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国产大模型大战高考数学 意外炸出个大bug

金磊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继国产大模型挑战高考作文之后,是时候再战一下 高考数学 了。

数学 高考Ⅰ卷 的题目,目前已经陆陆续续在网上有所公布(图片格式)。

那么现在,是时候考验国产大模型们的数学能力了。

有请“选手们”登场——

通义千问 文心一言 豆包 智谱清言 百小应 讯飞星火 商量 腾讯元宝 天工 海螺AI 万知

国产大模型 vs 高考数学选择题

根据数学题目类型的不同,我们先来小试牛刀一下 选择题

测评的方式是将题目(图片格式)“喂”给国产大模型们,要求它们给出相应题目的答案: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同看下国产大模型们的表现。

通义千问

豆包

智谱清言

百小应

讯飞星火

商量

腾讯元宝

海螺AI

万知

不难看出,很多国产大模型还未做数学题, 先败在了AI识图这个步骤 ,无法生成答案。

(PS:有几位选手测试时因为无法识别,未能完成答题,因此没有放出结果。)

那么我们最后来看下“踢馆选手”——。

国产大模型 vs 数学大题

鉴于一些国产大模型AI识图有点困难,我们这次直接先把这次高考的大题题目文字给copy出来,再让它们作答: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国产大模型们的表现。

通义千问

文心一言

豆包

智谱清言

百小应

讯飞星火

商量

腾讯元宝

天工

海螺AI

万知

最后,还是有请“踢馆选手”——。

那么,你觉得国产大模型们,识图+解数学题,哪家比较好一点呢?

最后,关于AI智能助手,这里也有一份最新用户数据分析报告供你参考:

https://mp.weixin.qq.com/s/sYxbvown5qLBnEs7zIR6Bg

量子位年度AI主题策划 正在征集中!

欢迎投稿专题 一千零一个AI应 365行AI落地方案

或与我们分享你在 寻找的AI产品 ,或发现的 AI新动向

点这里关注我,记得标星哦~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科技前沿进展日日相见 ~


出卷人是如何把高考中一道数学/物理压轴题设计出来的?

出卷人是如何把高考中一道数学/物理压轴题设计出来的?

比如但不限于:如何把书本上的一条条知识点一点点演变成一道大题?考生不熟悉、没见过的新题目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acel rovsion的回答(102票)】:谢谢邀请。。其实压轴题并不神秘,但是考虑到各省的出题方式其实差别还是蛮大的,我列举一下吧,其实上面已经答了一些了。一,通过一个既有的模型,数学结论,物理实验,物理现象,通过列举简化,或者给出相关资讯,来达到可以用教材知识思考的程度,有时候干脆直接出成理想实验题目或者资料类题目,这类题目往往突出的是细节,因为元素众多。二,大跨度改编。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明说了就将必修教材上某些常见的套路题进行大跨度改编,主要的方法分这么几种,1,隐藏条件,明明在教材上是条件明了的题目,将条件的给出门槛加高,使得一个问题被改变成数个小问题组成。2,在证明题方面将一些常见(练习题中会碰到)但是必修教材上没有的“结论性知识”做成条件。3,干脆将一些必要条件给删掉,变成“讨论题”,让学生分析细节,并对条件进行分类来答题。4,复杂化图形或者构件,这个在解析几何中比较多,主要考察数形结合。5,发散性题目。此类题目的方式,大概是把一个本来都被参考书玩烂了的东西,通过一种“新问题”的方式展现出现,甚至可能设多余条件恶意引导。三,组合嫁接。这个很简单,就是将几个单独的问题在一起,通过逆向推理的方法糅合成一个题目。而需要的就是学生要能够还原这个问题的本质,然后分开解决。这个在物理题目中特别常见,尤其是很多所谓的物理压轴题:不是把不同的运动过程组合在一起,就是把不同的状态以及条件融合在一起。比如那类又有多重的运动过程,又有电磁状态转换,又有条件变化的“大题”》四,方法或者思维组合,高中教育虽然老师通常会教你数学方法,比如什么是数形结合,什么是整体归一,等等,但是这些东西并不会系统的教给你,甚至有些极端一点的老师会让你去扫大量的题目来自己领悟。所以将集中思维方法结合在一起,也是很可以提高“区分度”的方法。举个例子,比如“简单的数列题就是要么等比要么等差,难一点会需要你将数列“解构”一下,然后再发现是等比还是等差。那么如果我们要恶心一点了,造这样一个数列,首先需要解构三次才能“还原”,而且还原过程中涉及到“解构项”本身数列的求和,其次他不是逐项等差或是等比,而是任意三项组成等比,端头和中间组成等差,而设计另一组同样恶心的数列,然后和原数列交叉对应。最后莫名其妙地给一个诱导公式,和第三组数列相关,最后第二组和第三组数列涉及在K+1项上的数学归纳”OK,这样一个恶心人的数列压轴题就出来了,题中涉及到突出转化,整体归一,分类讨论,归纳分析四种数学方法。然后学生看到就头大了。五,涉及特殊化的讨论。这个在数列题目甚至解析几何题目中都很常出现,就是一个非常复杂化的重合表示式或者图形,过程是分段或者分类的,你需要自己设计一些特殊化的情况才能对其解构分析,最典型的就是取特殊值和特殊点。当这个特殊化情形和方式越复杂,就能成为一道压轴题。六,数学化的能力和表述形式复杂化。这个原先只是出现在应用题,但是现在高考,尤其是录取率比较低的省份诸如江苏,山东,四川,两湖,两河之类的省份来说,应用题实在太拉不出差距了。所以就把这一套东西用在解析几何上或者数列上。这个还思路还比较新,一般的情况就是给你一个影象或者数列,然后“口头叙述一整段变化过程,口语化程度非常高“,考察你是否能够归纳成数学问题。七,这就是上面某位仁兄提到的,通过程式化的东西来倒推。比如利用简单的程式模型,造一个数列出来让你解,或者造一个莫名其妙的影象出来让你解。这个大部分情况下,是增加”技巧性“难度,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数列中比较多,解题思路简单,但是工程量大,而且途径单一,不容易想到。最后提一些其他的,大部分省的题库不是用来抽题的,而是将市面上的参考书等等东西涉及到的题目全部装在题库里面,用于参照,以免出现”重复题“或者”类似题“。其次,并非出题目的都是”大学老师“,大部分都是教育专业相关人士或者某些不在职的中学教师组成的”高考命题专家组“,一般来说,会有短一个月,长到两个月左右的”出题时间“,这段时间都有相对严格的保密措施(极端点可能包括限制出行),而且使用”分散出题“,所以除了专家组领导以外,大部分老师是不知道”最终版本“的卷子是什么样子的。最后,高考题目往往不止一套,标配是三套-五套。有些省,曾经会对于一套卷子的”难度分析“会通过组织一些”学生“(来源比较复杂,但是绝对保密筛选,而且水平必须参差不齐,互相有水平区分),来做一些”卷子“(不会是原版的高考卷子,而是将高考某一两道题目加以改编,夹杂在大部分题库题目里面,这样组成卷子)。从而来统计得分率和失误率。但是这一项措施大部分是在”省份自主命题“或者”课改“的时候,某些地区会做的手法,但是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不会出现的。【曾昭颢的回答(1票)】:以江苏物理举栗江苏物理一般都是拿真实存在的元件或者模型,进行简化一下,简化到高中生能做的水平, 因为随便一个元件里面都包含了很多东西,而且考生都绝壁没见过。【张秉宇的回答(2票)】:我大一的时候有位老师曾参加过高考命题。有一次他给我们简单提过一点,不是很多,希望对题主有帮助。(时间略久,以下不是他的原话,是我的演绎)他是基本遵从这样的方式,从简单的结论出发,倒著给出题目。考虑一些满足题目基本方向的工作,构造一系列结论的充分条件。比如我熟知关于等比级数的一些不等式,自然就设计数列和不等式了,然后我可以找一些和等比数列相关的递推,然后配合一些不等式基本性质,这样就能简单的做出一个题目了。下面是我自己的想法刚刚说到找充分条件,因为出题的有不少是大学老师,所以自然在自己的领域内有一些不为中学生/老师所知的东西,所以会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不少问题是自然而直接的,只是缺乏对问题充分的了解,从而造成了难度差异。比如有个例子是一些递推数列的题目,用蛛网迭代等一些技巧,是完全程式化的,但对中学生来说,就缺乏相应的了解,在12年全国大纲卷等一些试卷中被用来压轴。——————分割线——————说两句答非所问的话,我们老师当时还跟我们讲,他们命题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可能买了市面上所有的模拟题,然后坚决不出上面的题。

