术,专为需要大量数据吞吐量的应用场景设计,非常适合用于AI加速计算,HBM也是制约单芯片能力的最大瓶颈之一。

HBM将多个DRAM芯片通过硅中介层(interposer)堆叠在一起,并直接连接到GPU或其他处理器,而不是像传统内存那样通过主板上的内存插槽连接。由于每个DRAM层都能够通过短路径直接与处理器通信,减少了数据传输的延迟,因此HBM的这种三维堆叠结构极大提高了显存容量和能力。

但HBM技术涉及到先进封装工艺,也是国内被外部限制的领域,想靠HBM扩大显存,阻力重重。

“HBM的成本几乎占据了一张芯片成本的50%,而且现在国内能做HBM的企业不多,只有长鑫存储,但是长鑫存储的工艺较之台积电、日月光还是落后一点。HBM3E(最新一代HBM)还在流片过程中且质量不稳定,而英伟达Blackwell架构的GPU B100已经用上HBM3E了。”昇腾大模型训练专家、B站AI科普视频UP主ZOMI酱告诉「甲子光年」。

由此看来, 大模型和 是明战,HBM则是暗战。

甲子光年智库认为,AI生产时代,算力是生产力的压舱石。 这里面最大的命题是,要解决算力供需结构的矛盾 。整个“算力江湖”的构成是极其复杂和多元的,并不存在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的“铁王座”。

虽说技术对芯片至关重要,但芯片更需要的是市场。

英伟达用一种方式超越了英特尔,谁能说不会出现新的挑战者,用英伟达的方式与英伟达抗衡呢?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芯片的“战争”中,不少芯片厂商如同江东的将士们一样,已经做好了准备,“只待风来”。

*参考资料:

《芯片战争》,余盛

《深度学习革命》,凯德·梅茨

*应受访者要求,陈风、刘永为化名。


手机上的蓝牙是指什么,有什么用?车上的蓝牙又是指什么,有什么用?

蓝牙是一种低成本大容量的短距离无线通信规范。 蓝牙笔记本电脑,就是具有蓝牙无线通信功能的笔记本电脑。 蓝牙这个名字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 公元10世纪,北欧诸侯争霸,丹麦国王挺身而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血腥的战争被制止了,各方都坐到了谈判桌前。 通过沟通,诸侯们冰释前嫌,成为朋友。 由于丹麦国王酷爱吃蓝梅,以至于牙齿都被染成了蓝色,人称蓝牙国王,所以,蓝牙也就成了沟通的代名词。 一千年后的今天,当新的无线通信规范出台时,人们又用蓝牙来为它命名。 1995年,爱立信公司最先提出蓝牙概念。 蓝牙规范采用微波频段工作,传输速率每秒1M字节,最大传输距离10米,通过增加发射功率可达到100米。 蓝牙技术是全球开放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全世界可以通过低成本的无形蓝牙网连成一体。 蓝牙技术不仅仅运用于电脑,像移动电话、数字相机、摄像机、打印机、传真机、家电等许许多多电子设备都可以采用蓝牙技术,实现无线连通,而不必拖一条尾巴(连接线)。 随着蓝牙技术的普及,家庭装修时不再为电器的布线而烦恼;使用家电时,不必为一大堆遥控器而头疼,一部手机或是一把汽车钥匙就能一切搞定;出门在外,公司的工作安排和家里亲人的画面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打卡、缴费不用排队,从缴费点附近经过,不必进门就可以轻松完成……蓝牙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我们的生活无比轻松。 手机和电脑蓝牙连接:(以索爱为例) 首先将你的蓝牙适配器正确安装驱动在电脑上(在此不再熬述,不明白者请参考相关资料) [配对] 插上适配器使之处在接通状态,任务栏内蓝牙标志应从停止的红色变为接通的白色。 进入手机菜单——连接——蓝牙——匹配装置——添加装置,然后手机就开始搜索周围的蓝牙设备了,一会就搜到你的蓝牙适配器了,选择你搜索到的设备,输入识别码(自己随便定,只要两边都输入一样的就行,我一般输入索爱通用4个零),确定后电脑会出现提示输入识别码,输入刚才的识别码后两个设备就配对好了。 [电脑—>手机] 往手机传东西时,只可以将手机所能识别的文件传入手机,如:图片-jpg;主题-thm;音频-mid、amr;JAVA-jar、游戏-mpn等。 保持手机蓝牙与蓝牙适配器已配对并全部处于开通状态,选择你将要传的文件,点击鼠标右键——发送到——Bluetooth,选择设备确定就发了,手机上会提示所传的文件名及大小,询问是否接收,有时不询问就自动接收了,这与设置有关,接受完毕后手机会自动分门别类的储存蓝牙规范采用微波频段工作,传输速率每秒1M字节,最大传输距离10米,通过增加发射功率可达到100米。 蓝牙技术是全球开放的,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全世界可以通过低成本的无形蓝牙网连成一体。

电脑病毒分为哪几种?

