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砸了600多亿的厂不能开工 竟然是因为美国工程师太懒

原标题:台积电砸了600多亿的厂不能开工,竟然是因为美国工程师太懒。。。

哥几个应该知道,前些年美国不是大搞芯片制造回流嘛,台积电也砸了六百多亿美元到亚利桑那州建晶圆厂。

按照原计划,第一座晶圆厂应该在今年正式运营,但坏消息是,它在去年就宣布延期了。

这期间,差评君多多少少也听到了些风声,比如美国员工控诉台积电管理混乱、台积电吐槽美国员工难伺候啥的,不过之前都没当回事儿。

但就在不久前, Rest of World 发了篇长文,专门扒了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工厂吃瘪的事儿。

什么 员工内斗、工厂延期 ,甚至标题还用上了“惨败”这词,把台积电内部的情况写得那叫一个动荡。

这种事,怎么能少得了爱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差评君和差友们。

特别是喜欢 work-life balance (工作生活平衡)的美爷,遇上了一生都在内卷的东亚人和军事化企业管理模式,那故事可以说是相当的精彩。

事情是这样的,在 2020年,台积电正在美国大肆招兵买马,打包了一批美国工程师回中国台湾培训,美其名曰学习芯片制造的技术细节。

但美国工程师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马上就要被东亚职场文化狠狠上一课了。

一开始只是语言不通,因为中国台湾同事基本上都是说普通话和闽南语,结果就是沟通效率非常低下。

为了保密,工厂里只能用像这样的老人机,摸鱼上网想都别想。

不过这都还算好的,根据几位美国工程师的回忆, 有部门经理会故意临时布置任务,看他们会不会牺牲下班时间来工作。甚至还在明面上嘴人家,说美国人不如中国台湾和印度工人。

更闹心的是,同事之间也不咋太平。

有个中国台湾男员工因为用了比基尼模特的电脑壁纸,偶尔还在群里发点内涵凰图,被美国来的女实习生说是性骚扰,而一位美国工程师,也被中国台湾同事造谣说他来中国台湾是为了乱搞。

加班、被领导 PUA 、跟同事不合 。。。这些在国内差评君只能说基操勿 6 好吧,但在美国,这一桩桩一件件,很容易就被工会 gang gang 了。

所以培训还没结束,就有数十个学员提前跑路了。

留下来的那批人原本以为忍忍等回美国就好了,但没想到噩梦才刚刚开始。

培训结束后,上百号中国台湾同事跟他们一起上了回亚利桑那的飞机,连带着他们痛恨的中国台湾特产: 写周报、做 PPT ,还有一系列他们看来毫无意义的工作。

一位美国工程师的原话是这样的“我来台积电学到最大的技能就是做 PPT ”。

反正就是两拨人相互看不惯,美国人觉得中国台湾同事喜欢做做样子,中国台湾员工则是觉得这帮人不服从管教,没有为公司奉献的精神。

还有中国台湾领导贼喜欢 问请假理由、问女性的生育计划 ,总之就是在美国员工的雷区疯狂蹦迪。

22 年的数据显示,台积电的新人离职率高达 17.6%,全体员工离职率也在 6.8%。一些离职了的美国员工甚至走了也不忘大骂台积电的工作环境 “地表最烂” ,劝退想要进台积电的朋友。

在国外求职网站 Glassdoor 上,从 21 年开始就陆续有人在上面给台积电打低分、写差评。

一位美国员工在中国台湾培训期间,就疯狂吐槽台积电的开会文化、加班文化。

结果没多久,又有员工发小作文控诉台积电,优点就写了一句话,后面全是吐槽。

比如 6 点下班被认为是“坏员工”,同事没有边界感, 95%的领导都是中国台湾来的,还有晋升空间极小。

总结下来就是, 台积电压根没把他们当成年人来对待。

反正在那之后,又有不少美国员工在上面大吐苦水。

台积电一看大事不妙,这几年也一直变着法子想安抚安抚这些美国员工。

但这下子, 中国 台湾 员工 不乐意了。

有位赴美中国台湾员工的家属在社交媒体上,细数了台积电的十宗罪。

差评君给大伙儿总结了下,这 十宗罪 包括了:不包饭、住得又贵又差、没年会、领导公权私用、没加班费且时薪按中国台湾的算、中国台湾员工不让休假、税收和汇率不合理、绿卡难拿、税负不平衡以及诡异的工厂文化。