出卷人是如何把高考中一道数学/物理压轴题设计出来的?拜托各位了 3Q

用一句话概括,是你学过的知识点的总和,比如说不等式,数列等,要求你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善于灵活运用,所以多做一些高考真题非常非常有用!可以在课余自己整理,研究,记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会发现其中的奥妙的!望采纳谢谢你~

如何突破数学高考压轴题

建议收集近五年得高考题压轴题和近三年模拟题的压轴题都做做,如果程度较好的同学可以直接分别做选择、填空、大题的最后两题,就是6题,这样可以省很多时间

如何保证高考理数压轴题全部解出来

广东高考数学压轴题基本上包括:函式与导数;数列;圆锥曲线方程;不等式等。其中,函式思想渗透到每一个方面,可以这么说,函式占高中数学大半壁江山。函式一般要求单调性,可以对函式求导;数列是特殊的函式,要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圆锥曲线方程一般涉及直线与方程,弦长,中点,对称点,可以联立方程,应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等方法去求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什么一种方法可以解决全部问题的!有什么不明白可以再提问!

高考数学压轴题有多难 如何答好数学压轴题

一般会很难,没有几个人能做出来。高考数学最后一道题一般是数列题,第一问一般是求通项,还算容易,如果数学学得好应该能做出来。后两问一般会比较难,短时间内很难做出来。其实很多人在150分钟内根本做不到最后一题,所以最好还是把心思放在前面的题上,把前面的题做好,也能拿高分,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最后一道题上。

硬币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审定通过设计者画出的硬币图案后,有造币厂先做出柸胎模具,再进行装置压印,即为硬币。

高考,物理,压轴题,难吗

这里刚高考完,高考压轴物理的话,平常情况确实难,但没必要物理考满分啊是不是,也不排除物理这一科很容易压轴也很容易的情况,还有就是地域差异,全国卷物理难度中等,如果是江苏这种省份的话就很难了,看看他们历届本科分数线都是两三百就可以看出来,我们老师说得好物理压轴题都是给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们出的,我们只要把不难的题目写对就可以了

黑洞有大质量,所以引力很大。2个黑洞到一起了。谁更黑呢?

