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匠人张伟潮 为每个龙头注入精气神

龙,在无数中国人心中,是神圣的图腾。但在广东的许多村落里,龙,就在他们的生活里,既威严有加又亲切活泼。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前后,广东的河面上,处处可见赛龙舟的热闹场面,在当地,赛龙舟又叫“扒龙船”,各村之间,会举办激烈的龙舟竞渡比赛,河道上百舸争流、千龙齐发,河岸上锣鼓喧天、人头攒动,场景蔚为大观。

在龙舟竞渡之间,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南粤多游龙,家家有不同,龙舟是一个村落最重要的门面,大多为手工制作,做工精细、用料考究。龙舟匠人,便是龙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张伟潮,便是一位80后龙舟匠人,在他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下山村的工作室里,摆满了龙头、龙舟、龙尾,还有刨刀、凿刀、锯子、锉子等木刻工具。

从选木、开料、勾画、雕刻到打磨、抛光、裱漆,许多龙舟的制作全都由龙舟匠人手工完成, 雕琢之间,圆瞪的龙眼逐渐突显,苍劲的须髯张扬如旗帜,似乎要活了过来。

在张伟潮的工作室里,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一个个高昂的龙头。它们看起来威武有劲,尽显龙的威严与生气。

“龙头设计是最难的,图纸花最多的心思”, 尽管张伟潮已经跟龙舟打交道十余年,每一次的图纸,他仍然会构思许久。

对于龙舟队来说,龙头便是龙舟的灵魂,它耸立在龙舟上,是一个形象展示的标杆,也代表着一个村子的精气神。张伟潮每接到一个订单,往往会深入当地,着重对每个村子的文化、历史做功课,将文化历史传统融入到龙头设计中。

在他看来,每一个龙头都是一个村子的文化图腾,都有其独特性,这样制作出来的龙头,能够深化当地人的文化认同,凝聚村落的传统文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伟潮的日常全都跟龙头、龙舟的制作、翻新和修复有关,但他乐此不疲,不觉枯燥。

张伟潮是土生土长的下沙村人,从小就对龙舟文化耳濡目染,加上父亲是一名木匠,家里都是木料,张伟潮从小便对龙舟有着浓厚的兴趣,10岁时就已经可以自己制作龙舟模型。从2009年开始,他辞掉工作,开始专职制作龙舟。

如今,他已经成为广东知名的龙舟雕刻匠人,也是这一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他雕刻的龙头还被张艺谋导演团队选中,出现在了冬奥会开幕式24节气短片中。

从热爱到职业,如今的张伟潮感觉自己身上更有一份责任。

在坚守传统之外,张伟潮还在探索着创新之路,比如他会将当代审美融入龙头龙尾的造型,他还将龙舟制作这一非遗项目带进校园,通过视频、直播,让龙舟文化触及到更多群体, “对我来说,播下传承的种子,就是最大的意义。”

龙舟,承载着匠人们对传统匠心的热爱和坚持,也是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同。

正如茅台始终传承古法工艺,用“匠心”酿造“美酒”,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滋养,打造中国特色的酒文化名片,坚持守正创新。

在龙舟雕刻技艺的一笔一划之间,在龙舟竞渡的喧闹中,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始终贯穿,生生不息,始终昂扬向上。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特色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除了尺粽子还有以下多种形式:

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喝雄黄酒:

喝雄黄酒。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制备雄黄酒的方法很简单,用于**饮用的,则取微量经过水飞处理的雄黄细粉,现行药典规定内服用量为0.05克~0.1克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再将上层带有微红**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则弃之不用,饮用量约15毫升左右。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湘乡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1、赛龙舟湘乡每到赛龙舟的时候常常出现街空巷净的局面。 涟水两岸有塞龙舟的传统习俗,多以宗族社团为单位组织船队,船首扎龙头,也有扎公鸡、鲤鱼及兽头的。 民国年代的赛期间是:初一谷水,初二溪口,初三羊古、初四薛家渡和潭市,初五杏子铺和县城(有段时间县城因涨端午水之故,议定改在六月初六)。 2、上巳节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 3、贴年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扩展资料湘乡特产:灯芯糕是湘乡的传统副食特产。 它不仅形似灯芯,洁白柔润,味道甜辣,清凉芳香,弯转成圈而不断,而且可以用火点燃,散发纯净的玉桂香味。 而且打开一盒从第一根开始接连不断吃到最后一根,不多不少整整24个小时。 湘潭制作灯芯糕,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140多年前,在清代咸丰年间全国名特产品博览会上,湘潭灯芯糕被评为一等特产;1915年巴拿马国际商品赛会上,受到各国代表的称赞;1988年5月,又被评为湖南省“名糕点”。 湘乡蛋卷只要再湘乡吃过酒席的人,就一定品尝过那香气扑鼻,味道鲜美的湘乡特产——蛋卷。 蛋卷的制作方法是:现将剁碎猪肉和红薯淀粉按7:3的比例搅拌,然后把鸡蛋和佐料放进去,做成原料,放在蒸笼里蒸,大概蒸五分钟后,再将蛋汁均匀泼洒在原料上,蒸熟切成块,蛋卷就做好了。 蛋卷还有一种做法:将鸡蛋搅拌好,再倒入已烧热的锅内,摇匀成一张很薄的蛋皮,再把上面提到的原料放在蛋皮内,卷成圆柱体,蒸熟后,切成卷,那香喷喷的蛋卷就做好了。

划龙船需要多少人

网络百科:龙舟的前端安装龙头,高高翘起,气宇轩昂。 该型龙舟细长,形似柳叶,长28.5米,共有28排座,可乘划手56人。 其结构分为龙头、龙尾、龙骨、龙肠、冚板诸部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0407.html
出任两家公司董事! 热爱工作!刘永好夫人72岁走向台前
武汉公安心理教官规劝4个多小时后成功解救人质 一男子挟持前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