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几个月前的情报 很微妙 以色列公开将难民营作为战争目标

最近一段时间,以色列对加沙的行径,明显可以感觉到,以军加快了自己种族灭绝的步伐,直接轰炸自己亲手划定的所谓“安全区”。一副找不到哈马斯,就拿巴勒斯坦平民泄愤的样子。而在最近,甚至直接将难民营作为战争目标。

根据“央视”和《环球网》的消息,以色列国防军IDF,正式宣布,以色列地面部队将对加沙中部的“布雷吉难民营”展开军事行动。与此同时,以色列空军将持续对难民营进行空袭,歼灭躲在其中的“哈马斯武装”。

不过,真实情况大家估计也多少能猜到一二。以色列根本就不是在打哈马斯,而是单纯找个借口去搞种族灭绝而已。联合国在布雷吉难民营的“近东救济工程处”有消息指向,该地区一所学校遭到轰炸。随即,以色列狡辩,学校里有“哈马斯武装”藏匿,并策划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只能说,脸都不要了,这些谎话,自然也是张口就来。

事实上,美国在几个月前的一份情报,多多少少,折射出了当前以色列直接将难民营当做军事行动目标的原因。

来自《参考消息》的报道,在1月份的时候,美国情报机构的报告显示,开战以来,以色列对哈马斯造成的杀伤,并没有对外报道的那么大。数字在20-30%之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让哈马斯伤筋动骨。相反,因为以色列的卫星优势,以及规避无差别轰炸,哈马斯的反击,开始化整为零,以小队形式展开袭击。

而在这个过程中,哈马斯尽管损失了人员,但因为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也为哈马斯补充了更多目标明确且具有执行力的有生力量。美国方面预计,哈马斯当前的可用力量,可能反而比开战前还要多。以色列这几个月的轰炸,至少让哈马斯招募了数千名战士。这也意味着,以色列除了制造了大量的平民伤亡和负面舆论,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战争成果。

如果美国情报机构当时的数据无误,那么其实就很好解释以色列现在的行为了。基本可以分成3个。一个是有点类似于坚壁清野。在战争掩护下,执行种族灭绝。同时进一步制造恐慌,刺激加沙人民撤离本土,减少哈马斯能够吸收的新鲜血液。这一点,和早期以色列动手的目标一致。第二点,则是故意制造人道主义事端,逼迫哈马斯从游击状态,转入到正面交战。相当于是用巴勒斯坦的人命,逼哈马斯现身。

