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亲自下场 催收人才 招揽

一向被誉为“金饭碗”工作的银行,少见地把橄榄枝抛向了催收领域。近日,三湘银行、华夏银行、微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拟招聘催收相关人才。

谈及催收,人们往往联想到“骚扰”“违规”等关键词,甚至是“呼死你”等暴力催收手段。催收工作也被视为门槛较低,往往没有学历限制与工作经验要求。

但随着行业走向正规化,催收这个规模万亿的“隐秘”生意,正在发生变化。

这一次,银行瞄准的就是高层次催收人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法律、金融专业背景、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不过,银行们纷纷自己下场“要账”背后,减轻自身资产质量压力的同时,身上肩负的合规责任也更大了。

招揽“催收人才”

中国新闻周刊关注到,近期不少银行正在催收行业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银行招聘的催收工作岗不只是打打电话催促还款这么简单,对学历与工作经验都有了更高要求。

5月31日,三湘银行发布招聘公告,面向全国引入7类高级人才,其中包括“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和“高级电催人才”。

对于很多人感兴趣的“高级电催人才”,三湘银行的任职要求是: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金融、法律、财会、经管等相关专业背景者优先,具备5年以上金融或信贷行业相关催收经验。不仅如此,还要具备丰富的电催知识与技巧以及相关催收数据管理能力,能独立主导催收技巧培训及催收任务指标达成,并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

图/三湘银行官方企业文化号三湘潮

华夏银行零售信贷部贷后催收管理岗门槛则更高,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金融、管理、经济、数学、统计等相关专业,且具备3年以上工作经验,职责包括内催运营管理与委外运营管理。

图/华夏银行官网

催收岗位的相关职责,考核指标也越来越细化。5月29日,微众银行发布招聘信息显示,该行拟招聘业务运营支持岗(委外运营),负责委外催收作业、品质合规性、催收强度的检查监测,确保委外催收机构不良资产清收资源投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促进委外催收机构效率提升。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中国新闻周刊解读,根据此类招聘要求来看,某些银行机构也期望通过这部分人才的引进来更好地实现委外催收团队管理,从而提升贷后工作的合规性。

中国新闻周刊在招聘网站以“催收”为关键词搜索,将行业定位为“银行”,发现银行亲自招聘催收业务员工的现象并不少见。光大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广州银行、哈尔滨银行、广州农商银行、浙江泰隆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发布有招聘催收相关人才的信息。

银行催收招聘的岗位包括银行信用卡催收员、贷后催收岗、电催专员等,薪资的浮动范围较大。二三线城市基本员工起薪5000元,一线城市总部员工则可高达24000元,但亦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及相关工作经验。值得注意的是,对学历、专业要求更高的三湘银行与华夏银行都没有明确公布上述岗位的薪酬标准。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银行通过提升催收团队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意在优化客户体验,反映了银行业对于提升催收效率和效果的重视。此外,还能通过催收反馈的信息反哺前端信贷审批,形成良性循环,提升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告别催收乱象

银行招揽高级催收人才的同时,传统的催收江湖正在经历“大洗牌”。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以湖南地区为例,超过10家催收公司被查。从已经判决的文书显示,被告人员大多被认定为使用“软暴力”催收,触犯寻衅滋事罪。

号称“国内最大催收公司”、累计催收超过2亿人次的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继2023年5月停业后,在2024年4月下旬正式宣告转行,不再从事具体催收工作。

巨变背后,是监管层面对于骚扰恐吓等系列“软暴力”催收乱象的整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5月中旬发布《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简称《指引》),要求每日电话催收不能超过3次,每天晚上10点以后不能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机构应对催收全过程进行记录。

银行盯上催收,也是响应监管号召。《指引》提到,“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组建专门负责催收业务的部门”“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贷后催收业务主体责任,不断加强本机构催收能力建设,审慎实施外包”。

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催收行业正趋于规范发展,合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直接成为银行自己下场做催收的原因之一。

