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专访

经典动画IP“新大头儿子”系列第六部动画电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6:迷你大冒险》将于7月5日上映。今天下午,在上海电影节开幕红毯举行之前,导演刘可欣和“围裙妈妈”的配音鞠萍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

“迷你大冒险”的“大”和“小”别有深意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家庭亲子IP,是无数国人共同的童年记忆。“新大头儿子”系列第六部动画电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6:迷你大冒险》依旧延续前作温馨感人的基调,并从新的角度展现父母和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和谐相处的方法。

导演刘可欣告诉记者,“新大头儿子”系列电影传递的“朋友式的亲子关系”,是当下中国家庭期望形成的一种亲子观。从这一部的片名可以看出,这个“迷你世界大冒险”,不仅将带来孩子们眼中的奇观世界,也把讲故事的趣味性缩小到了孩子们的视角,“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世界,他们可能认为家的后院有一个神奇世界,冰箱里也有一个世界,床底下也有…… 所以这次以大头儿子的微观世界,来反向讲述家庭的大故事。”

动画电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6:迷你大冒险》中包含的“大”与“小”,除了物理意义上的“变大”与“变小”,还代表着更深层次的内涵。孩子身上有一些父母没有发现的、好的品质,这些品质是大人也应该有的、值得坚持一生的,这是孩子具备的“大”;父母需要放低姿态、站在孩子的视角、与孩子平等相处,回归自己内心那份童真、赤子之心,这是父母应当具备的“小”。父母能够认识到孩子身上“大”的品质,同时自己具备“小”的姿态,才真正能够做到以孩子接受的方式陪伴在孩子身边,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形成“朋友式的亲子关系”。

“围裙妈妈”的配音在了,“这个家就完整了”

面对已经合作了很多次的鞠萍姐姐,刘可欣这样形容说:“每次开始录配音,鞠萍姐姐第一天的到来,就会把‘围裙妈妈’的声音串起来铺开来,这叫一锤定音。有这个声音在,我们就踏实了,这样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个家就完整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小头爸爸”的配音是央视著名主持人任鲁豫。刘可欣和鞠萍都表示,结合任鲁豫之前的主持工作,再听他配音的“大头爸爸”,非常反差萌,很意外,也特别惊喜。

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剧集开始,鞠萍就为“围裙妈妈”配音,配了800多集电视剧,和6部大电影,可以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的导演一直在变,但永远不变的是鞠萍姐姐。

鞠萍也笑说,她下面可以变成姥姥,“现在姥姥奶奶深入年轻人家庭帮助带孩子的现象也很普遍,孩子的吃喝拉撒,家庭监控等等,都容易引发家庭冲突和矛盾。”

不过她也坦诚表示,自己平时也会看网友评论,有网友说,董浩叔叔和鞠萍阿姨的配音,听着像爷爷奶奶,没有年轻父母的青春和朝气,“确实是这样,我还有一年半退休,没准我会把围裙妈妈的配音交给更年轻的主持人,就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见证当代家庭的发展

关于《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6:迷你大冒险》中“微缩世界”的灵感,刘可欣向记者透露,是一次开选题策划会时碰撞出来的。

如何让这个IP迸发出更多新意和新故事,其实挑战很大,“当时刚好有个美术老师随手在纸上画了自己家里的小壁虎,我当时就说它好小哦,然后老师随口说,不知道以小壁虎的视角来跟小朋友玩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会不会很开心?然后我们大概就画了十几幅壁虎与大头儿子玩的画,慢慢找到了故事的方向,可以说,这里是故事最初的灵感。”

那么这个叙事视角和方式能否得到孩子们的喜欢呢?刘可欣等主创又请教了教育一线人员,跟幼儿园园长们聊,园长们表示,故事小,人物小,其实都不是问题,重点是要把“小”讲美、讲好。所以主创们就着手创作了。

采访中刘可欣表示,从“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诞生的1995年开始,到现在,主创对每一部都进行了学校调研,听取孩子们的想法和意见。可以说,这个系列IP见证了当代家庭的发展和变化。

鞠萍想通过“围裙妈妈”教孩子们做饭

对鞠萍来说,围绕她个人的就形成了两个IP,一个是70后80后都熟知的“鞠萍姐姐”,一个是90后熟悉的“围裙妈妈”。

鞠萍告诉记者,“围裙妈妈”是她的一次华丽转身,没想到在主持人之外还能担任动画配音,她也深深爱上了“围裙妈妈”这个动画形象,画得特漂亮,“我在央视频开了一个号叫‘围裙妈妈的家’,我没有用‘鞠萍姐姐’,因为鞠萍姐姐毕竟是台里赋予主持人的艺术名字,而‘围裙妈妈’则更符合我的生活。”

