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风画与古地图共展 视角下的19世纪澳门与广东 海丝 看

7月20日,“艺荟中西——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19世纪澳门与广东地区图像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通过一系列珍贵的历史图像,向观众展示了19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澳门与广东地区的文化交融与艺术变迁。

本次展览由澳门科技大学主办,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承办,并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展览分为两大板块,精选了银川当代美术馆收藏的129幅洋风画,以及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珍藏的80件中西古地图,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了19世纪中西艺术交流的历史画卷。

展览作品以旅居澳门的西方画家乔治·钱纳利和中国画家林呱为代表,他们留下的绘画作品真实记录了澳门、广州、香港等地的风土人情和城市景观。这些被称为“洋风画”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西方绘画技法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开放与包容。

《南湾》乔治·钱纳利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展览中特别关注了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十三行是18世纪至19世纪中国唯一合法对外贸易的场所,是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的专门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它不仅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重要枢纽,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十三行汇聚了大量的中外商人、画家、探险家和传教士,他们在此交流贸易、文化和艺术,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艺术作品。本次展出的许多洋风画和地图都与十三行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大部分洋风画的创作地点,正是在广州,数百年前它们曾远赴重洋,如今又回到了出生之地,而这一时期广州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繁荣景象,已跃然画上。

《广州黄埔港》

《广州黄埔港》这幅画展现了当年广州贸易的繁荣。1685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粤海关,并在黄埔村南进酱园码头设立黄埔挂号口,顿时中外商船云集,舳舻相接,贸易繁荣。1757至1840年间,清政府决定只保留粤海关作为贸易商埠,黄埔挂号口被指定为唯一商船港口而成为贸易必经之地随之闻名世界,所谓“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黄埔古港兴旺发达的时候,正是17世纪到19世纪广州海外贸易最为鼎盛的时期,也就是近代西方商人津津乐道的“对华贸易的黄金时代”。在黄埔古港鼎盛的85年间,共停泊外国商船5000多艘,是来华外国人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场景之一。

与此同时,展览还展出了大量中西古地图,这些地图不仅记录了澳门与广东珠江沿岸的地理变迁,还反映了东西方对于世界的不同视角和态度。这些珍贵的地图资料,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图像和宝贵的学术资源。

古地图

据悉,“艺荟中西——海上丝绸之路视角下的19世纪澳门与广东地区图像展”将持续至8月29日,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学术活动。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叶嘉怡


泉州的风俗有哪些?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 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2、彩球舞

彩球舞又称踢球、贡球,是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喜庆等表演的民间文艺活动主要形式之一。 舞蹈形式为4位妙龄少女丫髻簪花,身着彩衣绣鞋和一位头戴丁香托的丑婆,围绕着一手持长柄彩球的男性双手舞动的彩球,翩翩起舞。

少女、丑婆以手、肩、头、膝捧球、托球、顶球、踢球,活泼多姿丑婆表演诙谐风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双肩颠球,或抬脚绕球,载歌载舞,惟妙惟肖。

3、唆锣谜

唆锣迷又称采莲,是泉州地区在端午节时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泉州驱疫傩及唐、宋宫廷采莲舞队。 舞队一般由10至几十人组成。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执橘木长烟管;火鼎婆手执大圆蒲扇;村姑身着襟衣和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挑一担用绳子扎系的木柴,属丫环打扮。

公与婆抬着用长竹竿架着的大铁鼎,鼎中火焰熊熊,随着民间小调“十花串”等乐曲的节奏,在观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同观众交流逗乐。 村姑随其身后,挑着柴担,踏着舞步紧相配合。

这个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过得兴旺红火。

5、驴子探亲

驴子探亲由4人表演,一对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绑着 用竹、纸裱制的驴子,作骑驴状;老夫牵驴,后面跟着女儿和憨女婿。

情节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儿婚事与亲家发生争吵,带着女儿等骑驴要到男方家评理。 舞蹈表现了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泼、诙谐,妙趣横生。 驴子探亲最早在清末的民间社火妆人表演中已出现。

6、车鼓舞

车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异较大。 动作大多吸收戏曲科步。 音乐多采用民间小调,如“车鼓调”、“四季歌”、“更鼓调”等。 队舞阵容壮观,整齐划一,气氛热烈。

7、惠安女

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 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

8、浔埔女

泉州市郊渔村妇女,有保留簪花围的风俗。 这种妇女发饰相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传播的风俗。 簪花围制作简便,花样别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用麻丝线缀成,环绕成簪花围,围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小环,色彩相间,还插扦玉簪、银梳等。

扩展资料:

泉州的主要特产:

1、特色主食

咸饭, 萝卜饭,芥菜饭,花菜饭,卤肉饭,芋仔饭,壶仔饭,泉州炒饭鱼仔粥,鸭仔粥,卤面,面线糊,湖头米粉,豆签,浮果,粉团,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条,澳茄粿,酸菜鸡丝面,浮粿。

2、特色汤类

贡丸,鱼丸(深沪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鸭汤,黑豆龙骨汤,苦菜大肠汤,马鲛羹,墨鱼梗,香菇豆猪舌汤,灌肠仔汤,石狮牛肉羹,藕段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玉米排骨汤,水豆腐汤,七彩干贝汤,肉燕汤,猪血汤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夹包,东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饼菜,窖菜,德化淮山,凉拌苦瓜,辣油笋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带。

5、特色荤菜

洪濑鸡爪,崇武鱼卷,西街田螺,姜母鸭,鳗鱼干炖猪脚,焖猪肘,烘猪脚,牛排(有别于西餐牛排),水门巷炖羊肉,猪血小肠,蚝(东石蚝)(浔埔蚝),清蒸金枪鱼,文蛤蒸蛋,酱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蛏,炒大头螺,沙鱼冻,芥菜炒虾皮,十香全鸭,香芋焖鸭。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红糕,绿豆饼,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龟,碗糕,花生汤,豆沙饼,石狮塘头甜粿,石狮芋圆,芋饼,芋蓉(芋泥),土笋冻,柿饼,菜头酸,糖醋莲藕片,贡糖,椰子饼,雪拉膏,四果汤等。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泉州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2926.html
当中国功夫遇上巴黎
唯美的唯一神蓝妈妈洛琪希 无职转生第二季动画BD第4卷封面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