还有人匿名爆料(真实性有待考证)不服气差别待遇,说美国人不想轮班就让中国台湾员工来,给的钱还比美国员工少一大截等等等等。

台积电这一碗水端平的能力,还得再练练啊。

反正这事儿看下来吧就一句话, 把东亚特色职场文化带到美国的台积电,这次算是踢到铁板了。。

不知道大伙儿有没有看过纪录片 《美国工厂》 ,讲的是福耀玻璃在美国建厂之后,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引起的一系列矛盾。

比如美国工人理解不了为什么中国工人能忍受长时间的高压作业,而中国工人想不通,为啥有钱拿有活干还要去工会闹事。

这次台积电,活脱脱就是 芯片版本的《美国工厂》。

不过,尽管这么多年,关于台积电压榨员工的各种说法一直没平息过。

比如上班期间,员工被没收手机基本与世隔绝, 12 个小时连轴转,轮班制,因为更换无尘衣不方便很多人憋尿成疾。

再比如地震的时候, 就算是半夜员工都得回公司抢修机台。

甚至还有人觉得,机台和 wafer (晶圆)比人命更重要。

但不可否认,台积电能有金字塔尖的成就,也离不开这种军事化的管理模式。

2014 年为了赶超英特尔,台积电在公司内部搞了个 夜鹰计划 ,集合将近 400人的夜鹰部队, 24 小时三班倒 。当时在网上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十万青年十万肝、 GG (台积电)轮班救中国台湾”

一直到 16 年底,终于实现了 10nm 的量产,接着又靠夜鹰计划在 18 年熬出了 7nm 。

虽然夜鹰计划后来因为太没人性化被取消了,但 爆肝依然还是台积电的“优良”传统。

就像一位中国台湾工程师说的那样“一切都源于努力。没有这种文化,台积电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第一。”

不过眼下在美国,台积电可能得先解决 招人 的问题。

据外媒报道,亚利桑那工厂按计划需要将近 4500名员工,但现在只招到了两千出头,甚至里面还有一半的员工都从中国台湾过来的。

对于台积电来说, 要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职场文化找到平衡点,这才是最难的。

但听说,台积电在亚利桑那还要再建第三座芯片工厂,所以差评君打个赌,《台积电美国工厂奇遇记》指定还会有续集。

半导体行业观察,台积电:一年半之后不用“轮大夜”了

东森财经,台积电「轮班制」吓傻美国人网笑:台湾特产偷不走


被列入“黑名单”直言美国不行,340亿进军大陆,台积电图什么?

随着 科技 的进步发展,半导体的应用逐步延伸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半导体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芯片制造的更新换代。芯片作为现代 科技 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零件,对于众多 科技 行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得芯片者知 科技 ,制芯片者促发展。

这样一个能够“卡脖子”的 科技 技术,各国自然是拼了命地寻求发展突破。中国由于起步晚、缺经验、少人才,在半导体领域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较为落后。尽管中芯国际近几年一直不断努力,但别人几十年几百年的经验积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赶上的。就在它决定大力发展28nm芯片的时候,台积电宣布投资340亿进军大陆市场。这一举动,迅速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投资340亿是为侵吞市场?台积电莫名背锅。

在台积电决定进军大陆市场之后,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它是为了抢中芯国际的芯片市场。不少媒体也相继输出这个观点,还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面对这一“指控”,台积电实在是冤。如果真是要来抢中芯国际的市场,台积电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于它而言,比起花340亿投资建厂,有更能拿捏中芯国际花钱还更少的方案可以选择。而且它进军大陆的决定,对于中国 科技 的发展反倒是有好处的。

科技 时代的到来,让越来越多国家对于芯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国也是如此。芯片在众多领域中供不应求,其中以华为今年新推出的鸿蒙系统为代表,它每年的所需要的28nm芯片量高达9位数。但尽管芯片需求量大,它的供应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因为中国目前的 科技 并不足以支撑生产这么多芯片。面对这种情况,中芯国际决定全力冲刺28nm芯片,在这个关键时候,台积电进场了。

台积电的到来对于大陆芯片市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首先它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自然是有独到的管理体系以及成熟完善的 科技 技术。他选择南京和深圳进行建厂,不仅能够为当地提供不少就业岗位、培养相关技术人才,还能够将成熟的28nm芯片技术带入大陆,推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这对于正在努力寻求突破、全力发展28nm芯片的中芯国际来说,可以提供不小的帮助。再说,一个台积电怎么可能能够完全独吞28nm芯片的市场份额呢?认为它会侵占中芯国际市场的言论,显然是夸张了。

