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中部粮 中国饭碗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 装更多

(原标题:科技赋能传统农业 让“中国饭碗”装更多“中部粮”)

中国心连心化肥江西宁都水肥一体化项目的产品经理对农户进行农技指导

◎记者 刘立 王乔琪

芒种,是一年中农事最繁忙的时节。从“晋南粮仓”到大河之南,连片的农田里,收割机轰鸣着往返穿梭,金黄的麦穗颗粒归仓;从洞庭湖畔到淮河两岸,阡陌之间,一台台高速插秧机将一排排青翠的水稻秧苗整齐有序地种下……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中部六省以占全国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提供了占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粮食。每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00亿斤左右。2023年,中部六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9.2%,是中国人牢牢端稳饭碗的重要支撑力量。

5月2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

近期,上海证券报记者踏足中部地区的田间地头,走进种业研发中心、农资龙头企业,近距离探寻中部地区是如何通过“科技赋农”“绿色立农”,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强势崛起,为铸就中国“粮食长城”贡献中部力量。

用“芯”固本

好种子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午后的一阵小雨,让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祝楼乡,先正达集团中国夏玉米研发中心500多亩的试验基地内,多台大型自动化播种机正往返播种。研发中心负责人张长征和他的伙伴们在田间紧张忙碌着。

“从许昌到新乡,我们走遍黄河两岸,最后选择了这里。”张长征望着平坦开阔的试验田满眼希望,“这里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气候和土壤都很独特,是开展黄淮海地区玉米种子研发的最佳场所。我们的目的就是选育适合这个区域的玉米品种,引领区域内的农民从种植品种上实现最优选择,从而实现粮食丰产”。

据他介绍,先正达集团中国夏玉米研发中心位于新乡市“中原农谷”内,中心立足于黄淮海夏玉米市场,利用先正达丰富的资源、先进的育种技术和完善的测试体系,开展夏玉米区优质、多抗、高产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强农先强“种”。2022年4月,立足河南、服务全国的“中原农谷”在新乡市悄然成立,目前已有70多家像先正达集团中国一样的种企,入驻中原农谷,其中30多家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种业创新能力。

中原农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杨建国告诉记者,中原农谷已建成了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拥有一流的科研设施和先进的育种条件,可不受季节、气候、地域等限制,全年开展作物育种、病理学等研究。同时已保藏了一批种质资源,建成河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先正达夏玉米等一批种质资源库,已收集保藏小麦种质资源1.6万份、夏玉米2万份、蔬菜油料6000份、中药材6000份、食用菌2200份。目前,中原农谷正在加快推进国家特色果树种质资源圃、河南省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等种质资源库建设,今年将收集保藏种质资源突破8万份,建成黄淮海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基地。

“从中部乃至全国来看,未来中原农谷将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推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特别是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种业振兴,作出河南贡献。”杨建国表示。

良种有利于持续提升粮食大面积单产和品质水平,加强种业创新已成为中部地区推动农业增产增收的共识。

近年来,安徽省聚焦打造种业强省目标,种业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目前,安徽全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达12家,居全国第二;现有种业上市公司2家、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农作物种子产值位居全国第三,杂交水稻种子出口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至2023年,江西累计投入4亿元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湖北加快布局省级“看禾选种”示范点,水稻品种优质率已达80%。

“数智”赋能

现代农机为农业丰产提供澎湃动力

在对中部省份调研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下,农业生产正在向更加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升级。

在安徽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千亩无人农场,农场通过引入无人驾驶农机、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耕、种、管、收环节的无人化和智能化作业。

据农场负责人介绍,在农场内连片的田地里,无人收割机一天就能收割100多亩地,不仅解放劳动力,还可以降低机收损失率。

湖南是全国最大水稻主产区,以前机械化移栽一直是农业短板。近年来,湖南加强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快补齐水稻油菜栽植短板,推进全省农业生产机械化普及。目前,湖南省农机装备总量位居全国第六,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83.46%。湖南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中联重科研发的水稻有序抛秧机上市后,已推广4000余台,主要销往湖南、安徽、江西等水稻主产区,并在海外市场进入试验测试阶段。

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2018年,公司就开启了借助人工智能赋能农机的步伐,成为国内首家AI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并推出了人工智能小麦、水稻收割机和植保机全球首创产品。

