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营院团市场规模占比扩大 获奖剧目再度组团展演

11月1日,随着上艺戏剧社原创话剧《大江北望》在江苏常熟声谷大剧院上演,一年一度的“上海优秀民营院团获奖剧目赴长三角展演”正式拉开大幕。

《大江北望》剧照

当天上午,虽然恰逢台风天气,但一场气氛热烈的新闻媒体通气会和专题报告交流会在常熟举行。来自上海的优秀民营院团代表面向江苏上海两地媒体,交流了各自经验和成绩。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金雷在会上介绍,“今年前10个月,全上海的演出场次近4.5万场,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演出数量和票房收入。其中,上海民营院团的演出场次已经达到了1.5万场,贡献了其中三分之一的演出数量。他们的演出涉及了上海各个大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还有各种社区学校和田间地头的送戏下乡。”

金雷表示,“上海民营院团这几年日渐发展壮大,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繁荣文艺创作、助推市场活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重要生力军。”

活动现场

“上海民营剧团获奖剧目赴长三角展演推广”已经持续举办7年,搭建起上海民营院团每年与长三角同行互鉴共进的交流平台。今年来到了江苏常熟,从11月1日-10日,共有6部作品上演。这些作品不仅在此前上海展演中获奖,而且都取得了连演数十场、上百场的演出佳绩,既有口碑,也获得市场和观众的认可。

今年展演剧目包括上戏剧社原创话剧《大江北望》、上海开心麻花(南京站)沉浸式喜剧《疯狂理发店》、上海现代人剧社音乐剧《小城之春》、《著名沪剧演员王勤与勤苑沪剧团表演专场》、上海徐俊戏剧艺术中心的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麦克白夫人》等。交流会上,多部展演剧目的院团负责人在交流报告会上发言,介绍各自剧团的前行之路和理念观点。

担纲本届开幕大戏的是原创话剧《大江北望》,再现了600年前明朝永乐年间在上海实施一项至今恩泽后人的伟大水利工程——“江浦合流”开掘黄浦江的史实。出品方上艺戏剧社最近几年每年都会有一部既追求品质也受到市场欢迎的话剧新作问世。

剧社负责人袁东说:“艺术创作上,我认为一定要坚持‘让理想之光照亮舞台’,一部优秀作品,不仅要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因此我们尤为重视剧本创作,这个剧的剧本大纲就有20稿,整整花了两年时间。”

沪剧艺术一直是上海民营院团的主力军之一。上海文慧沪剧团、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和勤苑沪剧团更是其中标杆。

上海文慧沪剧团原创沪剧《黄宝妹》以全国劳模黄宝妹为人物原型,好听好看,深受好评,至今已连演100场。团长王慧莉作为知名餐饮品牌创始人,一直在坚持沪剧艺术事业,她说:“文慧始终注重反映当下社会的真人真事,采取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给观众。不断以原创为动力打造优品,保持创新发展,这是文慧近年来发展的首要工作目标。”

《黄宝妹》剧照

上海新东苑沪剧团则以新的审美重新复排了经典沪剧《金绣娘》,传承了沪剧表演艺术家诸惠琴的经典之作,既保留了原著精髓,又采用了全新的舞美设计、音乐伴奏。团长沈慧琴也是一位女企业家,她介绍,新东苑沪剧团成立十年来,已经创作了8部大戏4部小戏,同时还在尝试两个全新的演艺新空间。“我心中有一个新的目标,要把更多元、更高质的作品推向全国、推向国外,要向世界讲好上海的故事” 。

展演剧目中有不少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作品。上海开心麻花的《疯狂理发店》这几年已经从上海的1城1店,拓展到全国10城10店,驻演超过三千场。开心麻花董事长汪海刚在交流会上以“新场景新消费新喜剧”为题介绍,开心麻花如何拥抱Z时代观众,如何从剧场到商场,寻求演艺新赛道的探索。

参与展演的音乐剧《赵氏孤儿》《哈姆雷特》都来自上海徐俊戏剧艺术中心。《赵氏孤儿》此前在包括上海、南京、杭州、深圳、广州、西安、成都等在内的全国24个城市开展巡演,累计观众12万人次。今年又推出了音乐剧《麦克白夫人》,并引进了国际知名音乐剧演员共同参与制作演出,首轮首演共演出30场,票房突破500万元。此次除了赴长三角展演之外,还将到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形成“南北呼应”。

今年“赴长三角展演”活动正值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此,上海市演协还会同太仓大剧院特意组织了“庆祝新中国建立75周年特别演出系列”,各参演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都将登台和领衔演出。

太仓大剧院负责人马敏辉连续7年见证参与了这一展演活动,他透露,今年在太仓的这个系列演出他们策划推出了一套套票,没想到“秒光”。“这几年,明显感觉到上海民营院团的演出都是原创,都是精品、优品,不仅剧目质量越来越好,而且因为民营剧团针对市场创作,戏票也相对更好卖。希望上海的院团多来太仓。”


民营医院如何进行品牌的推广

取胜之道:市场定位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先生指出,市场定位纤颂芦是一切医院和产品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所谓定位就是寻求医院或产品在行业和市场的位置,找准自身的目标消费群和发展方向。 定位不准或者定位模糊,不但难以与市场竞争者形成明显区隔,抢占理想的市场占有率,而且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企业自身的成长而失去扩张的能量和动力,到一定阶段将被淘汰出局。 这是市场定位理论的核心。

在公办医院强大的压力下,民营医院企图利用多个媒体的整合与优化通过广告达到市场量的增加。 但是,现在许多医院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定位相同或者定位模糊,没有一个鲜明而独特有效区隔其他医院的“市场点”。

患者就医的免疫力增强,知道什么能治,什么不能治。如果所有的医院都可以同一种方式同一个面目面对患者,患者怎么能够首先想到你呢又凭什么一定要到你这里来治疗呢也就是说,市场定位,引发关注要“准”,区隔点明明白白,就是要一针见血,直接道出医院的优越性,别人没有的服务职能,让他门时刻不忘,当有了病就会首当其冲地想到你的医疗设备、器械、医疗护理、医疗人员、医疗服务,那就成功了!