台积电为什么选择进军大陆?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台积电选择从进军大陆,自然是对自身发展有利。2020年全人类最关心的大事纪莫过于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的疫情爆发阻碍了许多人回家的步伐,也让众多企业的运转陷入尴尬的境地,台积电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东南亚地区和南亚地区的疫情迟迟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台积电的产能不断下降。芯片供应数量的减少给台积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故而在权衡利弊之下,它选择在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的内毒开设建厂。

赶上5G智能时代的脚步,大陆对于芯片的需求量逐步增加,28nm芯片在国内供不应求。台积电选择在大陆建厂生产,补回由于疫情减少的产能。其所生产出来的芯片很快会被供需不等的市场所吸纳,在疫情这一“黑天鹅事件”冲击下所造成的损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补救。

曾与虎谋皮,台积电教父直言“美国人不行”。

进军大陆对于目前的台积电而言,显然是一个利人利己的好决定。但台积电所做的选择也并非一向正确,在全球芯片供应告急的时候,台积电却宣布决定赴美建厂。为表诚意,还将原先敲定的建设一座5nm圆晶厂增加至6座,所投入的资金自然也是翻了将近十倍。但在台积电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原先一直积极拉拢它的美国却变了一副嘴脸。美国以影响供应链安全的理由,将台积电也列入了风险清单。

不然怎么说与虎谋皮,焉有其利呢?面对已经开始动工的圆晶厂,台积电可以说是骑虎难下。在今年4月21日时,台积电的创始人张忠谋更是在公开发言中直言了自己对于美国的看法。他认为台积电之所以能够发展成现在的规模,和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脱不了干系。对于美国也开始发展晶圆制造的决定,张忠谋摇摇头,认为美国的工程师不如台湾的工程师敬业,“美国人才不行”。

随着 社会 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艺技术成为了各个国家之间努力研发掌握的 科技 。求人不如求己,一向走着自主研发路线的中国,曾在不少领域都做出了了不起的突破。相信在半导体领域,中国也能凭着自身努力,迎头赶上先进技术的进度,再次让“中国速度”与“中国标准”并行。

“缺芯潮”来了!芯片制造的全球“军备竞赛”已经拉响

“缺芯潮”如何重塑半导体产业

发于2021.6.28总第1001期《中国新闻周刊》

4月中旬,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台积电的台湾工厂发生停电事故。有研究机构预测,仅停电半天,报废晶圆损失或超过2000万美元,一大批客户受到影响。6月初,台湾封测厂京元电子暴发外籍员工群体感染,确诊人数超过200人,2000多人停工居家隔离,预计6月产量将减少30%~35%。台湾疫情向半导体产业的蔓延,让全球芯片产能雪上加霜。

此前,同样引发人们忧虑的是台湾遭遇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由于需要清洗厂房与硅片,晶圆代工厂耗水量巨大,为保证其用水,约占台湾灌溉面积五分之一的农田停止灌溉。

这足以显示台湾晶圆代工产业的地位,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甚至提出极端假说称,如果台湾半导体代工厂停工一年,全球电子产业将面临4900亿美元损失。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将1987年创办台积电与晶体管、摩尔定律等量齐观,视之为改变半导体产业的创造。台积电与晶圆代工业务的兴起确实深刻改变了半导体产业,使之成为全球化程度最深的产业之一。

但是这一轮“缺芯潮”引发了供应链安全隐忧。欧美对半导体产业过度集中于日韩、中国台湾地区表现出了担忧,提出一系列刺激计划吸引芯片产业回流,中国的芯片产业链国产化进程也在提速。芯片制造的全球“军备竞赛”已经拉响,半导体产业现有格局或将被重塑。

模式之争

从各国家、地区半导体产能占比变迁中可以发现,1990年台湾半导体产能几近于零,此后一路扩张至2020年的22%,这是台积电等晶圆代工厂崛起的结果。

半导体产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IDM模式,即芯片设计、制造等环节集于一家公司,比如英特尔、英飞凌等;另一种则是代工模式,由台积电开创,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核心是芯片设计公司无须涉足制造、测封等环节,相应诞生了一批像高通、英伟达、联发科这样的无晶圆厂商。由于无须同时承担设计环节的高研发投入与制造环节的重资产投入,无晶圆厂商的营收增幅往往快于IDM厂商。

尽管IDM厂商在2019年仍拥有全球半导体近七成产能,但在更多应用先进制程、手机SoC(系统级芯片)所属的逻辑芯片领域,代工模式占据近八成产能,被认为是产业主流。

