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后首份季度财报亮相!极氪一季度营收147.37亿

6月11日,极氪(NYSE:ZK)发布2024年一季度财报。

韩忠楠供图

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极氪实现营收147.37亿元,同比增长71%;整车毛利率达14%,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

财报公布后,今晚美股盘前,极氪大涨超6%。

其中,整车销售收入81.74亿元,同比增长73%;三电业务、研发和其他服务实现收入65.63亿元,同比增长68%。

极氪方面表示,多元化的营收结构保持均衡增长趋势,进一步体现了公司全面、稳健的发展态势,为持续的研发投入及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成长动能。

据悉,今年一季度,极氪研发投入19.25亿元,同比增长6.7%,累计研发投入达189亿元。

交付量方面,2024年一季度,极氪同比销量翻番,达到33059台,创品牌开启交付以来最好的一季度成绩。1—5月,极氪共交付67764台,同比增长112%。其中,5月,极氪交付18616台,同比大增115%,创单月交付历史新高。截至5月底,极氪累计交付超26万台。

2024年,极氪进入产品推出密集期,从1月份的极氪007到全新极氪001,再到MPV极氪009光辉以及基于浩瀚-M架构打造的极氪MIX,极氪依托浩瀚架构,正在不断加快产品推出速度。最新亮相的极氪MIX将于今年四季度正式上市。下半年,极氪还将发布全新的中大型纯电SUV,届时极氪的产品矩阵将达到6款,从紧凑级SUV覆盖到中大型MPV。

在补能生态方面,截至5月底,极氪自建充电站达到1076座(含专用场站),并已上线487座极充站,2615根极充桩,800V超快充桩。据悉,目前,极氪正加速推进“千站万桩”计划,预计2024年底极充站接近1000座,极充桩总数预计2026年达10000根。

在全球化拓展方面,截至5月底,极氪已进入荷兰、瑞典、泰国、阿联酋、沙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极氪001、极氪X率先在欧洲开启交付,右舵版极氪X将于三季度开启交付。预计到今年年底,极氪将进入欧洲8国豪华市场,以及东南亚、中东、拉美、大洋洲等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责编:彭勃

校对:王锦程


库克妥协、雷军焦虑,跨界造车集体“熄火”?

两年前摇着战旗想杀进汽车行业的手机厂商,如今普遍处于焦虑之中。

2021年,汽车市场出现一股跨界热,不管是家电、互联网还是快消品,均有进入汽车市场的打算,其中呐喊声最高的是手机厂商,凭借着汽车智能化的趋势,手机厂商入局汽车市场,天然有一种“降维打击”的优势。

两年过去,OPPOvivo两家只拿出了车机互联产品,看目前的趋势并没有想深度参与造车的打算,其他手机厂商也不敢贸然加入造车行列。现在与汽车联系较大的三家手机厂商只剩下华为、小米和苹果。

不过这三家是各有各的苦,并没有如之前所说的呈现“降维打击”的优势。其中小米和苹果更是连一辆实车都没有,而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的模式,在2023年的今天,也尚在艰难前行。

曾经喊出“降维打击”的手机厂商们,如今拿出了什么样的成绩?

1、华为仍需努力

我们先说说华为,进入2023年之后,问界的销量开始下跌。今年1月份的销量不足去年12月的一半,4月份甚至跌到了2953辆。今年1-4月M5和M7两款车创造的月度总销量都没有超过5000辆。

在进入2023年后,问界品牌便率先跟随特斯拉进行降价,以谋求更好的竞争。其中,问界M5EV的售价为25.98万-28.98万元,问界M7为28.98万-37.98万元。

但此次的降价策略,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赛力斯问界的销量不仅远低于比亚迪与特斯拉这样的行业领先者,还被其他新势力选手大幅甩开。

作为一个新品牌,销量出现断崖式的下滑,这是一个极为严峻的信号。

更麻烦的是,自2019年赛力斯与华为“绑定”合作造车以来,公司的财报显示连续三年巨亏。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公司累计亏损高达73.85亿元,年平均亏损超过18亿;2023年一季度,继续大幅亏损6.25亿元。