苏筱芮介绍,银行业的催收业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建团队进行催收,一种则是委外催收。人工智能浪潮下,一些AI也开始运用于早期的催收沟通。

“委外催收的优点在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但缺点也很明显,第三方催收公司的风险把控能力相对较弱,银行要面对合规风险、声誉风险等。”苏筱芮说道。

上海市协力(贵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伟明律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中,除部分贷款由其内部工作人员进行自主催收外,相当一部分不良贷款需要通过委外清收的方式进行处置。但第三方催收公司良莠不齐,目前出现的暴力催收行为主要在这一环节。

“第三方催收公司在催收过程中如果出现侵害借款人或担保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在民事责任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条、第一百六十七条和第九百二十九条的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催收公司可能承担连带责任。”刘伟明解读。

如果委外催收的第三方公司出了问题,那么银行也难逃被监管处罚的风险。2024年1月10日,因对催收处置严重不审慎负有直接责任,时任象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谢语诚、主任郑仲华均被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

当合规发展成为主旋律,银行的催收业务也更加规范透明,今年以来已有不少银行对外公布催收号码及合作催收机构名称。

5月27日,邮储银行发布个人贷款贷后回款与催收新增官方号码,数量达到48个;6月7日,浦发银行公布的浦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委外催收机构名单中包含54家催收机构,逾期欠款法律事务合作机构名单中则包含了187家律师事务所。

减轻不良包袱

其实银行更主动地介入催收业务背后,还有一定经营压力的考量。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4%,较2023年四季度的1.69%下滑15个基点,再创历史新低。

“催收是目前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之一,银行亲自下场催收,显示出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上的主动应对策略,一方面可能意味着银行面临的不良贷款压力有所上升,需要更有效的介入措施;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银行对不良资产管理精细化、专业化趋势的适应,力求更有效地控制信贷风险。”余丰慧说道。

招收高级催收人才是否有业绩压力相关考量?中国新闻周刊向三湘银行发出采访诉求,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向不良要利润,已经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比如兴业银行,该行2023年在营收减少5.19%情况下,“实现账销案存清收142.22亿元,同比增长27%”,从不良里“挤”出了一定利润。

站在银行经营的角度,催收起到的连锁作用也不只是回款这么简单。

刘伟明指出,催收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的重要途径,在实际工作中可能触及机构较为敏感的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等主要监管指标是否达标,以及相关从业人员信贷业务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甚至犯罪问题。

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衍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过往的银行体系中,大致有90%以上的商业银行在贷后管理环节上较为薄弱。况且一些商业银行在贷前管理环节就疏于管理并留有隐患,这也为催收环节增加了不少难度。

向不良要利润,可能没有那么简单。催收环节既要合法合规,又要提升质效,更要把精力放在贷前管理审核环节。银行招聘高水平催收人才,或只是一个开始。

参考资料:

《开始向不良清收要利润?有银行聘请高级催收管理人才引热议,这家国有大行公布官方“催收号码”》,财联社,2024-06-04

《吸纳催收人才 银行积极甩包袱》,北京商报,2024-06-05


战国四公子指的是哪些人?为何没有秦国?