第三个,则是心态上的问题,说起来不是很好听。因为在过去长达8个月的战争里,尽管国际社会纷纷谴责以色列的暴行,但是因为有美国撑腰,以色列从头到尾没有被真正意义上的制裁、惩罚过。这让以色列在肆无忌惮的同时,想要用更为反人类的行为,反过来嘲讽国际社会的正义声音。你越谴责,我就杀的越多,反正你拿我又不能怎么样。让国际刑事法院、海牙国际法庭、联合国,通通形同虚设。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是怎么在六天时间里战胜三个国家的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所面对的是三个国家的军事压力,在兵力上远远处于劣势,但是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主动出击,愣是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将敌方的451架战机和500多辆坦克击毁。 这让人意想不到的出击不仅消除了隐患,同时还将本国的领土扩大了近六倍,可以说酣畅淋漓的一战,是闪击战的又一次重现。 那么战争的起因是为何呢?以色列又是如何做到主宰战场的呢?中东乱不乱,伊朗和以色列说了算,一个波斯人,一个犹太人,愣是在一群阿拉伯人中间屹立不倒,波斯人也就算了,人家好歹曾经也是大帝国,这群流浪了数千年的犹太人怎么还成为中东小霸王了呢?这就得从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地区之后开始说起,在世人的眼中,犹太人仿佛生来就是做生意的料,比如现在西方各国掌握经济命脉的大资本家,很大一部分都是犹太人。 这本该是令人羡慕的天赋,但是犹太人却过于精明,精明到令人厌恶,当年埃及接纳了犹太人,可是当埃及受到侵略的时候,犹太人却与侵略者做起了生意,并帮助他们收埃及人的税,当埃及人打跑侵略者的时候,犹太人也被赶了出去,这样的事情伴随着犹太人的脚步,在西方各国接连发生,这也间接导致了犹太人受各国排挤,甚至迫害。 二战期间我国也曾接纳过一批犹太人,然而他们想的是什么呢?他们想的是借助苏联的力量,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起一个犹太人的国家,这样自私自利的民族怎么能让他人接受?而饱受排挤的犹太人也从未与其他文明相融合,拥有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他们想要回到千百年前居住过的地方重新建国,也就是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区。 但是那个地方是阿拉伯人从罗马人手中夺来的,而且居住的时间不比犹太人短,于情于理,那个地方都不属于犹太人,但是真理永远掌握在强者手中。 巴勒斯坦地区当时由英国人代管,而英国的实力正在不断缩水,为了避免中东地区再次出现霸主级别的国家,英国人找到了犹太人,并鼓励他们回到巴勒斯坦地区,重建犹太家园。 就这样,大量的犹太人蜂拥而至,并使用钞能力收购土地,当二战结束之时,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已经多达60余万,他们重新建国的想法也更加强硬,至此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英国人最终还是离开了这片土地,但在撤走之前,他们将问题甩给了联合国处理。 结果可想而知,美国和苏联谁也不想让中东地区拧成一股麻绳,要不然他们还怎么分蛋糕,最终联合国第181号决议通过,规定巴勒斯坦地区在英国撤走之后,分别建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也就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而耶路撒冷则成为联合国的直辖市。 本来人家阿拉伯人住得好好,结果突然空降了一群犹太人,要分走他们一半的房子和财产,这事搁谁身上能接受?最可气的是,犹太人还占不到巴勒斯坦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分到了57%的土地,而且全都是肥沃的平原 和 优良的沿海港口;而阿拉伯人呢?尽是一些丘陵和贫瘠的边角料,凭什么啊?于是阿拉伯人便决定,等到英国撤走之后,就动用武力彻底赶走这群犹太人,夺回属于他们的土地。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宣布建国,短短16分钟之后,美国便公开承认以色列是一个独立国家,可见以色列早已抱上了美国的大腿,毕竟华尔街里面随便揪一个资本家出来,都可能是犹太人,以钱干政这种事情,资本家干多了。 第二天,英国人前脚刚走,后脚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七个阿拉伯国家组成的联军就杀过来了,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当时阿拉伯联军拥有训练有素的4万大军,而以色列只有毫无准备的3.5万民兵,二十天就被吃掉了一半的国土。 