对于“围裙妈妈”这个IP,鞠萍畅想了很多,她说,可以落地做成一个节目,主要是教孩子们做饭和做家务收拾房间。

她了解发现,现在很多孩子都不会做饭,老吃外卖和方便面,肯定对身体不好,“我是山东人,爱吃会吃,也很会做饭,我要教的都是那种10分钟30分钟就能吃到嘴的菜。”在采访中鞠萍说到自己的拿手菜,不仅报起了菜名,而且她设想的做饭视频,也非常接地气,就是家里的灶台,希望能帮助到一些年轻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陶善工


任仲伦简介及详细资料

简介

任仲伦,浙江宁波人。 *** 党员。 大学学历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 历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文汇报社《文汇电影时报》总编辑,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上海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教授。 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任仲伦1974年参加工作,连续多年被授予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任仲伦

2005年度亚太电影博览会最佳展示奖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裁。 2003年5月他以开放促改革,合作促发展的理念,利用有限的资金和丰富的市场资源,借用与国际接轨的行销手段以及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海外的著名片 商、导演、演员合作拍片,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如 《2046》、《地下铁》、《长恨歌》、《如果·爱》和《伯爵夫人》等,探索出了一套合拍片的新思路。 在电影发行上,任仲伦努力创新电影宣传推广的方式,加强电影宣传的力度和声 势,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上影集团主动争取与 *** 有关部门合作,通过企业赞助、院线让利、影院优惠的方式,发行阳光电影卡,放映低价公益电影,降低电影票价,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有能力走进影院观看电影。

工作经历

工作

1974年参加工作。

1983年1月开始担任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

1996年12月在文汇报社负责《文汇电影时报》工作;

2000年11月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工作,2001年12月担任该协会副主席。

曾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总裁、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

2014年4月 任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

社会职务

任仲伦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中文系副主任、教授。 并为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长期担任《文汇报》特约记者、《文汇电影时报》评论版主编。 长期担任电影理论与艺术理论教学工作,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电影学理论》、《电影批评学》、《新时期电影》和《中国电影导演》等课程。 撰写《新时期电影》、《中国新潮导演》等学术著作。

电影人任仲伦

参与影视

《走出西柏坡》

《 *** ·一九二八》 担任制片《鲁迅》 担任制片

走过红地毯

《如果·爱》

《天狗》

《东京审判》

《龙虎门》

《世界》

《长恨歌》

《伯爵夫人》

《三峡好人》

《24城记》

《亮剑》

《葫芦兄弟》

《爱情公寓》

个人荣誉

2007年荣获华表奖优秀出品人奖 《凯歌自述》获全国电视专题片一等奖;

任仲伦

《 *** 在陕北》获中国广播电视奖二等奖、上海广播电视奖一等奖,

创作电影《走出西柏坡》的剧本,获宝钢艺术奖迎接建党80周年创作奖电影剧本奖;该片获2003年度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创作电视剧《忠诚》,荣获第2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优秀作品奖;荣获第22届中国电视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

第5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优秀成果奖;

组织创作、生产了《生死抉择》、《红色康乃馨》、《汽车城》等影视剧,产生了全国性影响。

长期担任《文汇报》特约记者、《文汇电影时报》评论版主编。

长期担任电影理论与艺术理论教学工作,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电影学理论》、《电影批评学》、《新时期电影》和《中国电影导演》等课程。 撰写《新时期电影》、《中国新潮导演》等学术著作。 其中《新时期电影》获得全国高校电影学术著作一等奖,并在日本再版。 发表各类论文与艺术评论数百篇,多次获得全国、华东地区和上海市有关奖项,被认为是具有思想锐气与才情的青年电影评论家,近年来,先后创作了《 *** 在陕北》、《凯歌自述》等电视专题片十余部。

媒体报导

上影集团

2009年11月16日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60周年的日子,但对于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来说,只有9年的时光--2001年8月,以上海电影制片厂为主体,成立了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上影和中影从此成为中国电影的两大巨头。 中国电影界现在只讲票房,还没有去讲利润。 利润是挂在任仲伦嘴上最多的词之一。