民营医院的兴起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萌芽到现在,正在经历“萌芽—发展—成熟”这样三个阶段。 但就民营医院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0多万家,其中非公有制医疗机构13万多家,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大约有1500多家。 据权威部门统计,在全国各级民营医疗机构总数量已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其诊疗人次数却仅占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的2.7%,入院人数占全国医疗机构入院人数的2.5%,在每年超过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医疗市场这块大蛋糕中,民营医院仅占不到3%。

这一现状就为发展中的民营医院敲响了警钟,正如营销大师科特勒所说的一样,“在一个竞争的行业中,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产品差异化”,于是,民营医院如何进行差异化营销这一观点应运而生。

发展中的民营医院,如果不针对自身情况量身定制“差异化”特色,在茫茫市场中就很难占有一席之地,民营医院营销,只有在竞争差异化中才能取胜!

以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先生领衔的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在跟踪服务医院客户时总结出以下两方面的结论,民营医院营销如果想走差异化之路,必须遵守如下两点:民营医院服务理念差异化;樱脊民营医院服务推广差异化。

差异化服务理念:为民营医院保驾!

兵马未动,理念先行,有先进的理念才会有非凡的实践。

在这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新时代,人们的思想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赋予服务全新的内涵。 如果这时候民营医院还是遵循公立医院传统僵化的老观念不变的话,必将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就无法制定出差异化的服务策略,更不可能有为病人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行动。 因此,民营医院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符合自身情况的差异化的服务策略,才能立足。

在这一点上石家庄某民营医院的做法十分有代表性。 该医院过去是一家综合性的中型医院,由于没有特色专科,所以在吸纳患者方面举步为艰。 最终该医院决策者果断的将眼科、内科、骨科、肿瘤科等部门撤除,集中力量强化妇科,最终成就了一家出色的妇科专科医院。

首先,态度上,医院所有医务人员应毁带该确实将“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及。 而不能将患者的健康当儿戏,只重个人利益,最终沦落为害群之马。

其次,服务上,实现全程服务、跟踪服务与特色服务为一身,最终实现患者“得病忧郁来,病除快乐走”。 要重点说明的是,服务在打造医院品牌的方面尤为重要。 大医院的医生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动不动便给患者脸色看,如果民营医院能在服务特色上有所建树,那么必然可以有效争取客源,增强自身竞争力。

这家医院的做法,适应了民营医院服务理念的新纪元,服务理念从单纯“以治疗为本”转型到“以病人为主”上来,这无疑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从此众多民营医院都开始了服务理念的转型。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CEO于斐先生认为,在现代竞争环境中,产品的同质化、服务质量的同质化使竞争出现了你有我也有,大家不分彼此的胶着状态。 民营医院营销者只有别出一帜地、有创意地创造出对病人有利的、优于且有别于竞争者的优势,才能真正的推动医院自身的发展。

差异化服务推广:为民营医院护航!

如果说民营医院的服务理念可以为医院自身的发展保驾的话,那么区别于竞争医院的服务推广方式则可以为民营医院的发展起到护航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有好多医院已经走在了前面,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今天,为了降低就医门槛,河南一家民营医院决定实行“手术按揭付费”:从2006年1月1日起,对120多种常见外科手术,推行分期付款。 在此之前,该家医院已经为一些手术实行了最高限价。

针对这家民营医院的做法,我们姑且不来关心:“医疗按揭”前景几何“手术费用按揭”到底具有多大的推广价值是诚心减轻患者负担,还是纯粹的炒作行为“手术按揭”能否成为一些患者的救生圈这一系列问题,仅仅就其提出的这一服务方式来看,就是典型的“差异化服务推广”,至于“诚信能否为分期付款担保、分期能否产生示范性效应”这些都要看该医院在以后的经营中是否得当,这一差异化服务推广是否能坚持,这些都是后话了。

也许仅从这个近期例子上我们看不到民营医院的服务推广差异化是否能够真正的为民营医院护航,那我们就举个已成功实施推广的例子:

2004年3月1日,天津市某医院推出了“病人包餐制”,这是该院继在全国率先推出“病人选医生”改革举措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改革措施。 2005年年初,该院又率先在部分病区取消了家属陪伴,改进了护理工作,提高了生活护理质量,为创造良好的疗养环境进行了新的有益探索。

“病人包餐制”是指住院病人只需向医院每日付5元钱,就可以解决一日三餐。 为了能让患者得到较好的配膳,5元钱以外的成本费用由医院负担。 营养医师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一对一的给予科学配膳。 这样,可通过科学合理的膳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家属备饭、送饭的负担。

取消家属陪伴,是该院在工作难度最大的神经科病房推出的无陪伴制度。 即患者在住院期间每天支付10元陪护费,其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均由护理人员承担,以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解除家属的后顾之忧。

那么该医院推出这两种服务方式后结果如何呢据调查:“病人包餐制”病人定餐率达100%,满意度达99%以上,为患者提供了科学的膳食,创造了满意的环境,减轻了家属的负担,为取消家属陪伴创造了条件。 同时,该院的业务收入比同期增加了一个多亿。

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民营医院只有寻求差异化的服务方式,才能为其发展护航!

