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的劫!

这几天高考,是鲜衣怒马莘莘学子的大日子,预祝大家都能金榜题名,进入理想的大学去开启新的人生能。

今天要说一下俞敏洪。

这段时间他正在经历内心和现实的两重煎熬。

5月31日,俞敏洪作为嘉宾出现在物美创始人张文中的直播间。就是这场直播把俞敏洪推到了舆论漩涡之中。

在直播中被问及直播带货经验时俞敏洪直言:

“东方甄选现在做得乱七八糟,没有任何向你提建议的本领。”

稍后他又说到,自己已经到了退休年纪,以后准备 远离生意场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去游山玩水, 不想没命地奋斗,也不想纠缠到各种纷争中。

区区两句话,或许说者无心,但听者却有意。

一向嗅觉灵敏又多疑的资本马上就有了反应。当天东方甄选的股价就高开低走,收盘时跌幅达到可怕的9.92%。这意味着新东方单日市值缩水超18亿港元。

而截至6月6日收盘,东方甄选报收14.96港元,跌2.73%,不到三天总市值蒸发了超30亿港元。

而从董宇辉出走之后,不到半年时间东方甄选股价跌幅整体已经超过46%。

眼看着金钱就这么蒸发,一众投资者不高兴了,老余也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迫于压力,6月7日凌晨1时,新东方创始人、东方甄选CEO俞敏洪发布公开信,向东方甄选的 客户 股东 投资 者道歉,表达两个意思:

自己随便说说的话并不能当真。

自己将会“负责到底”,会把东方甄选继续运营下去。

这弦外音就是“有些人坑我,我随便说了两句玩笑话,却被人过分解读导致重大损失”。

老余是不是被人坑了,相信老余心知肚明,但他的公开信确实让人若有所思:

凌晨一点,62岁的老人道歉。

只能感叹一句,命中有此一劫,老余真不容易。

老余确实很不容易。

作为时代的弄潮儿,老余经历了大红大紫,大起大落。

正在如日中天的时候,事业突然遭遇一劫。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史称“双减政策”。

这一政策的发布,对教培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新东方作为教培界的巨头与航母,当政策的指挥棒砸下来的时候,他的头也注定被敲得最重。

“双减”政策之后,新东方市值缩水90%;各方业务大受打击,预计裁员4万人;同时退租了近1500个教学点,光装修费,就白白损失了六七十个亿……

还有员工的遣散费、未完成课时的学生的学费、押金、违约金……这都是天文数字。

昔日荣光泯灭,俞敏洪在平台上沉重敲出一句感叹:

教培时代结束。

这声感叹就像一个终结音符,新东方的日子随之也一下子陷入了绝境。从巅峰到深渊,不过一纸命令而已。

据说命令下达之后,有地方的新东方老师一起含泪吃了散伙饭,曲终人散被迫各奔东西的时候,很多人都哭成了泪人,看得出来大家真的很有感情。

以至于时隔两年,新东方老师出身的董宇辉在直播间回忆起往日的同事,还忍不住红了眼圈,落下泪来。

然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陷入绝境的新东方只有两条路可走:

要么绝地反击,要么关门滚蛋。

老余赌上一切选择了前者,决定重新开始新的赛道。

2021年11月7日,俞敏洪开启了自己的首次直播带货,并正式宣布“新东方会转型直播带货,进入助农直播赛道”。

12月28日晚,他便和新东方在线CEO孙东旭一起在网络上开辟了新东方新战场——“东方甄选”抖音直播间。

站在教培业的低谷,俞敏洪展望直播事业之巅。他信誓旦旦表示:

新东方老师谈吐幽默,直播时会分享各种各样的知识,所以新东方的直播跟其他直播有点不一样。

随后,俞敏洪所讲的“不一样”在新东方主播们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昔日的英语老师们开始一边带货,一边教英语。他们对每样产品都能深入浅出,出口成章,颇为吸人眼球。很快,在新东方干了八年英语培训老师的董宇辉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了互联网选中的佼佼者,东方甄选的台柱子。

不管东西卖了多少,在俞敏洪心目中新东方的“东方甄选”就应该和那些浓妆艳抹、花枝乱颤的直播间不一样。他们主打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卖货则视为顺理成章。

然而,现在的东方甄选终究还是活成了俞敏洪讨厌的样子。

那些曾经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主播们开始卖力吆喝自己的产品,“您都来了,买一单再走吧”,而结束语也变成了俞敏洪最讨厌的“321,上链接!”