2008年,中影主营收入7亿多,利润0.15亿元;上影集团主营收入15.18亿元,利润2.16亿元--上影利润是中影的20倍。

这是令人惊讶的数字。 上影无论是电影拍摄的数量,还是中国式大片的比重,看上去远远不如中影。 我们做企业有个原则,不图场面热闹,不图表面繁华,而是发展以利润为王。 我到上影六年,做了三个字,产业链。 任仲伦说。

11月9日,南方周末记者在上海银星皇冠假日酒店对任仲伦进行了近 5个小时的专访--这个著名的酒店和旁边上海影城,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场,也是上影集团产业链中的一小部分。

目前,上影正在花10亿元建造11万平米的上海电影集团总部大楼和1.5万平方米的上海电影博物馆;成立了上影英皇、上影寰亚;进一步扩大车墩影视基地到650亩……

根据 *** 的指示,上影集团也开始酝酿上市的可能性。

上影不穷

2003年5月8日,任仲伦接手上影集团,任集团党委书记兼总裁,他还记得欢迎会现场,掌声稀稀拉拉。 当时是上影欠银行近5亿元人民币。

职工的工资发不出来,有人冲到任仲伦的办公室,把他的热水瓶全部砸光;有人扬言要杀了他。

南方周末:2003年,你接手上影的时候,上影是个什么状态?

任仲伦:上影有光荣传统,也有历史包袱。 当时整个集团负债率高达70%,向银行借了5亿多元人民币,下属单位属于亏损的单位有71%,这些单位的亏损总额加起来有3500万。

我问财务总监,现金有多少?只有1700万。 结果两天后来了一个通知,要支付上影离休干部一次性补房贴1070万。 我还要给在职的人员发工资。 我的第一周,主要是借钱和讨别人欠上影的钱。

有的老同志生活过得困难,拿着工资单在人大会议上说:什么叫尊重艺术,什么叫尊重艺术家,我这样的国家一级演员一个月就拿三百块钱。

当年我们借钱一次性解决了老同志的困难。 老人对上影是最有贡献的。 计画经济年代,电影业对国家财税贡献是文化界最多的。

南方周末:你怎么改变这样的局面?

任仲伦:当时其他电影单位都有这样难念的经。 所以,大家都是利用当时的政策,跟 *** 要点钱,一个人头给个三五万,你离开这个厂吧。

还有就是采取类似独立制片的方法,把人力分散成许多小公司。 当时流行一种观点:美国80%的影片都是独立制片公司制作的。 独立制片船小好调头,人少精干没负担。

上任不久,市领导要我去美国考察。 我去了美国七大公司,考察回来,我有了新想法。

南方周末:在美国你发现了什么?

任仲伦:我见到美国同行就问:你们靠什么赚钱?他们的回答让我心里发凉:在美国,一部电影的投资周期是两到三年,如果只靠影院票房,十部影片里只有一部赚钱。

靠录像带市场租赁和电视著作权,十部影片里也只有三部影片赚钱,另外七部电影是亏损或者勉强打平。

我问他们:这样低的赚钱几率,你们公司怎么做大的?我能不能给看你们公司的财务报表……美国许多公司都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公开的。 米高梅公司2001年的财务报表里,新片的收入当时是1.7亿美金,但著作权收入(他们叫片库经营)中,收入是5.4亿美金。

他们的财务总监在片库经营四个黑体字后面写了一句话:片库经营是规避公司本年度财务风险的安全阀。

南方周末:所以米高梅公司是靠旧片维持的?

任仲伦:电影新片投资风险很大,对于拥有大量著作权的大公司来说,电影著作权可以帮他们规避经营风险,成为可爱的摇钱树。 因为这些电影已经去掉了制作成本,只有直接的销售成本,其它的全部是利润。

当年的米高梅并不景气,但著作权的收入跟新片相比高了3倍。 其中电影音乐、主题曲一年的著作权收入是0.97亿美金。 我们2003年全国电影的总票房才9个亿人民币。 这等于是说米高梅公司一年电影音乐著作权的收入就相当于当时一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

难怪美国电影公司高层人人都会跟我说反对盗版。 他们反对,其实我们也反对。

我突然意识到:上影不是穷光蛋。 上影有800部故事片著作权,美术片厂有500多部美术片的著作权,科教影片有1551部的著作权。 随着各地有线电视网的整合,网际网路视频网站的兴起,高清频道的推出,手机电视的开播,他们都需要购买大量的影视著作权。 著作权就是摇钱树。 慢慢会摇出真金白银。