所谓的战国四公子,指的是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以及楚国的春申君。 这四个人,都生活在战国中后期,而且都养了很多门客,对战国历史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往往被后世并称。 但有意思的是,这四位公子,分别来自于齐国、赵国、魏国以及楚国。 而战国七雄之中,最强大的秦国,反倒是没能出一位公子名列其中。 这其实并非偶然。 战国四公子当中,之所以没有秦国的公子,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秦国的制度,不支持这种公子出现。 秦国讲究‘无军功不封爵’,就算有了爵位,往往也不是实封的。 不是国家给你一块地方,让你建一个国中之国。 而是说国家给你划出一块地方,以后这地方的税收归你,但是你没有管理权。 这种特殊的制度,直接导致秦国的公子,基本上都很‘穷’,因为他们很难直接剥削下面的平民。 想要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首先你得养大量的门客。 而秦国公子的身家,实在是养不起这么多人。 当然,最重要的是,秦国的公子,可以直接通过打仗,获得爵位和地位。 反观其他国家,公子没有上升通道,所以才只能用钱来招揽大量门客,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影响力。 想要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简单来说一下,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为什么会出现。 在战国时代以前,所有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实行贵族政治。 也就是说,很多官职和爵位是世袭的,都是由国内的贵族来担任的。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一个国君治理国家,基本上不用任命外来的官员。 既然没有外来士子,底层平民也没什么上升通道,那当时自然就没有养士这个说法了。 但是,到了春秋末期以及战国初期的这段时间,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了。 春秋末期的时候,随着传统井田制的崩溃,导致以往旧有的奴隶制社会体系崩溃了,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独立。 在这之后,各国开始逐渐进行变法,并且对原有的贵族政治进行改良。 而随着传统的世禄世卿制被打破,接下来,大家就开始逐渐注意到外来人才的重要性了。 这些外来人才,有的可能是其他国家的落魄贵族,也有的可能是平民。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人当中,很多是有真才实学的。 想要在列国之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强国,那就必须要重用这些外来人才。 谁能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能在这场混战当中占据优势。 所以,在战国初期的时候,养士的风气,开始逐渐形成了。 当然,最开始的时候,养士这个事,还是各国的国君亲自下场。 据说首开养士之风的,是魏国的初代国君魏文侯。 这个魏文侯,不但让魏国彻底完成了三家分晋,成了一个诸侯国。 而且他还重用李悝吴起等人进行变法,让魏国成了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 养士这件事,其实也是他大规模开始搞的。 后来,经过魏文侯的大力招揽,各国的人才争相到魏国来做官。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魏国后来才能不断强大起来,最终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国。 其他诸侯国看到魏国这样做,效果很好之后,自然也都是有样学样,开始纷纷学习魏国的先进经验,招揽人才。 而接下来,大家在招揽人才的过程当中,就逐渐发现了一个小问题:随着各国争相招揽人才,招揽人才的成本越来越大。 如此一来,这就很考验各国的经济水平。 越有钱的国家,就越容易开出高价招揽人才,然后人才来了之后,就能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强更有钱,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而且,除了招揽人才之外,训练新式军队,改革旧有的社会体制,这些都需要花大量的钱,而且是越多越好。 所以,如何把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都充分调动起来,这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就注意到各国的那些贵族了。 这些贵族,他们手里有封地有钱,如果能把他们手里的资源调动起来,让他们的资源为国家出力,这显然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而如果让贵族出钱养军队的话,这显然不行,因为军队是国家的根本。 如此一来,逐渐放开养士之风,让贵族们为国家招揽人才,这就成了大势所趋了。 到了战国时代中期,虽然各国的国君,对自己国家的公子,大范围招揽人才,还是心存疑虑。 因为下面的公子如果养士过多,很容易会威胁到自己的王位。 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如此,如果国王不允许,那各国的公子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了自己的发展,也可以直接带着自己的家产,去其他国家发展,为其他国家招揽人才。 所以,到了战国中期的时候,贵族养士的风气,已经彻底形成了。 