以色列急忙向美国求救,美国抬手就是王炸,先要求阿拉伯联军停火,然后悄摸摸地给以色列送去了大量的先进装备,以色列一夜之间鸟枪换大炮,除了海军之外一步到位。 本以为以色列只是苟延残喘的阿拉伯联军,停火时间一结束就哭了,惨遭各种武器炸药狂轰滥炸,一场战争下来,不仅没能将犹太人赶走,反而又损失了巴勒斯坦地区23%的土地,别提有多惨了。 在此之后,苏联也开始介入中东事务,谁想搞以色列,他就支持谁,1956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埃及从英法两国手中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并禁止以色列船只出入,对其造成海上封锁。 此时英法两国担心被埃及卡脖子,以色列则是想要恢复航行权,于是三国联军对埃及发起了进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 即使埃及已经大规模装备了苏式武器,但又怎会是三国联军的对手,战斗仅仅持续了一周,埃及便被击毁战机260余架,被毙伤俘余人,同时以色列趁机占领了西奈半岛的部分战略要地,在这么打下去,苏伊士运河控制权将落入以色列手中。 埃及最终选择了同归于尽,狠心凿沉五艘货轮,将运河堵得严严实实,谁也别想从这过,这直接损坏了数十个国家的利益,于是舆论谴责铺天盖地而来,最终联军选择退兵,并归还所占领的土地,而埃及也放弃了封锁以色列船只的想法,但是埃及能逼退三国联军,便已然成为了阿拉伯国家的精神领袖,苏联对埃及也是愈发的想要拉拢。 两次中东战争使得,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都不再轻举妄动,虽然局部武装势力摩擦不断,但国家之间却十分默契地没有挑事,但这样的局面,恰恰不是幕后玩家想要看到的。 对于苏联来说,阿拉伯国家随时都有可能向美国靠拢,所以他必须得让阿拉伯人跟犹太人继续掐架,而且还得输得惨一点,这样阿拉伯才会更恶心美国,彻底断掉一些小心思,乖乖的跟着自己混。 于是,紧张刺激的第三次中东战争被提上了日程,1967年5月,苏联国防部长悄悄向叙利亚放出消息,说以色列正在向边境集结军队,随时都有可能发起进攻,叙利亚听完消息急忙去找埃及商量对策,当时埃及的暴脾气就上来了,以色列十年不打上房揭瓦,必须要好好的教训一下他。 不过,这次埃及决定要后发制人,靠着坚固的防线将以色列击退,然后坐等主动发起进攻的以色列被国际舆论谴责,到时候他们只能灰溜溜地退兵,于是埃及和叙利亚将主力部队,驻扎在西奈半岛与戈兰高地建立防线,同时与约旦签订了共同防卫条约,一致对付以色列,并再次对以色列封锁了苏伊士运河。 可见从决策阶段起,阿拉伯人就已经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以色列一看,埃及和叙利亚大军压境,约旦也蠢蠢欲动,这明摆着是想从三个方向同时对自己发起进攻,于是无论阿拉伯联军想不想开打,对于以色列来说,情况已经十万火急了。 阿拉伯联军号称总兵力接近54万,拥有坦克2300辆左右,装甲车1800余辆,还有各型号战斗机950余架,大部分都是苏式装备,且接受过苏联军事顾问团的专业训练,战斗力可见一斑。 而以色列当时全国人口也才不到280万,在全国动员的情况下,勉强召集到了26万左右的兵力,已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在军事装备上,以色列拥有坦克1000余辆,装甲车1500余辆,战斗机290架左右,虽然大部分是较为先进的美制武器,完全不输于苏式装备,但在质量接近的情况下,数量反倒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在同一时间,美国注意到以色列的紧张局势,于是立刻出动情报机构对该地区进行军事评估,根据资料显示,美国发现埃及在西奈半岛部署的兵力仅有5万左右,他们判断阿拉伯联军并没有进攻的意图,就算直接开战,也不是以色列的对手。 于是美国立刻警告以色列不要主动挑起战争,因为这样会将埃及等国家彻底地推入苏联的怀抱,但这是美国的利益,而不是以色列的利益,于是以色列选择冒着美国震怒的风险,主动向阿拉伯联军发起进攻,由于三面环敌,背后又是地中海,这一战对于以色列来说,堪称背水一战,一旦让对手抓到了反击的机会,恐怕以后便再也没有这个国家了。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时间上午6点45分,16架教练机悄然起飞,装作是例行的飞行训练任务,实则是侦查阿拉伯联军的整体动向,然而对方却毫无察觉。 因为在几个月前开始,便经常有数架不明国籍的高空侦察机在埃及各空军基地上空飞行,而埃及并未给予重视,以色列更是惊讶地发现,先进的米格战机在埃及飞行员的手里,至少也要10分钟才能起飞,有时候甚至能拖到半小时,这对以色列的闪电空袭计划来说,十分重要。 以色列时间7点15分,40架幻影战机与超神秘战机从以色列本土呼啸升空,预示着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将爆发,过了几分钟后,又是40架战斗机起飞,然后是第三批、第四批,最终以色列仅留下12架战机负责本土防御。 