“黑洞”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地想象成一个“大黑窟窿”,其实不然。 所谓“黑洞”,就是这样一种天体:它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就连光也不能逃脱出来。 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场将使时空弯曲。 当恒星的体积很大时,它的引力场对时空几乎没什么影响,从恒星表面上某一点发的光可以朝任何方向沿直线射出。 而恒星的半径越小,它对周围的时空弯曲作用就越大,朝某些角度发出的光就将沿弯曲空间返回恒星表面。 等恒星的半径小到一特定值(天文学上叫“史瓦西半径”)时,就连垂直表面发射的光都被捕获了。 到这时,恒星就变成了黑洞。 说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无底洞,任何物质一旦掉进去,“似乎”就再不能逃出。 实际上黑洞真正是“隐形”的,等一会儿我们会讲到。 那么,黑洞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跟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样,黑洞很可能也是由恒星演化而来的。 我们曾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白矮星和中子星形成的过程。 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氢),由中心产生的能量已经不多了。 这样,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起外壳巨大的重量。 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直到最后形成体积小、密度大的星体,重新有能力与压力平衡。 质量小一些的恒星主要演化成白矮星,质量比较大的恒星则有可能形成中子星。 而根据科学家的计算,中子星的总质量不能大于三倍太阳的质量。 如果超过了这个值,那么将再没有什么力能与自身重力相抗衡了,从而引发另一次大坍缩。 这次,根据科学家的猜想,物质将不可阻挡地向着中心点进军,直至成为一个体积趋于零、密度趋向无限大的“点”。 而当它的半径一旦收缩到一定程度(史瓦西半径),正象我们上面介绍的那样,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无法向外射出,从而切断了恒星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黑洞”诞生了。 与别的天体相比,黑洞是显得太特殊了。 例如,黑洞有“隐身术”,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连科学家都只能对它内部结构提出各种猜想。 那么,黑洞是怎么把自己隐藏起来的呢?答案就是——弯曲的空间。 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 可是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 这时候,光虽然仍然沿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传播,但走的已经不是直线,而是曲线。 形象地讲,好像光本来是要走直线的,只不过强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在地球上,由于引力场作用很小,这种弯曲是微乎其微的。 而在黑洞周围,空间的这种变形非常大。 这样,即使是被黑洞挡着的恒星发出的光,虽然有一部分会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线会通过弯曲的空间中绕过黑洞而到达地球。 所以,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观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样,这就是黑洞的隐身术。 更有趣的是,有些恒星不仅是朝着地球发出的光能直接到达地球,它朝其它方向发射的光也可能被附近的黑洞的强引力折射而能到达地球。 这样我们不仅能看见这颗恒星的“脸”,还同时看到它的侧面、甚至后背! “黑洞”无疑是本世纪最具有挑战性、也最让人激动的天文学说之一。 许多科学家正在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辛勤工作着,新的理论也不断地提出。 不过,这些当代天体物理学的最新成果不是在这里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考专门的论著。 黑洞 黑洞是引力极强的地方,没有任何东西能从该处逃逸,甚至光线也不例外。 黑洞可从大质量恒星的“死亡”中产生,当一颗大质量恒星耗尽其内部的核燃料而抵达其演化末态时,恒星就变成不稳定的并发生引力坍缩,死亡恒星的物质的重量会猛烈地沿四面八方向内挤压,当引力大到无任何其他排斥力相对抗时,就把恒星压成一个称为“奇点”的孤立点。 有关黑洞结构的细节可用爱因斯坦解释引力使空间弯曲和时钟变慢的广义相对论来计算,奇点是黑洞的中心,在它周围引力极强,通常把黑洞的表面称为视界,或叫事件地平,或者叫做“静止球状黑洞的史瓦西半径”,它是那些能够和遥远事件相通的时空事件和那些因信号被强引力场捕获而不能传出去的时空事件之间的边界。 在事件地平之下,逃逸速度大于光速。 这是人类尚未观察证实的天体现象,但它被霍金等一些理论天文学家在数学模型方面研究的相当完善。 洞中隐匿着巨大的引力场,这种引力大到任何东西,甚至连光,都难逃黑洞的手掌心。 黑洞不让任何其边界以内的任何事物被外界看见,这就是这种物体被称为“黑洞”的缘故。 我们无法通过光的反射来观察它,只能通过受其影响的周围物体来间接了解黑洞。 据猜测,黑洞是死亡恒星或爆炸气团的剩余物,是在特殊的大质量超巨星坍塌收缩时产生的。 因为黑洞是不可见的,所以有人一直置疑,黑洞是否真的存在。 