差异化服务定位:为民营医院加油!

服务差异化是现代社会民营医院发展的趋势,这正如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然后呼唤“售后服务”的产生一样,民营医院发展到今天一样呼吁“差异化的服务”产生。 这种定位差异化就包括了医院服务对象、时间、方式等各方面在内的定位。 在这一理念下最为典型的就是上海**医院。

2003年,上海**医院在医疗界道先提出了“白加黑”服务模式。 也就是开设夜间门诊服务,这种服务区别于以往的夜间医生值班的简单模式,而是晚上也和白天一样,请来著名专家正常坐诊。 事实上,这种情况正是由于民营和外国资本对医疗产业的渗透,使医疗竞争加剧,夜间门诊事实上也是错位竞争的一大体现,谁能在经营手段上领先一步,则很可能带来长时间的领先,并取得相当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这种差异化的服务定位,使得某医院在同行中处于优势地位,并抢先抢占了夜间医疗市场。

总之,正如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先生指出的那样,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医疗服务市场的逐渐开放,外资和民营医院的逐渐建立,医疗机构的分类界定,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对医院现行服务模式的影响等新形式,民营医院只有通过更新服务理念,调整管理策略,寻求适应其自身发展的的最佳管理方式,才能在变革中发展,在竞争中取胜。

突围之路:管理延伸

在我国逐步开放医疗市场的大背景下,许多民营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难以显出机制活、观念新、市场化水平高的优势,反而遭遇了许多“成长的烦恼”,并因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受到社会的质疑。 无怪乎众多的民营医院经营者门一声叹息“挂的是营利的名,做的是亏本的活”。

造成目前民营医院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大环境方面的外因,也有小环境方面的内因。

从外因上来分析,公立医院还是国家医疗市场主题,国有资本大踏步退出医疗市场是不可能的,民营医院面临的几乎是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局面,两者的竞争不是在同一个层面上,此外,国家政策对民营医院的政策扶持还远远不够,很多东西都没有明确;在医保、税收和职称、人员培训等方面与公立医院相比都有不公平之处,因此我门只能期待民营医院一步步地发展壮大起来,形成有益的补充。

从内因上来分析,民营医院的经营者大多数发家之前都不是正规的医疗专业出身,只不过是抓住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医疗市场尚未开放的契机,打着公立医院的招牌,承包公立医院的小科室,即使到现在脱离出来,他门对当前医院市场的发展没有前瞻性,仍然脱离不了以前打打小广告,然后坐等患者上门的固守思维,创新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简则单的事情,因而落入了成为大众心里“江湖游医”的怪圈。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出,在我国,很多的民营医院都是从小诊所发展来的,所以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很多民营医院都缺乏系统管理的能力,当医院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管理能力就明显跟不上了,即使聘用了一些专门的管理人才,也很难磨合顺畅。 如何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从管理中求效益,这是每家民营医院经营者首先要攻克的难题。

医院管理的总目标是以病人为中心,达到优质、高效、低耗三者的统一。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对医院的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进行全面卓有成效的组织管理。

首先,要在人事管理上,要配好院、科两级班子,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全员劳动聘任合同制和岗位责任制;其次,要在质量管理上,实行“三结合”,既发展医疗技术与提高医疗质量结合,工作环节质量与医疗终末质量结合,权责与激励结合。 再次,要在经济管理上,以提高社会效益为准则,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的关系,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杜绝浪费。

现有的一些民营医院,人才的流失是比患者的流失还要迅速和棘手问题,为此,成立自己的猎头公司,储备人才资源,千方百计寻找和吸引优秀的医技人才;与医学院建立了联系,从根本上培养自己的医技人才;送员工参加各种培训,提升他门的业务水平,这些都是解决防止人才流失,提升医院整体医资力量的有效方法。

近几年,人们打开电视、收听广播、翻开报纸、浏览网页,形形色色的民营医院广告充斥媒体之上,某某妇科医院、某某男子医院是最常见的,使得一些外国人误认为中国的男人、女人是不是比他们自己国度的人更开放、更随便,不然怎会到处都是与男性、女性相关的医院广告呢

由于民营医院在媒体上投入大量的广告,刚开始的确也吸引到了一定量的人群,比如说:免费实行多少多少项的男科(或女科)方面的检查、做什么样的女科(或男科)手术有多少多少的优惠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让人大呼上当。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先生认为,民营医院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塑造诚信,优化形象

夸大和虚假宣传是民营医院惯用的手法,他们往往会说:我们是营利性医院,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讲的是服务水平、医疗质量;当然会有一定的收费,我们也有这么多人等着吃饭;我们完全是市场化的运作,与国有医院不同;我们服务好、医疗水平高,好多患者愿意来这里呀,只是收费可能会高一点儿?6?1?6?1?6?1?6?1?6?1?6?1等等这些,对患者施展了大量的营销手段。

我们不是反对做营销,作为营利性机构经济效益当然必须重视,但不能做虚假与夸大的宣传,尤其是医疗行业,人命关天哪!

