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创作不能离开大众 罗珠巴松

唐卡,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其题材丰富,包含历史、文化和生活。昌都嘎玛嘎赤画派传承人罗珠巴松出生在唐卡世家,是嘎赤派大师乌钦·敦德拉松的后代,他自幼学习唐卡,7岁启蒙,8年筑基,19岁独立创作,21岁收徒,31岁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41岁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在西藏嘎钦唐卡画院,他分享了自己学习、传承发扬唐卡的故事。

基本功不过关 永远只能是一位模仿者

夏日午后,记者驱车抵达西藏嘎钦唐卡画院。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昌都嘎玛嘎赤画派的传承人罗珠巴松,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斯文腼腆。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眼前这位年轻的唐卡画师已经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人选名单,罗珠巴松作为藏族唐卡(昌都嘎玛嘎赤画派)的代表性传承人入选。

记者跟随罗珠巴松走进画室,只见一群年轻学生正在全神贯注地绘制唐卡,除了画笔在画布上摩擦出的“沙沙”声,再无其他声音。罗珠巴松告诉记者,大多数学生正在练习的是白描,也就是唐卡绘制的基本功,“我的父亲和老师一直强调,如果绘画基本功不过关,那就永远只能当个仿绘的画者。”

1983年,罗珠巴松出生于昌都的唐卡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是昌都嘎玛嘎赤画派的大师。因此,罗珠巴松自小就与各种唐卡打交道。由于嘎玛嘎赤画派曾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爷爷和父亲非常重视画派弟子的培养。于是,罗珠巴松家中的四兄弟,除了最小的弟弟外,其他三人都是从7岁就开始学习唐卡。

年轻人的“迷茫” 也曾对学习唐卡产生过动摇

儿时,罗珠巴松目睹爷爷和父亲精湛的唐卡绘画技艺,内心充满敬仰。然而,当他真正开始学习时,才深刻体会到要成为像父辈那样的大师,需要付出多少艰辛与努力。罗珠巴松回忆起学艺岁月,那是一段充满活力的日子,他常常在拂晓的静谧山林中大声朗诵,又在油灯烛光的深夜专注地提笔描绘。

“那时,我每天睁开眼除了朗诵就是在画画,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唯一的‘抱怨’也只是纸张太少,无法满足我练习的需求。”在纸张稀缺的年代,罗珠巴松总是将每张纸用到极致,不愿浪费一丝一毫。

经过艰苦且枯燥的学习,在18岁那年,罗珠巴松的父亲终于放手让他独立完成一幅客户订单。然而,年轻的罗珠巴松在见识到拉萨的繁华后,也曾产生过一丝懈怠心理。面对周遭的诱惑,有人劝他售卖成品唐卡赚钱。尽管他谨遵父亲的教诲,没有走上那条道路,但看到同龄人都拥有自己的事业和收入,而自己却还是一个需要父母供养的画馆学徒时,他的内心也不免对学习唐卡产生过动摇。

作为罗珠巴松的启蒙老师,父亲很快就觉察到了他心中的动摇和迷茫。“当时父亲把我叫到一旁,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艺术之路需要耐心和坚持。绘制一幅精品唐卡尚且有‘布谷三鸣唐卡成’的说法,何况他想将我培养成一名出类拔萃的唐卡画师。”随后,父亲将他送回了昌都,拜唐卡画师桑珠罗布为师。

个人风格凸显 在众多唐卡作品中脱颖而出

家乡的静谧与安逸,重新唤醒了罗珠巴松学艺的初心——他渴望成为像爷爷、父亲一样出色的唐卡画师。在桑珠罗布的悉心指导下,罗珠巴松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唐卡学习中。山间的生灵、古籍中的典故、时光的印记……所有这些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那些日子里,罗珠巴松常常在唐卡画室一坐就是一整天。一次,画室里的颜料紧缺,他急着去买,全然不知自己的裤子已经磨破,就这样穿着屁股上破洞的裤子出了门。直到街上有人看着他偷笑,他才意识到自己的窘态,只得用外套系在腰上,匆忙回家,心中还在嘀咕:“这些裤子怎么这么不经穿,坐一会儿就破了!”

经过两年的刻苦练习,23岁的罗珠巴松终于被父亲接回拉萨,开始独立承担绘制作品的任务。随后,他开始参加各类艺术比赛。稳健成熟的画风、细腻流畅的笔触、淡雅清新的画面,让他的作品在众多唐卡中脱颖而出。2017年,罗珠巴松荣获“西藏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他逐渐在唐卡艺术界打响了名声。

竭尽所能传承 意识到“非遗传承人”重担

最初,罗珠巴松对于“非遗传承人”没有概念,只觉得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认可。随着与业内人士深入交流,他才逐渐意识到“非遗传承人”的责任。

罗珠巴松说,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不仅要将唐卡传承下去,更要不断培养新生力量。他从21岁开始收徒,至今已培养了60多名弟子。刚开始收徒时,徒弟们大多年幼顽皮,管理和教导都颇具挑战。然而,每当看到徒弟们创作出好作品时,他内心的欣慰之情又无以言表。如今,罗珠巴松的弟子中,比较出色的几位已经开始收徒,传承正在延续。

