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基本数据公报》(下称《公报》),揭示了中国老年人在经济、健康、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的现状。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是由全国老龄委部署,经国家统计局批准,每五年开展一次的大型老年民生国情调查,前四次分别于2000年、2006年、2010年、2015年进行。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以下简称第五次抽样调查),由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中国老龄协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于2021年共同组织开展。
第五次抽样调查对象为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不包括港澳台地区)60周岁及以上的中国公民。调查范围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涉及315个县(市、区),3320 个乡镇(街道),6300个村(居)委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5 个师,40个团场。调查设计样本量为12.76万,总抽样比约为0.5‰,清理后的有效样本量为 12.7287万。
中国老龄协会随后针对《公报》发布的解读指出,中国低龄老年人仍占主体。2021年,中国老年人中60-69周岁的低龄老年人占大多数,具体比例为56.2%,与2010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低龄老年人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宝库,蕴含着巨大潜能。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出生高峰所形成的人口队列相继进入老年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将继续保持相对年轻的态势。
此外,老年人家庭空巢化程度进一步加深。2021年,中国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包括独居家庭、仅与配偶居住家庭)的比例为59.7%,较2010年上升10.4个百分点。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中高龄空巢老年人往往面临更大风险,其规模进一步增大,对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相继进入老年期,中国老年人家庭平均子女数量出现明显下降。第五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老年人的平均子女数为2.6个,较2010年减少了0.6个。少子化趋势将弱化家庭养老能力,家庭养老风险外溢客观要求加快健全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公报》显示,中国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3.42,女性老年人略多于男性。在居住安排上,超过一半的老年人选择与子女共住,显示了家庭在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在经济状况方面,老年人年人均收入达到32027.4元,但城乡差距显著,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几乎是农村老年人的三倍多。
具体而言,2021年,中国老年人年人均收入32027.4元,年人均收入中位数11400元。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收入47270.8元,年人均收入中位数28800元;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收入14105元,年人均收入中位数5640元。
从支出来看,2021 年,中国老年人年人均日常生活支出 11151.0 元。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年人均日常生活支出14908.5 元;农村老年人年人均日常生活支出 6733.9 元。中国老年人家庭月均食品支出 884.6 元。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家庭月均食品支出 1695.0 元;农村老年人家庭月均食品支出 748.8 元。
中国22.8%的老年人自报2020年曾住过院,这些老年人个人支付的住院医药费平均为9620元。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个人支付的住院医药费平均为10923.6元;农村老年人个人支付的住院医药费平均为 8377.6元。在2020年曾自费购买药品的老年人,平均支出为2133.5元。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自费购买药品支出2326.7元,农村老年人自费购买药品支出 1906.5 元。
中国9.1%的老年人曾于2020年外出旅游,其中旅游花费在3000元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超过三成。此外,16.6%的老年人服用保健品,其中2020年在保健品上花费1000元以下的占 60.6%,花费 1000-2999 元的占24.0%,花费3000-4999元的占6.5%,花费5000元及以上的占8.9%。
《公报》显示,2021 年,中国老年人中有子女的占98.0%,无子女的占2.0%,老年人平均子女数为2.6 个。分城乡看,城镇老年人平均子女数为2.3个;农村老年人平均子女数为 2.9个。分年龄组看,低龄老年人平均子女数为2.1个;中龄老年人平均子女数为2.9个;高龄老年人平均子女数为3.9个。
健康医疗方面,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0%,高血压、腰椎病和关节炎成为主要的健康困扰。在医疗保障方面,绝大多数老年人享有医疗保障,但仍有提升空间。
社会参与度方面,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较高,超过半数的老年人愿意或已经参与有收入的工作,显示出老年人群体积极的社会参与意愿。
值得关注的是,老年人的幸福感较高,81.4%的老年人感到生活幸福,但这一比例在城乡之间存在差异,城镇老年人的幸福感略高于农村老年人。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调查结果也暴露出城乡之间在老年人生活状况上的差异。城镇老年人在收入、医疗保障、社会参与等方面普遍优于农村老年人,这提示政策制定者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此外,老年人对于智能技术的掌握程度不高,仅有36.6%的老年人会使用智能手机,这表明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仍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
