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上海 科技

上海张江机器人谷,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里,可以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的人形机器人又添了新本领——两条智能机械臂可自如挥舞,还拥有场景识别能力和学习能力,未来有望胜任很多职业。

“以前,这样的技术迭代至少需要3至5年。现在,有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它在半年内就做到了‘眼明手快’。”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顾捷说。公司实验室研发的康复机器人,已在2000多家医疗机构服务。

谈起张江的变化,在这里创业多年的顾捷说:“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创新公司入驻张江,我们找各类人才、找上下游企业、找应用场景,都十分便利。”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的发展定位,由此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拓展为“五个中心”。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海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实现科技综合实力和创新整体效能的大幅跃升。

张江

国产大飞机、国产邮轮、深空、深海等重大科技突破接连实现,体细胞克隆猴、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首创成果相继问世……上海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升到50.2件,持续领跑全国。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框架”基本完成,正在向“强功能”加快迈进。

5月15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运后将使上海光源的实验研究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上海光源像一艘‘科研航母’,汇聚了国内外一批顶尖学者和优秀团队。眼下,我们正加紧预研新一代光源设施,去追逐更亮更强的光。”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说。

做最吃劲的“从0到1”创新策源,上海强基础、搭平台,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已由2014年的3.4%提升至2023年的4.4%。围绕光子、生命、人工智能等领域,上海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已建、在建和规划的设施达20个,“国字头”高端科研平台超过80家。

动力源自改革。2023年,在“科创22条”“科改25条”基础上,上海聚焦高校院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人才等创新主体关注的重点环节,发布实施“放权松绑18条”,以关键点的突破引领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新举措让有作为的科研人员更有动力,长周期稳定投入机制能让科研人员沉下心来、长期付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小勤说。

良好创新生态,吸引八方人才。目前,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集聚人才超80万人。2023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1.6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至43.9%。

目前,上海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逾500家,入孵企业和团队近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4万家,张江高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家上市企业。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表示,上海将着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坚定不移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要核心竞争力,奋力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


影响力 顾捷 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上海和北京到底哪个才是科创中心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科创中心