内容为王

上影和美国华纳合作建电影院,契约第一条规定:双方联合造的影院一定要挂华纳的Logo。 还做了一堵墙,把华纳的玛丽莲·梦露这些明星形象都贴在墙上。

契约第23条再规定:因为挂了华纳的Logo,华纳就要收取智慧财产权费,费用是总票房的千分之三。

Logo不挂不行,是华纳总部的法务部门规定的;智慧财产权费不给也不行,也是规定好的。

任仲伦最后想了一个办法:上影也是一个知名企业,也要挂自己的Logo,华纳同意了;上影继而说,既然挂了Logo,上影也要收取智慧财产权费,华纳也同意了。

平衡下来,相当于大家都不收费了。 任仲伦渐渐学到了好莱坞的逻辑。

南方周末:还有哪些快速改变的方法?

任仲伦:还是产业链。 英国有个研究电影产业的专家分析了一个现象:1980年代后期,英国自己的国产片只占有电影市场的7%,90%以上的市场都是美国片。 因为英国人没有自己的电影院线和发行公司,美国人在电影院不排英国电影,偶尔放点法国、德国电影,绝大部分放的都是美国电影。

这个专家得出结论,电影制片公司等于石油的勘探业,它是一个高投资、高风险的行业,可能会有高回报,也可能永远没回报。 你勘探一个油井,贫油,死了;再挖一个油井,又没油,再干不干?第10个干不干?不乾,前面的投资就死光光了。 你有可能到第11个的时候,突然发现一片油田,前面的投资全部回来了,还大赚特赚。

南方周末:但你不知道是在第11个还是101个,还是1001个。

任仲伦:对,所以院线公司和电影院等于石油行业的加油站。 它是中期投资;会形成网路;能带来充沛的现金流。 现金流是企业运行的血液,院线和电影院的网路会支撑你生产制片,形成良性循环。 国际强势影业集团都有强大的市场网路。 所以从美国回来,我们就下定决心,融资建电影院,发展院线。

南方周末:建电影院的钱从哪里来呢?

任仲伦:当时 *** 同志到上影视察,明确要求上影从事业单位改成企业。 企业要走出困境,就需要资源配置。 我当时争取到最大的资源,就是按国家广电总局的政策,凡是成立企业化的电影集团,可以配置一个电影频道。 于是上影建立了东方电影频道,2004年12月28日那天开播,到2005年底,给我带来了1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流。 同时,文广集团作为母公司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也给了支持。

南方周末:所以,当时的突破口不是拍片,而是放片?

任仲伦:我们没有选择单一的制片发展。 世界著名电影集团都拥有自己的产业链,特别是强大的制片公司与强大的院线公司相互支撑,形成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在计画经济年代,中国的电影制片厂都是单一的制片机构,拍完影片,由发行公司统购统销。 发行与放映都受制于人。 所以,我们认识到现代影业集团的发展关键时,什么叫心花怒放?当时的心情就是如此。 2003年年底我们就超前下定决心,打造产业链!那时中国电影圈还在推崇内容为王,几个有名的厂长笑话我说:造什么电影院,内容为王!造电影院是文化厅的事情。 现在中影和华谊也开始要造自己的电影院了。

南方周末:电影院让你们有底气和中影、华谊等抗衡。

任仲伦:在我的词典里,很少有抗衡的词条。 上影在2004年年初就提出:开放逼改革,合作促发展。

前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论坛上,我半开玩笑说,上影追求的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深挖洞,说的就是要把基础打好;广积粮,就是要把稳定的利润作为企业的基础。

电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平民艺术,拍给老百姓看;另一面是贵族艺术,要花大钱的,所以搞电影的没有钱不行;不称霸,是说上影按照自己的战略大胆而稳妥发展,平等对待所有的合作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人愿意背着干粮来当你部下的,交上干粮,还要听你立正稍息。

鸡蛋之说

近年上影默默创造了很多中国电影产业的第一:2003年和美国华纳合作了中国第一家合资电影院;2007年的《蓝莓之夜》是国内电影企业第一次投资外国电影。

南方周末:上影利润节节上升之后,独资拍摄的电影却越来越少,为什么?