近日,中部博览会在长沙召开,从琳琅满目的农机展台和国际化的农机对接会可以看出,中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绿色化、智能化的农机企业。

多位参会企业和专家认为,在机械化基础上的智能化、无人化,是未来农业装备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中部地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依托。

以“绿”立农

助力农业产业升级迭代

除了大型农机、无人机这些种粮大户的“常规装备”,减肥增效的绿色科学种植方式让47岁的张志成成了新乡市小冀镇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

“今年我种的3000多亩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比去年好。”站在小冀镇秦村营村口的麦田边,张志成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点开手机屏幕,他指着上面的一张化验单告诉记者:“这几百亩地我准备种大豆。前几天,我刚给这片地的土壤做了化验。这块地的氮磷钾都不缺,还偏高,种大豆前肥料就可以少用一些。”

张志成告诉记者,每年春耕和夏播前,他都会取土壤去附近的心连心土壤检测站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给农田施用配方肥。“种田不能只算小账。表面看配方肥价格比普通肥贵一些,但从长远看,测土施肥可以改善土壤,培肥地力,为以后持续丰收打下基础。这些年我种的小麦、玉米、大豆亩产都比普通种植模式高出20%左右,增收规模是非常可观的。看到我增收,周围很多农户尤其是种粮大户,也开始测土,用上了配方肥。”张志成颇为自豪地说。

“种地并不是‘水大肥勤’就能丰产,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推广绿色生态的科学种植模式,针对性地提供营养均衡的‘定制套餐’,让庄稼从‘吃饱’到‘吃好’。”中国心连心化肥产品研究院总农艺师岳艳军说:“通过检测土壤的一系列指标,我们就能看到土壤的养分结构,能以此为依据生产出相应的肥料,土壤缺啥元素就补啥元素,做到不丰不欠。”

岳艳军告诉记者,在江西,心连心集团投入技术人员和大量资金帮当地农民建成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将自动滴灌、远程数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集成应用,农民只需轻点鼠标就能轻松施肥浇水,省肥30%,增产10%,同时大幅提高脐橙和柑橘品质,在当地形成了示范带动效应。目前这种模式已经辐射到浙江、福建、广西、湖南等多个省份。

“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摒弃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农业发展的绿色变革。”岳艳军说:“近年来,以河南为代表的中部农业的发展方式正在由资源环境消耗型向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转变。我们的研究目标也是要在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围绕资源集约节约,提升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

在根植绿色低碳种植理念的同时,随着城乡居民对“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消费升级需求,大力实施农业绿色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基地,也正在成为中部各省农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以安徽省为例,今年3月,该省发布《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将依托皖北粮食、畜禽、果蔬、水产、中药材等绿色优质原料资源禀赋,加强区域协同和产业上下游配套,重点培育“品质粮食、优质蛋白、绿色果蔬、徽派预制菜、功能食品”五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新祺周未来该怎样发展才能在中部崛起?

加快中部发展,实现中部崛起,关键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挥中部特有的优势,并不断拓展这种优势。 从本报记者在中部几省的所见所闻来看,中部地区的干部群众正在为实现崛起而努力奋斗。 为实现崛起,中部地区采取了许多重大步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在结构调整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在向工业化中期阶段加速推进;同时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正在使农业朝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优势强的方向发展。 中部地区要发展,就必须与东部和西部形成联动,选择并培育中部的发展带,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提高投资效率和发展速度,充分发挥其中部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构建沿京广线的纵向城市群,沿长江的横向城市群。 依靠两大城市群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形成中部新的经济增长带。 加快中部发展,实现中部崛起,最重要的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区位特点、资源环境条件、生产基础、产业发展趋势,适应国内外经济竞争的要求,积极探索并科学确立中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把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中部地区加速发展的助推器。 中部地区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好变优势为强势的工作。 从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出发,加强自身实力,从国内国际合作中获得发展机会,走新型工业化和综合现代化的道路,在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与互动中实现崛起。

