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拼多多的低价 账面压力 美团最新财报 遇到阿里的

在本地生活赛道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当下,参战的美团找到了最趁手的兵器:低价驱动增长;出海“再造一个美团”。

6月6日,美团(3690.HK)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该季度,美团实现营收733亿元,同比增长25%;经调整溢利净额74.88亿元,同比增长36.4%。营收与利润双增,美团基本盘依旧稳健。

图源:美团财报

财报中最亮眼的数据为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的收入以及即时配送交易笔数,前者同比增长27.4%,后者同比增长28.1%。此外,新业务分部亏损由去年同期的50亿元收窄至28亿元,经营亏损率改善至14.8%。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地商业的增长是依托于低价撬动单量,低价或许能换来一段时间内的订单量增长,但也会蚕食该业务的利润率。

财报显示,核心本地商业分部的经营溢利由2023年第一季度的94亿元增长至2024年同期的97亿元,经营利润率由22.0%同比减少4.2个百分点至17.8%。经营利润率下降主要是由于餐饮外卖及美团闪购的平均客单价下降、交易用户激励以及推广增加。

盈利增长但利润率出现下滑,可见,在美团打出价格力之际,虽博得了声量,但也造成短期账面承压。

由此可见,低价虽然是突围利器,但也是双刃剑,美团尚未找到单量增长和利润率的平衡点。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在国内基本盘尚未完全稳健之际,美团又转身进军海外,以寻找更多业务“广度”。

01 以低价撬动单量,经营利润率承压

美团本季度增长“功臣”仍是基本盘——核心本地商业分部。财报显示,该业务收入为546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27.4%。

不变的是基本盘“扛大旗”,变的是美团在基本盘里讲了一个新故事——低价。

首先,美团在财报中表示:配送服务及佣金的收入增长主要是由于交易笔数的增加导致交易金额的大幅增加,部分被餐饮外卖及美团闪购业务平均客单价下降所抵消。

这表明,虽然整体收入增长但细化到客单价来看,是呈下降态势的。其次,在财报中美团还着重突出“拼好饭”和“神枪手”两大业务。

图源:美团财报

无论阐述财报数据,还是对外传递业务成绩,美团都在释放夯实价格力的信号。不过从经营利润率的下滑来看,低价这条路,美团还能健康地走多久,仍是个未知数。

从拼好饭业务来看,2020年美团开始试点拼好饭业务,最初定位为面向下沉市场的低价外卖产品,如今已进入包括一二线城市在内的全国大多数市场,是美团尝试“低价外卖”的重要举措。

拼好饭的逻辑为:平台和商家协商价格后,以“套餐+拼单+统一配送”的方式,撮合商家、用户、骑手,以用户集中下单、商家集中出餐、骑手集中送餐的流程,满足消费者对低价的需求,并降低商家和骑手的运营成本。

此外,商家在拼好饭获得曝光的途径,就是上线更低价格的产品,以获得平台流量扶持。美团还限制了最高价和餐食的最低规格,进一步保障平台低价话语权。

此举可以看做成,美团逐步在站内建立起一个“拼多多”。

据交银国际估算,2023年,拼好饭的日均单量尚在300万左右,占美团外卖整体日单量的6%;援引外部消息,今年一季度,拼好饭日均单量已迅速增长至500万,接近2023年四季度美团餐饮外卖日均订单量5700万单的10%。

除了拼好饭外,美团还在“到家”场景中孵化了“神枪手”,以直播间、独立入口处抢兑换券的形式,将低价渗透到美团各个下单场景。据「零售商业财经」观察,以gelato品牌野人牧坊为例,其神枪手兑换券最高可优惠26元。

拼好饭、神枪手是服务于“到家”场景的低价,也是美团加强用户粘性提升复购率的“钩子”。但以低价撬单量,美团绝不只做了这一件事,在更激烈的战场“到店”场景上,美团已经打出一套组合拳。

图源:美团APP

先从整体视角来看,到店团购业务上,美团构建了“特价团”、“限时秒杀”(美团/大众点评)、“爆团团”(直播间)、“美团圈圈”(小程序)等多元化优惠策略,以满足不同场景、不同用户群体的低价需求。

至此,美团在站内各个场景均推出了低价策略,这一低价打法的结果也已通过这份远超预期的成绩单得到证明。不过,低价打法虽能建立起整体的价格优势,但过于分散且“到家”和“到店”相对独立,难以释放协同价值。

