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尽快建设我国消费品流通新基础设施

我国既是消费市场大国也是消费品生产制造大国。

2023年我国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71495亿元,其中商品零售总额达到了418605亿元。

据有关统计,我国现有规模以上消费品生产制造企业数量约18万家,占规模以上全部工业企业数量的38%,约100多种消费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如果再包含规模以下消费品制造企业,整个消费品生产制造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比重。

如果再包含消费品流通企业、零售企业以及其他消费品生产制造流通服务企业,整个消费品行业将占据我国整体经济的半壁江山。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如何推动消费品行业更加健康快速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在消费领域中,占据主要成分的消费品市场对我国未来促销费、提振经济发展将发挥非常重要的决定作用。

消费品生产制造行业也将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未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消费品行业除了对促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外,其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各方面作用都非常重要,譬如对扩大就业,对增加税收等方面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消费品行业特别是食品行业,还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食品工业的发展与农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产业关联性,食品工业、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必将对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转化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消费品行业的市场特点,我国消费品行业基本采取的是完全市场化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在我国,整个的消费品行业,从生产、流通到零售几大主要环节,基本采取的是完全市场化的发展模式。除了少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外,大部分商品市场完全交由市场调节。

市场化的发展方式,对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消费品市场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消费品行业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随着消费品行业地位的不断提升,随着当前我国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完全市场化的发展方式,并不完全利于当前我国消费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市场调节为主,适当加以政府引导,构建符合我国当前消费品市场发展需求特别是流通需求的基础设施,降低我国消费品行业的流通成本,可以推动我国消费品行业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目前我国消费品行业在流通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

--市场信息不对称 :由于我国消费品行业企业数量多、企业主体多,加之市场范围广、市场分散、差异大等问题,导致我国消费品行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突出。

主要表现在产销信息的不对称。很多上游的制造信息、产品信息,无法及时、有效触达下游流通、终端环节,很多的一些下游需求信息也很难被上游企业所获取,导致产品流通不畅的问题比较突出。

关于市场信息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积极作为,一方面需要更多的市场化服务机构作为服务,在此基础上,如果政府能够搭建一些普惠制的信息平台,帮助企业、市场实现信息对称将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

以消费品行业中比较大的行业领域--食品行业为例,我国现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超4万家(规下企业数量多),规上企业实现营收规模超9万亿。

在如此大的食品行业领域中,整个促进行业产销信息、需求信息对接的渠道、方式相对较少、较传统。譬如,整个食品行业产销信息对接的主要方式还是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每年两次的全国糖酒会,再加一些比较分散的小规模服务行业的机构类企业。

总体分析,整个消费品行业迫切需要更多的方式、渠道,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实现信息的对称。

在这一方面,政府可以发挥更多的主导、引导、支持、扶持方式,推进消费品行业信息对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交易成本高 :由于市场主体多、行业分散、市场分散,导致整体消费品行业交易成本相对较高。

突出表现在消费品商品价格构成中,具体涉及商品本身生产制造成本的占比不高,营销成本、渠道成本、团队成本、物流成本占比较高。

在消费品行业,由于行业的特点,加之流通渠道的不畅,营销成为行业企业最重要的工作。由此带来的是整体企业的营销投入、渠道投入、营销团队的投入包括物流的投入较大。一方面加重了行业的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产品的价格,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最终必将对整体消费品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由于当前我国消费品行业的流通交易方式是在打破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三级批发流通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前的流通交易方式基本是以企业各自自建自己的分销体系为主。

一般是:每一家企业都要首先建立自己的营销团队,一些大规模的企业其自身营销团队达几千人;都要建立自己的经销商分销体系,有的企业还要建立两级、三级分销体系,一些规模化的企业要建立几千家经销商分销体系;每一家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独立的仓、配体系。

这种流通方式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延续。但目前看,其所造成的企业负担及产生的社会、行业问题将阻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从目前消费品行业的行业地位和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决定性作用,行业企业、特别是行业中的中小企业需要能有更能降低交易流通成本、带有一定“普惠制”的流通方式去促进其发展。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建立这样普惠制的流通交易方式创造了必要条件。如果能有一个政府引导或政府主导的、为更多消费品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造降低交易流通成本的新渠道,将会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

--物流成本高 :由于我国现有消费品行业流通模式以及行业分散、企业规模小等问题的影响,导致我国在消费品流通环节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一是企业分别自建自己的物流仓配体系。带来的问题是物流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管理粗放,造成物流成本高、物流效率低,物流环节造成的产品损耗等问题都相对比较严重。

二是物流环节多。现有的消费品流通模式一般产品都需要经过3--5个流通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据有关行业机构调研,我国的快消品物流环节平均物流搬倒次数达8次以上。