社会老龄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式 为积极践行和谐老龄化战略,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服务理念,有效解决养老服务需求,从今年3月份起,常州市民政局和常州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 调查采取实名填写问卷形式,利用民政和老龄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对市区城镇户口按一定比例抽取了名老年人。 在地区分布上,武进区2300人,新北区1155人,天宁区3218人,钟楼区2711人,戚墅堰区700人;在性别比例上,男性占49.53%,女性占50.47%;在年龄结构上,60-69岁的老人占35.99%,70-79岁的占51.74%,80岁以上的占12.27%。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 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就餐、日间照料服务、精神关爱等方面需求情况。 整个调查经历了准备、实施和汇总三个阶段,总共历时两个月的时间。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社区准入制要求,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各区按抽样调查老年人数印发《常州市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社区具体组织填写,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网上填报系统,由社区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社区干部认真负责,有的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深入到老年人中间耐心调查,然后将调查问卷逐份上报,一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问卷回收率达到100%。 这次调查的一个明显特征之处在于采用实名制填写的形式,防止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抽查,确保了此次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在被调查的名老年人中,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分别占总数的11.57%和31.85%,初中、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9.64%、8.42%、9.51%,而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的仅占5.86%和3.15%,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的特征很明显(见图1)。 2.63%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从居住方式来看,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分别占11.38%、52.49%,与子女同住或与孙子女同住的占35.17%,老年人“空巢”现象日趋严峻。 3.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身体健康或一般的分别占32.53%、35.98%,有慢性疾病或有严重疾病的占27.60%、3.89%(见图2),说明我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处于较佳状态。 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调查总数的87.98%,半自理的占10.26%,不能自理的占1.76%,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4.配偶与子女情况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配偶健在的占总数的74.21%,配偶不在的占24.26%,没有配偶的为1.53%。 再从老年人子女的数量来看,有1个、2个、3个子女的分别占14.75%、37.50%、26.88%,居前三位,有4个和5个及以上子女的占12.22%、 7.32%,无子女的占1.33%(见图3)。 目前,多子女老年人还占多数,但已明显呈现日趋减少趋势,独生子女老年人目前虽还居少数,但也明显呈现日趋增多趋势,家庭小型化趋势不可逆转。 5.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 从被调查的老年人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来看,21.72%是干部、43.17%是工人、21.82%是农民、6.88%是科技人员、2.21%是自由职业者、0.90%是军人、2.97%是无业人员,还有0.33%是其他工作(见图4)。 6.月经济收入情况 从经济收入来看,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00-1000元、1000-1500元的分别占21.13%、12.88%、36.25%,月收入在1500-元、元以上的占18.11%、9.65%,1.98%的老年人没有经济收入(见图5)。 由此可见,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 7.养老金来源 选择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的有3050人,另外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老年人最迫切需求情况 1.精神赡养是最需 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烈的,40.44%的人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精神赡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险面逐步扩大以及子女的经济扶养能力日益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基本有了保障。 但是生活的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享受。 从这项调查显示,老人们更渴望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 2.