其余战机包括教练机在内,全部卸下机炮与空空导弹,尽最大可能的装载各式炸弹与对地导弹,并按照教练机的常用航线,向地中海方向飞去,埃及雷达在第一时间就捕捉到了战机动向,可他们却误以为是教练机,在短暂的监视之后,便没有继续在意,可就在不久之后,这些以色列战机全部调转了方向,向埃及各地的机场飞去。 为了保证攻击的突然性,飞行员凭借着高超的飞行技术,在躲避埃及雷达的同时,实施超低空飞行,不给埃及一点反应的机会。 同时,埃及和以色列有着一个小时的时差,当以色列战机抵达之时,埃及刚好处于换班时间,预警机返航休整,雷达室忙着腾数据,值晚班的军官士兵正在等待换人,而早班人员还在悠哉的吃着早饭。 此时,也是埃及上空云雾彻底散去的时候,这一切都在以色列情报人员的掌控之中,埃及时间8点45分,以色列战机毫无征兆的出现在埃及各处空军基地与机场上空,一同而来的还有朝阳刺眼的光芒,导致埃及士兵完全看不清情况。 然后就是铺天盖地的炸弹,以军战机优先轰炸飞机跑道,然后返航的时候再炸飞机与雷达站,当埃及地勤人员发现敌机彻底离开后,便立刻离开掩体抢修跑道,但是以军留下的延时炸弹却突然引爆,紧接着是第二批战机、第三批战机的到来,叙利亚与约旦也没能逃过一劫。 截止到当天下午18时,以色列战机共发起了四轮突击,共袭击了阿拉伯各国空军基地25处,其中军事力量最强的埃及受损最为严重,6处机场彻底损坏,无法继续使用,战机被炸毁197架,其中有189架还未升空便被炸毁,被摧毁的雷达站、导弹发射装置更是数不胜数。 在这样的势头下,短短三天之内,以色列便击毁阿拉伯战机451架,其中光埃及就损失了336架,这可是全埃及95%的作战飞机,埃及空军彻底宣布瘫痪,而以色列仅仅损失了26架飞机。 以色列能打出这般惊人的战绩,情报部门和早期的铺垫功不可没,失去了制空权的阿拉伯联军,只能落得个单方面挨打的局面。 在轰炸计划开始的半小时之后,以色列数量不占优势的地面部队,竟然十分大胆的兵分三路,同时推进,下路沿加沙地带直接冲击埃及的西奈半岛,中路自西向东冲击约旦河西岸,上路直冲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埃及按照惯性思维认为以色列会照旧单点突破,于是便集中兵力死守尼罗河河口,结果以军又分三路打苏伊士运河去了,靠着制空权火力压制,愣是几乎没有受到抵抗就吃掉了埃及60%的装甲部队,并拿下了西奈半岛90%土地,隔着运河与埃及对峙,不得不说的是,这场战争到现在才过去了三天,埃及属实丢人丢到家了。 而中路的约旦比埃及要好打得多,虽然约旦沿杰宁、腊马、耶路撒冷一线构筑了由8个步兵旅、2个装甲旅组成的防御阵地,但以色列军队凭借密集的空军火力支援,当晚就突破了整个防线。 并在两天内完成了对约旦河西岸的完全占领,迫使约旦在当日同意联合国的停战要求,毕竟以当时以色列军队碾压约旦军队的状态,再打下去可能一个不小心,就会将约旦这个国家给灭掉了。 当埃及、约旦接连被击破之后,以色列毅然无视停火承诺,转身向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发起猛攻,由于戈兰高地的地势正好能够居高临下地俯视大部分的以色列国土,如同悬挂在头顶的利剑一般,因而戈兰高地严重威胁到了以色列的国土安全,所以以色列认为它必须控制在自己手中。 戈兰高地战堪称坦克大战,两千多辆坦克在戈兰高地互殴,但是以色列还是老一套,靠着制空权耍赖,一举将叙利亚军击溃,占领了戈兰高地大部分土地,包括几条通往大马士革的公路,与横跨阿拉伯地区的输油管道。 此时苏联已经达到了目的,于是在和美国进行了一番博弈之后,出面叫停了阿拉伯国家,美国也叫停了以色列。 在这场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以阵亡983人、损失战机26架、坦克60辆的轻微代价,毙伤俘阿拉伯联军6万余人,击毁飞机451架,坦克500多辆。 此时以色列实控土地高达9.44万平方公里,比最初拥有的1.52万平方公里超出了6倍还要多,但随之而来的是,被赶出家园的巴勒斯坦难民,又多了一百万。 以色列经过这场战争,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从此让周边的阿拉伯国家不敢再主动进攻以色列,这场战争同时也是20世纪先发制人打击的经典战例和最具有压倒性的战争之一。 且不论战争的破坏力和对平民的伤害,单从军事上讲,以色列军队的战术指挥和战场执行力相当厉害,值得我们好好研究,那么我国遇到这样的闪击战,结果又会如何呢?通过埃及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输在情报不足,准备不足,过于轻视敌人,从而导致被偷袭了要害。 而我国主张不先打第一枪,不代表着我们不举枪,非要等到对手打我们,我们才开始准备。 我军的一级战备状态想必大家也有所耳闻,咱们的情报能力也早已今非昔比,别的我不敢打包票,亚太地区一点风吹草动应该都瞒不过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眼睛。 比如说以色列在战前的侦查,他敢来我们领空飞吗?入境先警告,不听就拦截,敢飞到军事基地上空那就直接击落,像埃及那样不管不顾的情况根本不存在,再说了,我国战略纵深这么大,在不动用非常规武器的情况下,谁能保证一口气全吃掉?所以说,不先打第一枪是我们最后的底线与忍让,但是一旦危机出现,我军定会做好万全准备,保证在对方扣动扳机的同时,给予最强有力的还击。

