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解决方向感 希望感 贾康 安全感问题才能真正提振民企信心

2023年经济增速是站在了5%以上,但是2022年和2023年复合平均增长速度,只有4.1%或再稍高一点,不满足中央“十四五”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所要求的保证速度。现在还面临着如何确定地实现“L型转换”的严峻挑战。

要使发展态势向好,一定与预期、信心,有密切的关系。需承认,现在所接触到的大量市场信息,仍然是信心不够提振,预期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现在总体而言不必讳言的企业界预期不好的情况,必须在得到扭转后形成支持市场信心的稳定因素,这是考虑宏观经济前瞻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市场预期不好的形成原因,相当复杂。直观上讲,有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必须解决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进入集约型的发展才能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又加之有美关系交恶带来的冲击,疫情延续三年造成的种种不良影响,还有在实际运行中有"双重谬误"这种主观上必须纠偏的问题,等等,引致经济下行的多种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都影响预期。

简单地说,我愿提及孙立平教授几年前说的“三个感”的问题,就是“方向感、希望感、安全感”。这个总体感受问题不能忽视。尤其是民营企业,作为主要的市场主体这个集群,如果没有“三个感”问题的很好解决,显然它们是不可能按照管理当局的意愿明显提振信心而“预期”向好,从而解决必然会影响全局的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问题的。

中央三令五申讲“两个毫不动摇”,讲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专精特新的发展,让企业能够在在数实融合的轨道上实现升级发展,又有中央高规格发布的关于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重要文件,在民营企业遇到严重问题的房地产市场上支持新模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强调房地产市场就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投融资方面要有数十条的组合措施去进而支持整个局面的改进,还有国家发改委在明确组建民营经济发展局之后,致力于落实推出一批绿灯项目。这些都体现着中央非常明确的要求及其贯彻。

这些中央一系列指导方针都是得人心的,都是有利于改善预期的,都是应该起到提振信心作用的,关键就要看怎样在务实的方面更好地动真格。

比如,中央早就强调了保护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纠正侵犯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但是这么多年来,实话实说,真正能够提振信心的典型案例已经在张文中案等有正面效应之后,基本不再出现了。2023年中央说对社会上违反“两个毫不动摇”的错误议论要亮明态度,毫不含糊,予以批驳,以后有关部门说有清网行动,但到现在为止,有哪个代表性的错误议论案例得到了批驳呢?似乎还真的不清晰。

企业界近年在讨论中,越来越认同长期主义的行为模式,其实这正是我们企业界人士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应有的选择。那么当然对应的就是信心要提振,预期要改善。只要在这方面把主客观的因素结合好,而且非常关键的是主观方面我们要避免再出现谬误、折腾和违背中央方针的一些低级错误。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9257.html
答案吗 小红书在店播上能找到 十年 变现 电商梦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