贵族之间,不但争相招揽人才,而且还以招揽人才的数量,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 简单来说,就是花钱买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这对于各国的贵族来说,显然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在这种模式下,贵族可以通过养士,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而国家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储备人才,可以说是双赢的事情。 当然,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当一个贵族养士太多的时候,确实有可能会威胁到国君的地位。 但在战国中期的时候,其实还没出现这种情况。 战国中期的时候,能养几百个门客,那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至于说像四大公子那样,动辄养个三四千的门客,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已经是战国末期了。 当时大家主要的敌人是秦国,所以各国的国君,就算对国内大范围养士的贵族,心有戒备,但是也不能表达得太明显,因为他们需要团结更多的力量。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战国四公子开始出现了。 想要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首要的条件,就是得特别有钱。 因为养门客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奢侈的行为。 而像四大公子这种动辄养三千四千门客的情况,那花费的钱就更是天文数字了。 而除了特别有钱之外,自身的地位还不能太低。 最好是各国的王族后裔,或者最有权力的人。 因为只有这样,其他人才会来投奔他。 那些门客去投奔某一个人,除了希望得到更好的待遇之外,也是想要更好的发展。 而如果主人没有足够高的社会地位,自然也无法给门客提供太好的前途,那大家自然也就不会去投奔他。 所以,战国四大公子当中,齐国的孟尝君,是齐威王的孙子,他爸是齐威王的小儿子。 齐威王去世之后,长子即位,这就是齐宣王。 而孟尝君他爹,虽然没继承王位,但是却得到了大片的封地,后来这些封地,直接就落到了孟尝君的手上。 正是因为有大量的封地,孟尝君才能养得起那么多门客。 赵国的平原君,以及魏国的信陵君,同样也是如此。 赵国的平原君,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虽然没能继承王位,但是却得到了大量的封地。 而魏国的信陵君,则是魏昭王的儿子。 魏昭王去世后,他的哥哥继承了王位,而他则是得到了大片的封地。 正是因为有这些封地,所以平原君和信陵君,才有钱去养门客。 唯一稍显例外的,是楚国的春申君。 春申君确实不是楚国某个国王的后裔,但是他是当时楚国的令尹,也就是其他国家的相国,而且深受楚王信任。 后来,楚国把淮北地区的十二个县,都封给了春申君。 淮北本就是楚国最大的产粮地之一,有了这块封地,春申君自然也不缺钱了。 所以,我们仔细盘点之后会发现,四大公子,几乎就是战国七雄当中,排名第二到第五的国家,每个国家各出一个。 而相对弱小的韩国和燕国,因为自身国力也不太强,自然也不可能给某个公子太多的封地。 没有封地,自然也就没有足够的钱,不可能养太多门客了。 至于秦国,秦国这边的情况,则是有些特殊。 从战国中期开始,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就形成了一条铁律:即便是国君的儿子,也需要在战场上杀敌立功之后,才能获得爵位。 想要单靠自身血缘关系或者背景,在秦国很难直接获得足够高的社会地位。 就比如说秦武王嬴荡,嬴荡是秦惠文王的嫡长子,本来就有继承王位的权力。 但是即便如此,嬴荡早年还是需要跟随名将司马错出去打仗。 而且,当时嬴荡还不是去镀金,而是真的带着人,在战场上亲自厮杀,得到了军功,这才能够获得爵位。 连国王的儿子,都是如此,那其他人,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秦国贵族的封地,都是靠自己真刀真枪,或者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之后,才能得到的。 如果能够得到足够大的封地,那就意味着这个人在朝堂上,已经有了足够大的影响力和权力,没必要再像其他国家的公子那样,通过钱去给自己买影响力。 而如果没有封地,自然也不可能有钱去养门客。 因为养门客这件事,实在是太费钱。 如果单纯通过经商之类的手段,就算是战国时代的首富,也养不起三千门客,不可能和四大公子比肩。 另外,秦国的贵族,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地位,完全可以直接去战场上厮杀。 虽然上战场要更危险一些,但是从经济成本上来说,其实要比大量养门客,便宜太多了。 所以秦国贵族有专属自己的上升通道,自然就不会大量养门客了。 当然,秦国也不是没有人大量养过门客。 比如在秦始皇刚刚登基之后,秦国的相国吕不韦,以及秦始皇他母亲的男宠嫪毐,都曾经大规模养过门客。 而他们养门客的目的,同样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吕不韦当时虽然已经是秦国权力最大的男人,但是为了更好地控制朝堂,再加上吕不韦本来就有钱,后来秦国也给了他大量的封地,吕不韦自然会尽量养更多的门客。 至于嫪毐,他纯粹是因为讨好秦始皇他妈,得到了这位赵太后的宠幸之后,直接被赐予封地。 所以得到封地之后,嫪毐为了获得足够大的影响力,自然也要养门客。 但问题是,吕不韦当时已经是秦国的相国,已经属于那种‘一怒则天下惧’的人物,影响力远比战国四公子更大。 战国四公子的名号,已经配不上他了。 而嫪毐的影响力,则是仅仅局限于国内,而且也没什么正面影响。 最关键的是,这两个人,出身都不太高,当时的人们,也不会把他们和其他四位公子并列。

