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华使节眼中的敦煌 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原标题:驻华使节眼中的敦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新华社兰州6月11日电(记者翟翔、张文静、周而捷)“这是一片历史与艺术的沃土。”即将结束在敦煌的行程时,尼日利亚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巴巴加纳·瓦基勒说,他在敦煌看到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国与世界已有数千年的交往,古代丝绸之路非常重要,尼日利亚也是今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期待未来更多的合作。

参加活动的驻华外交官在敦煌莫高窟合影(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在这片土地上,不同文明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和文化遗产。

6月6日至8日,来自22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和高级别外交官走进敦煌,寻访莫高窟,游览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参加河西走廊五市的文旅专场推介会,并在对话会上共同探讨“丝路精神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敦煌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敦煌市博物馆馆长石明秀介绍,曾在公元8世纪前往印度取经的新罗僧人慧超所著的《往五天竺国传》虽久已散佚,却意外在莫高窟藏经洞中重现世间;唐代的一纸文献记录了来自印度的甘蔗制糖法;五代时期敦煌当地政府的账本《归义军衙府酒破历》记载了波斯、印度的物产;莫高窟第285窟的日神形象有着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元素……静卧大漠戈壁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照亮了千年的文明交融。

细细端详壁画,高鼻梁、深眼窝的西方商人牵着载满货物的骆驼与东方商队相遇的生动画面,让尼泊尔驻华大使比什努·施雷斯塔感叹:“从古至今,中国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姿态。”

5月4日,游客在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参观。新华社发(张晓亮摄)

“我们虽有各自的身份,如中国人、西班牙人等,但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大写的文明,这是所有人类共有的。”西班牙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赫拉尔多·布加略·奥托内说,真正的交流可以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比如,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女性最典型的服饰元素之一就是中国肩饰。

“亲眼所见远胜闻名。非常感谢中国为保护如此惊人的文化和历史所做的努力。”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表示,敦煌不仅展示了独特的中国文化,还展示了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的融合,是中国赠予世界的礼物。

“这里是约旦。”在敦煌国际会展中心,观看完古代冶金技术传播、农作物物种交流的展览,约旦驻华大使胡萨姆·侯赛尼在一幅欧亚大陆地图前驻足良久。

“文明交流互鉴正是人类故事的核心。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独自存在。没有彼此,我们无法应对世界上的许多问题。”侯赛尼表示,交流丰富了敦煌的文化层次,莫高窟的壮丽正是中国对不同文明开放怀抱、积极交流和互动的结果,这是文明开放的宏伟典范。

波黑驻华大使西尼沙·贝尔扬告诉记者:“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敦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痕迹。每一处古迹都如同一本翻开的历史书,让我们近距离体验古代文明的魅力。我相信,任何热爱历史、文化和自然的人都会被敦煌深深吸引。”

这是6月6日拍摄的鸣沙山月牙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

古代丝绸之路上,有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今天的敦煌,仍然在国际交流上不断迈进。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举办六届以来,共有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近万名嘉宾参会;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推动了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敦煌文化环球连线”线上专题讲座连线德国、俄罗斯、日本、尼泊尔等13个国家,累计点击量超500余万次;以敦煌壁画和丝绸之路为题材创作的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约3900场。

“我在敦煌最重要的收获是有机会见证历史的保存。中国在过去取得了许多发展,现在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焕发活力。”施雷斯塔说。

卡塔尔驻华大使馆公使萨拉·萨达表示,在丝绸之路上,不同的文明相遇并相互影响,促进了繁荣,如今对文明交流互鉴愈发浓厚的兴趣,源于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智慧。

“这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探索由丝绸之路遗迹所代表的丰富遗产,这激励和鼓励我访问沿途其他城市,把历史的芬芳带到现代,并继续推动各国和人民之间的文化和文明交流。”萨达说。


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和谐共处需要各种条件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都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如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首先,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要认同本民族文化,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嗯,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五大石窟及特色

云岗石窟;它的艺术主体是东方体系的中华文化,但其身上也同时附着当时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以希腊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系和以印度为代表的次大陆体系,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瑰宝和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 到处都可见到石佛、石菩萨、石人、石马、石刻等。 在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3个,1000多个佛龛,石雕造像5.1万余尊。 最大的佛像高17米,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众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云冈石窟分为东区、中区和西区三个部分。 云冈石窟中除了以佛、菩萨为主的造像外,还有极为丰富的配饰,这些绚丽无比的配饰与奇伟庄严的佛像组成了令人无限神往的人间乐园和天国世界的幻境。 云冈石窟的佛像艺术是中国中原地区继承和发展秦汉传统雕刻艺术,又吸收融合印度佛像艺术的首批大规模工程。 它融汇了中外,并起到承先(秦、汉)启后(隋、唐)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宝库,在世界文化上有着显著的地位。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南郊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 经过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开凿,至今仍存有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 数量之多位于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我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我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海拔1742米,但山高离地面只有142米,山的形状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因此人们称之为麦积山。 它的开凿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 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 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 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 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克孜尔石窟 新疆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是丝绸之路上一处举世闻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 克孜尔石窟,开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叶。 公元1世纪,佛教自印度传入西域,逐渐流行并广为传播。 位于丝绸之路要冲的龟兹王国,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富庶的绿洲经济和安定的社会条件,与佛教艺术珠联壁合。 公元3至4世纪,由于龟兹王族的大力提倡,佛教进一步兴盛,使这里逐渐成为西域佛教的中心地之一。 《晋书.西夷传》记载:龟兹城佛塔庙千所,拥有僧尼上万人。 众多寺院和其他佛教建筑修饰至丽,金碧辉煌。 涌现出了佛图弥舌,鸠摩罗什等著名高僧。 龟兹佛教“道振西域,声彼东国”,名噪天下。 在世界众多的石窟中,以克孜尔为代表的龟兹石窟规模最为宏大,保存最为完整。 敦煌石窟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藏经洞(莫高窟第17洞)内藏有从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学。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29867.html
0失球晋级18强赛 小试牛刀!日本队小组赛全胜 24进球&a
光伏内卷如何破局 这场会议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