以前人们怎么来形容我们的医务人员——“白衣天使”,这是何等的评价

我们应该做到宣传与实际相符;应该十分重视医患之间相互沟通;应该在医疗或咨询过程中,治疗方案、用药档次、服务费用等都与病人进行交流探讨;应该做到医患双方处于信任、透明的环境中,真正提高社会对民营医院的综合满意度。

二、打造特色,专科服务

发挥民营医院服务上佳、专科特色、机制灵活等特点。

民营医院都要很清楚自身相对公立医院的优劣势,需十分重视服务这一项。 ××医院实施的导医全程陪同服务,提倡温馨服务,从病人人入院的那一刻起,病人就不会存在任何不清楚的问题了,这就为我们民营医院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专科特色上,民营医院应该在办院思路上,依据医疗市场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选择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方面,找准目前公立医院服务能力不足、群众需求量大的短缺项目,建成专业的专科医院或着是有专科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如美容、男女性功能障碍、妇科、皮肤科、口腔科等。

三、提高水平,加强管理

许多民营医院的建立时间比较短,优秀医生相对缺少,普遍情况是找一、两个退休的、具有专科特色的著名医生做头牌,加上资金方面的压力比较大,以及面临强手如林的公立医院的竞争,甚至受到一些政府部门的“歧视”。 这就更加要求我们注重培养专业的医疗力量,增强人才吸引机制,做到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配合优质的服务水平,以此来吸引广大的患者;也更加要求我们必须完善各方面的基础管理工作,必须明白作为医疗投资,不是以发横财为目的,而是一个长期过程,真正要做的是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去抢夺市场。

四、货真价实,亲民方便

针对目前许多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渠道层层加价引起的虚高药价,民营医院应运用自己灵活的特点,组织自己的药品采购渠道,尽力减少中间环节,保证药品低价不低质,让利与民;有条件也可以在医院中开设药店,做到“药医分家”,让患者自由选择合适的、具有相同疗效的药品。 如此带给患者真正的实惠,就不愁没有人来就诊。

公立医院经常人满为患,民营医院一般会建立在离社区较近的、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可以通过优质服务、特色门诊、专业专科等方法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通过患者们口口相传赢得良好口碑,放下姿态做“平民医院”,让上门的患者深切体会周到细致的关怀,真真切切体会家门口的方便。

五、服务创新,坚持不懈

如今发展地有声有色民营医院也不少,他们找到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为其出谋划策,从LOGO设计至代言人,从营销策划至内部管理等等。 他们努力创出自己的特点、特色,如:手术无息按揭、签订合约不治愈就不收费等,这些都拉近了与老百姓的距离,从而在业界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竞争之宝:服务手段

服务是目前民营医院能和公立医院竞争的砝码之一,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先生认为,目前的民营医院还没有形成规模,在人才和设备上与公立医院是无法竞争的。 即使在规模、设备相若的情况下,就只能比服务。

只要有了真正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的观念和服务态度,才能逐步树立良好的信誉度。 信誉度树立起来了,诚信危机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人才瓶颈也能逐步得到改善。 但服务观念的转变只是民营医院正规化运作的第一步,在积极加强服务进社区活动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广大医务人员的宣传发动,帮助医务人员转变观念,适应医者即是服务者角色的转换,注重培养医师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其实绝大部分医患纠纷不是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质量方面的问题,而是医患沟通不够,医者服务不到位引起的。 医院要对医务人员进行社交礼仪、行为仪表、礼节性语言的使用等方面的教育,以保持医者良好的自身形象;要反复教育医生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病人充满爱心、同情心,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专心地倾听病人的诉述,善于根据患者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征、心情处境,以及不同时间、场合的具体情况,选择患者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行交流沟通;特别在工作中出现和服务口碑,让民营医院在往服务型医院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市场主体一定要研究市场,离开了这一点,医院的经营与发展就会失去方向。 医院通过对医疗市场的分析,寻找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方向,制定有效的战略计划。

因此,专业化、现代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和行动才是医院自身生存发展的救世主。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CEO于斐先生认为,医院要发展,要壮大,要盈利,关键要从“以治疗为本”转型到“以病人为本”上来,对此,医院上下应迅速转变观念,面向社会,面向街道,面向社区,树立人本意识。 大打服务牌,想患者所想,急病人所急。

比如山东某医院的“同样的医德比医风,同样的技术比效率,同样的质量比信誉,同样的效果比费用,同样的条件比便捷,同样的优质比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六比”活动,就对同行很有启发。 他们还对每月前来就诊住院的患者实行免费接送,加强医后、术后跟踪回访服务,将对病人的关心延伸到院外,从而在全院制造了“关爱关心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氛围,有效的改善了医患关系,使病人满意率直线上升。 同样,还有象南京某医院创造性的提出魅力“5S”服务标准,即smile(微笑)、speed(速率)、sincerity(诚信)、security(安全)、sostenuto(跟踪),简称“5S”,自推广以来,也得到了患者的普遍好评。

因此,医院可以通过认知并回应不断改变的顾客需求和价值,持续为顾客寻找并创造新的价值,视顾客为亲人、朋友,用真情缔造和谐、互信,实行全程亲情化的跟踪服务。 做好病人的工作,一切营销出发点都摆正,切实打出服务牌,比花巨资投放广告来的有意义。

