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博物之旅 小麦之乡说丰年

河南温县小麦博物馆

小麦之乡说丰年(华夏博物之旅)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8日 第 05 版)

河南温县小麦博物馆外景。河南温县小麦博物馆供图

学生观看温县小麦博物馆中的小麦植株样品。河南温县小麦博物馆供图

6月5日是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个时节正好是北方夏熟作物麦子收获的关键时期。

日前,记者来到河南温县小麦博物馆。可别小看这个县城里的博物馆,它是全国首座以小麦为专题的博物馆,2016年5月开馆,2022年入选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院士题写馆名。

全国首个小麦博物馆为何落户温县?

一是温县在全国小麦生产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誉为“小麦之乡”。数据显示,温县小麦近几十年来屡破国内高产纪录。

温县小麦并非主要用于做面条、包饺子,其90%是作为种子的。

“九五”期间温县利用自己培育的小麦品种“温麦6号”完成国家重点项目——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1996年,温县小麦平均单产518.92公斤,在全国率先实现小麦亩产千斤。

“十五”至“十三五”期间,温县利用自育的小麦品种开始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其中,2006年河南平安种业“豫麦49—198”亩产突破717.2公斤,创我国三大冬麦区单产纪录。

2008年,温县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被评为河南省粮食高产创新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15年,温县小麦单产实现了12连增,粮食单产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二是温县的小麦专家多,且多数是本地农民出身,他们的科研成果让温县小麦良种在中国乃至世界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席位。温县目前拥有小麦育种人才150余人,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50余项,王焕英、王乾琚、吕平安等一大批小麦育种家纷纷培育出自己的小麦新品种。其中,农民育种家吕平安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广大农民育种家争了光。河南省相关部门统计,温麦系列种子从1993年起累计推广面积3.2亿亩,创社会经济效益过百亿元。

走进小麦博物馆,其主馆采用开放式仿汉建筑风格,馆内布展面积约3000平方米,分为麦之源、麦之脉、麦之梦、麦之乡等部分11个单元,全面展示小麦的历史文化和演变传播、河南省粮食生产的重要地位与贡献、温县小麦的建设成果等。

小麦文化体验园位于馆内东侧,占地5000多平方米,通过雕塑、场景、实物、模型等形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参观者切身体验到小麦文化及农事活动的乐趣。

展馆中的石转磨,见证了小麦加工技术的一次飞跃。我国在汉代发明石转磨,使小麦由以前的“粒食”转变为“面食”,促进了小麦种植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规模引进面粉生产线并结合我国蒸煮食品的特点进行消化吸收,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粉技术。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面粉生产国。

科技还赋予小麦“七十二变”。除了一日三餐离不了的馒头、面包、面条、饺子、包子等,小麦还能转化为饮料、调味品、保健食品等。例如,麦秆可以制作饲料;麦芽可以酿造啤酒;小麦可以制作淀粉、面筋,生产生物乙醇燃料,制作可降解的生物塑料,还可以用于处理污水、修复受污染土壤等。

开馆至今,小麦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30多万人次,不仅成为育种工作者研究、交流的场所,也是社会各界交流、传承小麦文化的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贡献。