按照这个亏损速度和现金流情况,赛力斯账面上的资金已很难支撑公司一年运营所需,既不增收,也不增利,可谓是如履薄冰。

导致赛力斯亏损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本身的造车成本就比较高,毛利率一直处于低位。另一方面,在与华为合作之后,赛力斯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而这导致了赛力斯亏损的出现。

在两者合作分成中,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华为与赛力斯在问界系列的收入分成为1:9,每卖出一辆M5,华为可以分到2.6万元,卖出一辆M7,可以分到3.5万元。而在这10%中,约有2%是华为的技术授权费用,8%是渠道的经销费用。这也意味着,赛力斯需要长期为这场合作付出比较高的成本。

与此同时,另一场情况也在悄然来临,华为正在扩大“战队”。

按照余承东的说法,华为希望通过以智选模式主导的问界生态汽车联盟形式,做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而所谓生态联盟,其合作车企当然不止赛力斯一家。

按照华为的合作规划,奇瑞、北汽和江淮等车企也将生产由华为提供整套解决方案的车型,即基于智选模式合作。与刚刚踏入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不久的赛力斯不同,奇瑞等主机厂都有着数十年的汽车研发和制造经验,其竞争优势更为明显。

这也为后来的华为智选车型敲响了警钟。事实上,早期借他人之势打响名号,不失为一种捷径。想要长久的站稳舞台,始终需要自身实力,否则一切光环都终将会是一场过眼云烟。

赛力斯已经在求变,推出了自己的纯电品牌“蓝电”,但撕下华为标签,赛力斯这一战能否翻身,还不得而知。

2、小米汽车晚了?

小米造车,主打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2021年3月,小米董事长雷军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宣布“为小米汽车而战”,将小米送上汽车战场。相比华为,小米的步伐高情商叫“稳当”,低情商叫“晚了”。

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如何在卷度如此之高的汽车市场,以后来者的身份拔得头筹?

从雷军在发布会的言论来看,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是自动驾驶能力,雷军表示小米自动驾驶的目标是在2024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换句话说,小米汽车初代一发布,就是自动驾驶第一阵营的水平。然而,以智能化为标签的小鹏的前车之鉴下,小米的智能化又能如何打出不同呢?

同时,雷军大概是高估了车主对自动驾驶的关注程度,就如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分析所言,“不是所有车主都关心‘智能’,但是所有车主都关心‘电动’。真实续航、低温和高速行驶的耗电量,这才是每个纯电车消费者的核心痛点。”相较之下,主打自动驾驶对消费者来说过于超前。

因此,单凭自动驾驶,想在如今的汽车市场杀出重围是很难的。小米汽车要想成功,用雷军的话来说“小米唯一成功的道路就是去成为世界前五的企业,然后每年卖100万辆车。”每年100万辆这个目标,比亚迪也是这几年才实现,但用了近20年。

显然,“人生的最后一次创业”给雷军带来不小的压力,不管是小米汽车的节奏,还是如今汽车市场之卷,都让小米汽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

而这种焦虑在上海车展上达到了顶峰,各种新技术,新车型应接不暇,智能座舱的迭代,新技术的上车,性价比的再次刷新,让雷军在车展上拿着小米13Ultra拍了又拍,就差拿尺量了。这不禁让人思考,还在襁褓里的小米汽车,真的能跟那些自主品牌、合资品牌、新势力品牌竞争吗?