如果真的存在,它们到底在哪里? 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恒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发生强力爆炸。 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球。 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 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黑洞就变得像真空吸尘器一样 为了理解黑洞的动力学和理解它们是怎样使内部的所有事物逃不出边界,我们需要讨论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创建的引力学说,适用于行星、恒星,也适用于黑洞。 爱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来的这一学说,说明空间和时间是怎样因大质量物体的存在而发生畸变。 简言之,广义相对论说物质弯曲了空间,而空间的弯曲又反过来影响穿越空间的物体的运动。 让我们看一看爱因斯坦的模型是怎样工作的。 首先,考虑时间(空间的三维是长、宽、高)是现实世界中的第四维(虽然难于在平常的三个方向之外再画出一个方向,但我们可以尽力去想象)。 其次,考虑时空是一张巨大的绷紧了的体操表演用的弹簧床的床面。 爱因斯坦的学说认为质量使时空弯曲。 我们不妨在弹簧床的床面上放一块大石头来说明这一情景:石头的重量使得绷紧了的床面稍微下沉了一些,虽然弹簧床面基本上仍旧是平整的,但其中央仍稍有下凹。 如果在弹簧床中央放置更多的石块,则将产生更大的效果,使床面下沉得更多。 事实上,石头越多,弹簧床面弯曲得越厉害。 同样的道理,宇宙中的大质量物体会使宇宙结构发生畸变。 正如10块石头比1块石头使弹簧床面弯曲得更厉害一样,质量比太阳大得多的天体比等于或小于一个太阳质量的天体使空间弯曲得厉害得多。 如果一个网球在一张绷紧了的平坦的弹簧床上滚动,它将沿直线前进。 反之,如果它经过一个下凹的地方 ,则它的路径呈弧形。 同理,天体穿行时空的平坦区域时继续沿直线前进,而那些穿越弯曲区域的天体将沿弯曲的轨迹前进。 现在再来看看黑洞对于其周围的时空区域的影响。 设想在弹簧床面上放置一块质量非常大的石头代表密度极大的黑洞。 自然,石头将大大地影响床面,不仅会使其表面弯曲下陷,还可能使床面发生断裂。 类似的情形同样可以宇宙出现,若宇宙中存在黑洞,则该处的宇宙结构将被撕裂。 这种时空结构的破裂叫做时空的奇异性或奇点。 现在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任何东西都不能从黑洞逃逸出去。 正如一个滚过弹簧床面的网球,会掉进大石头形成的深洞一样,一个经过黑洞的物体也会被其引力陷阱所捕获。 而且,若要挽救运气不佳的物体需要无穷大的能量。 我们已经说过,没有任何能进入黑洞而再逃离它的东西。 但科学家认为黑洞会缓慢地释放其能量。 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在1974年证明黑洞有一个不为零的温度,有一个比其周围环境要高一些的温度。 依照物理学原理,一切比其周围温度高的物体都要释放出热量,同样黑洞也不例外。 一个黑洞会持续几百万万亿年散发能量,黑洞释放能量称为:霍金辐射。 黑洞散尽所有能量就会消失。 处于时间与空间之间的黑洞,使时间放慢脚步,使空间变得有弹性,同时吞进所有经过它的一切。 1969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 阿提 惠勒将这种贪得无厌的空间命名为“黑洞”。 我们都知道因为黑洞不能反射光,所以看不见。 在我们的脑海中黑洞可能是遥远而又漆黑的。 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认为黑洞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中那样黑。 通过科学家的观测,黑洞周围存在辐射,而且很可能来自于黑洞,也就是说,黑洞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黑。 霍金指出黑洞的放射性物质来源是一种实粒子,这些粒子在太空中成对产生,不遵从通常的物理定律。 而且这些粒子发生碰撞后,有的就会消失在茫茫太空中。 一般说来,可能直到这些粒子消失时,我们都未曾有机会看到它们。 霍金还指出,黑洞产生的同时,实粒子就会相应成对出现。 其中一个实粒子会被吸进黑洞中,另一个则会逃逸,一束逃逸的实粒子看起来就像光子一样。 对观察者而言,看到逃逸的实粒子就感觉是看到来自黑洞中的射线一样。 所以,引用霍金的话就是“黑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黑”,它实际上还发散出大量的光子。 根据爱因斯坦的能量与质量守恒定律。 当物体失去能量时,同时也会失去质量。 黑洞同样遵从能量与质量守恒定律,当黑洞失去能量时,黑洞也就不存在了。 霍金预言,黑洞消失的一瞬间会产生剧烈的爆炸,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数百万颗氢弹的能量。 但你不要满怀期望地抬起头,以为会看到一场烟花表演。 事实上,黑洞爆炸后,释放的能量非常大,很有可能对身体是有害的。 而且,能量释放的时间也非常长,有的会超过100亿至200亿年,比我们宇宙的历史还长,而彻底散尽能量则需要数万亿年的时间.近日国际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一项最新观测结果,在宇宙中某一狭窄区域范围内,首次同时发现了多达21处却一直深度隐藏着的宇宙“类星体”黑洞群。 这一重大发现第一次从正面证实了多年来天文学领域有关宇宙中有数目众多的隐身黑洞广泛存在的推测。 充分的证据使人们相信,在浩瀚的宇宙中,的确充满着各种各样未被发 现的巨大引力源泉--类星体黑洞群体。 