美团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今年以来不断向更融合的生态走去。

一方面,美团将此前只覆盖“到家”的“神会员”体系延伸至“到店”,建立起整体的会员体系,促进两大场景融合。使消费者实现交叉消费,从一个业务板块转化到另一个业务板块。

另一方面,美团在内部不断调整组织架构,最终将“到家”和“到店”组织融合。在内部就形成一股力量,来加强自身优势。

美团CEO王兴在电话中就今年以来的架构调整表示,未来,组织重组将不仅是寻找更广泛的市场,也不仅是针对某个特定业务,而是从整体角度来审视公司,思考各业务板块之间如何实现更好的协同效应。

以低价为内核,不断融合场景,美团正在扩大基本盘的竞争优势。这是未来美团难以撼动的护城河,也是发力第二条增长曲线的唯一前提。

02 再造一个美团

除了在基本盘侧找新故事外,美团还在市场侧讲了新故事,试图在海外复制出一个美团,以多元化市场布局的方式,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

美团出海的故事,最早发生在2023年5月。彼时,美团在中国香港推出全新外卖平台KeeTa,将香港作为出海业务的起跳板,逐步延伸至沙特。财报会上,王兴还透露道,美团已经在研究欧洲和东南亚市场。

据Measurable AI统计,自2023年5月登陆香港以来,美团香港外卖品牌KeeTa单量市占率持续提升,到今年3月餐饮外卖市场份额,已经达到44%,当地另外两家外卖平台Foodpanda、Deliveroo的市占率分别为35%、21%。

美团短时间迅速打败香港本土外卖一跃成为榜首的原因,似乎又离不开价格战。

目前香港外卖主打高端市场,客单价为180港元,是北京的三倍多。面对更广泛的下沉人群,外卖渗透率低,市场依旧空白,而美团正是瞄准了这里。

为了降低用户门槛,扩大用户规模,美团主要采取了两个策略:一是推出平价外卖“一人食堂”;二是给新用户“十亿激赏”补贴,300港元下单运费减免等,用低价激活场域,培育用户的“外卖习惯”和“低价心智”。

在香港取得成功后,王兴也坦言:经过一年的测试,香港外卖业务的进展为集团的海外扩张增加了很大信心。美团也正式启动出海战略,将出海第一站定在了沙特。

前不久,美团在 LinkedIn 和中东招聘平台 Bayt.com 上发布招聘信息,岗位涉及BD、市场营销、骑手增长、用户运营、及第三方合作伙伴管理等。

目前美团在沙特的动作尚未有明确落地信号,但其要在沙特大干一场的态势已经遮盖不住了。

实际上,出海是美团在市场上“广度”的探索,但从整体来看,能拉长国内和海外共同“长度”的核心,还要属美团的最高战略“科技+零售”。

在最新财报中,本季度美团研发投入依旧保持在50亿元,同比保持稳定。

图源:美团财报

进入互联网下半场,王兴认为“要从用户需求驱动,转向用户需求和核心技术双轮驱动。”

自2021年,美团宣布“零售+科技”战略后,美团无人机、自主搭建的超脑系统等为美团发展提供新的增量。而如今,美团AI外卖助手“米鲁”也悄然上线。

美团在科技领域的探索步步深入,AI小助手米鲁也在提高用户点餐效率、优化用户体验的同时为商家带去流量,提高商家经营效率。

出海和科技的两步走,让美团在夯实基本盘的同时,又有了不一样的增长故事。

03 结语

近些年一直在内容、效率、质量方面下功夫的美团,又将目光放在了“低价”处。

现在的市场“回归用户”仿佛成了各大企业的主旋律。在这一季度中,拼好饭、特价团购、神抢手等业务的突围,也是美团基于低价对用户的回归。

极致性价比是市场大势所趋,“科技+零售”是时代未来方向,出海是向上攀爬的必经之路。美团这一步棋,不仅“走”稳了投资者的心,也“走”强了美团的实力与地位。


京东、美团、拼多多,最让阿里头疼的是谁?