罗珠巴松时常告诫徒弟,唐卡是属于大众的艺术。因此,唐卡创作不能偏离传统,更不能偏离大众。除了部分非常考究的传统唐卡作品之外,罗珠巴松也会绘制《蒙人御虎图》《格萨尔王征战图》等贴近民众生活的画作。

未来,罗珠巴松将竭尽所能,全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好地传承并发扬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卡农这首钢琴曲有什么意义吗

帕海贝尔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D大调为三把小提琴和巴松管创作的卡农和吉格)。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 帕海贝尔的卡农约作于1680年,三百年后,魅力依然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小品。 1〉D大调卡农历史背景Pachelbel在他10几岁的时候,流浪到英国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也学会了钢琴。 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里有钱有势,Barbara Gabler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自从到教堂听Pachelbel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 很多有钱人上门向Barbara Gabler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Barbara Gabler心里只喜欢Pachelbel。 但女孩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后来Barbara Gabler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Pachelbel那里学钢琴,她对Pachelbel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 Pachelbel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 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精力花费在钢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责骂。 Barbara Gabler心里委屈,但还是一直跟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终于有一天Pachelbel对Barbara Gabler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 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 ”Barbara Gabler听后,对自己说:“不要说我不行!Pachelbel。 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弹琴,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 半年里,Barbara Gabler天天练习,饿了就叫家里的用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着睡一会。 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Barbara Gabler参加了比赛,果真的拿了奖。 Barbara Gabler想拿这个奖杯去Pachelbel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Pachelbel已经走了。 当时正值战乱,Pachelbel被征去打仗,Barbara Gabler说:“好,我等他回来。 ”就这样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3年多。 在这期间村长的儿子看上Barbara Gabler ,村长的儿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经心有所属,就叫人从前线运回来一具碎尸体,说那就是Pachelbel,但没有人可以对证,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经死了,趴在Pachelbel的尸体上哭了3天3夜,那时,村长的儿子买了很多的礼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亲,Barbara Gabler没有理睬。 在3天后晚上, Barbara Gabler割腕自杀了。 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的半年里,他发现没有Barbara Gabler在身边,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 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的爱Barbara Gabler,只是因为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 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做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礼物,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3的时候。 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战乱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 之后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杀后了第2个月,Pachelbel回到了村里。 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为自己做的所有事后,他咆哮着,放声大哭。 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问她现在葬在哪。 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Pachelbel,随后的一次礼拜,Pachelbel招集他们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弹出了卡农“Canon(D Major)”。 之后,在场的所有人都落泪了。

韦伯 F大调大管协奏曲介绍

(1786年生于奥尔登堡的奥伊廷;1826年卒于伦敦)。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 其父为城镇乐师兼经理,母为继室,职业为歌手于演员。 幼年在萨尔次堡曾受米夏埃尔??海顿(Micheal Haydn)的教诲,1798-18—年在慕尼黑随宫廷管风琴师卡尔希尔学习。 至1800年已作有歌剧、弥撒曲与钢琴作品。 1803年去维也纳拜福格勒(Vogler)为师,靠老师的力量,1804-1806年任布雷斯劳市立剧院乐团指挥。 1806-1807年在卡尔斯鲁厄工作,在那里写了2部交响曲。 2807-1810年在斯图加特宫廷任秘书之职,在此地时得到过当地乐队指挥但齐(Danzi)的鼓励。 曾为《图兰朵特》(Turandot)写配乐,并作有歌剧《西尔瓦娜》(silvana)和其他一些作品。 因无端蒙受盗用公款的嫌疑,被赶出斯图加特来到曼海姆,在那里,他得到格特弗里德??韦伯(Gottfried Weber)(彼此并无亲属关系)的扶助,然后去达姆施塔特,在该地在此遇见福格勒,并和迈耶贝尔(Meyerbeer)以其跟他上课。 于此期间,作有喜歌剧《阿布??哈桑》(Abu Hassan),钢琴协奏曲和小提琴奏鸣曲。 1811年旅行到了慕尼黑,为当地宫廷管乐演奏员写了大管协奏曲;随后去布拉格,他的钢琴即兴表演受到热烈欢迎。 1813-1816年被任命为布拉格歌剧院院长。 1817年任德累斯顿的德国式歌剧。 1818年写下了降E大调弥撒曲,并开始从事歌剧《墨弹射手》(Der Freischutz)的创作。 工作不断受到意大利歌剧指导莫拉基的反对而受挫。 韦伯尽心竭力地进行歌剧的排练,亲自负责演出的每一项工作,他在歌剧理论方面的见地,是他的信徒瓦格纳的先行者。 1821年《墨弹射手》在柏林上演,引起巨大轰动,并在整个德国演出,使韦伯一跃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作曲家。 与此同时,他也在着手创作喜歌剧《三个平托斯》(Die drei Pintos),然而他没有完成这部作品,后来是由马勒整理成可供上演的版本。 他中止这一创作,受维也纳科恩特纳托尔剧院的委托,为1822-1823年演出季节而创作歌剧。 这就是《欧丽安特》(Euryanthe),1823年10月在维也纳上演。 韦伯在维也纳期间回家了贝多芬,他们曾有书信来往。 此时,韦伯因患结核病而健康严重受损。 1824年,科文特花园剧院经理肯布尔委托他写一部歌剧,韦伯同意用普朗什的英文脚本《奥伯龙》(Oberon)来谱曲。 1826年到了伦敦,与乔治??斯马特(George Smart)爵士同住在大波特兰(Great land)街,监督科文特花园剧院的排演,还智慧过几场音乐会。 《奥伯龙》首演后,病情恶化,7星期后于斯马特家中逝世。 一体被安放在穆尔菲尔茨小教堂。 1844年,忧郁德累斯顿教堂乐长里德夏??瓦格纳的大力倡议,灵柩用船载回德国。 12月15日,在瓦格纳发表葬礼演讲、男声合唱队演唱瓦格纳的无伴奏合唱《(在韦伯幕前)唱一支歌》Hebt an den Sang (An Webers Grabe)后,葬于德累斯顿大教堂公墓。 韦伯在德国音乐史上是解放者,他使德国音乐摆脱了意大利影响的束缚,表明本国民间曲调形式怎样可供歌剧及其他题材所用。 马施纳(Marschner)和洛尔青(Lortzing)直接继承他的衣钵,而瓦格纳则在这领域取得登峰造极的成就。 韦伯的器乐和声乐作品,技巧精湛,运用普通乐器而能取得惊人的效果,在形式与技法上也有所创新,这无一不对肖邦、李斯特、柏辽兹、乃至马勒有所启迪。 按德彪西的话说,韦伯管弦乐的音响,是从“对每件乐器有深入骨髓的了解而获得的”。 尽管受拙劣剧本之累(出自古怪女诗人海尔米娜??冯??谢齐的手笔),《欧丽安特》的音乐非常精致而有力;而在《魔弹射手》中,借助于诗人一般意境的确立,创造出那种“大自然”音乐的强大的迷人气氛。 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韦伯之所以重要并非仅靠他自己的成就,而更多是由于对别人的影响。 今天,他作为大师的应有地位已经得到公认。