家政服务市场大 调查显示,29.97%的老年人最需要家政服务。 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子女大都忙于工作,不在父母身边的情况比较多,没有时间料理老人的生活,所以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促使家政服务的市场不断扩大。 我们可以推测,今后家政市场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将会起到一定作用。 (三)老年人助餐服务与日托服务需求情况 1.目前老年人吃饭的提供方式 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20.73%的人认为吃饭是个问题,79.27%的人认为吃饭不成问题。 目前自己做饭的占总数的85.20%,由子女、钟点工、全职保姆做饭的分别占10.59%、1.32%、1.01%,到社区助餐点、与他人搭伙、叫快餐或去饭店吃饭的分别占0.63%、0.33%、0.11%,其它方式占0.81%(见图6)。 由此可见,目前老年人自己做饭的占绝大多数,这与68.51%的老年人身体健康或一般,87.98%的老年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情况相符合。 2.对社区助餐点的调查 在这次被调查的对象中,37.86%的老年人听说或了解社区助餐点,62.14%的人没听说或不了解,可见老年人对社区助餐点还是比较陌生的。 通过阅读问卷上有关社区助餐点的介绍后,选择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有4198人,占调查总数的41.63%,这次参加调查的人数仅占市区老年人总人数的5.042%,按调查比例推算,市区共有8.326万名老年人乐意接受助餐服务,这说明助餐点在我市存在较大的需求空间。 老年人助餐点是由政府资助建设,以社区为主导,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膳食加工配制、外送、集中用餐等服务的场所(价格通常在5-15元:一顿中餐5-7元,一日三餐10-15元)。 目前,天宁街道斜桥巷社区、西新桥居家养老服务站以及天皇堂弄居家养老服务站等等已经有了为老人提供就餐的服务。 但从全市来讲,老年人助餐点的数量还很少。 从总体而言,还有很多老人不愿意选择到助餐点吃饭,究其原因,主要是87.91%的人生活能够完全自理和85.20%的人平时是自己做饭的,所以不需要由助餐点提供吃饭。 在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老年人中,因为省事方便的占62.04%,因为价廉物美的占15.20%,其它原因的占22.76%。 在不愿意由助餐点提供吃饭的老年人中,因为不喜欢的占23.69%,因为口味不适的占21.36%,其它原因的占54.95%。 3.对老人日托所的调查 在这次被调查的对象中,33.26%的老年人听说或了解日托所,66.74%的人没听说或不了解,可见老年人对日托所也不熟悉。 通过阅读问卷上有关日托所的介绍后,选择一定去日托所的有405人,占调查总数的4.02%,按调查比例推算,市区共有8033名老年人一定去日托所。 此外,在被调查对象中,有5046人会考虑去日托所,这说明日托所在我市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日托所,即“老人之家”,像小孩入托那样,白天到日托所,晚上回家。 老人在日托所可看书读报聊天,也可打牌弈棋,或开展其他有益的文体活动,还可以就餐,日托所的优点在于收费低于养老机构,对半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护理。 由于日托所对于半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护理,所以对于10.26%的生活半自理人群应该有很大的吸引力。 在愿意进日托所的老年人中,有47.66%的人是因为年龄较大且无人照料,24.30%的人是因为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22.80%的是因为身体欠佳,5.24%的是因为日托所收费低于养老机构。 4.志愿者服务 在我们这次的调查中发现,18.09%的老人愿意帮助日托所做些志愿者服务,48.71%表示偶尔可以做一点,26.03%不愿意做志愿者服务,7.17%未选择。 在宁波市海曙区,有一支专门为独居困难老人提供服务的义工队伍,他们服务的内容和时间可以像银行存款一样进行储蓄,等到自己年老时又可以提取储蓄,享受服务。 群众将其称之为“义工银行”。 而我们的这次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市开展“义工银行”存在一定的群众基础。 (四)养老形式调查情况 1.居家养老是首选 调查显示,80.27%的人最愿意选择的养老形式是居家养老,11.56%选择机构养老,6.34%选择老人日托所,1.83%未选择(见图7)。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是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逐步向精神慰籍领域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主要是上门进行个案服务,同时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集中服务照料。 居家养老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对破解日趋严峻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发展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居家养老”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市区已建有2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基本做到了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 ,市、区两级财政共拨付养老服务补贴250万元。 2.选择养老机构的档次 在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中,选择500-800元/月和800-1200元/月底分别占58.30%、31.52%,仅有6.49%、3.69%的人分别选择1200-1500元/月和1500元/月以上(见图8),这与当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有很大的相关性。 (五)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情况 1.大多数老人不感到孤独,九成以上子女愿意陪老人聊天 调查发现,80.97%的老年人不感到孤独,19.03%感到孤独的老年人更愿意找亲人或朋友聊天。 90.91%老人的子女愿意陪其聊天、听其诉说,只有9.09%老人的子女不愿陪他们聊天。 对“给钱给物让老人衣食就是孝顺,您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这道题选择对、不完全对、不对的分别占15.01%、64.51%、20.48%。 