最让阿里头疼的应该就是拼多多了,现在的拼多多,为了客流量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正因为这样,拼多多正在迅速的崛起,所以对于阿里来说,现在拼多多足够让它们头疼的。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各种各样的网购平台也开始层出不穷,对于网购行业的老大阿里来说,出现了很多的竞争对手,比如说拼多多,还有京东,美团等等,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销售商品,所以对于它们这些网购平台来说,流量是最重要的,只有客流量大了,生意才会好,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流量,怎样获取客流量成为了交易平台的重中之重。

对于流量获取能力最好的可以说是拼多多了,一开始的时候,它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客户低价购买商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有效的利用微信的流量,来为它们获取更多客流量,让它们迅速的崛起。相比起来,京东在这方面做的没有拼多多好,他们没有有效的利用到微信。

对于阿里来说,虽然拼多多,美团还有京东就算他们加起来,也不及阿里的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却实实在在的都是阿里的竞争对手,他们在使用着各种手段来和阿里争夺客流量,对于阿里来说,最让它头疼的应该属于是拼多多了,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拼多多的未来还是很可观的,它们非常的善于利用流量,增长的速度也是非常的快。

美团,饿了么,还能做几年?

过激的速度崇拜,上市后的利润压力,已经让美团和饿了么的外卖业务,几乎走到了临界点。 最简单来说,骑手是整个环节中最辛苦的背锅侠。 送餐超时,可能由于多种因素导致。 平台单一性对骑手罚款,把所有压力都推给毫无反抗机会的骑手。 骑手们不仅送餐中全程小跑,没时间休息,还要时时刻刻准备好承担全部责任,不管这责任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原因。 商家们也没有好日子过。 从最初抽成5%,到现在最高抽成25%,再加上时不时分摊满减、红包、配送费,本来利润就不高的商家,生意更加难做。 前几年还有专门做外卖的餐饮创业者,现在已经基本消失无踪。 那些做的好的餐饮店,都非常重视堂食,外卖只是一种宣传手段。 忙碌里平添了许多辛苦,对实际收入的增加,却是可有可无。 用户更离不开以前的好日子。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享受过大额补贴和红包的用户们,一天天面对越来越少的满减折扣,不断缩水的外卖分量,涨价的餐盒费、送餐费,心里当然不好受。 大部分人会提前订餐,其实晚到一些,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谁的日子都不好过,工作上生活上各种不开心夹在一起,需要排解。 一份迟到的外卖,也许就很不幸的成为了情绪的发泄口。 以打车市场举例。 达成垄断的滴滴,为了盈利,对用户提价,对司机提高抽成,市场马上涌入了新的竞争对手,再次把滴滴打回亏损。 美团、饿了么也是一样。 达成垄断后,为了盈利,对用户减少补贴,对商家提高抽成,对骑手加倍压榨。 市场上很有可能会陆续冒出新的竞争对手,把他们打回亏损。 从长远来看,一个零和效应的商业模式,永远无法取得平衡。 要么改良商业模式,提供更高的价值。 要么收缩规模,保持可盈利的范围。 不然,外卖这项业务,只会逐渐边缘化,慢慢沦为巨头们的一项辅助功能,聊胜于无。 不过最后要补充一句,这两家一时半会,或者说在8-10年的一个经济周期以内,都不会倒。 美团已达6000亿港币市值,综合业务遍布食住行几大刚需行业,外卖出岔子,顶多这块业务萎缩了,不影响其他版块。 饿了么背靠阿里,资源不断,仅从“给美团添堵”的角度,阿里也不会让他倒下。 美团饿了么离寿终或许很快或许还需要一个过程。 大胆预测一下5年,快点3年吧,美团饿了么肯定完蛋。 这不是咒他们,原因如下: 先进的技术创造了新模式新体验,资本恰恰通过新模式对市场进行了垄断,进而最大化剥削商家 骑手 消费者等各方切身利益。 违背了大众利益 违背了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 违背了互联网技术以及未来互联网经济模式发展的核心理念。 也就是共创共享共赢以及去中心化才是未来。 那么美团饿了么知道自己的罪孽深重吗?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他们现在赚的正嗨,背后的资本是绝对不允许他们放弃现有即得利益。 取而代之的只有是当下承受剥削最严重的群体,餐饮行业草根创业实体。 全国全行业揭竿而起的时机就在眼前,一旦出现成功模式,那便是星星之火即可燎原。 