莫扎特.第25交响曲的介绍

莫扎特g小调第25交响曲这部作品一开始的四个小节中,那种动荡不安的切分音便显现出《g小调第25交响曲》带有了独特而鲜明的“狂飙”特征,在旋律的线条处理上,显现出巴洛克音乐的遗风,显得躁动和粗犷。 仅仅是这个起始,与作曲家此前或此后创作的那些具有热烈、辉煌气质的宫廷式开场,就有着极大的不同。 随着曲目的行进,我们会越发感觉其身上所体现出的迥异个性。 在这个乐章随后的反复部分中,双簧管独奏表现出的长音,凄凉而哀伤;第三部分转为大调,持续着敲打的声响,有驱近的感觉。 总揽这部交响曲的整个第一乐章,充满着激动不安、沉重紧张的情绪,这在莫扎特此前创作的数十首交响曲中是极其少见的,尤其是莫扎特对于尾声的处理,更加重的旋律的悲剧色彩。 同时作曲家还曾指出,为了充分体现出这一乐章的份量,前后两个半阙都必须再作反复,以严谨且相对庞大的结构加深其效果。 所以如果完全按照作曲家的要求去演奏,那么《第25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在长度上相比莫扎特此前的所有交响曲创作,篇幅是最长的,甚至这一个乐章的长度便抵得上早期交响曲整部作品的长度。 第二乐章是传统的慢板,在这里莫扎特用巴松管担任主角,与弦乐器进行巧妙地应答。 舒缓的旋律以及巴松管那略显柔软、昏暗的音色,让这个乐章充满着一种奇特的忧郁气质——优雅中略显一丝阴沉、平静中显出一份抑郁,虽然音乐本身并不激烈,但却充满着非常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以整齐而庄严的齐奏开始,但听众可能感觉不到这段舞曲中有多少欢快和愉悦的气氛,因为g小调的旋律充满着悲苦的诉求。 莫扎特在中段将音乐转为G大调,管乐器奏出了一段相当恬静优美的旋律,冲淡了原本哀伤的气氛,但接着又回到乐章开始部分的旋律,似乎短暂出现的阳光重新被乌云所遮掩,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这部交响曲总体风格上是一出悲剧,而非喜剧。 快板的终曲乐章为奏鸣曲式,它义无反顾地回到第一乐章严峻、紧迫而躁动的气氛上,不过更多了一份斗争气氛。 乐章的开始部分是急切的管乐弱音齐奏,但紧接着乐队的齐奏喷薄而出,似乎是前面三乐章强烈压抑后的一次集中爆发。 然而即便是爆发,g小调的旋律却让快捷、强烈的音乐始终贯穿着一种隐藏于表面之下的压抑气氛。 偶尔的抒情段落会带来片刻的松弛,但却总是稍纵即逝,以至于灰暗的色调始终笼罩着整个乐章。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6178.html
中东富豪 再出手!为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湖人将试训周志豪 潜在主帅赞能力出众 专家曝8队有意选秀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