任仲伦:答案很简单,大家为了规避投资风险。 中影、华谊和上影都在选择合作拍摄。 现在几乎看不到独家投资的电影了。 改革开放前,常常是单家制片厂投钱拍,中影公司统购统销,一般是旱涝保收。 在1980年代,一部影片的投资是30万左右,导演能拿到投资50万的影片拍,大家就要羡慕死了。 现在一部商业电影动辄数千万,有的甚至上亿。

所以,大家都学会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赤壁》原来是6家投资,后来变成14家投资;《风声》本来我们和华谊两家投,后来加了个天津电视台;《建国大业》也是十几家,不管什么企业都不敢把钱全部压在一部影片上。

上影给《赤壁》投了3000多万,给《风声》投了2000多万,给《集结号》投了1000多万。 现在世界范围的影业集团大抵如此,自己有好项目,就去融资;别人有好项目就去投资,目标就是一个,保证自己的投资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003年,我访问环球公司,他们的总裁告诉我,环球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影片是投资别人的,我去前一小时,他刚决定对波兰一部影片进行投资。

每部电影同时都有两三家以上的投资,可以规避些风险。 中影拍《建国大业》,三平让我投资一点,我问成本多少,他说预算是3700万,我看成本控制的还可以,后来我投了10%。 作为投资方来讲,因为这个成本低,赢的机率很高的。

南方周末:你可以拿《建国大业》票房的10%走吗?

任仲伦:应该说是利润的10%。 这样的电影我当然投,三分钟决策。 现在大家有一种误解。 比如问你,这部影片投资多少?你说一个亿;再问票房多少?你答:两个亿。 他就会说:恭喜你赚了一个亿。 其实,投资一个亿,票房两个亿,片方是亏了两千万。 因为片方只能拿走票房的40%。

南方周末:韩三平为什么心甘情愿让你拿走这10%?

任仲伦:大概他希望能确保票房。 因为上影有全资的院线,它占全国10%的票房。 我们的东方电影发行公司也很强,去年做到了4.2亿营收。 加上我们还有电影频道和四种电影杂志的宣传网路。 韩三平当时跟我讲,我们确保一个亿吧。 我说两个亿没问题。 他当时跟我打赌说,票房做到两个亿,他在上海南京路上裸奔。 结果最后做到4个亿,他改口晚上到车墩基地的南京路裸奔。

共赢

上影光是服装,道具就有三十万套,我们各类拍摄用枪枝可以装备一个师。 面对南方周末记者,任仲伦一直很有底气。

而院线是他最有底气的部分:今年我们联和院线票房可以做到6 . 5个亿,占到全国票房的10%,东方电影发行公司2008年做到了4 . 2个亿。

上影集团在全国18个省47个城市有126家影院和404块银幕,现在占全国票房的十分之一左右,《建国大业》近4个亿票房里,上影集团的院线就贡献了4600万票房。

没有自己的影院,院线公司就变成皮包公司了。 任仲伦强调。

南方周末:抛开利益关系,你掌握的联和院线能够不支持中影吗?

任仲伦:在国际上,院线公司拍片是自主的,而且各院线公司排的影片是不一样的。 我们35条院线排的影片大同小异,这是不正常的。 美国 *** 有一段时间按照《反垄断法》,限制制片公司拥有院线。 为什么?他们觉得制片公司拥有的院线会优先放映自己的影片,形成不公正竞争。 如果你对哪家有意见的话,那你不放、不排,或者少放少排他的电影,这在现实中是可能出现的。 因为电影院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一部影片排与不排,排多少场,排在大厅小厅,都是影院经理做主的。

影院是不会意气用事的。 只要有钱赚,就不会恶意排斥别人的影片。 所以,美国后来就取消了这种限制。 这里面有店大欺客和客大欺店的问题,如果这部影片很强势,你没有必要去阻挡它吧。 即使它赚钱了,我影院也赚钱啊。 它拿了40%,我拿50%。 一般来讲,我们都是理性的企业家,不会互相残杀。 如果硬要这样做,大家肯定是有矛盾了,变成恶性竞争,那么你阻击我,我也阻击你,打到后来你也损失,我也损失,到后来有一天大家还要握手的。

南方周末:只有共赢,不要共输?

任仲伦:是只想共赢,不想共输。 只要你坚持恶性的自我保护就肯定共输的。 大家都有院线,等于都有核武器,大家不要动,大家不要打。 你一打我一打,大家乱了么。 从原则上来讲,我们跟兄弟公司都是同一个战线的战友,争取互赢,不要互输。 这几年上影与中影、华谊都有很多的联合出品。

南方周末:联合出品的坏处呢?