情报为国家服务,以色列为何频繁公开秘密情报?

以色列的公开的情报有宣传的目的,随着近几年的以色列的情报则航测的调整,越来越多的情报会被以色列随之公布。情报的一方面是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还多与其他国家无形中起到了威慑的作用。

历史上,以色列公开秘密情报只有两次:一次是1967年6月,以色列军方广播电台播出埃及总统纳赛尔与约旦国王侯赛因之间的高保密专线电话这次情报的公开向世界‘说出了埃及总统与约旦国王之间的高保密电话、,让世界为之震惊

一次是1985年10月,时任以色列情报局机构负责人在电视上播出“阿基莱·劳伦”号客轮劫持者与其幕后老板之间的电话录音,指证劫持团伙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之间存在关联。这次情报的公开,说出了劫持者和幕后老板的对话录音,可见以色列情报机构的高深。

情报作为国家的服务,公开保密都会有特殊的目的,情报的保密是可以为国家所利用争取情报的最大利益化。社会和公众公开秘密情报可以达到3种效果:.向对手施加压力并威慑对手、引导国内国际舆论并争取支持、以不流血的方式阻止战争爆发。情报的公开和情报的保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矛盾。情报的公开和保密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安全着想。当越来越多的情报被公开,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事情会被世人所知道看见情报的公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海湾战争的资料?