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我国的快消品流通模式是商流与物流合一,有多少次商流就会产生多少次物流。这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流通模式。

理论上,商流可以产生产品的增值,物流只会产生成本的增加。减少行业物流环节、减少商品物理搬倒次数已经非常紧迫。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渠道市场的快速发展,行业需要一个新的能支持企业线下线上高度融合的全渠道物流体系支撑企业的全渠道发展。

三是流通物流环节占用资金大。据有关行业人士测算:我国在消费品流通环节占用资金大约有10--20万亿。这里面,很多是受现有流通模式的影响造成的重复、低效资金占用。

从消费品行业目前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看,行业需要一个能提供相对公共服务的一站式物流平台体系,来支持行业搭建符合当前市场需要,支持企业全渠道发展,有效减少物流环节,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有效减少流通物流环节无效、低效资金占用的新的物流体系。

理论上讲,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效率的提升必须要推动行业最终走向物流的集约化、规模化。

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非常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投入、培育。

物流问题不仅涉及到消费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更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物流事业发展,也涉及到环保双碳目标的达成。

政府参与、引导,建立新的符合当前中国消费行业发展需要,能发挥更大促销费作用的新的消费品行业流通基础设施,不仅符合消费品行业的发展需要,也符合政府对消费品市场管理加强的需要。三大新基础设施的建立,不仅能产生推动消费品行业更好发展的作用,也对政府加强对消费品流通体系的管理发挥重要作用。

(完)


提高流通效率,建设高效统一的现代流通体系

来源:中国青年网 构建统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是我国提出的新发展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其中中等收入群体约占总体人口的三分之一,保证了强大的购买基数群体,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以及资金流。 为了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发挥巨大购买能力,就必须将生产与消费连接起来,一方面扩大消费范围,提升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开拓新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之下,还应该将国际市场纳入考虑范围之内,联通国内、国际市场,推动建设更广范围、更深领域、更高效率的现代流通体系。 2020年9月,中央 财经 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对我国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会议提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强调,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特别是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流通系统发挥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 我国现代流通体系的现状 流通体系的基本形成。 在改革开放时期,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形成了商品流通体系,加快了竞争格局的构建,推动我国流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同时流通的国际化程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党和国家助推流通体系建设。 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一系列明显成效。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流通制度环境显著改善、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等。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流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集约化和智能化等特征,智慧物流体系初步建立。 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9月,全国货物运输总量为324.67亿吨,公路货运量为240.61亿吨,占比货运总量的74%;在快递运输方面,2020年,我国快递业务收入和业务量达到了8750亿元和830亿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有望达到955亿件,发展势头良好。 为推动现代流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创新物流服务模式,鼓励“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 健康 规范发展,促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 此外,我国面向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地、集散地布局建设17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新布局建设22个国家物流枢纽,致力于打造“网络化”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降低物流企业以及企业物流成本。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立足《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发布了《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方案2016-2018年》。 方案既对行动的重点做出了重要部署,又提到了保障这一行动落实的举措。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文件从简政放权、降本清费,体制改革,以及互联互通、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建设等方面提了48条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地方的政策创新。 其中江苏省通过34项措施的集中整治,实现减负。 这些举措的核心在于简化审批检测手续,减少不必要的费用。 重庆在水路、公路、铁路实行“路路优惠”,取消了主城区路桥的通行费、船舶的登记费、船舶及船用产品设施检验费。 建设统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议 (一) 大力加强流通主体建设 要构建现代化流通体系,关键在于加强流通主体的建设。 流通主体是现代流通体系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可以在流通企业的品牌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上发力,完善流通企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水平。 同时鼓励流通企业 探索 新的经营方式,企业之间进行联合,尝试开展连锁经营,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 (二) 以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 流通体系的建设依托于良好的制度环境。 国家要不断创新体制,保障流通领域的有效制度供给。 一方面,要按照简政放权的要求,减少对流通体系的制度性约束,释放其活力,为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在监督管理上寻求创新。 在保留一部分传统的监督方式上,通过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提升信息化水平, 探索 跨部门的协同监管。 (三) 大力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快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继续加强部分基础基础设施的建设,打好流通体系发展的底子。 立足当下,我国综合运输通道发展良好,但任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积极探讨新的发展路径,打造安全高效的物流体系。 推进物流基地建设,降低成本,提速增效。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物流基地建设,完善分拨中心、末端配送网点物流体系建设,补齐冷链物流等短板。 (四) 以供应链创新带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供应链创新旨在融合创新、高效协同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涵盖的各产业。 企业要围绕打造供应链标准化、协同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立足点,对供应链过程所涉及的物流服务、采购管理、信息采集进行创新,注重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发挥各服务商的一体化管理作用,推动各主体、各环节实现设施设备衔接、资源协同共享、数据交互顺畅,提高流通运行效率。 (五) 引入第三方信用体系 第三方供应链信用体系不仅可以对平台上进行交易的企业或个体进行信用评价,同时通过大数据实现对每一笔运单业务的实时监督,让物流管理全程真实、合规。 这个由第三方平台根据货物的真实流通数据形成的信用体系,可以使流通环节中各参与主体的利益更加透明化、系统化。 (作者:廖毅,陈桓亘 分别系西南 财经 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副教授)