任仲伦:坏处?可能在最后著作权的分割上。 时间长了就模糊了。 实际上如果这部影片是3000万投资,每人1000万,从理论上这个著作权是归三家所有的。 但时间一久会模糊这个著作权,特别是著作权收益。

但国外是一部影片上片两年以后,主导方会跟其他出品人商量说,让主导方出个价钱,把余下的著作权买回来。

没有张艺谋

2004年初,上影提出建立产业链,尽量将稳赚的放到最高点,这些部分包括前期拍摄道具的制作,后期冲印、做拷贝等。

一般小公司没有洗印厂,没有发行渠道,我们上影有。 你来洗拷贝,我们就会产生利润,加上前期道具制作、后期制作、发行等,又是一笔利润。 任仲伦就是这样从书生变成商人的。

南方周末:相比电影后端经营的红火,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很多上海导演都跑去北京发展了……

任仲伦:这是一个历史现象。 其实很多电影人才都汇聚在北京,形成所谓的北漂。 这几年上海本土导演开始回归,也有好的电影。 彭小莲的《美丽上海》2005年得了四个金鸡奖;李歇浦的《 *** 1928》也是得奖的影片,包括这次江海洋的《高考1977》赢得了华表奖、金鸡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多项荣誉。 郑大圣的《廉吏于成龙》获得了华表奖和金鸡奖。 梁山的《父亲》曾获得开罗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 上海美影厂的导演基本坚持在本土创作。

我们也联合华语电影界的优秀人才。 贾樟柯近几年的四部影片都是上影出品的,如《世界》、《三峡好人》、《24城记》,和这次迎接世博会拍摄的《上海传奇》;高群书第一部影片《东京审判》也跑来上影,第二部《千钧一发》也是和上影合作,《风声》也是,接下来我们的《追捕》也准备找他合作;王家卫是我的好朋友,也是上影最好的合作伙伴,他和上影合作了《2046》、《蓝莓之夜》,和这次的《一代宗师》。

我经常讲,有意为之和无奈之举。 说有意为之,是从国际和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来看,联合出品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基本面貌。 其实,美国环球、华纳,他们基本不养导演、演员,主要靠一帮制片人,一年生产18部影片或者20部影片,自己独资生产的只有五部到十部,其它的都是参与全球的电影项目投资。 说无奈之举,是因为由于在上影最困难时电影拍得少,导致人才或衰退或离开,最后就缺乏有观众号召力、资本号召力的商业电影导演。 目前我们没有冯小刚、陈凯歌、张艺谋这样有商业影响的导演,上影要有谢晋这样的大导演,这也是我们追求的。

南方周末:为什么没有?

任仲伦:我研究过上海电影的历史,它有个传统就是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就是谢晋,成为当代电影的高峰。 当中国电影进入商业化时代,上影没有应运而生商业性的大导演。 这需要个过程。 导演的成长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商业影片需要大投资,要拿钱砸,给你硬配置,比如一个章子怡或者配周迅,靠强有力的宣传和大数量的拷贝覆盖;还有一类是艺术电影,要靠威尼斯、坎城、柏林这样的国际大奖露出脸来,像贾樟柯的影片那样。

电影一定要有人注意,没人注意就惨了。 电影市场上其实也有一些好电影,导演不错,但没有人去看,很容易被商业大片淹没掉了,票房都很差。

南方周末:为什么这些不错的影片,不能像推广大片一样给它们砸钱,让它们变得比较牛呢?

任仲伦:有些影片不错,指的是它的艺术追求和质量,但是它自身的观众群是有限的。 光靠宣传也难以赢得市场更多的观众。 有些影片本身是一部商业影片的模式,你就会选择作为商业影片来投入。

现在电影市场讲商业号召力,遗忘了电影另一个价值思想和艺术价值。 一个导演没有太大影响,投资商不会给你投钱配置好班子。 某个公司觉得有部影片蛮好,去找一线的演员,他问的第一句是:谁导?后来因为导演对他没有吸引力,他不来了。 然后这个公司再找老板们,老板们先问:谁导?谁主演?没听说过啊,算了吧。