按照计算机病毒属性的分类

1、病毒存在的媒体

根据病毒存在的媒体,病毒可以划分为网络病毒,文件病毒,引导型病毒。

网络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感染网络中的可执行文件,文件病毒感染计算机中的文件(如:COM,EXE,DOC等),引导型病毒感染启动扇区(Boot)和硬盘的系统引导扇区(MBR),还有这三种情况的混合型,例如:多型病毒(文件和引导型)感染文件和引导扇区两种目标,这样的病毒通常都具有复杂的算法,它们使用非常规的办法侵入系统,同时使用了加密和变形算法。

2、病毒传染的方法

3、病毒破坏的能力

根据病毒破坏的能力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无害型:除了传染时减少磁盘的可用空间外,对系统没有其它影响。

无危险型:这类病毒仅仅是减少内存、显示图像、发出声音及同类音响。

危险型:这类病毒在计算机系统操作中造成严重的错误。

非常危险型:这类病毒删除程序、破坏数据、清除系统内存区和操作系统中重要的信息。

这些病毒对系统造成的危害,并不是本身的算法中存在危险的调用,而是当它们传染时会引起无法预料的和灾难性的破坏。由病毒引起其它的程序产生的错误也会破坏文件和扇区,这些病毒也按照他们引起的破坏能力划分。一些现在的无害型病毒也可能会对新版的DOS、Windows和其它操作系统造成破坏。例如:在早期的病毒中,有一个“Denzuk”病毒在360K磁盘上很好的工作,不会造成任何破坏,但是在后来的高密度软盘上却能引起大量的数据丢失。

4、病毒特有的算法

根据病毒特有的算法,病毒可以划分为:

伴随型病毒:这一类病毒并不改变文件本身,它们根据算法产生EXE文件的伴随体,具有同样的名字和不同的扩展名(COM),例如的伴随体是.病毒把自身写入COM文件并不改变EXE文件,当DOS加载文件时,伴随体优先被执行到,再由伴随体加载执行原来的EXE文件。

“蠕虫”型病毒: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不改变文件和资料信息,利用网络从一台机器的内存传播到其它机器的内存,计算网络地址,将自身的病毒通过网络发送。有时它们在系统存在,一般除了内存不占用其它资源。

寄生型病毒:除了伴随和“蠕虫”型,其它病毒均可称为寄生型病毒,它们依附在系统的引导扇区或文件中,通过系统的功能进行传播,按算法分为:

练习型病毒:病毒自身包含错误,不能进行很好的传播,例如一些病毒在调试阶段。

诡秘型病毒:它们一般不直接修改DOS中断和扇区数据,而是通过设备技术和文件缓冲区等DOS内部修改,不易看到资源,使用比较高级的技术。利用DOS空闲的数据区进行工作。

变型病毒(又称幽灵病毒):这一类病毒使用一个复杂的算法,使自己每传播一份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长度。它们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无关指令的解码算法和被变化过的病毒体组成。

恶意病毒“四大家族”

一、宏病毒

由于微软的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和Windows系统占了绝大多数的PC软件市场,加上Windows和Office提供了宏病毒编制和运行所必需的库(以 VB库为主)支持和传播机会,所以宏病毒是最容易编制和流传的病毒之一,很有代表性。

宏病毒发作方式: 在Word打开病毒文档时,宏会接管计算机,然后将自己感染到其他文档,或直接删除文件等等。Word将宏和其他样式储存在模板中,因此病毒总是把文档转换成模板再储存它们的宏。这样的结果是某些Word版本会强迫你将感染的文档储存在模板中。

判断是否被感染: 宏病毒一般在发作的时候没有特别的迹象,通常是会伪装成其他的对话框让你确认。在感染了宏病毒的机器上,会出现不能打印文件、Office文档无法保存或另存为等情况。

宏病毒带来的破坏:删除硬盘上的文件;将私人文件复制到公开场合;从硬盘上发送文件到指定的E-mail、FTP地址。

防范措施:平时最好不要几个人共用一个Office程序,要加载实时的病毒防护功能。病毒的变种可以附带在邮件的附件里,在用户打开邮件或预览邮件的时候执行,应该留意。一般的杀毒软件都可以清除宏病毒。

二、CIH病毒

CIH是本世纪最著名和最有破坏力的病毒之一,它是第一个能破坏硬件的病毒。

发作破坏方式:主要是通过篡改主板BIOS里的数据,造成电脑开机就黑屏,从而让用户无法进行任何数据抢救和杀毒的操作。CIH的变种能在网络上通过捆绑其他程序或是邮件附件传播,并且常常删除硬盘上的文件及破坏硬盘的分区表。所以CIH 发作以后,即使换了主板或其他电脑引导系统,如果没有正确的分区表备份,染毒的硬盘上特别是其C分区的数据挽回的机会很少。

防范措施:已经有很多CIH免疫程序诞生了,包括病毒制作者本人写的免疫程序。一般运行了免疫程序就可以不怕CIH了。如果已经中毒,但尚未发作,记得先备份硬盘分区表和引导区数据再进行查杀,以免杀毒失败造成硬盘无法自举。

三、蠕虫病毒

蠕虫病毒以尽量多复制自身(像虫子一样大量繁殖)而得名,多感染电脑和占用系统、网络资源,造成PC和服务器负荷过重而死机,并以使系统内数据混乱为主要的破坏方式。它不一定马上删除你的数据让你发现,比如著名的爱虫病毒和尼姆达病毒。

四、木马病毒

木马病毒源自古希腊特洛伊战争中著名的“木马计”而得名,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伪装潜伏的网络病毒,等待时机成熟就出来害人。

传染方式: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发出;捆绑在其他的程序中。

病毒特性:会修改注册表、驻留内存、在系统中安装后门程序、开机加载附带的木马。

木马病毒的破坏性:木马病毒的发作要在用户的机器里运行客户端程序,一旦发作,就可设置后门,定时地发送该用户的隐私到木马程序指定的地址,一般同时内置可进入该用户电脑的端口,并可任意控制此计算机,进行文件删除、拷贝、改密码等非法操作。

众步商城能整合所有实休吗?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4899.html
天风证券闪崩 或与公司负债问题有关
二手住宅走出 红五月 政策力挽狂澜 5月二手住宅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