许昌是哪个省的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 现辖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鄢陵县,襄城县和魏都区共6个县(市、区),全境总面积4996平方公里,总人口456万人。 许昌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文化独具魅力。 在远古时期,以许由为首的游牧部落在此繁衍生息,故称为许地。 公元前八世纪,周封文叔于许,称许国。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使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一直沿用至今。 许昌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腊梅文化之乡。 郭沫若老先生有句话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这句话精要的概括了三国文化的魅力和人们对三国故地许昌的向往。 《三国演义》120回52回说的是许昌、演绎的是许昌。 至今仍保留着汉魏故城、关羽挑袍的灞陵桥、关羽秉烛夜读的春秋楼、曹操射鹿台、练兵台、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等三国遗迹60余处。 丰富的遗迹、景点,已经成为今天独具特色的三国旅游线路。 许昌也是姓氏宗亲祖根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许、陈、钟、方等姓氏之根深植许昌大地,维系着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感情纽带。 07年底发现的“许昌人”头盖骨化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为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许昌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 许昌地理位置优越,许昌市区距新郑国际机场仅有50公里,且有高速公路直达机场,是全省唯一的与省会郑州市共享一个国际机场的省辖市。 107国道、京珠高速、京广铁路在许昌穿越而过,加上在许昌境内已经建成通车的6条高速公路,使许昌成为河南省高速公路密度最高的地区。 国家实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气东输工程等大型基础设施都在许昌境内经过,使得许昌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许昌自然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 许昌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无霜期长。 境内较大的河流有北汝河、颍河、双洎河和清泥河,水资源总量年平均5.1亿立方米。 许昌西部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三十多种,其中煤炭储量35亿吨、铝钒土储量4300万吨、耐火粘土666万吨、石灰岩2亿吨。 主要矿产集中,储量大,易于开采,发展电力、建材、陶瓷等行业前景广阔。 许昌农业颇具特色,结构调整已见成效。 许昌农产品资源主要有:小麦、玉米,红薯、大豆、花生、烟叶、棉花等。 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许昌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许昌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家于2001年首批批准实施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在粮食、棉花、烟叶三大产业继续保持优势的前提下,花卉、蔬菜、中药材三大产业迅速兴起,农业特色经济逐步形成。 目前全市花木面积达到90万亩,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 通过强力推进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及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许昌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步伐显著加快。 许昌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产业特色十分鲜明。 许昌的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能源电力等支柱产业基础深厚,发制品、人造金刚石、烟草等一批优势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许昌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的10个重点工业集聚区企业的入驻率都达到70%以上,发挥着产业集聚的综合效应。 一批重点龙头企业、一批铺天盖地的小巨人企业和一批充满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使许昌的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 目前以许继集团为代表的电力电器生产规模在全国最大;以黄河实业为代表的人造金刚石年产量达到15亿克拉,生产规模亚洲最大;以瑞贝卡公司为代表的发制品占全国市场的85%,生产规模亚洲最大。 许昌的烟草产业链条比较完整。 许昌卷烟总厂生产量在河南第一位。 许昌还是中国最大的棉短绒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市场的40%,纺织业规模达到150万锭。 许昌是省政府重点扶持的食品工业产业带,食品加工业的总量在全省居第三位,其中腐竹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同时,许昌的汽车传动轴、低速汽车、蜂产品在全国都处于领先的位置。 许昌所辖县(市)均具有各自的经济优势和地方特色。 禹州钧瓷、中草药、粉条加工是其三大特色,其中,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因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被誉为国之“瑰宝”;长葛市金刚石生产、人造板业、铝锭加工、有色金属加工、陶瓷建材发展较快,已形成规模。 其中,黄河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金刚石生产基地;许昌县是全国最大的发制品生产基地,腐竹生产在全国也有较高的知名度;鄢陵是国家重点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县,是有名的“花都”,又是长江以北最大的花木基地,花卉种植面积达70万亩,其蜡梅种植历史悠久,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襄城是国家优质烟生产基地县,以“烟叶王国”而闻名华夏,其煤焦化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许昌城市形象显著提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许昌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城市的道路、供热、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区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7个方面的环境指标均处在全省的前列,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软环境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规划建设了一批工业集聚区,如许昌中原电气谷、许昌市东城工业集聚区、国家(许昌)电力电子系统产业园、河南(魏都)民营科技园区、河南省(许昌县)民营科技园区、河南省长葛市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长葛市城南工业集聚区、禹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襄城县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鄢陵县金汇纺织工业园等已初具规模,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有力,规范有序,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服务到位。 许昌市经济开发区已于2011年1月正式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2010年全市出口总额居河南前列,进出口贸易伙伴拓展至13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在许昌创业的国内外企业累计300多家,许昌已经成为国内外客商投资的热土。