如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优势,释放消费潜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体验,发展新型消费模式,如线上消费、绿色消费等。 同时,加大投资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投资效益,发挥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特点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同时,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强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通道保障能力,加强海陆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宽我国对外贸易渠道。 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提高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科学性、有效性。 完善政策体系,发挥政策合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同时,强化底线思维,加强风险防控,确保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如何挖掘市场潜力和机遇

如何挖掘市场潜力和机遇

如何挖掘市场潜力和机遇,市场潜力和机遇是指通过对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消费习惯的分析,是市场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复杂的一部分。以下分享如何挖掘市场潜力和机遇?

如何挖掘市场潜力和机遇1

中国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 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比较优势。 从内生增长动力来看,2021年上半年我国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9%,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2.6%、23%,两年平均增速均为4.4%,表现出我国内需市场的强大韧性,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强劲支撑和回旋余地。

然而,在看到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向好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与供给侧的快速复苏相比,需求侧的恢复一直相对滞后,且不同消费领域之间存在明显分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就好比自行车的前后轮,需要通过后轮来推动需求、创造需求,用前轮来引导供给、把握供给,在互相促进中达到供需两端新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最终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为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实力和动力。

第一,提高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愈发明显地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居民消费结构已经由生存型为主逐渐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为主转变,整体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释放消费升级产生的内需市场潜力,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在商品消费领域,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加优质产品供给,减少低端无效供给,推动存量供给优化升级。 在服务消费领域,教育、文化、旅游、养老、体育等多方面消费需求大幅增加,尤其是直播带货、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时,要着力提升中高端服务消费供给水平,推动增量供给创新发展。

在教育、医疗、养老等与民生福祉关系密切的领域,需合理增加公共消费,进一步降低家庭的支出不确定性,让人们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第二,扩大农村消费,激发农村市场活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分别为10.7%和14.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元和7464元,实际增速分别为16.0%和19.7%,农村居民消费增速高出城镇居民3.7个百分点,展示出农村消费市场的强大发展后劲。

农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不仅表现在消费总量的增加,还表现对消费品质的追求。 近年来,随着家电下乡的推进和政策红利释放,农民对于绿色、智能、环保、健康类大件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汽车、高品质家电、健康类商品等耐用消费品的购置和换新需求将成为农村消费新的增长点。

扩大和培育农村消费,重点在于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打通区域城乡之间要素、商品和服务流通的堵点,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县(区)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电商物流服务站、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网点相结合的农村三级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搭建农村的农产品“进城”和城镇的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推动形成工农互促、优势互补的城乡融合发展形势。

第三,倡导健康消费观,形成良好消费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负债消费、超前消费。 根据《2020年度中国杠杆率报告》,2020年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2.2%,比上年上升6.1个百分点,且连续12年持续攀升。 此外,一些不健康不理性的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部分农村地区的“天价彩礼”和名目繁多的人情宴请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需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正确消费观念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科学理性消费的良好氛围。

第四,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监管激励机制。 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增加有效供给,要着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完善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监管激励机制。 从生产端看,强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管,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等违反市场秩序行为,才能逐步塑造国内品牌高端优质的新形象,吸引流失海外的购买力加速回流到国内。

从消费端看,建立和完善消费信息共建共享机制,能够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此外,完善消费者维权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消费投诉纠纷事件处理效率,有利于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如何挖掘市场潜力和机遇2

培育新型消费 挖掘市场潜力

随着消费升级和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人们的消费模式、消费习惯正发生改变,新型消费兴起。 要满足新的消费需求,积极开发新产品、培育新模式,推动新型消费发展。

预制菜走进百姓生活

撕开包装袋,开启电磁炉,把食材倒入锅中,15分钟后,一份色香味俱全的青麻椒烤鱼就完成了。 “下班回家很累,又不想点外卖,预制菜做起来很快,十几分钟就搞定了,味道也不错。 ”广东广州市90后消费者李庆告诉记者,她每周购买3到4次预制菜,夏天到了,比较爱吃牛蛙、烤鱼和小龙虾。

酸菜鱼、糖醋里脊等价格为15到30元,椰子鸡、海鲜锅、小龙虾等价格在35到90元不等……走进广州市中心的一间大型超市,冷柜里摆满各种口味和菜式的预制菜商品。 据超市导购员介绍,年轻的上班族是购买主力。

