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 端午节 屈原和山东的距离有多近

端午节是一个让人怀念的节日。团圆和怀念,常常是中国节日的主题。比如,春节兼具团圆和祭祖,清明节是怀念介子推,端午节是属于屈原的。

每逢端午节,会想到家乡沂蒙山,想到母亲包的粽子。南方包粽子用的是苇叶、箬叶,沂蒙山端午包粽子用的是桲椤叶,平常叫桲椤棵子的叶子,这也算就地取材。这桲椤棵子,长大后查阅,学名即槲树。桲椤叶肥大,比苇叶厚,清香味也比苇叶重。

(沂蒙山区用桲椤叶包的粽子)

在沂蒙山,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在门口插艾条,采集桲椤叶做粽子。我的家乡处在鲁山之阳,鲁山处在山东几何地图的中心位置,海拔1108米,在山东境内是仅次于泰山、蒙山、崂山的第四高峰。春秋战国时期,鲁山一带大体为齐鲁分界线,有鲁山,还有望鲁山,望鲁山东麓的青石关是齐长城上最为著名的关隘。历史上,鲁山之阳长期为鲁国边陲,在这个地方为什么遗留这么深厚的南方吃粽子习俗?

直接的原因不好考证,但在历史上,鲁南包括沂蒙山一带,却有一段属于楚国的历史。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考古发掘以及文物保护重要成果,墓主人基本锁定为战国晚期楚国考烈王熊完(或元)(公元前290年-公元前238年)。楚国在楚考烈王时期,干了一件影响古代山东的大事。

《史记·世家第三·鲁周公》载:周赧王五十四年(公元前261年),楚国乘秦、齐、韩、魏、赵诸国兼并混战之机,发兵攻打鲁国,攻占徐州(今山东微山东北)。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6年)灭鲁,迁鲁君于莒(今山东莒县),鲁亡。延续800多年的鲁国,就此灭亡。

在灭鲁国之前,公元前261-公元前256年间,楚国还灭了在今山东邹城的邾国。在灭鲁前170年,楚简王元年(公元前431年),“北伐灭莒”。因此,楚国和山东的关系深厚,从上述史实看,我们今天常说山东是“齐鲁大地”,也是一种不完整的说法。仅以鲁国灭亡到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说明鲁南包括沂蒙山区的大多数地方,有大约38年是属于楚国的。

更有意思是,据山东大学教授江林昌考证,屈原的远祖溯源的话可能在海岱山东。我们读屈原的文章,最大的感触是文辞优美,绚烂之至,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楚国在古代常被认为是蛮夷之邦,文化语言的繁育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屈原极高的文辞修养来自何处?江林昌的文章《远古部族文化融合创新与〈九歌〉的形成》一文曾获2022年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奖,该文章认为,商代早中期以前,屈原所属的楚族的起源及早期发展阶段在黄河中下游,且与夷夏两集团有密切关系。在神话传说中,楚人的远祖有两个:颛顼氏与祝融氏。这两个远祖的早期活动范围主要在海岱与中原地区。

(沂蒙山区桲椤棵子树,其叶肥大,特别适合包粽子。)

清华大学资深教授李学勤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等新资料与传世文献互证,得出结论:“推本溯源,(祝融)八姓的原始分布都是中原及其周围。”而楚族芈姓正是祝融族八姓之一,而据《离骚》《史记》及清华简《楚居》等可知,屈原的远祖与楚王的先祖属同姓共祖,所谓屈原在《离骚》中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种说法被司马迁认可并写入《史记》。这就是说,屈原的家学渊源深厚,本身一直属于贵族阶层,有来自海岱和中原夷夏文化的双重滋养。

屈原到过今属山东的齐国,司马迁《史记》记载:“屈原使从齐来,问为何不杀张仪。”屈原也到过黄河,屈原作品《九歌》中有一篇《河伯》,而在中国古代只有黄河叫“河”。公元前278年,屈原怀着“哀郢都之弃捐,宗社之丘墟,人民之离散”之痛,而跳入波涛翻卷的汨罗江。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希望以此保护屈原的尸体,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端午节的重要活动。

吃粽子习俗,是不是山东鲁南属于楚国的时候传过来的?目前还缺乏考证。后人所知道的是,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2024屈原故里湖北宜昌秭归端午文化节开幕。图源:央广)

屈原为人所怀念,是因为身上有两个鲜明的精神标识。一是爱国,《国殇》曰: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一是爱民,《离骚》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的精神范型为后世钦仰,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富矿。司马迁很敬佩屈原的人格,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遭冤受刑之后,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事迹为榜样,坚持写完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孕育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上图为孟良崮战役战场遗址,图源:新华社)

在山东,革命战争年代孕育的沂蒙精神,和屈原的爱国精神也有千丝万缕的传承。沂蒙精神基本内涵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根植于民族精神的沃土,无论其理论框架,还是精神实质,都表现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特质。

苏轼说: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从战国到宋朝,是一千余年;从宋朝到今天,又是一个新的千年,人们依然怀念屈原不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于屈原身上可窥。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7285.html
星舰 海面软着陆 实现 解局 迈了多大一步
消防 积水最深处超2米 云南曲靖突降暴雨致城市内涝 疏散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