美丽的镇原的作文,600字

美丽的镇原.我们镇原其实有很多美丽的旅游风光的,只不过没人发现而已! 镇原县位于庆阳地区西南部,东邻革命胜地延安,南眺六朝古都西安,西接省会兰州,北界塞上明珠银川。 全县共辖 7镇17乡,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总人口51.01万人。 镇原乃华夏故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沃土平畴,物华天宝,曾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梁、糜谷、豆类、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黄花、烤烟、油料、药材、花椒等;杏子、苹果、西瓜、桃、枣、梨等果品素负盛名,尤以黄花、杏子为最。 黄花菜享誉全国,香飘五洲,被国家外贸部命名为“镇原金针菜”;杏产品品类繁多,风味独特,产量居全国第二,素有“红杏之乡”美称;烟叶质优色黄,香味浓郁,被定为全国商品烟叶生产基地县;畜产品以皮张、羊毛、羊绒等比较有名;石油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潜夫山公美丽镇原---我的家乡 - 天亮了 - 亮仔的博客园简介 潜夫山公园位于县城正北潜夫山,东西长450米,南北宽160米,占地面积平方米。 潜夫山距今有1800多年历史,因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王符在此隐居而得名,相传山上古柏为王符亲手所植,潜夫亭为王符的读书坛。 潜夫山公园从1987年开始修建,目前已建成潜夫亭、杏花亭、通明宫、佑德观、书画展览厅、烈士陵园、烈士陈列馆、怡园、沁园、悠园、古城墙等景点,园内古柏苍翠,香气氤氲,有古柏、国槐等风景树30多种3万余株及各种花卉,五色缤纷,景色宜人。 该公园距县城1公里,交通、食宿极为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因王符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名人,名人效应较高,具有较强的开发性和前瞻性..石窟寺石窟 石窟寺石窟座落在镇原县城东2公里处的茹河南岸砂岩上,东西长100米,南北宽50米,共有两个大窟,保存石雕兼泥塑造像13尊,是建筑在镇原县的一处古代宗教主要遗址,名曰“石崆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 石崆寺据考,筹备于北魏,开凿于隋,造像于唐,成形于宋,经明清而又重修。 199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美丽镇原---我的家乡 - 天亮了 - 亮仔的博客镇原窑洞美丽镇原---我的家乡 - 天亮了 - 亮仔的博客不要走的太远家在我心中我也要把家永远装在心中 , 冬暖夏凉的镇原民居土窑洞是陇东高原上一道靓丽的景观。 它如同山清水秀的江南吊角楼;青松翠竹相互掩映的瑶乡侗寨竹楼;绿茵如毯,羊群如雪镶嵌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的蒙古包一样,颇具民族特色。 窑俗作“洞”,同。 “”“穴”“窨”“”同义。 说文穴部云:“烧制陶器的灶, 俗作窑。 ”窑从穴, 穴,土室也,其义同“”。 东汉《说文》记载:窑,“北方叫作地孔,凭借地孔用作土室,用作洞窟。 这就是说先民们在早期与自然斗争中,为了求生存,凭借自然形成的岩洞和地孔而居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烧陶窑的启发,再将其加以改造和利用,便成为人们赖以生活的居所,即所谓“土室、土屋”也,也就是早期的窑洞。 窑洞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 今天的民居土窑洞,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提高, 已今非昔比。 昔日的连肩子窑,土坯窑,已换成了一砖到顶、钢门铝窗、装潢美观的现代窑。 但其经久耐用,经济实惠的特点,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正如一首民谣所云:“贵客来到我家堂,休笑我家无瓦房,土窑好似神仙洞,冬天暖来夏天凉”。

河南的民风民俗200字

河南的风俗基本 都一样 如下: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 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 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 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 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 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 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 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 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 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 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 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 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 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 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 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 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 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 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 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 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 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 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 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 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 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 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 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 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之后,人们 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 大人们在麦场里猜 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 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 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 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 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 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 ”“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 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 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 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5709.html
何以中国 大树的孩子
国足主帅有多离谱 1张图揭示 5球员位置被用错 最后搏命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