最后只能这个公司全额投资,考虑到收支平衡,它不敢投5000万或者1亿,因为有可能就回收个1000万。 因为成本有限,这个电影用的都是三四流的演员拍戏,导演又没有知名度,又没有好的团队,观众也不会来,投资人肯定就赔本。 所以投资人经常面临一个问题了,给谁投钱?投多少钱?其实背后是能拿回多少钱。

只讲票房

任仲伦反复引用 《好莱坞电影工业》书里的第一句话:电影工业是一个始终让人模糊不清的产业,外行人如此,其实内行人也是如此。

《铁达尼号》投资两亿美金,变成十亿多美金票房的时候,大家都去研究它,把它的配方研究出来了:悲剧、爱情、灾难、高科技、题材的知名度,但把这个配方告诉你了,你去拍一部电影,不一定赢。 任仲伦说。

南方周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历史基本等于中国美术电影片的历史,现在这个美术电影制片厂赚钱吗?

任仲伦:现在正常运营没什么问题。 美术片制作周期特别长,不像故事片,拍个半年一年,回收就两个月。 做一个美术片可能需要三四年。 但这个电影要回收的话,可能需要更长的回收期。

这几年,卡通片看上去好像很繁荣,实际上还是有困难。 每分钟卡通片成本大概一万多块钱,央视如果收购播映的话,每分钟最高是1000块钱,大部分都是600到800块钱。 投入和产出落差很大。

南方周末:迪士尼靠衍生产品赚钱的模式不能复制吗?

任仲伦:在唐老鸭之前,美国创造了多少李老鸭、刘老鸭,结果都死掉了。 唐老鸭是在尸体遍地的情况下诞生的英雄。 大家都希望自己成为幸运的唐老鸭和米老鼠。 现在,我们的卡通片生产达十几万分钟,每个公司都算下账,盈利的真不多。

南方周末:《喜羊羊》不就成功了吗?

任仲伦:我碰上这家公司的老板,他说如果从综合投资收益来看,他目前不赚钱。 《喜羊羊》电影卡通片的宣传是成功的,地毯式轰炸地做宣传,打广告。 如果换成成本的话,谁做得起?这个现象一般是不能复制的。

电影《喜羊羊》是8000万的票房,影院要拿走50%,发行公司和院线公司拿走10%左右,留下40%,留给制片方的就是3200万。 1000个拷贝就是1000万元了。 《喜羊羊》在前期做电视片的时候亏了很多。

它赚钱的可能在哪里?要坚持做,明年做,后年再做,不断做不断做,把喜羊羊做成像唐老鸭一样的品牌,然后通过衍生产品来赚钱。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中国电影连续5年保持30%的速度增长?

任仲伦:我上任时中国电影票房只有9个亿,今年可以达到60亿,这是很可喜的。 但如果是利润的30%增长,那大家就是喜出望外了。

中国电影界现在只讲票房,还没有去讲利润。 如果这个行业有30%的利润,而且连续五年增长,我估计房地产老板肯定都来拍电影了。 因为资本是有觉悟的,只要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资本就会紧急集合。 现在电影票房增长30%,但制片成本也在大幅增长,客观上减弱了行业利润的增长。

南方周末:利润明显增长的只有院线吗?

任仲伦:从大账上算,票房增长,对于各个环节都有利。 部分影片获利空间大些。 但大多数中小投资的影片依然有亏;院线的利润增长多一点,影院增长没有想像的多,因为现在变成1600个电影院了,票房被摊薄了些。

南方周末:所以这个行业其实是不赚钱的?

任仲伦:我们说,电影产业的整体利润没有明显增长,没有票房增加那么快,因为电影成本也在增加,但不是说没有利润。 票房是一个概念,利润是一个概念。 每个单位的利润增长又是一个概念。 有的企业利润增长很快,有的可能出现亏损,甚至出局。 这就是电影企业的本性,生生死死,活下来的就是强者。

南方周末:现在是投资电影的好时候吗?

任仲伦:目前是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是基本事实。 许多人看中这个行业,冲进来,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是好事。 资本是有觉悟的,它总是往最可能有钱挣的地方冲。 但现在也不能盲目,电影投资同样有风险,甚至很大的风险。

明星齐夸,豆瓣群嘲,包贝尔的电影生意为何还能继续?