立院之本:专门方向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CEO于斐先生指出,以往,由于医院特定的专业性、技术性,一些医院的员工潜意识中缺乏整体的市场营销理念和应对竞争的思想准备,在心态上往往较为机械被动,缺乏品牌塑造和商业意识,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 这往往会使自身处于弱势和不利局面。 就医院来讲,如何把自身的优势资源、业务项目、服务手段等尽快传播出去,快速占领患者的心智空间,离开营销是万万不行的。

现代医院服务营销观念,应分开理解,包括两大方面:

一.品牌服务

这一点正是目前广大医院在营销方面的困惑与短处所在,往往把医院的知名度提高等同于品牌建设,知名度在一定程度是医院的首要追求,但这只是表面,真正提升医院品牌的是良好的口碑及鲜活的品牌形象,但良好的美誉度一定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及消费者基础,对知名度及美誉度的追求因品牌而异,如快速消费者品而言,知名度的最大化是最主要的,耐用品则不同,美誉度是最重要的,患者对医院的认可程度是建立在对其医疗水平、对口科室、收费标准、服务态度等的整体认同之上。

可见,医院的品牌服务营销的目标在于对美誉度的最大追求。

二.人性服务

服务品牌的塑造最终要在实际的实施中体现出其核心价值,医疗服务与其他服务或有形商品有很大的不同,在医疗服务的提供过程中,患者与非营销人员的接触远远超过与营销人员的接触。

所以,营销靠营销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配合,让各部门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营销活动。

为了激励所有部门的团队精神,如果医院的员工不满意,那么员工就很难让患者满意。 患者的满意程度取决于医院提供服务的价值,医院提供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员工对医院的忠诚度,忠诚度取决于员工的满意度,满意度取决于医院为员工提供的价值,而医院为员工提供的价值取决于内部管理、机制、体制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因此,下列有代表性的做法应成为我们今后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行为,比如:

建立重点客户档案,加强大客户的营销关系管理,对患者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进行分析;

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健康讲座、巡诊、举办联合活动,做好医疗服务项目的推广与宣传工作;

抓好客户服务中心的管理工作,为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的一体化服务;

通过拜访客户、走访市场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市场;加强与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社保局、保险公司、各类公益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周边社区各单位的关系营销;

利用医院的优势广泛开展医疗技术项目合作或其他相关项目的合作;

利用数据库搜集和积累客户信息,并进行信息整理、汇总与分析,根据医院定位选择目标顾客群,有针对性地为相关部门和科室提供营销资讯;做好医护人员和其他人员的营销培训,指导科室开展营销技能训练,提高全员、全程营销水平。

营销手段多种多样,前期主要从如何吸引眼球、活动造势、开发特色项目、引发关注入手,放大自身的特色和利益点,让患者产生认同心理。

后期则从如何积累数据、跟踪回访、形成口碑等方面入手。

1、细致化的服务,如住院一条龙服务,病人入院有专人陪护,病人出院医生和责任护士送到大门口;病人过生日,送上鲜花;病人出院我们电话跟踪回访,征求意见,继续提供帮助等。

2、拓展亚急性、慢性病、长期照顾等面的病患,重视特需服务,长期照顾指老年痴呆、长期卧床、四肢瘫痪的病患。 现在到医院就医的患者,不全是有明显症状的传统意义上的病人,越来越多的亚健康人,甚至健康人也到医院看医生。 如何更好地认识这部分人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是传统医疗服务遇到的新问题。 不仅如此,还要把患者虽有需要,但还没有意识到、没有提出来的需求找出来,然后更有效地满足它。

3、关注创造大部分利润的小部分患者,每一个患者不一定都能给医院带来利润,有的患者带给医院的是亏损。 我们要将这类患者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比例。 尽管大部分患者创造的利润较少,或者不创造利润,但可以提升医院的人气,增加市场份额,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院的信任程度,扩大医院的知名度,并可以引起医院无形资产的增加。

4、营兼顾医保不给付的项目,例如护肤美容、整型外科、高压氧治疗、近视开刀、口腔治疗中心等等。

5、不定期邀请住院病人亲属看望病人,给病人一个亲情化关爱。 多方面体现医院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理念。

综上所述,医院,尤其是民营医院服务是发展壮大的关键!医院靠一时的概念炒作不能火起来,而长期的专业化、现代化服务,形成口碑,塑造深度品牌形象才是出路。

小剧场话剧 如何避免走“低”