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两德统一,美苏之间结束长期冷战状态,保持长达40多年的两极格局迅速解体,世界战略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换。 旧格局的瓦解引起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失调,造成了局部地区力量真空和失衡,一些地区性强国跃跃欲试。 伊拉克为了解决与科威特的边界纠纷和石油争端,于1990年8月2日出动10万大军侵入仅1.78万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科威特,从而引发了海湾危机。 海湾危机是伊拉克和科威特争端激化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 1、领土纠纷。 事实上,伊拉克和科威特本是同根同种,历史上两国同属于一个国家。 公元8世纪,科威特是以巴格达为首都的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 1871年科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行省的一个县。 后来伊,科同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1923年英国策划分别建立伊拉克王国和科威特埃米尔王国。 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伊拉克拒不承认。 长期以来,两国领土纠纷一直不断。 尽管科威特不时用金钱“孝敬”伊拉克,但伊朝野上下始终认为科是伊领土的一部分,科分离出去是因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一心想早日收回来。 另外,伊科之间120公里长的陆地边界有一段生产石油的沙漠地区尚未画界。 伊拉克指控科威特在属于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盗采价值24亿美元的石油。 科威特认为该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内,属科领土。 2、关于石油政策。 伊拉克指控科威特伙同阿联酋 超产石油,导致油价下跌,使伊拉克蒙受140亿美元的损失。 3、债务问题。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科威特,阿联酋 及其他海湾国家300亿美元债务。 伊拉克提出与伊作战保卫了阿拉伯民族,要求正式免除欠科威特50亿美元的债务。 科威特,阿联 等国认为难以接受。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可避免地同在海湾存在巨大战略利益、而且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美国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加上海湾地区一直是美国和西方的生命线(美国进口石油的20%、西欧的35%、日本的70%都来自海湾),为了控制海湾的石油资源,从经济和军事上打垮伊拉克,维持中东地区的稳定和势力均衡,并显示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重新确立美国在全球的支配地位,美国便打着“维护正义”和“解放科威特”的旗号,迅速出兵。 战争的爆发与经过: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情况下,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由此爆发。 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1、空中战役阶段(1991.1.17~2.23) 目的是夺取和保持制空权,摧毁伊拉克的核、生、化武器,主要军工厂、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瘫痪伊军指挥系统,瓦解科威特境内伊军,为尔后地面进攻创造条件。 空中战役包括战略性空袭、夺取战区制空权和为地面进攻做好战场准备。 11天后,多国部队已完全掌握制空权。 进入第三周后,空中行动的重点转入科威特战区。 至2月23日,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吨,发射288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并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极大削弱了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能力、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使科威特战场伊军前沿部队损失近50%,后方部队损失约25%,为发起地面进攻创造了条件。 在此期间,伊军实施消极防御,以藏于地下、隐真示假、疏散国外等措施躲避空袭,保存实力;同时不断以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沙特、巴林境内的目标,迫使多国部队延长空中战役时间并出动大量飞机寻歼伊军飞毛腿导弹。 伊海空军则对多国部队实施有限反击,多次以飞机和导弹艇出击,但均告失败,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多数偏离预定目标或被美爱国者防空导弹击落。 地面袭击包括1991年1月29日~2月2日对海夫吉镇的袭击,但未能改变多国部队继续空袭的决心。 此外,伊军曾试图以向海湾倾泄石油、点燃科威特油井和威胁使用化学武器等手段阻滞和遏止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均未达目的。 2、地面战役阶段(1991.2.24~28) 目的是消灭科威特战区的伊军特别是共和国卫队,恢复科威特领土主权和合法政府。 地面战役发起前,多国部队成功实施了战役欺骗。 美第7军和美第18空降军从沙科边界以南向西机动数百公里,进抵沙伊边境的进攻出发地域。 在确认伊军前线兵力损失近半并对上述西调行动毫无察觉之后,多国部队于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4时发起地面进攻,在沙科、沙伊边界约500公里正面上由东向西展开5个进攻集团: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由海湾六国机械化步兵编成的巴克尔、奥斯曼、奥马尔三支特遣队组成)沿海岸向北进攻,占领科威特市;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辖2个陆战师、1个陆战远征旅和1个陆战航空联队)从沙科边界肘部向北进攻,夺取穆特拉山口,切断科威特市通往科东北部的道路,将伊军主力吸引到科威特;阿拉伯国家北线联合部队(由埃及、叙利亚、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的2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步兵师和数个机械化步兵旅组成)从沙科边界西段向阿里塞莱姆机场方向进攻,协同友邻部队消灭科威特境内伊军并占领科威特市;美第7军(辖4个美军师、1个英军师和1个美军装甲骑兵团)实施主要突击,避开伊军在科境内构筑的防线,从巴廷干河以西向北推进,直插伊拉克纵深,尔后挥师东进,与其左邻第18空降军协同作战,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约8个师)围歼在巴士拉以南地区;美第18空降军(辖3个美军师、1个法军师)实施辅助突击,从沙伊边界突入伊境至幼发拉底河岸,控制塞马沃以东通往巴格达的8号公路,孤立科威特境内伊军部队,协同美第7军歼灭伊军共和国卫队。 进攻首先由美第一陆战远征部队发起,尔后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在波斯湾多国部队海军和两栖部队配合下发起进攻,吸引伊军注意力,为西部主攻部队发展进攻创造条件。 美第7军原计划2月25日发起进攻,后因东部3个进攻集团和美第18空降军进展迅速,且科威特境内伊军有北撤迹象,遂提前于24日午后发起攻击。 