在今年1月初,@晚点Auto爆料称,小米的首款新车是中型溜背轿车将分为两个版本。其中,低配版售价在26万—30万元,高配售价则超过35万元。

这个价格段绕不开比亚迪跟特斯拉,20万+的比亚迪汉跟特斯拉都不是等闲之辈,说是目前20万价位端新能源销量大佬也不为过,如果把目光再拉远到35万以上的产品,那小米估计更呛了,扎根于此的极氪、蔚来不说,新晋的腾势背靠比亚迪依旧有着强大的产品力。

对于一款车的销量,李斌曾经在蔚来内部做过一个经典的论断:车能不能卖得好,在娘胎里就定了。相信雷军在上海车展之后应该也能得出一个结论,如今造车没有一点真本事,是真行不通的。

对此,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也曾隔空喊话:“浪费50亿、100亿都不算什么,关键是浪费三年时间。新能源汽车企业能活下来靠的是核心竞争力、精准的战略和快速决策的机制。”

2023年,汽车市场都将大变天,很难想象2024年诞生的小米汽车能掀起怎样的波澜。

3、苹果做出妥协

最后我们来说说苹果汽车,不过在说汽车前,先来看看苹果的近况。

苹果财报显示,一季度期间,Mac业务线营收为71.68亿美元,同比下降31%,iPad营收为66.7亿美元,同比下降13%。Mac和iPad在苹果整体营收中的占比,分别为7.6%和7.03%。

换句话说,如今苹果的业绩都在靠iPhone输血,急需其他新增业务来提升苹果新的增长动力,而这个新业务,行业普遍认为是尚未亮相的苹果汽车。

不过,苹果造车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原本苹果是打算造一辆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然而现实打击面前,苹果下调了其造车规划,由完全自动驾驶改为了高速自动驾驶。

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妥协后的新造车规划中,汽车将包括方向盘和踏板,并且只支持高速公路上的自动驾驶能力,允许司机在高速公路上看看电影或者打打游戏等,且如特斯拉一样,自动驾驶订阅包会优先在北美地区上线试点。

与造车规划一起调整的还有苹果汽车的上市时间和售价。原本预计的2025年发售时间再次延期到2026年。在这之前,苹果计划在2023年完成汽车设计,2024年完成功能设置,2025年开始进行全天域汽车测试。

此前预计的12万美元单车售价,也被苹果调低至10万美元左右,在价格上与特斯拉入门级ModelS看齐。

这种对造车态度的暧昧已经成为了苹果的“主旋律”,从2014年库克启动泰坦计划电动汽车开发项目算起,过去9年间,苹果造车已经更换了四任项目负责人,每一任负责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和想法。

同样摇摆的也有库克的态度。库克曾在采访中表示,苹果确实在研发自动驾驶汽车,但更专注软件部分的开发,但在去年又转而强调,“我们热衷于整合硬件、软件和服务,发现它们的融合点,因为这样可能创造出奇迹。”

TheInformation的报道还指出,库克很少参与苹果造车项目,甚至不常去汽车项目的总部造访。而且对于每年投入数百亿美元进行研发的苹果,留给汽车项目的研发投入却只有10亿美元。

2014年发布“泰坦计划”时,库克给予造车团队的最初期望是,像Mac和iPhone一样,打造一款完全颠覆当前行业的产品,即无人驾驶智能汽车。

但考虑到库克的年纪,此番对苹果汽车项目做出调整,降低其自动驾驶开发难度,以尽快推向市场的举动,或许也是库克为了能够在最终任期内看到AppleCar从实验室驶向普通消费者手中,而做出的妥协。

2020年,在库克十年CEO任期合同还剩下不到一年之际,苹果董事会以1.14亿美元的薪酬奖励,成功将库克留任至2025年。根据古尔曼报道,库克卸任时间大约在2025年-2028年,“在这期间他不可能提前卸任。”

如果一切顺利,苹果首款汽车将在2026年推向市场。留给库克的时间不多了。

4、智行观

汽车“新四化”的深度变革之下,造车似乎不再像燃油时代一样遥不可及,特别是在“车路协同”的顶层设计之下,汽车行业正在变得愈加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赛道肉眼可见变得拥挤,做互联网的、做手机的、做房地产的、做家电的、酿酒的纷纷入局,巨头频现。然而,胜出者寥寥无几,失意者却熙熙攘攘,苹果、小米、华为这样的巨头在汽车市场也是接连碰壁,跨界虽好,但也不必硬跨。