池州市的swot分析,机遇与挑战,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的分析

池州是如何定位自己的?省委、省政府在全面总结历史和分析外部形势的基础上,结合“中部崛起”战略,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果断作出“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重大战略决策,并要求沿江城市群率先融入长三角。 池州虽然不属“沿江第一方阵”,但作为沿江城市之一,应抢抓机遇,借力起跳,实现跨越式发展。 省委、省政府要求沿江城市要率先发展,第一方阵要担当脊梁,但沿江城市区域协作不强,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省东进的步伐。 我的建议是沿江城市应该统一规划,执行统一政策,实行要素共享,并试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沿江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池州在东向发展和沿江开发中有哪些优势?东向发展和皖江经济带的建设是一种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加速融合的共同发展之路。 池州作为长三角地区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移的黄金跳板,具备形成级差收益的先天条件。 事实和理论都已证明,凡是能够提供级差收益的地方,经济的发展都特别快,而形成级差收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丰富,同样的投入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出;一是区位优越,产品出售的市场条件好,利润相对高。 值得庆幸的是,池州在这两方面都是“近水楼台”,理应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加速要素双向互动,实现互补型、错位式发展。 池州是全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城市,池州如何增强区域竞争力?池州要赢得竞争,就必须围绕东部产业转移走势,走差别化战略之路,创造出自己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实现错位发展。 按照“861”工程和“建成五大基地”的目标要求,我们提出了实施“583”工程,着力在非金属新材料、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旅游、能源、农副产品及深加工五大产业上做大做强做优,彰显特色,铸造优势,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 池州海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水泥熟料生产基地;禄思伟耐火轻钙项目一期工程年内竣工投产,将成为全球第四大耐火材料生产基地;池州要争取早日建成长三角二次能源供应基地。 此外,装机4×1000MW的吉阳核电等后备能源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有效地推进,目前已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正式签订合作建设协议。 在生态旅游产业上,围绕“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战略,以长三角旅游合作组织为平台,加强与东部城市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送。 四是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 在农副产品及深加工产业上,着眼于农产品优质、生态、绿色、有机,以科技作支撑,以“512”强龙工程为抓手,主攻8大主导产业,力争成为华东优质粮油棉、沿江水禽、优势水产品、名优土特等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交通东进为主,通江达海”借助皖江开发,池州如何加强与长三角的交通连接?亚当·斯密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市场的大小取决于运输条件,没有交通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因此,我们坚持“东进为主,通江达海”,加速与长三角交通规划的衔接,致力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加快与东部地区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对接,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铜九铁路池州段货运列车、沿江高速池州西段年内可以通车;二是沿江城际客运铁路、安池长江铁路大桥、九华山旅游机场等一批重点交通联网工程正在积极筹建;三是沿江中心港(池州港)和九个配套港及若干个临江产业专用码头的新型长江港口群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直通皖苏浙沪省会城市4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水陆空联运的区域性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加快推进。 发展中的池州还存在哪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观念上的差距。 池州传统农耕文化烙印较深,潜意识里“小富即安”的思想比较浓重,一定程度上影响发展的动力。 二是发展上的差距。 二三产业发展质量不高,规模不大,拉动型、旗舰式的大工业、大项目太少。 三是体制上的差距。 经济发展模式还比较单一,多种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还未完全确立,民营企业数量少、实力弱。 四是人才上的差距。 人才队伍素质跟不上东向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东向发展,追赶沿江第一方阵,池州要实现哪些目标?东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为主调,以实施“861”和“583”工程为主抓手,打好四张牌:九华牌、生态牌、长江牌和文化牌。 建设五大基地:全国最大的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华东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基地、能源基地、绿色农副产品及深加工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融入长三角的先行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力争实现经济总量300亿元、财政收入30亿元、人均GDP3000美元,将池州建成一个名山秀水、名城宜居、民富市强、民和政通的新池州。 东向发展,已呈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我们要顺应东向发展大势,从差距中感受压力,在对比中增强动力,切实增强危机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奋起直追,以更大的气魄、更强的毅力、更快的速度,推进池州在东向发展中实现腾飞