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促进新型消费,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 ”在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带动下,预制菜、洗碗机、空气炸锅等新产品、新服务很受欢迎。

“2021年,公司预制菜营收达到8.41亿元。 ”湛江国联水产副总裁吴丽青透露,今年“五一”期间,公司的烤鱼产品在盒马渠道销量快速增长。 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许毅介绍,恒兴食品的广东白灼虾产品去年全年销售额达3.5亿元,共售出5200多吨,今年金汤酸菜鱼和一夜埕金鲳鱼又成为热销产品。

“预制菜的火爆是一个新趋势。 ”湛江国联水产董事长李忠表示,尤其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居家用餐频率升高,对便捷和品质的追求,让消费者开始青睐预制菜。

“从企业层面看,使用预制菜能明显减少门店人员且制作效率更高,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运营成本。 ”许毅说。

轻松动手下厨,按照步骤简单复热,就能吃到各色美味,预制菜的火热离不开食品工业化的支撑。 今年3月,广东出台《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提出着眼高标准引领高品质预制菜发展,组织开展粤菜三大菜系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制定完善预制菜从田头到餐桌系列标准。

“率先在行业内推行电子化监管模式,实现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强大的食品质量管控能力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吴丽青介绍,公司配备来自国际大型连锁餐饮的`研发团队,建立起系统化的产品研发体系,近年来先后研发出一批如酸菜鱼、烤鱼等丰富多样的预制菜品和即食食品。

“如今,大型品牌连锁餐饮、城市特色美食商家等纷纷进入预制菜领域,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很大。 ”饿了么预制菜业务负责人黄震表示,饿了么已成立专门团队优化市场运营,在用户数据以及运营数据支撑下,能够更好地洞察消费者在口味、规格、品类等方面的需求,引导商家输出更适合的商品,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如何挖掘市场潜力和机遇3

中国未来的市场潜在需求

一是保持并继续创造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刚性消费和传统消费是基础,新型消费和超前消费是增长点,合理的公共消费可以随着综合国力增长进行调整。 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2万亿元,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6%,接近40万亿元;物流市场总规模超过300万亿元,国际贸易总额为32、16万亿元,房地产市场销售额17、36万亿元,合计近400万亿元。 资本市场市值80万亿元,未来数据要素将成为重要市场禀赋,会产生巨大的市场容量和交易量。

以上几项加总,中国市场总规模将超过500万亿元。 “十二五”期间中国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年均增长15、6%,“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0%左右,未来15年预计年均增长7%-10%,到203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万亿元。

二是利用和整合存量资源形成全球贸易中心。 中国已经是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成为120多个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举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有近5000个类似义乌的商品专业批发市场,有条件成为全球采购贸易中心。 中国未来必须着力建设世界的进口、出口、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全球的交易中心。

2035年,基本建成贸易强国,形成构建全球贸易中心的基础框架;2050年,全面建成世界认同的贸易强国,成为具有强大现代流通能力的进口、出口、转口世界贸易中心。 未来5年新增进口商品总额超过10万亿美元,未来15年将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三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全球的重要金融中心之一。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信用度的提高,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占比、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分布中的占比会大幅提升,人民币将成为三大支柱货币之一。 预计2035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分布中的占比将超过20%,2050年将超过30%;

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从目前13个增加到50个。 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期货能源在世界的占比,将从目前的12%到2025年提升到20%左右,到2035年提高到30%左右,2050年提高到40%-50%。

四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商务环境最优的国家之一。 按照世界银行的评估,2017年中国现代商务环境位于第78位,2018年位于第46位,2019年、2020年位于第31位。 中国政府在创造现代商务环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预计将在2025年进入世界前20位,2035年进入前10位,2050年进入前5位。

按照国际组织评价,现在中国商务环境最优的地区是香港,中国香港的商务环境一直排在全球前5位。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香港实施国安法之后,香港社会将会恢复长期稳定,将会使香港现代商务环境优势首先在粤港澳大湾区放大,从而为全国的现代商务环境进一步改善提供经验。

五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全球最开放、最活跃、最现代的市场体系。 中国目前有1、4亿个市场主体。 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数字经济增速达到GDP增速3倍以上,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20年中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为2、15亿,渗透率达到21、7%。 手机移动支付渗透率达到94、7%,移动支付较5年前增长27倍,达到266、2万亿元。

六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同时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畅通、高效、低成本的现代流通体系,发挥现代流通的先导性、基础性、决定性作用。 培育一批国际消费中心、购物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城市,建设成为世界现代商务环境最优的国家。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1960.html
民众抗议七国集团在全球问题上无所作为 充满伪善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