长安汽车一季度营收345.56亿元 归母净利润69.7亿

4月27日晚,长安汽车对外发布2023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5.56亿元,同环比基本保持稳定;归母净利润69.7亿元,同比增长53.65%;扣非归母净利润约14.81亿元,同比降低34.75%;资产总额达1741.09亿元,同比增长19.21%。总体来看,今年一季度,长安汽车延续2022年良好发展势能,净利润大幅增长,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早在十天前的4月17日晚,长安汽车公布2022年年报。在缺芯、限电等诸多挑战下,长安品牌逆势而上,集团销量完成234.6万辆,同比提升2.0%,创近五年销量新高;实现营业收入1212.53亿元,同比增长15.3%,生产经营稳中有进;归母净利润77.98亿元,增幅119.5%;扣非归母净利润44.59亿元,增幅169.8%。2022年呈现出整体销量微增,盈利能力爆发式增长,体现了长安汽车良好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效益。

长安汽车2022年度与2023年一季度营收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的背后,是长安汽车在电动电气化新赛道上的全面提速,自2017年长安汽车开启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发布新能源“香格里拉”计划、智能化“北斗天枢”计划,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速推出新能源车型,坚定不移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现如今,长安汽车发展战略转型路径清晰,自主品牌向上向新,销量业绩再创新高,转型阶段性成果显著,企业已由规模增长向“规模+效益+价值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转变。

经营质量持续提升,规模利润企稳上升

长安汽车延续了2022年迅猛势头,特别是自主板块增长势头强劲,成为中国品牌的引领者,给2023年的国内车市打了一针“强心剂”。3月份长安汽车集团销量破24.5万辆;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20.9万辆,拿到了中国品牌3月销冠。长安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也从2022年的6.98%,飞跃式增长至2023年⼀季度的8.54%。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一季度营业收入345.56亿元,归母净利润69.7亿元,长安汽车持续向上发展势能。究其根源在于优化产品结构、持续推进降本,产品盈利能力逐步增长,资源效率稳步提升,经营韧性不断增强。2022年以来,长安汽车以“效率”、“效益”为核心,持续推进全员、全过程、全价值链、全业务领域降本节支工作。不断增强公司成本费用竞争力,促进未来规模与盈利同步发展。

结构持续优化,自主盈利能力显著提升

2023年一季度,经营质量持续向好,长安系品牌汽车销量和利润均占集团总体的85%,成为新的利润支柱。据2023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归母净利润69.7亿元,同比增长53.65%,利润创新高的同时,毛利率同比增长,延续2022年公司毛利率的增长势头,10万级产品销量占比达73%。这主要源于品牌向上向新,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长安汽车的净利润表现亮眼、盈利结构持续提升,主要得益于长安汽车旗下各车型的市场表现足够给力。近年来,长安汽车品牌布局不断优化,推出深蓝、阿维塔电动车品牌,与长安品牌一起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品牌架构。高端情感智能电动品牌阿维塔首款车型阿维塔11,售价突破40万元;全新数字纯电品牌深蓝,推出首款战略车型深蓝SL03,已成20万级新能源产品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长安汽车燃油车+新能源双线并举,在传统燃油车方面,持续稳固行业数一数二地位。一季度销量冠军CS系列突破11.5万辆,UNI系列突破8万辆,轿车系列突破5.5万辆,长安逸达上市首月实现销量破万,多款车型均处于各细分市场领先位置。而着眼于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其一季度销量持续攀升,累计销量8.4万辆,同比增长105.4%,较去年再次实现翻倍,智电化转型道路开启“冲刺跑”,一季度智电iDD系列突破1.5万辆。正是由于全产业链优势逐步显现,叠加中高端产品矩阵补全以及产品放量带来的规模效应,新能源转型加速,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增长势能更加强劲