有关该项最新发现的详细内容,研究人员已撰文正式刊登在了2005年8月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中。 “深藏不露”的类星体 我们知道在现实中的宇宙黑洞,由于其巨大的引力作用,连光线都被紧密吸引束缚,因而无法被人们直接观测发现。 为确定黑洞天体存在的证据,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黑洞周围的物质行为具有其特定行为:在黑洞周围的宇宙空间中,气体物质具有超高的温度,并且在被黑洞强大引力场吸引剧烈加速后,这些物质在彻底消失之前均会被提升到接近光速。 而当气体物质被黑洞彻底吞噬后,整个过程都会释放出大量的X-射线。 通常正是这些逃逸出来的X-射线,显示出此处有黑洞确实存在的迹象。 这便是以往人们发现黑洞的最直接证据。 而另一方面,在一些格外活跃的超大型宇宙黑洞周围,由于其对周边物质剧烈的吸引和吞噬行为,还会在黑洞星体外围产生一层厚重的宇宙气体和尘埃云层,这便进一步增大了对黑洞体附近区域的观测难度,阻碍了天文学家对这些超大黑洞存在的发现工作。 天文学上将这些极度活跃的黑洞定义为类星体。 普通情况下,一个类星体平均一年总共吞噬的物质质量,相当于1000个中等恒星质量的总和。 一般情况下,这些类星体距离太阳系都非常遥远,当我们观测到他们时已经是亿万年以后的现在,这说明此类黑洞的活动出现在宇宙诞生初期。 科学家推定,这种黑洞正是在成长壮大中的宇宙星系前身,所以将其命名为类星体。 到目前为止,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类星体黑洞被发现,在浩瀚的宇宙深处,是否还有数量众多的其它类星体存在,仍有待人们进一步去发现,而天文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则完全依靠对宇宙内部X-射线的全面观测研究来予以证实。 “充满”了黑洞的宇宙 近日,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阿里耶-马丁内兹-圣辛格教授在介绍其首次对宇宙间隐藏黑洞的发现时说,从以往对宇宙X-射线的观察研究中,本希望能找到宇宙中大量隐藏类星体存在的证据,但结果确都不尽如人意,令人失望。 而近日根据美国宇航局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的最新观察结果,天文学家则成功穿透了遮蔽类星体黑洞的外围宇宙尘埃云层,捕捉到了其中一直暗藏不露的内部黑洞体。 由于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能够有效收集能穿透宇宙尘埃层的红外光线,使得研究人员顺利地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宇宙空间区域内,同时发现了数量多达21个早已存在却又隐藏不露的类星体黑洞群。 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斯皮策科学中心的研究小组成员马克-雷斯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同时也表示,“如果我们抛开此次发现的21个宇宙类星体黑洞,放眼宇宙中的其它任何区域,我们完全可以大胆预测,必将有数量众多隐藏着的黑洞将会被陆续发现。 这意味着,一如我们原先推测的那样,在不为人知的宇宙深处,一定有数量众多、质量超大的黑洞巨无霸,正借助着星际尘埃的隐蔽,在暗地里不断发展壮大着。 ” 黑洞 black hole 一团物质,如果其引力场强大到足以使时空完全弯曲而围绕它自身,因而任何东西,甚至连光都无法逃逸,就叫做黑洞.不太多的物质被压缩到极高密度(例如将地球压缩到一粒豌豆大小),或者,极大的一团较低密度物质(例如几百万倍于太阳的质量分布在直径与太阳系一样的球中,大致具有水的密度),都能出现这种情形. 第一位提出可能存在引力强大到光线不能逃离的黑洞的人是皇家学会特别会员约翰·米切尔,他于1783年向皇家学会陈述了这一见解.米切尔的计算依据是牛顿引力理论和光的微粒理论.前者是当时最好的引力理论.后者则把光设想为有如小型炮弹的微小粒子(现在叫做光子)流.米切尔假定,这些光粒子应该像任何其他物体一样受到引力的影响.由于奥利·罗默(Ole Romer)早在100多年前就精确测定了光速.所以米切尔得以计算一个具有太阳密度的天体必须多大,才能使逃逸速度大于光速. 如果这样的天体存在,光就不能逃离它们,所以它们应该是黑的.太阳表面的逃逸速度只有光速的0.2%,但如果设想一系列越来越大但密度与太阳相同的天体,则逃逸速度迅速增高.米切尔指出,直径为太阳直径500倍的这样一个天体(与太阳系的大小相似),其逃逸速度应该超过光速. 皮埃尔·拉普拉斯(Pierre Laplace)独立得出并于1796年发表了同样的结论.米切尔在一次特具先见之明的评论中指出,虽然这样的天体是看不见的,但如果碰巧任何其他发光天体围绕它们运行,我们也许仍有可能根据这些绕行天体的运动情况推断中央天体的存在.换言之,米切尔认为,如果黑洞存在于双星中,那将最容易被发同.但这一有在黑星的见解在19世纪被遗忘了,直到天文学家认识到黑洞可经由另一途径产生,在研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才重新提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东部战线服役的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是最先对爱因斯坦理论结论进行分析的人之一.广义相对论将引力解释为时空在物质近旁弯曲的结果.史瓦西计算了球形物体周围时空几何特性的严格数学模型,将它的计算寄给爱因斯坦,后者于1916年初把它们提交给普鲁士科学院.这些计算表明,对任何质量者存在一个临界半径,现在称为史瓦西半径,它对应时空一种极端的变形,使得如果质量被挤压到临界半径以内,空间将弯曲到围绕该物体并将它与宇宙其余部分隔断开来.它实际上成为了一个自行其是的独立的宇宙,任何东西(光也在内)都无法逃离它. 对于太阳史瓦西半径是公里对于地球,它等于0.88厘米.这并不意味太阳或地球中心有一个大小合适现在称为黑洞(这个名词是1967年才首次由约翰·惠勒用于这一含义的东西存在.