农业发展的趋势怎么样?未来十年

数字经济赋予农业新机遇 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把握好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利用好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的新机遇,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开展电商业务,实现传统农业的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在提高效率中提高产能和品质,使农业产业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在新一轮信息技术浪潮中,我们国家赶上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脚步。 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正在深度改变中国传统经济结构,互联网和数字化推动传统经济向互联网经济转型升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农业产业化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体量达到27.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超过20.3%,显著高于当年GDP增速,占GDP比重达到32.9%,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已成为近年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为55%,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发达国家水平,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其中细分领域中国有四个全球第一:计算机、手机出货量全球第一,网络零售全球第一,网民数量全球第一。 我国互联网企业在全球市值最高的15家互联网公司中占有6席;在全球十大独角兽企业中占据一半。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现时经济环境下,充分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推动乡村社会跨越式发展。 互联网普及率提高迅速缩小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我国地域广阔,传统社会中城市与乡村之间信息流动缓慢,乡村社会发展受制于信息闭塞、教育滞后等因素影响较大。 进入信息社会以后互联网的普及逐渐缩小了城乡间数字鸿沟,为乡村社会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和条件。 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达 98.3%。 我国农村网民占比为26.3%,规模为2.11亿,城镇网民占比 73.7%,规模为5.91亿;不同地区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在应用类型和区域特点上,比如农村地区网民在商务金融类应用与城镇地区差异较大,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等应用差距在20%—25%之间,而对于即时通信、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等基础类应用,城乡网民使用差异率较小,均在10%左右。 特别是国家积极推动的“数字乡村”建设成效显著,随着智能手机迭代普及,理论上讲乡村居民上网服务已经不是问题,传统社会因为空间阻隔带来的信息封闭、教育滞后等发展困境,今天都相对较好地依托互联网解决,边远乡村教育信息化设施可以通过“智慧课堂”获得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 乡村居民可以很便捷地多途径获得外面世界的信息变革和发展经验,这给乡村振兴实施中社会培育,提高乡村社会信息服务和发展水平,为“人的现代化”实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信息化服务普及、公共信息服务水平通达、网络扶贫开展,让广大乡村居民实实在在共享了互联网发展成果。 数字经济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型的电子商务平台数字经济已经深刻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率提升的驱动力。 长期以来,对乡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收入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网络建设很不完善,以往更多依靠实体性农产品市场来解决销售渠道建设问题,但互联网为农产品市场提供了一个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24小时市场”。 如今从早期政府资助扶持的农商网到各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各大电商集中发力农村市场,带动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电商销售产品的结构类型也以耐储存产品为主导,向冷冻链逐步完善下的生鲜产品转变,近几年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量增长达到50%以上,增速非常快。 2017年电子商务交易额是10万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达到8000亿元,农产品电子商务无疑成为了农产品销售的最重要交易平台之一,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等不同地区都获得了快速增长。 此外,江苏、山东、福建等省份都出现了专业性“淘宝村”,依托互联网平台和当地传统资源优势,发展出具有一定集聚化效应的新产业。 数字经济提高了农业产业的能级和效率数字经济带给涉农产业更大的影响推动体现在重组产业组织系统,升级产业链条,提高农业产业的能级和效率。 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数字技术具有天然的渗透性、融合性和赋能性。 作为一种融合性经济,主体虽属于实体经济,但又必须依托数字技术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传统行业,通过新的生产力要素嵌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促进高质量发展。 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测算结果,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占比不断提升,2016年达到76%,日益成为数字经济的主体。 现如今数字经济给予了老手艺以新生命,借助于互联网平台,老艺人甚至实现了成功地创业,在虚拟空间里建立了自己的众创空间,老手艺与新创意结合获得了新生。 美国Etsy网站已经成为今天全球最大的一个工艺品聚合电商网站,结合了线上与线下不同社区,实现了老手艺乃至于各种工艺品生产、展示、传播、销售一体化,社区活动又成了大家交流心得的场所,促进了手艺文化的传承发展。 2017年Etsy有家新卖家加入这个市场,每月新增7万多家新店,成为Etsy史上新增卖家数量增长最快的一年,手工艺电商的发展繁荣可窥见一斑。 这个案例有力地证明数字经济赋予传统行业以新的生命,完全可以给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总体而言,这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紧紧把握数字经济的历史性机遇,利用好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的新机遇,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开展电商业务,实现传统农业的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在提高效率中提高产能和品质,使农业产业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29937.html
血腥程度刷新本赛季最高记录 TABE教练是有东西的!IG和A
客户引关注 投喂 捷瑞数字IPO 多处关联交易信披存疑 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