曾因先锋而受追捧,又因贴近而获拥趸。 中国小剧场话剧进入到2012年,已满30岁。 30年间,小剧场话剧从无到有、从冷到迟袜热,渐渐成为都市年轻人娱乐休闲的选择之一。 仅今年北京市两会和春节期间,主要由小剧场话剧、相声等构成的民营院团的演出,就占据了北京市场的一半以上。 事实上,从2005年起,小剧场话剧的潮流逐渐从京沪风行至全国。 据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2010年北京小剧场话剧演出场次是大剧场话剧的近4倍。 此外,上海、杭州、青岛、哈尔滨等地小剧场话剧的市场反响也日趋热烈。 但是,小剧场话剧缺乏品质、管理混乱、低俗化倾向也一再为人诟病。 据统计,2010年初至2011年中北京上演的350多部剧目中,“三低剧目”竟占到一半以上。 在演出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小剧场话剧也走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它能否保持初衷,借助精悍灵活的形式进行艺术和市场探索?又能否通过行业自律和外部援手迎来良性发展?升温演出激增,北京小剧场数量增至30多个 作为话剧的“先锋”,小剧场话剧的市场状态受益于话剧市场整体的热度。 以演出市场最为庞大的城市之一北京为例销旦知,据该亏消市演出行业协会的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话剧观众就达到了152.5万人次,演出比上年同期增长84.7%。 随着受众消费能力的提高,小剧场借助轻巧灵活的特性,其热度更胜于话剧市场的整体状况。 同时,参与小剧场话剧制作的团体不断丰富。 不久前,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在上海举行,其中民营院团剧目占到1/3,凸显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与此相关的,是演出场所的不断增加。 因市场需求增大、投资又往往小于大剧院等大体量设施,这些年,全国各大城市小剧场的数量迅速增加。 仅北京一地,小剧场数量就由2009年的11个激增为目前的30多个。 不久前举行的北京市东城区党代会上,有消息称,集聚人气的东城区小剧场,将获得市、区两级财政配套,总计6000万元的资金扶持,规划新建的34个剧院过半将是座位数200左右的小剧场。 国话先锋剧场经理傅维伯,亲身经历小剧场话剧发展的30年。 他认为,小剧场话剧之所以热,原因在于这些话剧表现的是制作者以及观众身边的生活,以及围绕今天的生活进行的思考。