创业为什么越来越难成功了?

我认为除了创业者的个人因素外,还有就是创业者过分追求快速盈利,导致自身能力跟不上公司的发展,在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创业者要么管理跟不上公司的扩张速度,要么是资金短缺,要么是合作者之间搞内讧等,结果就导致创业失败了,我个人认为有以下5个主要的原因。

一、市场饱和

现在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已经饱和了,而且产品已经过剩了。 大家可以想想看,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很多人都变得非常的有钱。 而且很多有钱的人几乎都从事着各行各业,这些各行各业他们都已经把坑给占了。

而且这个坑已经占满了,你后来的人想要去占坑,肯定没有那么容易啦。 而且你的事情没有别人的多,你的钱没有别人的多,你没有别人有经验,你没有别人从事这个行业的时间更加长。 你没有别人在这个领域里面的资源。 你怎么可能竞争的过别人呢?是这个道理吧!

二、竞争激烈

现在的同行竞争非常的激烈,产品已经过剩,竞争的价格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 任何一个产品出来将很快就会成为白菜价,你没有雄厚的资金进行支持,进行做后盾,你是支撑不了多久就会倒闭的。 很多的人在以成本价再卖产品,正式亏本的价格再卖产品,为的只是占领市场份额。 然后再占领市场份额稳定的时候,稍微的提高产品的价格从而实现盈利。 如果你没有雄厚的资金做强大背景,你是斗不过人家的。

三、团体作战

以前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讲究的是狼群作战,团队作战。 而狼群作战,团队作战,现在主持起来这么多的人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很艰难的。 因为现在人们有很多的选择性,他们不可能去选择一家初创的可能工资都发不出来随时倒闭的公司。

四、成本高

现在创业的成本非常的高昂。 包括房租,水电费,人工费要比以前要贵很多很多。 这些都是初次创业的人,面对高昂的成本,资金链非常容易断裂的原因。 刚开始创业要目光短浅,少玩战略,你没操作过,没管理过,没承担过经济压力,没管理过多少人,没什么经验,你是几没人员,你说你上来就谋划,就战略,你不是在给自己挖坑?可能很多人不服,会说,我曾经在公司做副总,我管过人,带过上百人团队。 好吧,告诉你,没用。 你要真用在大公司那套逻辑做创业公司,保证你亏死。

五、规范化

由于现在的市场越来越规范化,没有漏洞可穿,没有野蛮生长的空间啦。 在进行原始积累的时候,没有那么好积累啦。 每个公司都有自身的特点,推行规范化管理之前要对公司工作进行梳理,公司的组织架构,部门岗位设定,岗位职责都要进行科学的分析确认,是否有岗位缺失,重复的,职责不明确的,因为这个是推行规范管理的主体,不梳理清楚自然影响会影响规范工作推行。

总结,创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会的过程。 要摆脱困境,需要有正确的市场定位、合理的资源整合、合规的法律法规遵守和持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不能只盲目追求成功,也需要关注商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做到创业有方、创新有序,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

曹操如何招揽人才?曹操用人的两种手段

曹操用人 ——唯才是举,相信这句歇后语不少朋友都听说过。 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并非所有人都赞成曹操招揽人才的办法,不过此举的确为他获得了不少顶尖人才。 但把人招进来只是开始,最关键的是要会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更为精妙。 可能在很多人心里,曹操是位动不动就大开杀戒的人,实际上并非如此,曹操对待手下一般会有两种管理方式,下面就来举例以作分析。

