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北京中轴线正式列入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 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 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

“北京中轴线”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深入贯彻落实 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重要批示精神,贯彻落实 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成果。通过实施“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系统挖掘“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价值,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传承北京老城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全面提升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和管理水平,有力凸显北京作为 古都的整体价值。“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向 贡献了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向国际社会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真实面貌,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标准3和标准4,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北京老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标准3);“北京中轴线”作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成熟阶段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标准4);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北京中轴线”的真实性体现在其作为都城核心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北京中轴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认可保持其现有形式的必要性。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发言时表达了中国民众对于“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喜悦和振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表示感谢。他表示,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中国将切实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北京中轴线”得到妥善保护传承。中国将继续统筹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各缔约国的交流合作,借助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平台,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北京市副市长谈绪祥代表遗产所在地政府发言。

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为探索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古代都城保护理念与做法,妥善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中国案例和中国经验。

国家文物局将会同北京市,继续扎实推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深入挖掘老城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价值展示阐释水平,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充分发挥以“北京中轴线”为代表的文物资源的社会效益与公共教育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成果,展现大国首都的时代风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让“北京中轴线”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外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责编 :勾晓庆


北京中轴线审遗何时通过

2024年。 根据查询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显示,2011年,北京市提出中轴线申遗;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此后,北京中轴线申遗稳步推进:2022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通过,并将于10月1日起实施;国家文物局已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因此北京中轴线审遗在2024年通过。

中轴线申遗已确定14处遗产点

来源:北京日报昨天,由市政府办公厅和市政协提案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直播访谈节目中,市文物局局长舒小峰透露,中轴线申遗坚持“保护为主、科学管理”的理念,确定了永定门、先农坛、天坛等14处遗产点,力争在2030年基本达到申遗要求,确保到2035年内实现申遗目标。 同时,中轴线“提亮”工程将通过货币补偿、配给保障房、就近平移等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基础设施,努力留住老北京、老街坊,腾退文物将最大限度开放。 中轴线覆盖65%老城中轴线到底有多长,覆盖面有多大?市文物局给出答案:这条“北京脊梁”分为遗产区和缓冲区两部分,覆盖老城约65%的面积。 这条壮阔的城市轴线上,既有恢宏的皇家建筑,也有古朴的民居四合院和重要的近现代建筑。 已经确定的14处遗产点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 中轴线申遗,遗产区主要涉及占用单位和住户的腾退、文物修缮和展示利用等;缓冲区则涉及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背街小巷、百街千巷整治,开展环境整治,风貌提升工程等。 舒小峰表示,在保护中轴线的同时,遗产区两侧缓冲区内的建筑体量色彩等都要进行控制。 “中轴线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 比如对这条线普遍价值挖掘还不够。 今年下半年,我们就会请一些国际专家来指导中轴线价值阐释。 ”舒小峰说,“申遗工作已经分解到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 今年要完成的是四大类27项重点工作和任务,目前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太庙75户居民年内腾退到2020年,东西城将有近百处文物实现腾退,大部分有望恢复历史原貌后向社会开放。 目前,腾退计划正在逐步完善:今年,中山公园内全部5户住户的腾退工作已经完成,非文物房屋被拆除,正在恢复绿化景观。 太庙内的75户居民也计划年内实现腾退。 “待腾退完成后,经过修缮,将会为公众增加新的游览和文化体验场所。 ”舒小峰说,“目前文物腾退、管理利用大多还是政府部门在投入,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文物腾退后期的保护与利用中来。 ”此外,正阳桥、天桥等已消失的遗迹也将考古保护。 申遗还要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鼓楼周边的平房区人口密度大,居住条件并不理想。 “通过申遗综合整治工作,要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舒小峰说,通过货币补偿、配给保障房、就近平移等,通过疏解,降低人口密度,增加生活空间,改善基础设施。 “申遗、文物腾退并不是把原住民都迁走,而是要最大限度的保留老北京、老街坊。 ”站在景山和钟鼓楼,向南北望,一些超高的、体量过大的建筑显得很“刺眼”,未来都将逐步整治。 一份《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正在编制中。 本市将根据实际情况,做到“一楼一策”“一院一策”,“中轴线上的超高建筑、影响风貌的外立面,都将制定整治方案。 ”舒小峰说,希望中轴线经过整治后,市民登上正阳门、永定门等高点,听着鸽哨儿,看到蓝天白云映衬下北京独有的壮美风景。

北京中轴线申遗,这条中轴线到底有什么来历?

北京中轴线是起源于元朝的,但现在的北京中轴线,是明朝的,和元朝的有差别,因为明朝的统治者把北京中轴线向东移了150米,从此之后,北京中轴线的格局就定下来了。 接下来,我们就仔细了解一下北京中轴线。

以下内容皆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北京中轴线的来历

因为现在的北京中轴线是明朝的格局,所以我们就以明朝的来说。 首先,我们现在所说的北京中轴线虽然是从明朝就有了的,但“北京中轴线”这个词是在1951年梁思成提出的,北京中轴线也就是指从北的钟鼓楼到南的永定门这条线,大约长7.8公里。 北京所有著名的地标建筑,基本上都是沿着这条线建筑的,其中故宫更是直接在中轴线上,而且还是在中心。 因为故宫是古代皇帝的宫殿。 如果你去查一下故宫建筑的资料,你就会发现,其实故宫的每一个宫殿,每一处景物的摆放,都是很有考究的,就像宫殿,每个宫殿都对应着天上不同的星宿。 如果在这里要仔细聊北京中轴线,是聊不完的,详细的资料,大家可以使用网络查找。

2.北京中轴线的底蕴

有一说一,身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我个人认为北京的灵魂真的是北京中轴线。 整个北京城的建筑,都是围绕着北京中轴线展开的,即使你现在去北京,依旧可以看得出来。 重点建筑都在中轴线上,比如水立方、故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这些建筑,都是在北京中轴线上的。 北京中轴线可以说蕴含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理念以及治国理念。

总的来说,北京中轴线是源起元朝,始于明朝。 但要注意的一点,北京中轴线这个概念是梁思成在1951年提出的,并不是在元朝或者明朝提出的。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914.html
谁规定女性必须前凸后翘才是美丽 郑秀文演唱会生图被骂上热搜
爱神眷顾 下周一起桃花盛开 修成正果 爱情开花 天长地久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