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庐山诗意与哲学 跟着诗词游庐山

1.6万首庐山诗词 选出你最爱的TOP100!

▲点击链接,参与投票赢惊喜好礼

由江西省委网信办、江西日报社、九江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庐山天下悠一一跟着诗词游庐山”活动,赢得了网民热情关注。截至6月7日15时,“网民最喜爱的100首庐山”推选活动页面访问量已达913万次。读罢李白诗,且会东坡意。苏轼所作的《题西林壁》超过了847万票。

众多庐山古诗词当中,若论能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肩而立的,无疑只有苏轼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作者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诗是苏轼被贬路过九江时,与友人游览庐山有感而发所写就的,不仅是苏轼对庐山景色的赞歌,更蕴含着深刻的哲思。

短短几行诗句,就将庐山风景的形态万千、变化莫测描绘得淋漓尽致。“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观察事物的角度。角度不同,视点各异,风景呈现也就各不相同。不仅是对庐山景色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人生视角的隐喻。

人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苏轼在此提醒人们,看待事物时不能片面、狭隘,应该全面客观地观察和冷静地思考,用统筹兼顾方式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不要局限于某一个角度。因为仅仅从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往往会造成“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借景说理,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生活中人们都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难以全面地认识事物。正因为身处其中,才受到自身的局限和角度的束缚。只有跳出局限,站在更高的角度和维度去审视,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摄影 | 朱贵元

在东坡居士眼中,庐山的奇秀之美,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也是对内心深处的一次触动。他的文字,如同一道光,照亮了人们对生活、自然与存在本质理解上的迷境,引导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寻找内心的宁静和从容。

苏轼以其深邃的思想,透过庐山的自然奇观,洞悉了生命与宇宙的深刻真理,为庐山赋予哲思意味。

欢迎大家前往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日报”微信公众号,跟着诗词,了解更多蕴藏在庐山美景中的哲理,并为你喜爱的诗词投票。参与微博话题#跟着诗词游庐山讨论,说说你心目中的庐山真面目。

值班编辑:喻妍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陈明华


请问苏轼的游庐山,谁知道全文意思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汇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 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 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 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 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内,于是便前去游览。 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文会堂的门在此住下。 那里有一棵正开花的桃树,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 月亮出来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 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像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 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 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 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 风停后,爬上太乙峰。 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 过了一会儿,地面就像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渐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 这时候四周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子将要下雨,于是就没去五老峰,而改行下山,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 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像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 回来后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 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 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 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到。 返回后,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白鹤观。 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 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 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 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 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 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布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道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重又返回,住在秀峰寺。 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 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起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看起来,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 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 山色深沉,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像用刀削过一般平直。 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是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 山的半腰都被云围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云,是水的象征,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 所以我对于这次游览所经过的地方,都只大体上记述一下,而唯独对于云,特地记下那足够可以悦人心性、放松情绪的奇巧变幻,用来留给以后的感兴趣的人。

苏轼 记游庐山 翻译

译文:

我刚到庐山时,山谷奇异又秀丽,是我平生从未看到过的,我的两眼几乎是应接不暇,于是就产生了不想要作诗的念头。不久看到了山中的僧人,他们都说“苏子瞻来了”。我便不自觉做了首绝句:“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但又暗笑前面说的荒谬,又再做了两首绝句:“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和“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当天,有人把陈令举的《庐山记》拿给我看,我便边走边读,看到其中说到徐凝、李白的诗,不觉好笑。一会儿到了开先寺,主僧向我要诗,于是作了一首绝句:“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在山南来回已有十多天,认为景色很优美,不能用语言描述完。若从中要挑选最好的,那就不得不说漱玉亭、三峡桥,所以做了这两首诗。最后和摠老一起游玩了西林时,再做了首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写庐山的诗都在这里了。

原文: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 是故人。”

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旦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往来山南地十馀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最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余庐山诗尽于此矣。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宋·苏轼的《东坡志林》此书所载为作者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其文则长短不拘,或千言或数语,而以短小为多。皆信笔写来,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

诗文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什么哲理

蕴含的道理: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这两句话出自:宋苏轼《题西林壁》。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5436.html
苹果 18 iOS AI Apple 服务重磅登场 喜提 I
u19国青队长史松宸 能跟更多强者对决 这对我们提高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