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法制底座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 专家解读

法制

为治理网络暴力信息,营造良好网络生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公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通过法治手段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则,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决策的部署,切实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社会关切,形成全链条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体系。

一、《规定》是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的重要法治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生态治理,着力净化网络环境,倡导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近年来,网络暴力扰乱网络秩序,破坏网络生态,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安全感。《规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构建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制度规则,进一步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明确保护机制和监督管理职责,运用法治手段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维护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规定》以《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针对网络暴力违法行为特点,结合网络暴力监管工作实践经验,明确具体要求和工作机制,健全网络暴力信息综合治理体系。《规定》明确和细化了法律法规对相关主体在网暴信息治理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一是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健全用户注册、账号管理、个人信息保护、信息发布审核、监测预警、识别处置等制度。二是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落实网络实名制的管理要求,依法对用户进行真实身份认证,并要求其加强账号信息管理,为遭受网络暴力信息侵害的相关主体提供账号信息认证协助。三是明确禁止组织和个人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涉网络暴力违法信息,并且要求其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涉网络暴力不良信息。

暴力

《规定》吸收提炼《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等文件以及“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等监管工作的有效经验和做法,将网络暴力预警预防、网络暴力信息传播扩散防治等机制上升为规章制度,夯实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制度之基。

二、《规定》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强烈期盼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规定》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问题,推进互联网内容管理制度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网络空间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法治保障。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形成了全球最庞大的数字社会。建设一个风清气正、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是广大网民的共同期待。网络暴力传播虚假信息、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影响公众道德价值观、阻碍和谐社会构建,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法治手段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刻不容缓。

《规定》聚焦用户防范网络暴力的实践情况,重点关注用户保护机制的建立,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结合网络暴力发生的具体场景,精细化规范平台功能,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防护功能。《规定》针对涉及特殊群体、侵犯用户个人隐私以及可能造成用户人身和财产损害等严重后果的特殊情形,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为用户提供防护指导和保护救助服务,协助启动防护措施。针对用户取证维权难等问题,《规定》还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网络暴力信息快捷取证等功能,为用户维权提供便利。

《规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作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的强烈期盼。

规定 三、《规定》夯实了全链条多层次立体化的治理体系

网络暴力具有规模性、聚集性等特征,需要政府部门、平台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治理。治理网络暴力信息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暴力产业化趋势凸显,亟需深化网络暴力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规定》建立了全链条多层次立体化的治理体系,坚持源头防范、防控结合、标本兼治、协同共治,充分发挥法治对于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

三是形成“自律—管理—保障”的立体化治理格局。在自律方面,《规定》鼓励网络相关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开展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普法宣传,督促指导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加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并接受社会监督。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制定和公开管理规则和平台公约,定期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公告。在监督管理方面,要求相关部门构建信息共享、会商通报、取证调证、案件督办等工作机制。在法律责任保障方面,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设置了全方位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织密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制度之网。

《规定》是我国首部针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的专门性立法,顺应了建设清朗网络空间的发展需要,回应了社会各方关切,进一步健全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规定》推动运用法治手段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筑牢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法制底座,彰显我国在网络空间塑造法治文明的新进步,使网络空间生态向上向善向好的态势依法不断巩固,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要求

作者:辛勇飞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


提供者

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middot;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

4月24日,据网信办官网消息,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就加强网络暴力治理进行专门部署,要求网站平台认真抓好集中整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治理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此次“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主要聚焦网络暴力易发多发、社会影响力大的18家网站平台,包括新浪微博、抖音、贴吧、知乎等,通过建立完善监测识别、实时保护、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进行全链条治理。 中央网信办就本次行动提出了五点要求。 一是建立健全识别预警机制,二是建立健全网络暴力当事人实时保护机制,三是严防网络暴力信息传播扩散,四是加大对违法违规账号、机构和网站平台处置处罚力度,五是强化警示曝光和正向引导,及时公布典型案例处置情况。 此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关于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清朗专项行动具体包括10个方面重点任务,分别是打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MCN机构信息内容乱象整治,打击网络谣言,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整治应用程序信息服务乱象,规范网络传播秩序,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专项整治。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清朗专项行动让网络生态日益向好,网络空间日渐清朗,赢得广大网民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

如何治理网络暴力

1、首先,网民在发表言论时,需理性表达,其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更加文明,更在于能提升网民自身素质,让世界通过网络这个窗口看到一个成熟、文明的中国网民群体,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 2、要治理网络暴力,除了加强网络管理、规范和完善法律、进行道德教育等措施之外,还应该尽快普及网络素养教育。 只有与这样的长效机制相结合,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网络素养教育的对象分为两类。 一是受众,也就是网民;二是网站的经营管理人员。 网络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就是职业素养、业务能力。 他们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通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来实现。 4、受众的媒介素养包括: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获取、甄别、管理、使用、制作、发布的能力,以及对媒体的了解程度,对信息传播特点的认识水平,对于传媒环境的评价能力等。 在信息社会,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对日常事务的判断、日常行为的选择等无不受到信息的影响,甚至左右。 信息的重要,无异于军事活动中的情报。 受众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5、在网络中,青少年是网民的主体,如何在网络这个信息的海洋中获益而不是被误导,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对“低层次满足”的免疫力,利用互联网获得知识、塑造人格、提高心智、锻炼能力,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6、普及媒介素养教育,提高所有网民的媒介素养,不仅是从根本上遏制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环境的治本之策,更是将来让所有人都分享互联网这个现代文明成果的基础教育内容之一。

网络黑灰产业,网络水军,网络暴力犯罪的综合治理研究

网络世界中的挑战:黑灰产业、水军与暴力犯罪的综合治理研究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

在数字时代,网络黑灰产业、网络水军和网络暴力犯罪交织成一股隐秘而复杂的网络暗流,对社会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 南京大学的郭奋泽博士揭示了这一领域的问题核心和应对策略(南京大学, 地址)。

1. 潜在的网络威胁

网络水军,如同一股隐形的力量,通过虚假账号和机器、人力的混合团队,操控着舆论。 他们制造虚假信息、刷量,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其活动范围广泛,隐身于社交媒体的角落。 而网络黑灰产业,从非法诈骗、赌博到恶意软件,利用黑客技术与非法工具,如数据盗窃、钓鱼网站,滋生出一个犯罪温床。

2. 网络暴力的深渊

网络暴力表现为恶意言论、虚假信息,甚至侵犯个人隐私,形成群体性的恶意骚扰。 黑灰产业与网络水军的互动,不仅加剧了这些问题,还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要根治网络暴力,必须从这些交织的链条中寻找解决之道。

3. 综合治理的挑战

网络犯罪的全链条治理面临多方面的难题,如反侦查技术的高超、跨国犯罪的复杂性,以及平台商业利益与言论自由的微妙平衡。 清除黑灰产业链是基础,但策略上需要法律明确的边界、技术的辅助,如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识别能力,以及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如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4. 治理策略的多维度

网络空间的治理需要平衡言论自由与信息安全,而未来的探索则指向国际交流、技术创新和全民共治意识的提升。 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安全、公正的网络环境。

郭奋泽等人的研究(武警学院学报, 2021,012: 27-32)为这一领域的深入探讨提供了宝贵的见解,进一步推动了对网络黑灰产业、网络喷子和网络暴力犯罪的综合管理。

总结:面对网络世界中的挑战,我们需携手各方力量,通过法律、技术与社会的综合应对,共同打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网络生态系统。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1306.html
如果你还把钱存在银行 这三类存款不能碰 变天 银行存款要
日本小哥用漫画记录在中国的日常 狠狠拿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