(一)曹操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

不管文人名士对曹操如何看待,曹操都会不遗余力的讨好对方,将这些人尽可能纳入自己的羽翼之下,这可以说是曹操的用人机制吧。

例如陈琳。

东汉末年,袁绍为了消灭曹操,发起官渡之战,在出战前让主簿陈琳写一篇讨贼檄文。

陈琳多牛啊!建安七子之一!文才一流!他在文中将曹操骂得狗血喷头、体无完肤。 甚至将曹操的祖宗一并骂了!可谓淋漓尽致。 当时曹操正在犯头风病,看了这篇文章惊了一身冷汗,病也好了大半。 曹操当场啧啧称赞,直呼陈琳文章写得好:此人不能为我所用,太可惜!曹操不但没有恼怒,后来还重用陈琳,并时常与他进行文学交流。

这样的曹操并不是屠杀文人的暴徒啊!曹操所打压的文人究竟是哪一类呢?

(二)曹操借刀杀人。

大家都知道,曹操善于笼络人心,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多数都是在他甜言蜜语的交心中笼络而来。

但东汉末年的文士祢衡,却因为性格狂傲得罪了曹操。

祢衡虽然有几分才学,但性格极端,平时最喜好讽刺挖苦别人,动不动就开口骂人。 话说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各地时,孔融给曹操出了主意,欲与袁绍争锋,必须要扫除南方的障碍,也就是刘表、张绣和孙策,手段则是招安。

曹操本来想让孔融去办招安的事情,但孔融推荐了他的好朋友祢衡。 曹操素来爱才,也听说祢衡有些本事,便召见了祢衡。 谁料祢衡一见曹操,就把曹操和他手下的名臣将相批评一番!

这也就令人呵呵了!祢衡呀,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不作死就不会死!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一大堆大道理难道你就不懂吗?你这样口无遮拦,狂妄自大,不引来杀身之祸才怪呢!

曹操暗地里十分恼怒,但他惯于对天下人摆出一副爱才的面孔,怎能当场发怒呢?于是曹操就合计琢磨了一招借刀杀人之计,将祢衡送到了刘表那里。据说,祢衡因为一张刁嘴又惹了祸端,把刘表和江夏的黄祖得罪了,最终被黄祖一刀劈成了两半!

(三)曹操为何又杀了杨修和孔融?

祢衡的死虽然不是曹操亲自所为,但却与曹操有很大关系。 诸如祢衡此类轻狂的文人,一旦到了曹操身边,几乎没有一个是好下场。

其中,杨修就是典型的一例。曹操明明知道此人聪明异常,对自己或许大有益处,但因为杨修常常自作聪明,可以说聪明过了头,聪明反被聪明误!不懂得韬光养晦,而且又搅合到曹丕和曹植的争斗当中!

参与夺嫡,是古人之大忌啊!最终,杨修被曹操除去。 孔融是比较耿直的一类文人,在曹操面前直言敢谏,曹操虽然喜欢,但后来也因为与曹操的利益有所冲突,曹操不得不把孔融也除掉了。

如此爱才的曹操,为啥要杀掉这些他千辛万苦笼络过来的文人呢?说一千道一万,就是政治立场的问题。

(四)崔琰阳奉阴违,死有余辜。

其实,曹操所杀之人,不是在政见上与曹操相左,动摇了曹操控制刘氏的基础,便是参与到了曹氏夺嫡的纷扰、家业的斗争。

比如崔琰,此人阳奉阴违,表面是在曹操手底下做事,但内里却有谋反之意,他对曹操甚为不满,不但诋毁曹操,还结党说,曹操有颠覆汉室的野心。

曹操之心如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但崔琰却不知天高地厚将此事挑了起来,触了曹操的逆鳞,曹操能饶过他吗?

曹操算得上文武双全,对待文人可说唯才是举,何况他也热爱文学,对文人的喜爱更是发自肺腑。

但反言之,作为一个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曹操要实现灭刘的计划,就必须对违背他意志的、不识时务的那些文人予以打压。

杀一儆百,以正视听,也是自古以来统治者们一贯的政治手腕吧。

作者:君之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1959.html
凯特王妃首次公开露面
连心丨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