在离天体中心的这一距离上,时空没有任何反常.史瓦西计算表明的是,如果太阳被挤压进半径2.9公里的球内,或者,如果地球被挤压进半径仅0.88厘米的球内,它们就将永远在一个黑洞内而与外部宇宙隔离.物质仍然可以掉进这样一个黑洞但没东西能够逃出来. 这些结论被看成纯粹数学珍藏品达数十年之久,因为没有人认为真正的、实在的物体能够坍缩到形成黑洞所要求的极端密度。 1920年代开始了解了白矮星,但即使白矮星也拥有与太阳大致相同的质量而大小却与地球差不多,其半径远远大于3公里。 人们也未能及时领悟到,如果有大量的一般密度物质,也可以造出一个本质上与米切尔和拉普拉斯所想像的相同的黑洞。 与任意质量M对应的史瓦西半径由公式2GM/c2给出,其中G是引力常数。 c是光速。 1930年代,萨布拉曼扬·昌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证明,即使一颗白矮星,也仅当其质量小于1.4倍太阳质量时才是稳定的,任何死亡的星如果比这更重,必将进一步坍缩。 有些研究家想到了这也许会导致形成中子星的可能性,中子星的典型半径仅约白矮星的1/700,也就是几公里大小。 但这个思想一直要等到1960年代中期发现脉冲星,证明中子星确实存在之后,才被广泛接受。 这重新燃起了对黑洞理论的兴趣,因为中子星差不多就要变成黑洞了。 虽然很难想像将太阳压缩到半径2.9公里以内,但现在已经知道存在质量与太阳相当、半径小于10公里的中子星,从中子星到黑洞也就一步之遥了。 理论研究表明,一个黑洞的行为仅由其三个特性所规定——它的质量、它的电荷和它的自转(角动量)。 无电荷、无自转的黑洞用爱因斯坦方程式的史瓦西解描述;有电荷、无自转的黑洞用赖斯纳—诺德斯特罗姆解描述;无电荷、有自转的黑洞用克尔解描述;有电荷、有自转的黑洞用克尔—纽曼解描述。 黑洞没有其他特性,这已由‘黑洞没有毛发’这句名言所概括。 现实的黑洞大概应该是自转而无电荷,所以克尔解最令人感兴趣。 现在都认为,黑洞和中子星都是在磊质量恒星发生超新星爆发时的临死挣扎中产生的。 计算表明,任何质量大致小于3倍太阳质量(奥本海默—弗尔科夫极限)的至密超新星遗迹可以形成稳定的中子星,但任何质量大于这一极限的致密进退新星遗迹将坍缩为黑洞,其内容物将被压进黑洞中心的奇点,这正好是宇宙由之诞生的大爆炸奇点的镜像反转。 如果这样一个天体碰巧在绕一颗普通恒星的轨道上,它将剥夺伴星的物质,形成一个由向黑洞汇集的热物质构成的吸积盘。 吸积盘中的温度可以升至极高,以致它能辐射X射线,而使黑洞可被探测到。 1970年代初,米切尔的预言有了反响:在一个双星系统中发现了这样一种天体。 一个叫做天鹅座X—1的X射线源被证认为恒星HDE。 这个系统的轨道动力学特性表明,该源的X射线来自围绕可见星轨道上一个比地球小的天体,但源的质量却大于奥本海默—弗尔科夫极限。 这只可能是一个黑洞。 此后,用同一方法又证认了其他少数几个黑洞。 而1994年天鹅座V404这个系统成为迄今最佳黑洞‘候选体’,这是一个质量为太阳质量70%的恒星围绕大约12倍太阳质量的X射线源运动的系统。 但是,这些已被认可的黑洞证认大概不过是冰山之尖而已。 这种‘恒星质量’黑洞,正如米切尔领悟的,只有当它们在双星系统中时才能探测到。 一个孤立的黑洞无愧于它的名称——它是黑暗的、不可探测的。 然而,根据天体物理学理论,很多恒星应该以中子星或黑洞作为其生命的结束。 观测者在双星系统中实际上探测到的合适黑洞候选者差不多与他们发现的脉冲双星一样多,这表示孤立的恒星质量黑洞数目应该与孤立的脉冲星数目相同,这一推测得到了理论计算的支持。 我们银河系中现在已知大约500个活动的脉冲星。 但理论表明,一个脉冲星作为射电源的活动期是很短的,它很快衰竭成无法探测的宁静状态。 所以,相应地我们周围应该存在更多的‘死’脉冲星(宁静中子星)。 我们的银河指法含有1000亿颗明亮的恒星,而且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之久。 最佳的估计是,我们银河指法今天含有4亿个死脉冲星,而恒星质量黑洞数量的甚至保守估计也达到这一数字的¼——1亿个。 如果真有这么多黑洞,而黑洞又无规则地散布在银河系中的话,则最近的一个黑洞也离我们仅仅15光年。 既然我们银河系没有什么独特之处,那么宇宙中每个其他的星系也应该含有同样多的黑洞。 Ic 星系也可能含有某种很像米切尔的拉普拉斯最初设想的‘黑星’的天体。 这样的天体现在称为‘特大质量黑洞’,被认为存在于活动星系和类星体的中心,它们提供的引力能可能解释这些天体的巨大能量来源。 一个大小如太阳系、质量数百万倍于太阳质量的黑洞,可以从周围每年食掉一到两颗恒星的物质。 在这个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恒星质量将遵照爱因斯坦分工E=mc2转变成能量。 宁静的超大质量黑洞可能存在于包括我们银河系在内的所有星系星系的中心。 1994年,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在离我们银河系1500万秒差距的星系M87中,发现了一个大小约15万秒差距的热物质盘,在绕该星系中心区运动,速率达到约2百万公里每小时(约5*10-7 5乘于10的7次方,厘米/秒,几乎是光速的0.2%)。 从M87的中心‘引擎’射出一条长度超过1千秒差距的气体喷流。 M87中心吸积盘中的轨道速率决定性地证明,它是一个拥有30亿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引力控制之下,喷流则可解释为从吸积系统的一个极区涌出来的能量。 也是在1994年,牛津大学和基尔大学的天文学家,在称为天鹅座V404的双星系统中证认了一个恒星质量黑洞。 我们已经指出,该系统的轨道参数使他们得以给黑洞准确‘量体重’,得出黑洞质量约为太阳的12倍,而围绕它运动的普通恒星仅有太阳质量的70%左右。 这是迄今对‘黑星’质量有最精确测量,因而它也是关于黑洞存在的最佳的、独特的证明. 有人推测,大爆炸中可能已经产生了大量的微黑洞或原始黑洞,它们提供了宇宙质量的相当大部分。 这种微黑洞典型大小同一个原子相当,质量大概是1亿吨(10-11, 10的11次方千克)。 没有证据表示这种天体确实存在,但也很难证明它们不存在。 有点长...............