创新是企业永远不变的护城河。长安汽车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研发投入逐年增长,研发水平名列前茅,使得2022年新增申请专利4910件,其中发明专利3548件,同比增长195%;在新能源领域,发布“长安氢燃料电池系统、长安智电iDD、长安原力电动”三大新能源动力技术,实现了动力系统“全面焕新”;在智能化领域,行业首发量产行人自动紧急制动、远程智能泊车等 26 项技术,发布全新智能品牌——诸葛智能,为用户带来“诸葛交互、诸葛智驾、诸葛生态”三大核心体验,全力抢占产业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基于SDA架构,由“软件定义汽车”打造的CD701原型车亮相上海车展备受关注。另外,还在上海车展上长安汽车正式发布海外战略“海纳百川”计划,到2030 年,长安汽车海外市场将实现“四个⼀”的发展目标:即海外市场投资突破100亿美元,海外市场年销量突破120万辆,海外业务从业人员突破人,将长安汽车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汽车品牌,按下出海“快进键”。

快速开发智能、新能源等新产品,长安乘用车产品数量与价格逐年递增,近3年一共投放40款新品,近五年均价提升22.9%。与此同时,长安汽车一直致力于客户体验的提升,作为长安最重要的战略,客户服务“一号工程”正在推动长安汽车从产品致胜向“产品+服务”并重发展。长安连续两年获得J.D. Power中国新车质量研究(IQS)中国品牌第一,连续两年获得中消协、中质协满意度评价中国品牌第一。

长安汽车业绩不断攀升的背后,除了战略规划逐步落实、坚持技术创新,聚焦新品牌和新产品,不断深耕体系竞争能力,长安汽车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在组织结构、人才培养范式、引进研发人才、推进股权激励计划等方面大量投入,从而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实现规模效应与结构优化,经营质量稳步提升。让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的长安汽车,坚定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勇担央企责任,在全球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上全面开花,领跑中国汽车品牌。

2023年一季度长安汽车开局良好,呈现了量价齐飞、产销两旺的高速发展势头。面向未来,在清晰的战略规划下,长安汽车坚定战略加速转型,强化加大技术创新、持续新品牌与新序列势能,发力新营销。长安汽车有信心更有实力,坚定不移把第三次创业进行到底,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加速转型,向着世界级品牌的宏伟愿景全速迈进。

吉利2022年财报:单车毛利增至1.75万,不打价格战

3月21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吉利汽车)对外发布2022年财报。数据显示,吉利汽车2022年实现营收1479.65亿元,同比增长45.6%。归母净利润为52.6亿元,同比增长8.5%。总现金水平上升20.4%至337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3月21日收盘,吉利汽车股价收涨3.83%至9.5港元/股,目前来看还是处于一个较低的价位。

在销量上,吉利汽车总销量143.3万辆,同比上涨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300%至32.87万辆,销量占比由上年同期的6.2%进一步提升至22.9%。受原材料涨价、新能源产品占比提升且毛利率水平不及燃油车等因素影响,吉利汽车整体毛利率下滑3个百分点至14.1%。

而对于2023年,吉利汽车再次挑战165万辆的销量目标,其中新能源销量较2022年翻番,即65万辆,销量占比进一步提升。此外,在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汽车还透露今年将陆续推出10款新车型。同时,在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极氪品牌将择机进行公开递交并努力完成IPO上市。

单车毛利增至1.75万元

据发布的财报显示,2022年吉利汽车单车销售收入10.3万元,同比增长29.6%,平均单车毛利1.75万元,同比增长11.1%。而这得益于高端品牌的销量提升,带来单车毛利提升。2022年,“中国星”系列实现总体销量252,787辆,占吉利(含几何)品牌比重近23%,最高月销量达到3万辆,单车平均售价达15万元。

2022年销量达180,127辆,截至2023年2月累计总销量已超85万辆,成为最快突破80万辆的中国高端汽车品牌。值得一提的极氪,2022年交付71,941台,完成全年7万台交付目标,成为新能源品牌中为数不多完成交付目标的品牌。