由此可见,我市的子女比较注重与父母的谈心,从精神上来关爱父母。 2.子女对老人的孝顺情况 在这次被调查的老年人中,57.66%的老年人认为子女很孝顺,39.88%的认为子女比较孝顺,认为不孝顺的仅占0.83%(见图9)。 子女经常来看望的有82.68%,占大多数,偶尔来、生病时才来、节假日才来到分别占9.53%、0.66%、3.82%,只有0.35%的子女从不来看望老人。 这个调查结果表明常州子女对老人的孝顺状况令人可喜。 而子女不常来看望的有81.57%是因为子女工作忙,6.20%是因为子女在外地,0.88%是因为有矛盾冲突,11.35%是因为其他原因。 而子女关心老人的主要方式是上门看望和打电话。 3.老年人与孙子女的关系 调查显示,在有孙子女的老年人中,有62.78%的老年人替子女照顾第三代,37.22%不照顾第三代,这说明我市的老年人对第三代很有爱心,所谓的“隔代亲”。 而且调查还显示68.37%和29.51%的孙子女经常来或有时来看望老年人,2.12%不来看望,说明第三代也很关心老年人。 4.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 小区休闲广场和公园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 在平时经常锻炼或参加其他娱乐活动的9791名老年人中,经常去小区休闲广场和公园的分别占38.62%、21.91%,老年人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看电视、与朋友聊天、读书看报、打牌搓麻将等,参加老年大学学习、外出旅游的居少数。 三、满足市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关爱“空巢老人”,重视精神赡养 全社会都要来重视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家庭成员要负责,年轻人要多承担体力劳动,给足老人生活费用,抽空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们精神慰藉。 社会服务功能要强化,社区要为他们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要扩大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文体活动,使“空巢老人”空巢不空,独居不孤,欢乐常伴。 继续开展“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 市民政局和市老龄办连续两年组织了“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 这项活动给老人们送去了关怀和帮助。 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好这项活动,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要扩大此项关爱活动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来关爱空巢老人。 抓好老年精神关爱示范点建设,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 积极探索老年心理研究,在做好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撰写有质量的调研报告。 继续做好常州老年服务中心开展的老年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积极为基层做好示范作用。 扎实抓好全国老年精神关爱江苏示范基地常州示范点建设,总结推广钟楼区老年心理关爱示范点心理咨询室和社区心理咨询室试点的经验,努力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 (二)提高养老金待遇 尽管我市已连续几次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但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总体生活水平不高。 加上近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快,因此,要继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金待遇,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 (三)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 要进一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真正建立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监督机制,及时评估中介机构服务效能,确保服务落实到位;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上门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规章制度,确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各项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四)建立社区助餐点和老人日托所 政府要出资在老年人集中的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点和日托所试点,并对助餐点和日托所的的性质、任务、要求、运行机制等都要有配套政策及相关规定,培训工作人员和招募志愿者,建立后招标按市场化来运作,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助餐点和日托所日常运作予以相应支持,并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的需求以及生活照料的需求。 (五)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 尽管调查显示,只有11.56%即1166名老年人最愿意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但即使按照这个标准,市内养老机构床位也应达到2.31万张,而目前仅有1.28万张,尚有1.03万余张的缺口。 因此,要落实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以及外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规划建设不同档次的养老机构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入住需求。 对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逐步改变目前较高收入人群大量占用公办养老机构资源的现象,在合适的时机,为中低收入老年人群发放养老服务专项补贴,使中低收入老年人能够住得起养老机构。 (六)大力扶持,多形式发展社区家政服务 出台相关政策,培育家政服务业,吸引家政服务的相关企业加盟,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援助服务对象范围,完善送时服务机制和制度,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有偿、低偿和无偿的家政服务。 (七)加快各级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 加快市、区及基层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按照老年人口的分布和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形成档次不同、面积不等、配套事宜的梯次排列格局。 增加室内活动场所和室外活动设施,方便老年人活动。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引导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度过幸福的晚年。 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物美价廉的旅游线路,开拓老年旅游市场,满足老年人出游需求。 积极兴办老年大学、学校,发挥市和各区老年大学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街道(镇)和社区(村)老年学校建设工作,逐步完善老年教育4级办学网络,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满足老年人的求学需求。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
空巢老人很多时候缺少关爱,生活寂寞,因为儿女长时间不回家,家庭如同空巢一般。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呢?首先我认为是需要政府层面要完善保障体系,要保障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定期的对空巢老人进行探望,在心理上让空巢老人觉得自己得到了重视;其次是关于养老体制的改革,可以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是目前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了;除此之外,也可以发展社区养老,智慧养老。 社区养老也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很多时候迫于生活的各种压力,子女很少能够陪伴在老人的身边,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社区养老的优势,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吧?1、道德观念引导,百善孝为先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开始听到给孩子报什么架子鼓钢琴培养班,让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上双语幼儿园,可是对老人的关心相比之下就相形见绌?曾经你的父母也为了想要你有一个好的前程而早出晚归,为了让你可以茁壮成长而说出“妈妈不爱吃肉”的话,孝文化的应该被传承,也值得被弘扬引导。 让子女从自身出发,践行孝文化。 2、加强社会宣传,“关爱老人―打包篇”在这个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网络宣传的确可以快速高效的传递信息。 一个央视的公益广告片之前在电视上热播,父亲年老得了老年痴呆,但是还记得自己的儿子爱吃饺子,把饺子放在口袋了,心心念念着也给儿子带回去。 这个广告出来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反响,大家都回去带自己的父母回去体检,希望政府各个媒体和网络平台和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可以将“关爱老人”这一观念让它深入人心。 毕竟,他什么都不记得了还记得爱你。 3、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国家的“新农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农村老人的帮助,改变了子女赡养的养老模式。 在农村家庭结构空巢化,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的背景下,提高农村老年群体的独立经济能力,缺乏子女陪伴,相对孤立在意自我经济能力。 4、增强空巢老人的幸福感,常回家看看情感寂寞是空巢老人都会存在的问题,多给予老人关心,陪伴父母,让父母老有所依。 现在已趣入老龄化时代,纵使外在因素再好,自己也要有一颗良好的心态!以上是小编介绍的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的内容,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老人安全的知识,那就继续浏览本网人身安全知识库中的内容,以便让老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为何农村空巢老人晚景悲凉?
农村空巢老人晚景悲凉,有很多因素促成。 按理说,随着社会发展,现在生活应该是越过越好了。 但在农村地区,很多老人的感受却并非如此,不仅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不乏有落得晚景凄凉的,着实令人唏嘘。 ●子女的“不成器”在农村,结婚生子一直是第一等大事。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聘金也水涨船高。 越来越多家里有儿子的家庭,特别是多子家庭的农村老人,为了让儿子娶上媳妇,即使年纪再大也要工作。 还有一些家庭虽然子女已经成家,却仍然要依靠父母的收入,也导致老人不得不利用一切时间赚钱。 ●子女太多,相互推诿多子女家庭中家庭关系复杂,易出现儿女之间、妯娌之间互相攀比、相互推诿,导致老人无人赡养的状况。 ●养老观念落后,健康养护意识不足很多人认为养老是等不能动弹了才需要养老,认为只要身体没什么大的病痛,就用不着注意。 一般而言,农村老人只要完成了建房、娶媳妇、抱孙子……一系列的人生任务,基本上就进入了人生当中的一个黄金阶段,生活压力没那么大了,人情压力也更多到了子女一代,只要稍微种点田搞搞副业,自给自足就可以过得很好。 但转折点在于,一旦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状况变差,种地的收入也越来越少的时候,好日子就结束了。 特别是如果慢慢生活不能自理,而子女又迫于生计不得不在外地奔波打工,这时候老人的生活往往很凄惨。 加之此时刚好可能又是子女经济压力最大的阶段,他们害怕成为拖累,子女此时放弃打工他们又会过意不去。 很多农村老人从生活不能自理到去世,大致只有1到3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