如何创新城市管理方式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许多地方也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 杭州市委、市政府不失时机地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决定建设创新型城市,构筑以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服务创新为重点的城市创新系统,是促进我市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杭州的重大历史使命。 本文主要结合学习杭州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对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出若干思考,供参考。 ⒈系统性、协同性理念把握城市创新“创新”这一概念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首次提出,他认为构成经济发展基础的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创造一种新产品或赋予产品一种新的特征;⑵创造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⑶开辟一个新市场;⑷获得一种原料的新的供给来源;⑸建立一种新的产业组织。 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的内涵虽然主要属于技术创新范畴,但不仅是指生产过程的研发活动或技术发明,也涉及到了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他强调的是在经济上引入某种“新”的东西,只有当新的技术发明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能成为“创新”。 后来人们又从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演化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二大研究领域。 自从1987年英国著名学者弗里曼率先提出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概念以后,人们关于创新问题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创新的某一个方面,而是更加强调创新是各种要素相互关联、依存、变迁、激励的一个动态系统。 弗里曼特别强调该系统的四个因素:政府政策的作用,企业及其研究开发机构的作用,教育和培训的作用以及产业结构的作用。 因此,我市在推进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城市竞争力为核心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创新的系统性、协同性理念。 不能仅考虑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或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是要强调系统创新,从构成城市创新体系的基本要素考虑,扩展城市创新的内涵,把观念与文化创新、技术与产业创新、体制与机制创新、服务与管理创新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来推进,从更广的范围集成、优化、配置相关资源,形成全面创新、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城市创新体系。 ⒉“天堂”和“硅谷”是杭州的创新特色在我市“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总体战略部署中,营造“和谐创业”环境,建设“天堂硅谷”,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独有的品牌和特征,被理论界公认为城市创新的“杭州模式”。 这个模式是依托杭州独特的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立足于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城市特色,在独特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 “和谐创业”由生活与创业的和谐、文化价值与经济运行的和谐、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的和谐、政府和民间的和谐、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的和谐等多元素组成,是一种在人文环境、体制环境、硬件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等综合环境下推进创新创业的良好机制,应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拓展和发扬。 “天堂硅谷”具有深刻和精辟的涵义。 “天堂”勾画了城市和谐交流、精致生活与协调发展的环境,在“天堂”里生活的人们,享有优美的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享有现代化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品质,享有和谐创业奋进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创新型城市在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一个较高境界;“硅谷”意味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征的新科技、新经济,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意味着生机勃勃人才济济的创新创业活动,意味着文化元素、科技元素更多地融合于产业发展,这是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基础和生命力的体现。 “天堂”和“硅谷”很确切地体现了杭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点、特点和切入点,是杭州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始终保持的特色和努力方向。 ⒊科学发展观统领创新型城市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市品位,激发创造活力,引领“和谐创业”,妥善处理“和谐”与“发展”的关系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原则。 在资源、能源、环境矛盾日趋紧张的今天,要建设创新型城市首先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科技创新。 举例来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户籍人口已达660万,另有外来务工人员约200万。 外来务工人员虽为发展带来了动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其主要生活空间在城乡结合处的“城中村”,他们的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需求已成为我市未来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成为影响社会和谐最大的问题之一。 为此,在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中,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⑴优先发展智力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优化,减少和限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可学习借鉴上海等地经验,制定鼓励引进高新技术等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政策;⑵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科技创新,组织节水、节电、节材、节土等节约技术和生态保护、污染处理等公共领域的专项攻关;⑶坚持大杭州均衡梯度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据资源和基础条件,合理布局工业产业经济以及人口和劳动力,形成与主城区之间的产业梯度与技术梯度,减轻中心城区的就业和人口压力。 在充分发挥开发区(园区)和工业功能区作用的同时,加快培育萧山区、余杭区及5个县(市)的创新能力,把提升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本思路。 ⒋技术与产业创新加速创新型城市建设技术创新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其最终结果不仅仅是获得研究与开发成果,而是研发成果的商品化。 技术创新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始自科技新发现、新发明,经过技术经济构思、研发、中试、试生产、正式生产产品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最终实现其商业利益。 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我们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是以政府的投入与政策为引导,发现和培育具有自主创新内涵的新兴产业,具有文化与时尚内涵的新兴产业,具有体现城市标识内涵的品牌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的增长点,实现产业创新。 同时要鼓励企业发展具有核心专利技术的新产品,尤其要鼓励和扶持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小科技企业,使我市产业经济能够持续保持建立在自主创新基础上的竞争力。 基于这样的目标,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可以围绕“科技初创型企业培育”计划进行安排和展开,坚持“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一起抓,全程扶持和培育创新成果。 在创新研发阶段,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多种措施鼓励创造发明,努力提高创造发明的实施能力;在创新培育阶段,以培育和孵化科技成果为重点,促进成果转化;在创新产业化阶段,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为经济发展培育新增长点。 先人的努力及现代人的拼搏,已赋予杭州许多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特色产业。

《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布局的要求是什么?

《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完善基础研究布局的要求是:1、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 坚持从教育抓起,潜心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数学、物理等重点基础学科给予更多倾斜。 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围绕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开展探索,加强对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深海科学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超前部署。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农业、材料、能源、网络信息、制造与工程等领域和行业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重大科学问题。 围绕改善民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人口健康、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基础科学研究。 聚焦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强化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 2、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基础研究支持体系。 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源头创新的重要作用,更加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探索,支持人才和团队建设。 加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国家其他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的衔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共享,发挥好基础研究的基石作用。 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快实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推动对其他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的前瞻部署。 加快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前瞻部署,从基础前沿、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 健全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运行机制,引导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优化基地和人才专项布局,加快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建设和能力提升,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3、优化基础研究区域布局。 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走差异化和跨越式发展道路,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基础研究发展格局。 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加强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原始创新高地。 充分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作用,突出已有优势,强化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基础研究布局,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 4、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天文、工程技术等领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鼓励和引导地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缓解设施供给不足问题。 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加快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7327.html
深圳一次性投放1万个小汽车指标 申请人6月9日零时至7月8日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