俞敏洪怎么也想不到,那个被称为“全网最有文化的直播间”怎么一夜之间堕落至此。

从梦想的角度来说,这些手舞足蹈叫喊着“上连接”的主播们毁了俞敏洪的梦想。

他们不但没有用平和的心态去讲解什么,更没有在直播间里进行知识传播。

看着一地鸡毛的直播间和闪烁的小黄车链接,俞敏洪深感世事艰难。

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无奈的退变,只能说是他命中有此一劫。

或许,这一切“劫难”都源自于“去董宇辉”的决策。

目前并不知道这个决断是老余自己想出来的,还是有哪位高人给出的指点,反正从现状来看这个决策对东方甄选的伤害是明显而巨大的。

2023年年底的“小作文事件”被外界认为是新东方去董宇辉化的标志。从那儿之后,董宇辉逐渐淡出了东方甄选的直播间。

2023年12月21日晚上是董宇辉在东方甄选最后一场直播。临下播,董宇辉面对镜头跟观众长揖告别,某种意义上宣告了东方甄选时代的过去,也宣告了董宇辉新时代的到来。

为了让“去董宇辉”后的东方甄选实现软着陆,半年来俞敏洪大刀阔斧也做了不少改革:比如进一步弱化主播,聚焦产品本身,尤其是自营产品,“走直播+自营的重直播路线”。

与此同时,为了抵抗风险,东方甄选还选择文旅作为突破口,希望能够依托文旅产业以直播引流,形成“轻直播”的另一抓手来减少董宇辉离开后的冲击。

除此之外,俞敏洪精心培养的一些主播,诸如YOYO、明明、小七等人,他们曾被寄予了很大期待,希望能够在董宇辉离开后迅速取代董宇辉,填补粉丝心目中的空缺。

但可惜的是,这世界上有无数主播,却只有一个董宇辉。

尽管半年来这些被用来替代董宇辉的主播们各显神通,不遗余力卖货直播。但没了董宇辉之后,他们也并没有大放异彩,更未能帮助东方甄选重拾昔日的荣光。

自今年2月以来,东方甄选直播间连续多月场均销售额都不及1000万元,与带货榜榜首的“与辉同行”每月5.8亿带货量相比,只能让人感叹:

与辉同行大放异彩,而东方甄选却逐渐泯然众人矣。

成也董宇辉,败也董宇辉。

东方甄选沦落至此,横竖躲不过此劫。

佛家相信,所有劫难都是因果。

老余或许不该出现在商界,更不该坠入到无休止纷争的漩涡里。

他是一个温和而厚道的读书人。

他曾说过:

“新东方账上的钱,必须能够满足,如果有天新东方突然倒闭,或者说突然不做了,账上的钱必须能够同时退还所有学生学费,并且能够支付所有员工的离职工资。”

以小见大,这足以证明老余的底色就跟他理想中的直播间一样,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而董宇辉恰恰就像是他心目中一个完美的样板,甚至也可以说就是他心中另一个自己。

然而,当他踏入到商业战场的那一刻开始,一切美好的理想和幻想,都必须为背后的利益和资本让路。

当他在直播间里随口说出“东方甄选一塌糊涂”,说自己要急流勇退,要远离生意场,要远离斗争纷争的时候,我相信他说的是心里话。因为这些话更符合读书人俞敏洪的形象。

但自古“侯门一入深似海,萧郎从此是路人”。

背后的资本都长着锋利的獠牙,都有十万个令人胆寒的吮血手段。读书人俞敏洪再也不能只说自己想说的话,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为他不能,也不敢让背后的人不高兴。

所以,62岁的年纪,凌晨1点的时候辗转反侧,最终还是爬起来发了一纸道歉声明。

个中滋味更与何人说?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现在的俞敏洪应该很怀念46年前的那个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的少年。

他16岁,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内心无比自由,意志无比坚定。

自由和真诚,才是他内心的追求。

鲁豫曾经在节目中问过俞敏洪:

“你想过有一天新东方没有了吗?”

俞敏洪想都没想直接答:

“早晚会没有的……现在如果什么都不让我干了,开辆吉普车,一路朝拜,走到青藏高原,我会很开心。”

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昔日那个追求自由、淳朴和恬静的少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然变成了言不由衷、口是心非、故作姿态,在凌晨一点道歉的老人。

站在泥泞之中回望过去,此刻的俞敏洪茫然失措却不得勉力为之,心生退意却身不由己。

就像一心要胜天半子的祁同伟,上天给了他两次选择机会:

一次是高考,一次是英雄。

他本来可以凭自己本事好好读书,跳出原本阶层去当一个学者。但他还是鬼使神差选择了后者。

所以,俞敏洪命中有这些劫数,到底是因为时势?

还是命运?

又或是其他?


俞敏洪称:自己10年内越早退休越好,他对新东方未来有何规划?