日本产品占世界市场百分比最高的是什么

日本国是个国土面积较小的岛国,国内资源贫乏,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外进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经济又受到严重破坏,1950年其工业产值仅占资本主义世界的1.4%。 但是经过短暂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其国民生产总值和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于1952年和1955年就已分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之后经济发展很快,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五十年代达22.8%,六十年代达11.1%,七十年代为5.3%,这些都显著高于同时期美国与西欧各国的发展速度。 其中1955~1973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到六十年代末,日本就已成为除美国和苏联之外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1979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达9,739亿美元,已接近苏联10,855亿美元的水平,亏山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大大高于苏联,为苏联的2.1倍。 1980年底,日本黄金外汇储备为苏联的4.9倍。 日本工业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四十年代的1.2%上升到八十年代初的10%。 与此同时,日本外贸的出口值也增长很快,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联邦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受制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又在具体的、特定的国内外条件下出现的。 从国际环境看,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时期,世界市场上的石油,工业原料和农产品产量激增,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这为资源贫乏的日本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原料条件;同时,战后新独立的国家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也迫切要求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各种机器设备,使日本的工业产品有了广阔的世界市场;日本利用其它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无暇东顾之机,其经济势力首先占领东南亚市场,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其世界市场。 国际有利环境也表现在美国的扶植上。 战后初期,美国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和“贷款”成了日本发展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又由于美国侵略朝鲜和印度支那战争的需要,对日本的军事订货骤增,这对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滋养”,通过发战争财,为日本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 国际有利环境还在于战后适逢世界性第三次科技革命,日本工业设备虽在战时受到破坏或已十分陈旧,但战后则积极引进欧美先进技术,迅速更新设备,锋空岩从而可以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但是,日本经济能够顺利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条件。 首先,日本原有经济基础较强,战前其经济发展速度就高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其次,日本一贯重视人材开发,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本国拥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素质高的人材资源优势,以及工资较欧美国家为低的优势,使其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第三,日本发挥其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优势,也是其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 尤其利用岛国位置和太平洋沿岸的优良港湾,填海造陆,新建大型工业基地,挖筑深水港,广建专业码头,使大型油轮、矿料专用船等能长驱直入,为以低运费从国外大量运入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大量输出工业制成品提供了方便条件,这对日本这个加工贸易型银御国家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一般认为,日本人民生活勤俭,储蓄率极高,为国家经济发展积累了资金,也促进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第五,战后日本军费开支少(仅占其财政支出的不到1%),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此外,战后初期,日本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政治局势比较稳定,历届政府对科学管理经济的重视,各项开发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公共设施的修建等等,都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日本是资源贫脊的国家,又是二战战败国。 但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很快,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 战争毁灭了日本42 %的国民财富,失去了殖民地。 当时经济一片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 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 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1959年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二是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 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 )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 1966 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三是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 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 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 这期间GN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四是20世纪末的经济危机期。 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NP 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 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腾飞,原因是多方面的。 国际条件自然不容忽视。 就日本国内因素而言,日本AOTS组织把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几个重要原因归结为“政府、产业界、劳动界的协调关系,广义的技术革新,劳动力的质与量,企业家精神,储蓄和经济政策”六个方面。 东京大学教授桥本寿郎在《战后日本经济》一书中这样分析日本企业的经营目标:(附图表一说明)附:(图表一)最受重视的经营目标(单位:%)1972年 1975年 1980年 1985年新产品开发 24.6 20.4 38.7 57.4现有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扩大 45.4 34.1 33.8 12.7与地域社会的协调 0.6 0.2 0.0 0.0出口、海外机构的增强 1.5 3.2 1.3 2.2合理化、省力化 15.8 27.6 16.9 13.2人员削减 0.6 4.4 0.4 1.5职工福利的提高 0.0 0.2 0.0 0.0经营多角化 5.5 1.1 3.7 11.8消费者服务的强化 0.4 0.6 0.2 0.0产品线的缩短 0.0 0.2 0.0 0.2自身资本充实 5.5 8.0 5.0 1.0这次,我参加中组部组织的赴日本市场经济研修班,通过听讲座、政府机构和企业实地研修以及民间交流,对日本经济主体强烈的技术创新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对江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我国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有了进一步的思索。 一、日本经济主体技术创新特点分析日本的经济主体,主要是指政府、企业和家庭三个方面。 经济主体技术创新,即广义的技术革新。 是指日本经济主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市场经济竞争和经济国际化竞争的要求,推进技术进步。 其特点有:1、长期性。 战后日本经济从复苏到振兴, 其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长期地、稳定地致力于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贯穿各时期的全过程,可谓契而不舍,常抓不懈。 据日本总务厅统计局《科学技术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研究和开发经费(R&D)1975年是3兆日元,1989年达到11.8兆日元,每年平稳增长。 1991年到1994年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13.1~13.9兆日元。 1995~1996年又上升到14.4~14.9兆日元。 1975年到1996年的21年间,日本的研究和开发经费(R&D)增加了四倍,平均每年增长19%。 其占GDP的比重,1975年是1.95%,1996年达到2.96%,21年间提高了1.01个百分点。 日本AOTS组织是这样分析日本的技术战略的:“日本的技术战略基本上带有积极的革新意向,可以说经常注意吸收革新的外国技术。 尤其是与欧美差距较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通过合资、技术转让、技术合作等方式,十分注意技术上的追赶”。 2、前瞻性。 日本经济主体把科技发展摆在优先和突出的位置, 其经济发展战略从最早提出的教育立国到贸易立国到现在的科技立国,经历了“三部曲”的演变。 科学技术厅归属总理府直管。 从1975年以来的数据分析,日本研究和开发经费的增长高于当年GDP 增长是一条刚性原则。 与西方发达家相比R&D经费在1975年与德国、英国、 法国大体相近,都是2~3兆日元,但从1979年开始,与德、英、法三国明显地拉开了差距。 1995年,日本R&D经费是英国的3.2倍,是德国的1.76倍,是法国的5.9倍。 与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 1975年美国高于日本 7.6 兆日元,1995年仅多2.8兆日元。 我们在朝日茨场工场实地研修注意到这些大企业、大集团不仅致力于品质的改良、服务体系的创新,而且依靠科技进步去创造100%无公害化工厂,设法顺应21 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渐进性。 战后日本技术创新是个渐进的过程。 期间, 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并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内容和不同的配套政策,强力施行。 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元气之初,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当时被称为世界先进技术的重工业(钢铁、化学、机械工业),且大量引进和开发适用新技术,追求规模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以价格和质量管理为竞争手段的产品国际化。 当时,日本还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产业振兴和新兴产业政策。 机械产业中,中小企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生产设备老化,日本为了机械工业的振兴,制定了机械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并相应地制定了扶持政策。 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重化工业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产业的技术进步围绕“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化”来加以推进。 