有谁可以给我物理学家他们发明或发现一些东西的故事(例:因为有个苹果掉下,牛顿才发现引力) ←这样的故事

物理学家介绍——霍金 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于英国牛津。 这一天正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300年前阖然长逝的日子。 伽利略是最先提出了惯性定律原理(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都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人,后来牛顿系统地归纳了这个定律(因此后人也叫它“牛顿第一定律”),使之成为一切力学定律的基石。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 霍金的成就与这几位前辈相比又如何呢?他有资格跻身科学名人堂吗?让我们从他在学术界的第一次亮相看起: 1970年,28岁的霍金和彭罗斯(R. Penrose)合作,证明了“奇点定理”:在一定条件下,按照广义相对论,宇宙大爆炸必然从一个“奇点”开始。 为此,他们共同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霍金的贡献——对黑洞性质的研究和提出量子引力论——论重要程度虽赶不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两个相对论,但是足以为他在科学名人堂中留下一席之地。 尤其是他的量子引力论,整合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领域,自成体系,使他能与创立分子生物学(生物学与量子力学的成功结合)的科学家平起平坐。 在霍金之前,所有的宇宙理论都以广义相对论为基础,但是只有霍金发现并证明了广义相对论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理论,它不能告诉我们宇宙起源的细节。 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得出的结论,所有的物理理论(包括它自己在内)都将在宇宙的开端处失效。 显然,广义相对论只是一个不完全的“部分”理论,所以奇点定理真正所显示的是,在极早期宇宙中有过一个时刻,那时宇宙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人们不得不考虑用20世纪另一个伟大的“部分”理论——专门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来研究它。 霍金和他的搭档被迫从对极其巨大范围的理论研究转到对极其微小范围的理论研究。 恰好有这样一种可能存在的微型天体可作为研究对象。 正如霍金后来回忆的:“研究黑洞的性质,有助于我们同时理解大爆炸奇点,因为他们之间实在是太相似了。 ”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黑洞问题。 【名词解释 黑洞:一颗内部燃烧尽了的大质量恒星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外壳不断向中心坍塌缩小,最后就会形成致密的黑洞。 黑洞是宇宙中的实体微粒,它们的体积趋向于零,而密度(密度=质量÷体积)几乎是无穷大,由于具有强大的引力,物体只要靠近这个微粒,就会被强大的引力吸住,连每秒传播30万千米的光也不能幸免。 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信号能够从黑洞的作用范围内传出,这个作用范围的界限被称为“视界”,人类无法看到里面的情形——对于观测者来说,那就是漆黑一片——这也是黑洞名字的由来。 】 1971年,霍金指出,宇宙大爆炸时间可能产生像质子那么小(半径10-13厘米)的重约十亿吨的“太初黑洞”,它们的寿命大约和宇宙年龄相同。 1973年霍金、卡特尔(B. Carter)等人严格证明了“黑洞无毛定理”:“无论什么样的黑洞,其最终性质仅由几个物理量(质量、角动量、电荷)惟一确定”。 即当黑洞形成之后,只剩下这三个不能变为电磁辐射的守恒量,其他一切信息(“毛发”)都丧失了。 “黑洞”的命名者惠勒(J.A. Wheeler)戏称这特性为“黑洞无毛”。 华裔著名物理学家介绍 吴有训 吴有训先生于1916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受教于留美归来的胡刚复博士。 在胡先生的指导下,吴有训在国内即对X射线有了一定的了解。 1921年以优异成绩获得赴美留学机会。 该年底吴有训赴美,1922年初进入芝加哥大学。 其时,著名物理学家A•H•康普顿正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1923年他正式成为该校教授,该年5月康普顿发表了解释X射线被石墨散射后频率改变现象(后称康普顿效应)的论文。 当时也研究这一现象的美国物理界一位重要人物杜安已有所谓“箱子效应”和“三次辐射”的理论,因此他极力反对康普顿的工作。 吴有训先后以十几种元素为散射物质进一步做了大量深入研究,通过精心设计实验方案以无法辩驳的事实对康普顿的理论给予了极大支持。 这些成果得到了国际物理界的关注和承认。 相关数据被一些国际著作引用。 吴先生1926年获博士学位。 国外有的物理教科书,因尊重吴先生的工作而将康普顿效应称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严济慈 严先生1923年赴法国留学,1927年获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著名物理学家比埃尔•居里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但压电效应的定量数据的获得,是严先生深入研究并精确测量给出的。 严济慈的导师是物理学家夏尔•法布里,他是居里夫妇的好朋友。 玛丽•居里夫人对严先生的研究非常支持,并把四十年前居里用过的石英晶体样品借给了严济慈。 著名的物理学家朗之万对严济慈也非常赏识,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帮助。 严先生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总结出了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及其反效应具有各向异性、饱和现象以及瞬时性等特性,扩充发展了居里的理论。 1927年法布里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在就职仪式上他宣读了他的得意弟子---严济慈的博士论文。 1931年严先生回国。 1935年与著名物理学家F•约里奥—居里及卡皮察同时当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 赵忠尧 赵忠尧先生1927年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受教于1923年诺贝尔奖得主密里根,1930年获博士学位。 1979年丁肇中在西德同步幅射中心“佩特拉”加速器落成典礼时,向十多个国家上百名科学家这样介绍赵忠尧:“这位是正负电子产生和湮灭的最早发现者,没有他的发现,就没有现在正负电子对撞机”这是指赵先生在研究密里根给出的第二个课题(第一个课题被赵先生拒绝了)“硬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时,测量到了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现象。 所谓反常就是与当时比较公认的克莱因---仁科公式有很大出入,即只有在轻元素上的散射才符合而在通过重元素时相差很大,如当硬γ射线被铅散射时吸收系数比公式结果大了约40%。 由于密里根相信克莱因---仁科公式的结果,而对赵先生的结果不甚相信,以至将论文搁置了2个多月。 后来由于鲍文教授十分了解赵先生的工作,向密里根作了保证,文章才于1930年5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发表。 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赵忠尧发现γ射线被铅散射时,除康普顿散射外,伴随着反常吸收还有一种特殊的光辐射出现。 由于当时所用的方法不能显示详细的机制,只能断定这两种现象不是由于核外壳层电子而是由于原子核所引起的。 事实上,反常吸收是由γ射线在原子核周围产生正负电子对而减少的结果,而特殊辐射就是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碰撞湮没而产生二个(或二个以上)光子的湮没辐射。 王淦昌 丁肇中先生说过:“中国老一辈物理学家能留名学史上的有赵忠尧和王淦昌先生等。 ” 王先生1930年考取官费留学生,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师从迈特纳,他先后在哥廷根和柏林大学有幸听过玻恩、米泽斯、海特勒、诺特海姆、弗兰克、薛定谔以及德拜等人的课。 1933年26岁的王先生完成博士论文《ThB+C+C11的β谱》,年底由著名物理学家冯•劳厄、玻登斯坦以及迈特纳等人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审查并通过了王淦昌的博士论文。 1934年1月王淦昌参观了卡文迪许实验室,拜会了卢瑟福、查得威克等物理学家。 1934年4月回国。 王先生的科学贡献主要有: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利用宇宙线研究了μ介子衰变特性;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获1982年国家发明一等奖。 王先生参与了我国两弹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钱学森 钱学森(1911—),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 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1935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 当时美国唯独加州理工学院有一所空气动力学实验室,主任是匈牙利著名学者冯•卡门(也译为冯•卡曼)。 冯•卡门早年也是有成就的物理学家,是麦克斯•玻恩的好朋友及合作伙伴之一。 后来,卡门专门研究流体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成为在这两方面极富盛名的权威。 1936年秋,钱先生慕名到加州访问卡门。 卡门对钱学森敏捷而又富于智慧的思维非常欣赏,建议钱学森到他这里来读博士学位。 从此钱学森在卡门指导下专攻高速空气动力学。 中国学生赢得了卡门的特殊感情,除钱先生外,他还培养出了林家翘、钱伟长及郭永怀等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 他常说:“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匈牙利,一个是中国”。 在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1933-1945年间在《航空科学》、《应用力学》等杂志发表8篇论文,推出了卡门---钱学森公式,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等许多开创性工作。 1945年卡门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团长,授少将军衔,钱学森任顾问团火箭组组长,上校军衔。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空军当局高度评价钱学森的工作,认为他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卡门更是器重他的得意门生,称他为火箭方面最得力的专家。 钱学森几经磨难1955年才得以回国,为新中国火箭、导弹以及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 1991年荣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 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中国实验物理学家,浙江省吴兴县。 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毕业。 1937年赴法国留学,在约里奥•居里夫妇指导下,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进行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工作,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2年底赴里昂等待乘船回国,由于太平洋航线中断,他滞留里昂大学任教,1944年和1947年起先后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奖金。 