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文化观察 火热的演出市场

(原标题:新华网文化观察|火热的演出市场)

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 题:火热的演出市场

新华网记者 闫雨昕

演出市场热度持续升高,受到业内关注。

大麦平台数据显示,国庆节假期期间(10月1日-10月6日),全国总演出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28%,其中演唱会表现最为突出,场次和观演人次较去年同期均翻倍。

演出市场火热

据灯塔专业版统计,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销售票房在7月26日就已超过2023年全年。截至10月23日,全国演出市场销售票房达到180.26亿元,销售票量3435.6万张,场次数76.3万,平均票价524.7元,高于去年的486.2元。

数据显示,音乐类演出是票房“主力”。截至10月23日,音乐类销售票房占总票房92.5%,达到166.75亿元。戏剧、曲杂、舞蹈分别占比4.3%、1.7%、1.4%,综艺、旅游演艺占比在0.1%及以下。

从区域看,浙江、北京、江苏、上海、四川、福建、山东、重庆、山西和天津依次排在前10。

今年黄金周期间演出市场票房表现尤为突出。五一假期期间,5天单日演出票房全部破亿,5月4日更是创下2.53亿的单日票房纪录,音乐类目票房占97.6%。

在竞争激烈的音乐类演出中,出场艺人是“引流关键”。以国庆期间演出为例,不少歌手、乐队行程安排紧凑,7天内参与多场演出活动。

此外,参演艺人也从国内延展到海外,一些国际一线艺人“扎堆”在国内登场。比如,杭州“梦想未来·闪千手音乐节”五一档演出阵容中,海外艺人占比超过50%。

4月13日,观众在2024南京江豚音乐节活动现场拍照。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磁吸效应”明显

业内人士表示,占据演出市场主要比例的大型演唱会、音乐节释放的“磁吸效应”惊人。

有业内机构测算,一场演唱会期间,每1元门票收入能直接拉动主办地7至8元的餐饮、住宿、交通、文旅等消费。

正是基于演出中蕴含的新机遇,多地政府部门相继发布鼓励措施。比如,去年6月厦门发布相关政策,针对演唱会类活动减免场地租金高达30%;今年五一期间,宜昌、太原联动多个景区凭演唱会门票免费游览;8月,上海公安部门推出大型活动安全许可即日起可“一网通办”线上申报措施。

部分地区还通过直接补贴奖励的方式促进文化娱乐消费。比如,苏州近日提出,对每站次售票人数达5万人次的演唱会、音乐节,按每人次15元对主办单位予以奖励;福建则对单家演艺机构举办演唱会最高可获奖补350万元等。

来自西安的音乐爱好者王女士关注草莓、迷笛等音乐节超过12年。她告诉记者,除了艺人阵容之外,也希望花两三天的时间,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享受一个有质量的假期。

资深乐迷林先生说,今年已经参加过15场音乐节,曾为了喜欢的乐队飞行几千公里,第二天又跨越南北方,奔赴另一场音乐节。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及国庆假期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显示, 2024年三季度和国庆假期,大型音乐节以在景区举办为主,且音乐节融入地方旅游生态,成为新景区“打卡”方式。

演出活动也衍生出不少消费新场景。记者注意到,如今在音乐节现场,不论是特色小吃、手工饰品、纪念品等,演出主题周边入驻的商家比以往丰富很多。

“很多主办方的官方文创周边都做得不错,比如我就会买一些‘刚需’周边,冷了买毯子,渴了买杯子,热了买扇子。”王女士说,现场餐饮也是消费重头。

在不少主办方看来,现在推一场音乐节更像是在营销一种生活方式。它结合了音乐、旅行、艺术、集市等元素,契合当下人们对氛围感、仪式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火热的另一面

来自北京的陆女士因为一档综艺粉上了演唱会和音乐节,过去三年多的时间经常追线下。一场演出结束后,通常都会在朋友圈发一篇精致的九宫格。她表示,票价过千是常有的事儿,“我觉得有时候参加演唱会、音乐节也像‘拆盲盒’,值不值就因人而异了。”

演唱会、音乐节大受欢迎,意味着受众人群拓展、新入局者激增,也意味着行业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口碑和票房。

不少乐迷指出演出市场火爆背后的另一面:无故取消、服务缺位、价格“背刺”、位置遮挡……今年一些音乐演出活动频频因“不可抗力”而取消或者延期,甚至有的因为现场设备音效差、现场秩序混乱等,而被全场观众喊退票“骂”上热搜。

有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各类音乐节、演唱会数量大增,观众选择余地变多,部分票房不及预期甚至无法回本也是意料之中。

“不是所有地区都有足够能力承办大型演唱会和音乐节,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乡镇缺乏组织管理经验,在统筹保障方面难免有纰漏。”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罗兹柏认为,若承办方不能理性评估当地客流基础,不充分考虑地方管理能力,可能给城市带来负面影响。

乐迷也开始回归理性。王女士也认为,参加过的部分演出“凑数感”太强。“为了破圈是好事,但是吸引新观众的同时,也很容易流失原有的音乐节观众。”

来自北京的赵女士向记者吐槽,现在新人面孔撑不起主舞台,来来回回都是那些老牌乐队,票价倒是翻了好几倍。“新鲜感有,但是不多。”

还有什么“新玩法”

站在城市经营的角度,如何能借助高投入、高配套需求的演出产品,有效承接住演唱会、音乐节所带来的流量,促成更多消费决策,是主办地的必答题。

罗兹柏表示,对城市而言,演出不应仅仅停留在娱乐产品是否火爆本身,应把它当作人们延伸城市认知的机会。“通过大型音乐演出活动的宣传、引导效应,更好地实现、提升城市的商业价值。”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市场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动“演出+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如引导国有文艺院团、国有剧场与社会力量打造精品“演艺+旅游”产品,支持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出常态演艺项目,因地制宜推出一批看演出主题旅游线路。

有从业人员表示,特色地貌的场地、独特的旅游属性等是未来行业挖掘的侧重点。

“体验才是这类音乐演出项目的核心需求”,该从业人员认为,主办方在策划时,只有创造出富有特色的音乐演出场景,给观众带去更多新奇的现场体验,才能促进现场周边产品、食宿等二次消费。

一位观众向记者描述今年9月参加2024阿那亚·虾米音乐节日出专场的场景:和早早来到阿那亚的朋友们一起在海边,伴随着音乐和歌声,在大雨中从黑暗等到日出时分,“感受到纯粹的浪漫”。

“演唱会、音乐节本身是对生活方式的一个渗透”,罗兹柏说,“演出可能是阶段性的,但对整个生活美学和休闲体验的拉动,才是人们长久的、终极的追求。”

业内人士认为,演出市场的规模并不会萎缩,因为歌迷和观众的习惯已经建立起来,文化娱乐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陶玉莲对本文亦有贡献)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6908.html
配色换新
他们争当 急难愁盼 下基层解决 群众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