板坂元先生在《日本之窗》一书中提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与原材料加工业相比,日本更重视发展高度加工型工业,实现了向大量应用电子技术的商品的生产转换。 于是集成电路取代了曾是日本支柱的钢铁,备受瞩目”,“通过引进自动化装置及电子化提高生产力”,“增强了高级装配产业(汽车、电子)的国际竞争力”。 这期间“由于技术革新的影响,从七十年代起,作为一种广范围技术的电气化、生命工程、新原材料得以快速发展”。 1992年,随着泡沫经济的破裂,出现经济危机后,日本进一步缓和规划,采取较灵活、自由的政策,加大政府和金融的扶持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环保型、节能型、高新技术型产业的发展。 这种渐进型技术进步的推进,顺应了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4、实效性。 日本技术创新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新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 科技与经济必须紧密结合,否则,经济就没有活力。 采用高新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产业化。 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创造了舞台,而科技的进步则进一步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有一组数据会使我们理解什么是日本的“拿来主义”: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费用比上,日本基础研究费用比例占14.1%,美国是15.2%,法国是21%,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日本是最高的,占85.9%,美国是84.8%,德国是78.9%,法国是79%。 可见,日本不把重点放在基础研究上,而在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大得其利。 从知识结构的人员布局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对技术进步的重视。 在日本,我们见到汽车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已开始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使用,经进一步了解,原来这项技术是美国军队系统开发出来的,而在日本已经民用化,开始了商业化使用。 AOTS组织以并行工程学方法来概括日本技术开发的实效特征:“日本企业的技术力量不仅在生产中,在研究开发阶段也很有特色。 研究开发的方法也体现了日本式经营的独到之处。 例如日本企业认为由小组进行的研究开发汇集了集体性的创造,比仅仅依靠个人的开发更有成效。 企业内的研究机构与现场接触密切,特别容易安排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准备同步进行”。 5、整体性。 日本的技术创新整体推进,上下联动,合力兴科。 政府倡导科技立国,在经费上支持,在政策上扶持,在规划上优先。 我们见习的崎玉县川口市传统产业是铸造件和花卉二大产业。 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川口市政府争取国家批准,设立了产业集中活性化地区,建立川口市产业振兴公社。 还设立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个别融资、中小企业设备资金5亿日元, 中小企业技术高度化设备资金15亿日元,新产品开发振兴资金3000万日元。 神户市传统的产业主要是食品、钢铁、一般机械、输送机械、电力机械、橡胶工业六大产业。 1995年孤神大地震后,围绕产业振兴计划,市政府集中设立了三个团地。 一是西神工业区,主要由西神工业城和神户尖端科技城两部分构成。 西神工业城汇集以尖端的电子机械工业为中心的正在茁壮成长的新型产业,规划面积275公顷,政府事业费用680亿日元;神户尖端科技城把集聚尖端技术产业为中心的研究开发型产业作为目标,规划面积94万公顷,事业费用 450亿日元。 二是复兴产业区,正在兴建流通系统、工业系统、研究开发系统的新型产业区,规划面积245公顷。 三是海岛人工岛和元甲人工岛,主要是城市综合功能。 我们在研修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各地政府执着地致力于推进创新、创造,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目标明确,力度也很大。 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确实也担当了技术创新的主体,对日本经济发展贡献很大。 日本1996年R&D经费总额中,产业部门占了74.5%,政府机构占了20%,大学占了5%,民营研究机构占了0. 5%,可见产业部门特别是大公司、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起了主导作用。 众所周知,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要比欧美晚几十年,但到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超过了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1990年日本汽车产量占全世界28%,为对付石油危机和消除汽车对环境的排放污染,日本不断研制开发出有竞争力的排气污染小、油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的新型汽车。 如:丰田公司研究开发已走向全球化,在美国、欧洲、本国设立了一流设施、一流人才的技术开发中心和设计中心。 丰田公司国内主要设事务所27个,专门研究开发机构4个。 27个高效事务所从业人员4.96万人,专业用于R&D的人员是4380人,占8.8%。 丰田公司在昭和56年设立丰田工业大学, 培养技术人才。 这家公司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我们经常要求企业开发新产品要试制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形象的说法是“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脑里想一个”,而在丰田公司确实是在这样行动的。 二、对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家。 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为我们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江总书记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总体指导下,我国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和完善。 借鉴日本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思考如下:1、要增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紧迫感。 同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们总体上劳动生产率还不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并不先进,国民的文化和教育也有待提高。 落后是要挨打的,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发展经济必须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把科教兴国战略转化为全民行动的紧迫感。 必须在全社会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秀传统。 每个人创造力的发挥是我们民族振兴、繁荣、富强的希望所在。 2、要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法制的轨道。 日本非常重视科技立法,平成7年11月15日日本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共五章“18 条”,从法律上对地方政府明确了技术进步的职责要求,对推进研究开发、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等科技重要内容从法律上予以保障。 但我国仅有单项科技立法,比如《技术合同法》、《环境保护法》等等。 我国有必要制定整体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法律,从制度上保证技术创新事业能长期、稳定推进。 3、加大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技术创新基金。 我国R&D的经费与日本的差距很大,R&D占GDP的比重只有0.3%,而日本占到3%。 虽然各地政府方方面面的建设任务都很重,但我以为政府要把R&D经费安排刚性化, 要像搞“两弹一星”和863计划那样,宁愿少搞一点建设,少出一点“政绩”, 也要保证技术创新的经费安排。 其次,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力。 国家要从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扶持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也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必然要求。 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开发资金要加强监督,该提的要提足,要逐步推行企业技术开发资金的使用高于本企业的经济增长。 第三,要动用全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 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还有其他形态的物质投入和脑力资源投入。 要在机制上搞活,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巨大技术、人材资源释放出来。 民营企业有资金,但往往找不到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而科研单位、高校往往是有项目却没有足够的或者是商品化生产的投入资金。 二者结合,扬长避短,走股份和联合开发的道路可以加速成果转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有各种技术问题,但本企业技术力量又有限,因此企业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联合攻关,把他们的脑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建设。 市场经济决不是一盘散沙, 需要加强宏观产业政策的指导。 日本在这方面有成功的范例。 我国产业政策在体现扶优限劣上有待完善和强化。 另外,由于财政体制和地方保护主义倾向,高科技产业也要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 如:我国VCD 生产一哄而上,已成为高科技产业重复建设的典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需要适度的计划调节,放任自流是不恰当的。 当前我国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大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金融部门的扶持也有待于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 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日趋明显,借鉴日本“拿来主义”的做法,加强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并从政策上研究如何吸引出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力量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必要的。 日本著名的欧姆株式会社副社长增田英树先生在讲演《欧姆龙公司的经营理念》时说:“机器能做的事就让机器去做,人类应该从事更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我把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与更多的人共勉。 【参考文献】:(1)日本科学技术厅科技政策汇编《科学技术要览》1998年版(2)桥本寿朗《日本经济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3)板坂元《日本之窗》新订版 3A出版社(4)AOTS讲义《日本经济》(5)桥本寿朗《战后日本经济》讲义(6)中山真一《日本的产业政策》讲义(7)增岛俊之《日本的行政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8)中兼和津次《中国经济发展展望》讲义(9)川口市政府《日本地域商业振兴》讲义(10)增田英树《欧姆龙的企业经营理论》讲座(11)朝日啤酒公司茨城工场《企业活动与地域共生》讲义(12)田中一昭《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与缓和规划》讲义(13)奥村洋彦《日本的金融、市场经济与金融危机》讲义(14)神户市政府《物流高度化基础设施》讲义(15)吴家政、吴照云主编《增强企业活力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2188.html
洛伦茨和他的朋友们 即兴凝固的诗意建筑 的音乐幻影
机遇中国 多彩世界 体验舒适惬意的生活 驻华使节与专家走进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