“著名”的华语电影“大导演”包贝尔携新片《阳光姐妹淘》来袭。 首映会上,各路明星齐聚,给他加油打气。

《阳光姐妹淘》是喜剧的最高境界

主演之一的殷桃接受专访,她表示自己这次之所以参与该电影,是因为包贝尔有想法,而且有才华。 首映会过后,贾玲、邓超等人通过自己导演电影的心路历程,帮助包贝尔宣扬,让我们重视他的新电影。 一资深艺人比方巩汉林等,甚至说《阳光姐妹淘》是喜剧的最高境地!

正在举行的上影节,包贝尔和整个剧组浩浩荡荡出征,新闻不断。 看起来,专业人士很认可包贝尔的电影,他在娱乐圈中的人缘十分好。

问题是,众所周知,包贝尔是一个感情上的渣渣,演技一塌糊涂,所指导的电影简直都是烂片。 想想看当初的伴郎事件吧!包贝尔为首的一群人把责任推给柳岩,分明是受害者的她却在那之后被排挤。

包贝尔适合当导演吗

但他的导演水平简直是业余的。 就拿这部新片《阳光姐妹淘》来说,豆瓣的谈论是:该电影便是仿制前作,简直没有什么立异。 就这样,殷桃还夸这些新艺人有想法有领悟呢!

既然包贝尔导演水平这么烂,为何圈内总是夸他?为何那些不知名而且没有演技的艺人总喜爱抱大腿?为何投资方还会给这么一个导演投资,而影视圈甚至允许他带着这部作品参与上影节?

或许,这电影并不是给观众看,投资方也不图那点票房。 至于影视圈内的专业人士,这些人何时在乎过观众?横竖只需赚钱就行。

总归,这便是娱乐圈的乱象:影视圈的人拍戏不是为了观众,投资方也不是为了从这项目中获取直接收益,既然这样,包贝尔这样的烂片代表,便是最好的工具人。 不然,假如你找那些大导演或者有想法的导演,这预算和剧组欠好操控。

华娱圈,和大众无关,假如不加以办理,这会成为一个独特的利益集团,而且是寄生在其他实力基础上的集团。

干货|上影节三十年:主题策展、影人回顾与A类电影节的前世今生

庆祝三十载辉煌历程,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于6月9日至18日以全新的姿态归来,作为华语地区备受瞩目的A类竞赛型电影节,它始终坚守其国际性视野,展示着电影艺术的多元魅力。 今年电影节亮点纷呈,不仅有备受期待的金爵奖竞赛和国际影片展映,如《悲情城市》、《教父》等经典佳作的重映,更有创新的“科幻电影周”单元,聚焦科幻电影的未来趋势,遗憾的是,曾备受关注的“戛纳直通车”单元因故缺席,但其影响力依旧不容忽视。 电影节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里程碑式的事件,如谢晋导演的《无言的山丘》在早期就赢得了重要奖项,他的作品如《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和“反思三部曲”不仅展示了时代的烙印,更因其对文革时期深刻的反思和艺术性的刻画,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的瑰宝。 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见证了谢晋导演的成就,更通过增设“短视频单元”培养新锐才俊,通过电影节平台,他修复并展示《女篮五号》,并策划了纪念活动,致敬这位电影巨匠的艺术贡献。 伊丹十三,日本电影界的一位多元大师,从早期的庶民情怀到后来的现实主义探索,他以问题意识和幽默手法针砭时弊,创作出诸如反映黑帮、逃税等社会议题的严肃商业电影,其作品如《芙蓉镇》扩展了对文革的观察,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揭示了全民族的文化心理。 佐藤忠男则被誉为日本电影界的“救世主”,他的电影深刻批判与通俗包装并存,为新一代创作者提供了宝贵启示。 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波兰学派的代表人物,童年的战争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他的《无罪的巫师》和《出发》等作品反映了社会的阴暗面,尤其是在1967年凭借《出发》赢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后,他的影响力更加显著。 他的作品始终关注政治现实,敢于挑战审查制度,晚年以日常诗意的风格继续探索,如《驴叫》。 2016年,他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荣获终身成就奖,这是对他电影生涯的最高肯定。 上海国际电影节三十年来,始终如一地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发展,汇集了全球电影人的智慧与才华,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虽然疫情带来了挑战,但电影节的活力与创新精神并未减退,它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国际视野,见证电影艺术的无限可能。 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个电影节的未来,期待更多经典与创新的诞生。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1936.html
周也黑脸 电影频道发视频疑似回应 力证有官方拍摄标志
以良法善治为清朗网络空间构建法治屏障 专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