未来餐饮平台将不是第三方而真正是和餐饮实体合二为一的平台,新平台的核心价值将不是平台本身赚多少钱而是帮助实体赚多少钱,孵化出多少有生命力的新的品牌,新平台的价值更体现在不但使实体兴旺,更使人人受益,大家可以自愿加入成为平台合伙人,分享自己最喜欢餐厅以及餐品,甚至可以零成本经营一家自己的线上餐厅,从而使人人可创业餐饮,大众分享餐饮行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利益。 未来可期! 刚从美团出来不久,从业3年,从开始的补贴商家,烧钱开发市场,到现在的商家抽点高,骑手工资问题,商家出餐慢骑手杀人问题等等,骑手和商家一推怨言,两大巨头开始唯我独尊的样子,配送费八九元顾客喜欢就叫,不叫你就饿,商家为了赚钱,多个平台多个销量没办法总要生活,骑手更没办法,为了生活还是要去做,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社会 对外卖平台舆论在大,对他们一点影响没有都没有,所以今年我就想做一个跟美团一样平台出来,就算推不倒他们,摇一下他们也好我还记得李彦宏说:团购这个商业模式已经过时,5年以后会一家都不剩。 这是李彦宏在2015年说过的话,如今过了5年,美团的市值硬生生将网络给挤出了BAT的铁三角中,现在你可以看到美团的市值,高达6052亿港元。 美团,在千团大战中脱颖而出,可见它优势的地方。 但是,李彦宏的说法,现在来看也没有错,我们知道的是,网络糯米等等团购网站早已经消失了,甚下的团购网站,也不过是美团等寥寥无几,可是你得知道的是,现在的美团重点并非是团购,而是美团外卖呢。 这里阿里巴巴很聪明,但是耗费却不小,在阿里联合蚂蚁金服,花费了95亿美元,收购饿了么之后,口碑、哈啰、高德、嘀嘀、盒马等阿里系品牌,在外卖、点评、共享单车、打车、生鲜等领域和美团进行对比。 然而,相对于美团来说,饿了么的威胁不可谓不大,艾媒咨询在2018年,一二线城市订单份额分布中,饿了么份额已经达到47.4%,可见饿了么的优势越来越强了。 背靠阿里系,饿了么有了提升,这种提升确实会让美团受到了掣肘。 但是,你得知道在面对外卖行业发展越来越快之际,美团,饿了么确实会受到一些新的挑战,这种挑战我认为是新的形式需求,以及外卖骑手的压力,如果骑手的工资提升,外卖价格提升,商家还会继续卖?消费者还会继续买? 这是,美团和饿了么需要考虑的,市场,骑车,企业,以及消费者之间平衡关系。 美团、饿了么,还能做几年?美团、饿了么‘赛道’已经形成,生存不是问题。 美团市值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不断攀升,说明投资者非常认可美团生意模式。 加上美团开始切入 旅游 酒店共享单车等行业,美团生意蒸蒸日上。 饿了么被阿里收购之后,阿里加大了对饿了么投入,一时间饿了么市场份额大涨,美团“压力山大”!恰逢此时,拼多多“半路杀出”,阿里不得不全力“对付”拼多多,遂解了美团之围:随后,美团日活数据节节提升,饿了么则不断下降。 截止19年12.31日,美团日活6900万,饿了么1100万。 其实对于美团而言,整个生意的起点就是外卖。 外卖是其“引流”利器,美团整体‘流量’(获客)都是靠美团外卖带来的。 旅游 、酒店、摩拜单车这些项目都是靠美团外卖流量支撑的。 至于阿里为什么收购饿了么,也是因为瞧上外卖行业‘引流’的强大能力。 要知道电商引流成本那是相当高,天猫(淘宝)是536元/人( 京东757元,拼多多143元 )。 注:2019年数据 回到上面问题“美团、饿了么,还能做几年”,美团日活接近7000万,我想按照10%的转化率,美团其他的生意项目岂不是活得很滋润?至于饿了么,背靠阿里这棵“大树”,我想生存应该不是问题吧? 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目前美团扩张速度较快,除外卖之外各项目都需要烧钱,加之投资者对于美团预期越来越高,美团对于利润的要求也逐日提升。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美团外卖对于商家和外卖员的抽成越来越高,加之目前肺炎疫情的影响,这些对美团未来都有较大影响。 至于饿了么,如果阿里不调整策略加大对他的投入,饿了么随着市场份额的降低对于阿里的贡献越来越低,他在阿里系的地位也将越来越低,未来也有很大不确定性。 一个企业是有寿命,但是不至于到倒闭,不存在它的生命周期是多长,只要公司现金流不断,就能生存下去,美团解决了客户的营销问题,导入了引流,促进销量,这个是客户真正刚需,客户痛点,随着 科技 发展,经济快速上涨趋势,大部分人生活压力过大,碎片化时间很少,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就是随时随地购买产品,不再像传统方式去实体店体验再购买,现在商品的信息商家都描述很详细,图文介绍通俗易懂,所以一个物联网时代很难被击垮 做多少年不知道,反正外卖这块应该做不了多久,商家提成越来越高,骑手单价越来越少。 你们看西瓜视频的广告,为什么美团总是在招人,人手不够吗,当然不是,为的就是压低单价。 比如说,一个订单之前是5块,后面降到了4块,老油条肯定不会接,但是,新手不知道啊,屁颠屁颠的就接了,不管单价多低,不管地方多难送,总会有人接,导致单价一低再低,严重破坏市场。 