俞敏洪希望新东方能够越做越好,同时也希望能够把新东方交给优秀的人来管理。

每当我们提到俞敏洪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俞敏洪所创建的新东方,俞敏洪也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企业家。因为俞敏洪参与创业的时间已经非常久了,同时也到了接近退休的年纪,所以很多人非常好奇俞敏洪在什么时候会退休,俞敏洪也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管俞敏洪什么时候退休,俞敏洪的创业故事本身就非常鼓舞人心,很多人也会把俞敏洪当成自己的偶像来看待。

俞敏洪表示自己越早退休越好。

在谈到自己的退休问题的时候,因为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尽早退休,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享受工作。在运营新东方的过程当中,俞敏洪始终把新东方的工作当成一件严肃的事情来看待。如果自己即将退休的话,俞敏洪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享受工作,同时也能够抱着玩的心态来处理新东方的业务。

俞敏洪希望把新东方交给优秀的人来管理。

因为俞敏洪并没有直接找到自己的公司继承人,如果俞敏洪退休的话,俞敏洪并没有指定新东方的接班人选。对于他来说,俞敏洪显然会更加看重管理者的本身个人素质,同时也希望能够把新东方交给一个优秀的人来管理。有人曾经询问俞敏洪是否想把新东方交给董宇辉,俞敏洪并没有对此正面回应,但俞敏洪显然想把新东方交给类似董宇辉这样的靠谱的人。

总的来说,俞敏洪确实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很多人不仅非常认可俞敏洪的经营理念,在俞敏洪参加直播带货之后,俞敏洪的各种观点也影响到了很多人的人生态度。

昏迷中的俞敏洪被抢200万:我差点就死了,他都经历了什么?

相信看过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的小伙伴都知道俞敏洪是新东方英语的创始人之一。 新东方从一个破旧的小补习班发展成一个国际化的英语培训公司,自然有俞敏洪的很大一部分功劳。 中国合伙人虽然讲述了俞敏洪的发家史,不过发生在俞敏洪身上的很多事情,中国合伙人都并没有全部拍摄出来。 在俞敏洪带领新东方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最让他感到危险的,莫过于1998年他被抢劫的那件事了。 那是在1998年的时候,那时候新东方已经成立了5年,已经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补习班。 加上那时候出现留学热,找新东方补习英语的人非常多。 在一个异常火爆的周末,新东方就收了接近100万元的学费。 本来俞敏洪是打算将这些钱存到银行里去的,但是恰逢周末银行不上班,俞敏洪只好把钱拿回家里。 没想到刚走到家门口,俞敏洪就遭遇了劫匪。 劫匪将俞敏洪放倒所使用的东西不是武器,而是大量的麻醉药。 俞敏洪被注射昏迷之后,劫匪就将他的钱全部抢走了,不过万幸的是在俞敏洪昏倒之后,劫匪没有选择将俞敏洪干掉。 在劫匪抢完钱走了之后,俞敏洪居然在昏迷的半途中醒了过来并报了警,事后连医生都跟俞敏洪说这是一件奇迹般的事情,因为被注射了那么大量的麻醉药,一般人应该直接就昏死过去了,根本不可能昏到一半还起来报警。 在医生的抢救下,俞敏洪脱离了生命危险。 在公关机关的侦查下,那几个抢劫俞敏洪的罪犯也都全部被绳之以法。 看到俞敏洪的这个故事之后,我不得不感叹,这些成功人士所经历的危险和辛苦都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看来要想成功,必须做好接受危险的准备。