而在最近两年,吉利汽车在新能源市场大幅加码,包括推出雷神混动技术,由此也推动了新能源车型销量提升。2022全年,吉利汽车新能源产品(含吉利、几何、领克、极氪、睿蓝)销量328,727辆,同比增长超300%,单月新能源渗透率多次突破30%。

此外,手握众多核心技术的吉利也开始进行技术输出,并带来相关的收入。2022年共实现16.6亿收入,同比增长29.9%,进一步支撑未来盈利。2022年11月,吉利汽车完成入股雷诺韩国汽车,将向韩国市场推出全新混动技术及车型。

吉利汽车明确不打价格战

今年3月初,武汉与东风集团旗下品牌宣布开展“让利促销活动”,最高补贴9万元,一时间“去武汉抢购雪铁龙C6”热度蹿升。而这股“降价之风”从湖北刮起,已然迅速蔓延至全国。3月16日,上汽大众加入“价格战”,“37亿元全系限时现金优惠,单车限时优惠至高5万元”,为连日来愈演愈烈的车市降价又添了“一把火”。

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吉利汽车多位高管在业绩会上明确表示“不靠价格战赢得竞争”。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表示:“车企为了生存而进行巨幅降价,但价格降得越多,研发投入就越少,给汽车消费者的体验势必会大幅下降。”

吉利汽车集团CEO、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淦家阅则表示,吉利汽车强调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也就是成本的竞争,吉利要通过自身技术、能力来提升竞争力,如架构化造车实现资源协调、降成本、提升研发效率。

“在产品价值上有优势的同时,我们不打价格战,而是主要要打价值战、要打售后服务战、要打质量战、要打技术战、要打企业的道德战。”淦家阅说。

由此不难看出,在此轮价格战愈演愈烈之时,吉利汽车对于市场和自身有着清晰认知和判断,不会追求短期的效益。而实际上,新能源车市场是最早开启价格战的,从特拉斯开始,引发众多品牌跟进。

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则表示,极氪汽车没有降价,也没有保价,而是对用户增加了权益、不调整价格。增加权益后,订单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提升很快,也吸引了一些持币观望的用户。

同时,对于备受关注的极氪IPO问题,安聪慧表示,后续如果市场窗口时机合适,将择机进行公开递交并努力完成上市。据吉利汽车此前公告,今年2月,极氪宣布完成7.5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130亿美元。

今年将推10款全新车

尽管不参加价格战,但对于2023年吉利汽车再次挑战165万的销量目标,其中新能源销量较2022年翻番,即达到65万,销量占比接近四成。其中最受关注的极氪品牌,今年挑战14万辆的交付目标,同比增长翻一番。

在新产品方面,吉利品牌将加速新能源转型,年内推出三款全新车型,预计将是银河新品牌的产品。未来两年,吉利银河将推出7款产品,其中,银河智能电混L系列将推出L5、L6、L7、L9共计4款产品,首款电混SUV银河L7、首款电混轿车银河L6将在今年二、三季度交付。银河智能纯电E系列将推出E6、E7、E8共计3款产品,其中首款纯电产品E8将在今年四季度交付。

领克品牌将在今年推出中型SUV领克08,3月25日正式亮相,新车的亮点之一就是搭载魅族车机系统。而极氪品牌即将发布新车极氪X,年底极氪还将推出一款轿车车型,2024年将推出两款全新车型。2025年,极氪将挑战65万辆的交付量。

在智能化方面,吉利汽车将持续加大智能化自研能力,推出银河N OS系统。同时,吉利汽车也将主攻智能驾驶自主感知和智能决策的能力等。具体来说,吉利汽车计划2023年在6V5R基础上推出更高阶的智驾方案,提升自主感知和智能决策的能力,解决NOA领航辅助存在的长尾问题。

总的来看,在过去的2022年,吉利在新能源市场已经开始发力,而2023年,以银河为首众多新产品的推出,将让比亚迪、长城、奇瑞等车企感觉压力。随着销量的提升,吉利汽车的整体业绩也有望再向上一步,尤其是股价上!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30328.html
先上大学再转专业 可行吗?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