1948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和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历任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计划局副局长、局长,学术秘书处秘书长,1956—1978年任副秘书长、195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78—1984年任副院长;1955年受聘为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现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特邀顾问。 1956—1978年还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51年起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被选为理事长。 1978年被遴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2年6月28日0时28分于北京病逝,终年79岁。 钱三强1948年回国后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原子核科学的人材,建立起中国研究原子核科学的基地。 1955年起参加了原子能事业的建立和组织工作,将近代物理所改建为原子能研究所, 领导并促进了这一事业的发展以及有关科技工作的开展,对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建设、计划和学术领导都做出了贡献。 1937年,钱三强考取了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留法公费生。 夏到达巴黎,当时正在法国参加会议的严济慈亲自将他介绍给了伊莱娜•居里。 伊莱娜•居里和约里奥•居里人称“小居里夫妇”。 钱三强进入居里实验室后,尽量多干具体的工作。 除了自己的论文工作,有机会就帮助别人,目的是想多学一点实验本领。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钱三强说:“我比不得你们,你们这里有那么多人,各人各干各人的事。 我回国后只有我自己一个人,什么都得会干才行。 ”就这样东问西问两年多的实验室工作使钱三强增加了丰富的知识和实际技能。 1939年希特勒军队占领法国,钱三强随同事想逃难,但未能成功。 这时他的公费留学费用中断了,回国不能,留下又没有生计。 在钱三强最困难的时候,当时不肯离开法国的约里奥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他说:“既然是这样,那还是想法留下吧,只要我们自己能活下去,实验室还开着,就总能设法给你安排”。 1943钱三强回到了巴黎继续在居里实验室做研究工作,直到回国。 钱三强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凭他的卓越贡献已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 1946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核乳胶研究铀裂变,发现了著名的铀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荣获法国科学院享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约里奥曾说:“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法国核物理界一个重要工作。 ”1947年钱三强担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一职。 1948年钱三强回国时小居里夫妇给他写的评语中说:“他对科学事业的满腔热忱,并且聪慧有创见。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来并由我们指导的同一代科学家中,他最为优秀。 ......我们的国家承认钱先生的才干,曾先后命他担任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和研究导师的高职。 他曾受到法兰西科学院的嘉奖。 ” “钱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组织工作者,在精神、科学与技术方面他具备研究机构的领导者所应用的各种品德。 ” 彭桓武 在《我的一生和我的观点》一书中玻恩提到:“在我的学生中有四个很有才华的中国人;其中之一是黄昆...”,另外三人是彭桓武、程开甲和杨立铭。 彭桓武1915年生于吉林长春市,1938年秋赴英在爱丁堡大学随玻恩学习,194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5年获科学博士学位,1947年底回国。 玻恩在他的著作《我的一生》中回忆说:“我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是个矮小而强壮的小伙子,名叫彭(桓武)。 他天赋出众...我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理论问题上出了一个错,错误找出来后,他非常沮丧,以致决定放弃科学研究,代之以为中国人民撰写一部大《科学百科全书》,包括西方所有重要的发现和技术方法。 当我说到我以为这对单个人来说是个太大的任务时,他回答道,一个中国人能做10个欧洲人的工作。 ...他被任命为爱尔兰都柏林薛定谔高级研究院的教授,作为亥特勒()的继任,...我想彭是得到欧洲教授职位的第一个中国人。 几年以后他决定回中国,在走以前他来看望我们并和我们(指玻恩一家,本文作者注)一路到苏格兰西北高地的尤拉浦尔去,我们在那里度假。 ...我们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几天。 然后他离开了我们再没见过他,他也没写信来。 ”玻恩说:“彭除了他那神秘的才干外是很单纯的,外表象一个壮实的农民。 ”从玻恩的字里行间渗透出他对这位倔强的中国北方小伙子的喜爱欣赏与想念。 彭先生在英国时与亥特勒合作做介子理论方面的研究,并由于在理论物理方面的贡献1945年与玻恩分享了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支杜加尔---布列斯班奖。 回国后继续进行核物理研究,对分子结构提出了以电子键波函数为基础的计算方法。 1956-1957年在他的领导下邓稼先与何祚庥、徐建铭、于敏等合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为中国核物理研究做了开拓性工作。 彭先生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杨振宁 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合肥市)。 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 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 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8—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 石 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1948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授证书。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核物理学家,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 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平,16岁随其姐来到四川江津念完高中。 1941—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返北平,应聘于北大物理系任教。 1948年到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念研究生,被选入“留美科协”总会干事会。 新中国的诞生促使他决心尽早回到祖国。 1950年8月,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冲破重重险阻登上了回国轮船。 1950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历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是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委员。 1985年7月患直肠癌,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7月29日卒于北京,终年62岁。 李政道 李政道(1926—),理论物理学家。 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 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当时一年级在贵州永兴)物理学系学习,得到老师束星北的启迪,而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1944年因翻车受伤停学。 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 1946年受他的老师吴大猷的推荐,得国家奖学金,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过了研究生资格考试,开始在费米的指导下作博士论文研究。 1949年底,在费米的指导下,李政道完成了关于白矮星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以后在该校天文学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物理系一年任讲师并从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秦惠君结婚。 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子李中清,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历史教授;次子李中汉,现任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 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 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 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李政道对近代物理学的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γ”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 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 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 因此,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 丁肇中(1936—),实验物理学家。 祖籍山东日照。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65 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 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 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发现J/Ψ粒子),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前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 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1987年)、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年) 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年)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 他曾获得过许多奖章,如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质奖章。 他也是《原子核物理B(Nuclear Physics B)》、《核仪器方法(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和《数学模型(Mathem atical Modeling)》等科学期刊的编委。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6713.html
武契奇反驳 塞尔维亚正成为中国附庸 塞是自由国家 中国尊重我
首日票房仅266元 2024年端午档最惨新片诞生了 7个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