美团巴不得人越多越好,他们不会管你能不能接的到单,反正有人接单就可以了,真正的吸血鬼。 配送员 3-5年后,可能就会有一大批骑手下岗。 1、竞争会很激烈(可以是和人竞争也可能是机器) 2、配送费会越来越低(给到配送员的)公司发展的角度 我们看到美团外卖和饿了吗 类比的是订餐跑腿业务的聚合平台。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可以看到,行业其实已经发展到另外一层高度。 对今后的发展是有很优势的。 用户习惯养成 。 由于长时间的补贴,很多人已经养成了订外卖比到店吃更划算的思维,讲道理外卖包含菜品和配送,理论上价格要更高。 市场前景广阔 。 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从2015年行业交易规模进入高速增长,至今连续5年以来,依然维持全行业规模稳定扩大。 易观9月发布的《互联网餐饮外卖行业数字化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个是根据易观统计国内外卖市场交易份额,美团是53%,而饿了么 饿了么星选是43.9%。 第二个是外卖APP月活跃量,饿了么月活跃人数5584.4万,而美团是3560.5万。 第三个是外卖用户年龄分布,24岁以下的饿了么占65.27%,美团是52.59%。 此外,本季度美团点评8月末公布了2019年第2季度财报, 首度实现盈利 ,包括餐饮外卖业务也首次实现了盈利。 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根据财报显示, 本次美团餐饮外卖的盈利主要得益于客单价的提升、补贴的减少、配送成本的降低,毛利率的提高等开源节流的方式。 互联网的抢地盘就是这样,从千团大战到滴滴快的等火拼,大家都是一股脑的烧钱抢占市场占有率,把对方熬死,然后自身就可以开始垄断经营。 你的问题,换个问法就是:美团,饿了么离倒闭还能坚持多久?这是一种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行为。 不可否认,这两大外卖平台的确有自己的问题,绝不是完全按照创始人当初的初衷和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满足了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和 社会 的需求之余肯定也伤害了很多人的利益和自尊以及生存空间。 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引起各种各样的抨击和猜测? 我想,其根本原因有两方面,第一,制度规则环节不够完美第二,各个环节的背后都是人在操控和执行。 但我们知道,人类 社会 上就没有完美的事物,再加上人性,当然更不会出现完美的结果。 你所关心的问题很多人都在关心,你想问的问题很多人也都想问,你所有的顾虑,或许人家的科研团队早就有预料并且在付诸行动人力财力去研究。 一个事物从出现,发展,再到更替都是定局,铁定要发生的,你急个啥?或许会如你所愿的被淘汰,但淘汰的仅仅只是一种陈旧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化,比如,我们熟悉的手机,历经这么多年,从仅仅只能通讯,到能与电脑媲美,再到现如今超越电脑实现多元化的功能体验,手机本身并没有被淘汰,淘汰的只是落后的机件和活跃方式。 所以外卖这种方式一定会在有朝一日枯萎,因为它不再能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但到底什么时候呢?打个比方,你什么时候足不出户能满足你所有的需求,或者说你用自己的先进网络能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那它铁定就该淘汰了,但那并不能说明你是先进的,仅仅只是人类的平均水平而已。 回到问题本身,你一定是被外卖这种形式伤害过的人之一,对此痛恨至极。 但你又不想就这么卸载了它,弃之不用。 因为你一旦卸载了它,你的生活可能就会少了很多乐趣和可能性,你买任何一件东西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还不一定会有满意的结果,因为当你对这个 社会 的认知很小的时候,你的选择就会越来越来越少,然后。 。 。 。 。 。 越来越不能满足你心里的需求,你就会越来越拧巴。 否定一个事物很容易,那是你人性当中挑剔的表现,正常不过,无可厚非。 但是,假如是你,你会做得更好吗? 你会把它们出现的所有大大小小问题防患于未然吗?你当然不能,因为没有人可以,所以它不会因为你的不看好而落寞,只是你的不看好也有片面的可能性。 垄断的问题一定会被 社会 自然的消化掉,因为人有模仿的属性,也有出新的野心,逃离被垄断是每个人心里的底线,说小点,是为了利益,说大点,是人类脑力智力行动力的进步。 美团,饿了么两大平台,有错,但错不至死,有缺陷,但不至崩溃,之少从目前来说,大趋势是对的,方便了很多人,也富裕了很多人,尽管发展的车轱轮上沾满了口水和斑斑血迹。 至少它们有实力也更有机会把这件事情做的越来越好。 永爱支付宝饿了么!美团高佣金是吃人!

