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姜庄文化之脉 研泥塑非遗之学

6月8日,潍坊市青少年非遗研学大会暨高密市第四届非遗嘉年华在潍坊高密姜庄镇开幕,各地旅行团、研学团队纷至沓来。

据了解,本次节会以非遗研学为核心主题,规划非遗艺术沉浸游、非遗乡村休闲游、非遗美食寻味游三条线路,开设红高粱艺博园、高密市泥塑文化艺术馆、姜庄镇产学研实践基地、昌盛泥塑非遗工坊、树花扑灰年画产学研实践基地、石家画堂等8个特色非遗研学点位。吕蓁立、王树花、聂鹏、李连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提供聂家庄泥塑、扑灰年画、木版年画、高密剪纸等非遗技艺展示及教学体验。与此同时,节会现场还通过“非遗少年说”“非遗少年演”“非遗少年做”三个板块,有序开启活动60余场,在这场寻根之旅中让非遗之花绽放姜庄。

近年来,高密市姜庄镇依托非遗丰厚底蕴,以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全力推动民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了一条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姜庄路径”,入选首批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荣获全国非遗旅游小镇、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高密市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非遗工坊评为“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建立人才培育机制,让非遗“后继有人”

在红高粱艺博园内内的一所研学教室中,高密市级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来忱正在授课。只见他手捧一团泥土,不一会儿工夫,小老虎的形象呼之欲出,染上色,便神气十足,围坐在他周围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带着自己对非遗的领悟模仿老师的动作,一只只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小老虎也展现在记者面前。

“镇上大力推进“非遗在校园”“非遗在社区”,在13所幼儿园、中小学开设本土非遗和课本拓展两大类特色课程10个品类。”聂来忱介绍。在此基础上,姜庄镇通过改建潍坊青少年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在社区教育学校、产学研实践基地,内部设置研学教室、休闲广场和研发中心等10多个功能区,先后吸引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知名高校研学团队20余个,研学人数超5000人。姜庄小学获得“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教育传承实践基地”“潍坊市创新教育示范校”等荣誉。

强化文化交流宣介,让非遗“走出深闺”

自2021年起,高密市姜庄镇连续四年举办非遗节会,借势这一平台,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众多,集中展示全市非遗技艺与美食,打造“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非遗之旅。据初步统计,潍坊市青少年非遗研学大会暨高密市第四届非遗嘉年华共接待旅游团150余个、研学队伍60支、游客近2万人,产生经济效益近千万元。“今年的节会主题鲜明,针对性很强,我也特意带着孩子现场看看扑灰年画是怎么回事,学学泥老虎为什么会叫,这种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才是最可贵的,也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通过新生力量身上一代代传下去。”一位带着孩子来参加研学活动的家长高兴地分享心得。

在“走进来”研学的基础上,姜庄镇也积极“走出去”,与清华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12所省内外院系或科研机构“结对子”,新开发树脂泥叫虎、各类主题泥塑等30多种体现新时代特色的作品,推动了产业迭代,吸引新华网、中国网、大众日报、省电视台等平台进行报道,有力提高了特色品牌的辨识度、美誉度。

建立工坊引领机制,让非遗“枝繁叶茂”

在全国非遗工坊的生产车间里,一排排大小一致、做工精良的泥胚被工坊的艺人小心翼翼的从机器上取下。艺人向前来研学的青少年讲解着传统工艺现代化的转变过程。工坊负责人聂传书介绍:“我们成型的泥胚,不用烤制、不用烧制,纯自然风干,现在工坊里的泥胚都是标准化生产,不仅解决了艺人个体单打独斗所难以应对的问题,还提升了泥塑产业整体的产品质量。”

姜庄镇通过探索“党组织+合作社+产业协会”发展模式,组织聂东、聂西、南高3个村成立了昌盛泥塑联合社非遗工坊,推动传书工艺、华伟泥塑等7家企业组建高密市泥塑协会,带动120多名泥塑艺人参与泥塑生产加工,实现了原料供应、技术指导、质量标准、宣传推介和销售渠道的“五统一”,改变了家庭小作坊式的分散经营。现在,“泥叫虎”、扑灰年画等地标性产品入驻160多家景区、900多家商务酒店、120多处高速服务区,非遗带富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都镇强)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6411.html
都体 莫塔已经点头 尤文将萨勒马克尔斯视为前场补强备选
铁娘子 格力又来了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