俞敏洪的传奇故事有什么

网上流传着一则笑话:上学的时候,将“English”读为“应给利息”的同学成了银行行长;读为“阴沟里洗”的成了小菜贩子;读为“因果联系”的成了哲学家;读为“硬改历史”的成了政治家;读为“英国里去”的成了海外华侨;读为“应该累死”的成了IT职员……虽然是有些荒诞的杜撰,但不经意间却也道出一个实情:英语,在当今这个年代,无论是对于读书的、工作的、做学问的,都至关重要。 那个人人满口“之乎者也”的“东方”已经成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很多人能说溜得让外国人咂舌的英语,连菜市场的老太太都搭乘着奥运的热潮会上几句“Welcome to Beijing”的“新东方”。 笑话虽是调侃,但却有着一种“新东方”的风格,不羁、尖锐、幽默、平实、真诚、智慧。 这种风格我们是常见的,辛辣讽刺的作家或是针砭时弊的漫画家大都有着这种令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的风格。 他们的作品被包装成一本本精美的图书,成为开卷有益的最佳范本。 但是这一次,书的作者换了一个人,他既非作家也非画家,却赋予了书本一样的风格。 而当书的封面换上他那张朴实的面孔时,就成为了完美组合——书如其人,其人如书。 俞敏洪其貌不扬,在创办新东方之前,他的人生是那么平凡,甚至乏善可陈。 只是各种场合的角落里被人遗忘的那一个。 俞敏洪魅力惊人,如今,无论是中国最普通大学的一隅,还是名震全球的普林斯顿大学令人神往的图书馆里,只要是黑发黑眼的莘莘学子,没有人不知道俞敏洪的名字。 甚至有人说,没有上过新东方,没听过俞敏洪的演讲,大学生活就是不完整的。 俞敏洪的魅力源自何处?自然不是他的偶像气质,因为就他的外表看来,实在没有畅销书的精美包装。 他的平实,像是32开的学术书,淹没于济济人海中。 他的魅力源自他的平民气息。 在新东方,他是最没有架子的一个人。 同事们可以乱批他,作为调节课堂气氛屡试不爽的良方;在学生眼里,他像一个邻居的叔叔,亲切而体贴关怀。 因此,对他最好的称呼是“老俞”——就像每天早上在巷子口会遇见的那个熟人一样。 而这份平实,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却成为了弥足珍贵的品质,就像是陈年粗糙的手抄本,却成为了好书之人争相收藏的宝贝。 男人就是一本书前言�从草根到精英的完美奋斗历程俞敏洪传奇关于男人,有很多比喻,如酒,如茶……还有一种,如书。 男人就是一本书,有的是外表华丽、内容时尚的畅销书;有的是不求包装,以内容厚重取胜的经典名著;有的是难登大雅之堂却非常实用的生活百科;有的是阳春白雪却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每个男人,都可以在图书馆的陈列架上找到自己的属类。 而俞敏洪这样的男人,定是藏于库本馆中的那一类。 库本馆中的藏品,可能是出身名贵,可能是年代久远,可能是限量发行,可能是由名家签名所赠。 如果以上都不是,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其历经风霜。 俞敏洪的入馆原因,就属于后者。 确实,俞敏洪就像是一本历经风霜的手抄本。 初时,本没有传世的目标,也并无特殊之处,只是在一场场浩劫中,依靠九分坚忍和一分幸运坚持了下来。 在坚持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了目标,而价值也不经意间随着岁月的流逝增加。 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过去,这最初的手抄本却一不小心成为了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身价倍增。 当2006年新东方在纽交所成功上市时,手抄本的传奇故事达到了顶峰。 最令人激动的,并不是新东方是中国第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也不是俞敏洪顿时拥有了上亿美元的身家,而在于那敲响的股市钟声见证了一个从草根到精英的完美奋斗历程。 作为一部电视剧,也作为一本书,《奋斗》很“火”。 但在80后和60、70后眼里,是不同的“火”。 在80后这里,“火”是“火暴”,屡创新高的收视和销量榜上的赫赫战绩足以说明艳丽的青春有多吸引人。 但在60、70后那里,“火”却是“窝火”,“奋斗”是真正需要“奋发”、“战斗”的,比起《奋斗》中的光鲜亮丽,他们所经历的那些灰头土脸才更能道出什么是“奋斗”的过程、“奋斗”的精神。 可是,他们的故事却缺少人来讲述,被80后这些在他们眼中“乳臭未干”的“小毛孩”用这样一种他们看来“轻浮”的方式抢占了“奋斗”这个本应更有力量的关键词。 或许,俞敏洪这本手抄本可以填补这个空缺。 他的“奋斗”,满足灰头土脸的时代特征,却并不沉重;他的“奋斗”,满足幽默诙谐的时尚口味,却并不轻佻。 “寓教于乐”,是新东方引以为傲的教学方式,也似乎是俞敏洪传奇最合适的讲述方式。 当用一本那个年代最常见的手抄本讲述一个年代的人最具代表性的“奋斗”故事时,一本书的内容就高于了它的形式,而这正是大家孜孜不倦追求的东西。 俞敏洪是一个最普通的人,却创造出了最不普通的事业,一手缔造了中国外语培训的航母——新东方,亲自演绎了一段传奇。 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乐于把经验与众人分享。 在《赢在中国》中,他有很多经典点评,最动人的莫过于“大树小草说”:“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 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让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 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 你也许两年三年长不大,但是十年八年二十年你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在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一片阴凉,你能帮助别人。 即使人们离开你以后,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 活着死了都有用。 ”讲这段话的俞敏洪,没有澎湃激昂,却自有一份激动人心的力量。 就像他的新东方,在最真实、最踏实的学习中,却给所有人一个梦、一个理想:人人都能成功,只要你想成为大树,并为之脚踏实地地一点点奋斗。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6648.html
丹麦首相在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遇袭 疑犯已被捕
图集 考场外迎接考生花样多 2024年高考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