从阿里巴巴财报看到的裂痕

2020年11月之前的马云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

2020年11月之后,马老师的心情应该是这样的:

但对于阿里巴巴这样一家世界级企业来讲,情绪是个人的,公司最终还是要业绩说话,多赚点,马老师心情也会好起来。

运营利润为人民币896.78亿元(约合136.88亿美元),同比下滑2%,主要由于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中国反垄断法征收人民币182.28亿元(约合27.82亿美元)罚款,以及股权奖励支出增加人民币160.54亿元。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截至2021年3月的财年,阿里巴巴集团在全球实现了年10亿活跃消费者的 历史 性里程碑。我们的整体业务在 健康 的基础上实现了强劲增长。在本财年,阿里生态圈的商品交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2万亿美元。这些成就建立在我们向消费者和商家提供的明确的价值主张之上”。从表面看,管理层是满意的。

在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别样的信息,看到了这头巨兽的艰难。

1、新增流量已渐渐枯竭

2020年3月,阿里巴巴中国零售市场年度活跃用户达到7.26亿。

2021年3月,这个数字是8.11亿,看起来是增加了8500万。

在考虑到2020年淘宝特价版新增的1.5亿用户,其实传统的淘宝天猫部分,用户数是在下滑的。

同时,2021财年全年的营销费用是815.19亿,收入的11.3%用在营销上,维持流量的成本是巨大的,在天猫开店的卖家们,明白为啥平台流量这麽贵了吧,老板也是花很贵的价格买来的。

在面对拼多多、抖音、快手这样的自拥海量流量的跨界打劫对手时,吃力是一定的,人家流量成本低啊。

2、平台卖家压力太大,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成了笑话

2021财年营收为人民币7172.89亿元,全年GMV8.119万亿,

这是个很高的数字,最近周围的很多做电商的朋友在“出淘”,把卖货的主战场转移到拼多多、抖音、小红书。

3、本地生活服务的竞争已经拉开距离

2021年阿里巴巴的本地生活业务收入是315亿,美团同期1148亿,占比27.4%。

尤其在社区团购的赛道,美团优选已经拔得头筹,已经达到峰值3000万单/天,2021年GMV目标2000亿,而阿里巴巴刚刚整合资源开始布局,虽然决心已下,势在必得,但又是一场恶仗要打。

4、菜鸟物流业绩翻倍,四通一达业绩维艰

2021财年,菜鸟物流营收372亿,去年同期222亿,业绩亮眼。而和阿里巴巴深度捆绑的四通一达,只赚了个寂寞:中通利润43亿、下滑23.7%。申通利润1.18亿、下滑93.6%。韵达利润14亿,下滑46.9%、圆通利润17.67亿,同比上升5.94%。百世汇通亏损20.25亿,下滑900%。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生态圈,盈利依然强劲。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当年不赚钱的淘宝是没有对手的,卖家创富神话不断涌现。现在的阿里巴巴赚得盆满钵满,对手却越来越强大,曾经一起成长的卖家们也在另寻乐土。

用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是信仰还是口号?

凡事都有裂缝,那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也许阿里巴巴正在迎来一场大的变革。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崔立标

数字经济研究专家,数字产业学院(杭州)院长,1998年开始进入互联网行业,拥有15年互联网、电商从业经历。

著作:《电子商务运营实务》、《网络零售经营实务》、《数字化转型指南-新商业的思维、方法和工具》等著作。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6649.html
文化中国行 七份检察建议 助力这里申遗成功
武契奇反驳 塞尔维亚正成为中国附庸 中国尊重我们 塞是自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