美第7军和美第18空降军利用空中机动和装甲突击力强等优势,在海空军支援下实施左勾拳计划,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区。 伊军遭受38天空袭后,损失惨重,指挥中断,补给告罄,战场情况不明,对多国部队主攻方向判断失误,防御体系迅速瓦解。 在此期间,伊军继续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发射导弹,使美军伤亡百余人;在海湾布设水雷1167枚,炸伤美海军两艘军舰,但未能扭转败局。 1991年2月26日,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伊军迅即崩溃。 28日晨8时,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历时100小时的地面战役至此结束。 海湾战争的特点: 海湾战争是一场高水平的高科技战争,是一场主要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和以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而进行的现代化战争。 这场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样式,对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投入了大量高科技武器装备,战争一高技术物资设备作为支撑;一是运用了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相适应的作战方法,整个战争面貌焕然一新。 即:使作战理论,编制体制,战略战术,指挥原理和后勤保障等个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表现在: (1)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表明战略空袭和反空袭是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有时甚至是惟一的战争样式(如同科索沃战争一样)。 (2)电子战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电磁优势将成为现代战场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 (3)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 (4)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海湾战争不仅是冷战时期向冷战后时期的转折点,也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的重大转折点。 有人评价海湾战争是“信息化的第一场战争”,现在看来应当认为是由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转变中的最典型的一场战争。 海湾战争保留了机械化战争的最先进样式。 连续38天的空袭是以空中力量为主配合大量的精确制导武器对敌人的远程攻击,是一种非线式作战,没有前后方、没有明显的战线划分,开辟了许多新的战争样式。 应该说这是在核威慑下的20世纪最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海湾战争的影响: 海湾战争中,美军亡390人、伤3336人、被俘21人、失踪45人,损失飞机34架、直升机22架、坦克35辆,2艘海军舰只触雷负伤;英军亡36人、伤43人、失踪8人、被俘12人,损失飞机7架;其他国家军队亦损失轻微。 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陆军师中,36~38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8.5~10万人,被俘8.6万人,损失坦克3874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飞机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军作战舰艇遭重创或被击毁。 科威特直接战争损失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达2000余亿美元;美国耗资600亿美元。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广泛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 战争节奏快、烈度高、立体性强。 战争表明,掌握电磁空间的控制权,对取得战争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战略空袭已成为战争的独立阶段,空中战役的时间占整个战争的十分之一,对战争进程影响很大;在地面战斗中,实施战役欺骗、加强海空协同、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对方重兵集团,对迅速达成战役目的起了重要作用;传统的作战方式,如构筑坚固的地下掩体和人防工事,大量布设水雷、地雷和开展心理战等,在现代条件下仍未失去其意义;高技术武器装备虽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但如果没有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情况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它是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世界多种矛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海湾战争对美国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反伊联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现出其处理国际事务的“领袖”作用;它把苏联撇在一边,无视许多国家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建议和呼声,执意发动战争,充分暴露其支配、领导全球的野心;它仅以死亡286人的代价换来了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军事上重新恢复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影响自己的“越南战争综合症”,使其干预国际事务的信心大增。 海湾战争后,美国制定了“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新的地区防务战略,克林顿上台后更加快了独霸全球的步伐。 海湾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它打破世界格局,这场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苏联在海湾危机和战争中的表现说明,它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已名存实亡,昔日的超级大国只能听任事态的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苏联。 海湾战争后,苏联最终解体,为两极格局画上了句号。 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成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并没改变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5548.html
1800点券 策划送2738 为了活跃度 S36赛季测试更新
6月7日基金净值 汇添富价值成长均衡投资混合A最新净值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