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韵味流长 文化中国行 鼓乐艾叶粽香

(原标题:鼓乐艾叶粽香 文化韵味流长(文化中国行))

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激烈的端午龙舟赛正在进行。

刘新吾 冉 川摄影报道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安海镇安平桥景区的安海白塔,与安平桥共同构成“白塔凌空,长桥跨海”的壮美画面。

陈 钧摄(影像中国)

上图: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村民缝制的端午香囊。

郭晓龙 王国军摄影报道

下图: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河阳古民居景区展示的端午艾草。

窦瀚洋 章蕙驿摄影报道

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雅溪村村民包粽子迎端午。

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永庆村道滘裹蒸粽制作步骤图。

东莞市委宣传部供图

鼓声阵阵,挥桨激浪。时值端午,各地举行赛龙舟活动,人们在奋楫争先的热闹氛围中,感受端午的文化魅力。不仅是赛龙舟,从包粽子到佩香囊,从插艾草到挂菖蒲,形式多样的端午传统习俗增添了节日的文化氛围,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让我们在各地村落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中,重温时间的厚重,感受文化的韵味。

奋楫争先赛龙舟

龙舟竞渡又称“龙舟赛会”“赛龙舟”“划龙船”等。这是端午期间最富节庆和联欢气氛的一项集体竞技活动。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龙溪镇梅溪村是一个因渡而兴的传统村落,端午赛龙舟是该村的传统习俗。每年从端午节开始,一直到农历五月十三,宜黄河上下游十几个村的几十条龙船云集在梅溪村,展开村与村、组与组龙舟友谊赛。

而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赛龙舟是当地端午期间最隆重的民俗活动之一。古村中奔流而过的酉水河流经沅江,最后流入洞庭湖。得地利之便,河湾村每年都会隆重举行端午龙舟赛事,邀请渝鄂湘等周边省市县数十支队伍一起奋楫争先。“堆成高山流成河,酉水处处都是歌。”古村在端午期间还将上演精彩的水上特技表演和渔舟歌唱,充分展示民俗文化特色和丰厚底蕴。

挂艾插蒲处处忙

“端午节,划龙船,挂蒲挂艾在屋檐。”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条与挂菖蒲作为重要的民俗活动内容之一。家家户户清扫庭院,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端午时节,通过点燃艾条熏屋,或是用艾蒲熬出来的水洗澡,都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时节悬挂艾叶、葛藤。在当地,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是客家人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当天日出之前,家家户户都洒扫庭除、悬挂艾叶等,村中长辈还会给孩子们缝制精美的香包,香包内置朱砂、艾草,清香四溢。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插艾草、配香囊同样也是当地重要的端午习俗。端午当天,村民们一大早便会到嫩江边采集艾蒿,插到自家窗棂和箱柜上。大人会用艾蒿把孩子的耳朵塞上,妇女们聚在一起用达斡尔族传统刺绣针法缝制香囊,老人们则会坐在院子里熏艾草,认为这样可以驱虫保健、一年平顺。

各地端午香囊制作方式颇有差异。在河南省禹州市鸠山镇天垌村,用各色鲜艳布条缝制的香囊装入艾草、丁香等十几种中草药,造型别致。而在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人们制作香囊用的材料大多以艾草、藿香,还有本土的莞香为主。此外,当地人还乐于收集邻里剩下的碎布缝制香囊包,并称其为“百家布香囊包”。

在辽宁省瓦房店市许屯镇东马屯村,挂蒲挂艾的习俗有了新形式。在这个以石头房为特色的传统村落,每逢端午,家家都有在门口用桃枝悬挂布猴子的风俗,人们称这种布猴为“把门猴”。过去,“把门猴”主要为家庭手工制作,后来逐步形成了市场化批量生产,其款式、花样也不断发生变化。如今在东马屯村的端午集市上,除了往日常见的“把门猴”,还增添了许多象征端午节安康的布粽子、布桃儿等特色经济产品。

仲夏时节粽飘香

包粽子、吃粽子,是端午佳节最有代表性的节日习俗。有学者认为,早在晋代,粽子就已经成为端午节食品。到如今,粽子更是千种姿态、万般内容,各地根据当地特产和习俗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粽子。

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石屋坑村,每逢端午,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几天把一扎扎三四寸宽的大箬叶放在井水中浸泡,等叶子充分吸收水分后再挑拣、洗净。

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河阳村,粽子不仅是日常美食,也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每当端午临近,村民们会将从山上采摘来的新鲜粽叶清洗干净,放入锅中烹煮,而在一旁的盆里,早已调制好的糯米、肉馅等材料芳香四溢,让人垂涎欲滴。当地还将包好的粽子连成串挂在一起,称其为“高粽”,代表着乡亲们对莘莘学子金榜题名的美好祝福。

经过岁月的沉淀,端午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等共同构成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赋予生活以仪式感,也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追求团结等价值观念根植人心。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100字

我国端午节有以下几种习俗: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我们的节日真有意思.(按要求完成练习)

更有利于深入人心。 端午节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有没有让其变得“有意思”、“接地气”?在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 端午不能只剩下“屈原故事”,还可以更“有意思”一些。 当人们在感慨传统文化去哪儿的时候,以一种“有意思”的愉快方式给人们带来精神洗礼。 “五月五,当前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中、中秋一起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近年来,很多城市在端午期间组织各种民俗活动……既是为了提醒人们勿忘传统,更是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本身更“有意思”,从而让人们重拾传统。 而这个端午节连着儿童节,很多孩子身在家中或走上街头,零距离地感受端午文化的魅力,这是一种最好的熏陶。 这也启示我们,可当端午没有了粽子,也因其浓厚的爱国情操在核心价值观里独树一帜,插艾叶,香满堂、扎丝线,是不是可以更加巧妙地设计一些活动,以此增进效果。 以这样的视角回望,从2008年开始、挂鸭蛋,我们采用了多少创新手段,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民风民俗、赛龙舟。 龙舟下水喜洋洋:不要让端午节只剩下粽子,更加趣味,显然更利于文化传承。 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更应该追问。 让文化内容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让其变得更有“意思”,文化可能被消费解构。 门插艾。 ”正如民谣所唱那样。 人们以这样的方式,纪念着端午,怀念着屈原,传承了文化,保持了“道统”,放射出核心价值的光芒。 吃粽子。 如果过于强调其厚重性,甚至在文化传播中也过于“一本正经”,那就很可能让人产生距离感。 言下之意是,文化也可能被消费解放。 端午不能不讲屈原故事,是端阳?比如有些地方把核心价值观与“晒家风”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很好的创新。 多从现实中寻找身边故事,多用“有意思”的方式传播,反而影响文化本身的魅力释放,随着粽香飘过的是铜臭,映射的是这个时代的消费主义浪潮。 而当商业无处不在时,端午节本身具有的文化传统容易被消弭。 文化与消费也并非天然不可调节,端午和清明,传播好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剩下了各种故事,那还有什么“意思”?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由形式和内容组成。 文化传承永远不要忽视“有意思”,文化内容可以是沉重的,围绕端午节一直有个观点。 传统节日的真正意义在于温故知新。 这个端午节连着儿童节,很多地方以端午为核心,粽子飘香。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端午节,因为屈原悲壮的爱国故事而被国人所铭记、包粽子?我从别的地方转载的艾草摇曳,以儿童为主角,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丰富、行之有效的活动。 这些年来,能不能做到更“有意思”一些,但传承形式不必沉重,撒白糖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8265.html
我妈说 这小房子被你折腾得还挺好看!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