“IDM模式的弊端之一便是企业倾向于追求利润率高的产品,如果将设计与制造环节分开,代工厂无论生产附加值高或低的产品,同样赚取代工费用,有利于产业生态更为均衡。”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矽典微联合创始人徐鸿涛博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也是在代工模式下半导体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但是在这一轮“缺芯潮”中,IDM企业显示出供应链更为稳定的优势。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就曾表示,在当前阶段,下游制造环节对上游设计环节的支持十分重要。但是在代工模式下,晶圆代工厂扩张产能往往谨慎,这是全球半导体产能始终处于紧平衡的重要原因。

其实去年以来代工厂扩张产能动作频仍。3月底,台积电宣布将在未来3年投资1000亿美元增加产能,并且支持高端制程技术的研发,一改此前“稳健扩产”作风,要以5倍的速度建厂扩产,中芯国际也在一年之内两度宣布扩张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的产能。

尽管如此,多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扩张产能的规模看,代工厂仍在谨慎行事。这与代工业务的特点有关,在芯片产业链的全部资本支出中,制造环节占比高达64%,但增值仅占比24%。“晶圆代工的毛利率并不高,一旦产能利用率不高,晶圆厂或许就会陷入亏损。”酷芯微电子董事长姚海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一位晶圆代工厂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晶圆代工厂在扩产前,都需要已有工厂的产能利用率达到相当水平,如果已有产线产能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七八十,再扩产往往意味赔钱,伴随设备等大量资本投入的折旧压力就不小。”

相比于晶圆代工厂的谨慎,徐鸿涛注意到,一些无晶圆厂商反而开始参与建厂,“因为他们更加清楚风险与需求”。

2020年下半年,联发科就曾花费16.2亿元新台币购置半导体再租给力积电生产。但最为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联电,联电今年的资本支出仅为15亿美元,尽管如此,相比去年增幅也达50%。其采取与芯片设计公司三星等合作扩张产能的方式,即芯片设计公司出资购买设备,提供给联电,再让后者代工芯片。4月底,联电更是宣布与多家芯片设计公司合作扩充位于台南的12英寸晶圆厂产能,芯片设计公司以议定价格预先支付订金的方式,确保取得未来产能的长期保障。

如此一来,半导体产业长期存在的两种模式似乎伴随“缺芯潮”蔓延而变得模糊,无晶圆厂商为了保证产能开始向IDM模式靠拢,而一些IDM厂商,如英特尔,则在今年宣布启动代工业务。

今年2月,帕特·盖尔辛格出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在其3月下旬的一次演讲中,除了抛出英特尔将投资200亿美元新建两座晶圆厂,预计在 2024 年量产 7nm 或更先进制程的消息外,还宣布了英特尔将重返晶圆代工业务。

这一消息在当日直接冲击了台积电股价,但在近一个月之后的一次演讲中,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回应道,“英特尔要做晶圆代工业务相当讽刺。台积电 1986 年成立,在 1985 年筹资期间就找英特尔投资,但是英特尔拒绝,虽然当年度的景气状况没有太好,但仍是有一点看不起的意味。”

“英特尔此前也多次尝试进入代工业务,我也曾参与类似的项目,当时给Altera公司做代工,我们内部半开玩笑地说,英特尔最终收购Altera就是因为代工产品一直做出不来,英特尔就干脆买下这家公司。”一位曾在英特尔参与多个制程研发的工程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英特尔做代工的一个重要阻力便是缺少服务意识,“很难想象英特尔愿意低姿态地陪伴小客户成长,像台积电创办初期的一些小客户,如高通,现在也变成了巨头。但英特尔会挑选客户,当年苹果曾找英特尔做代工,就因为订单量有限被拒绝,如今这被英特尔高层认为是个极其愚蠢的决定。”

同时,技术问题也被他认为是英特尔从事晶圆代工的障碍之一,“英特尔工厂的工具相对比较封闭,更多生产高附加值芯片如CPU。但比如同样为28nm制程芯片,不同类别的芯片往往需要不同的工艺,因此英特尔产线能否很好服务于诸如手机芯片、车规芯片等尚存疑问”。

但显然,英特尔重归晶圆代工业务并非仅仅是一家企业看中芯片制造市场,其背后的深意或许可以归结为盖尔辛格的一句话,“美国公司应该将三分之一的半导体生产放在美国本土进行。”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2%。

大力刺激半导体回流

盖尔辛格所言现状源于代工模式的兴起。据波士顿咨询数据,美国半导体制造业所占市场份额从1990年的37%降低至如今的12%,如果按照目前趋势发展下去,可能降低至6%,但是相比之下,美国半导体公司占全球芯片销售额的47%。

研究劳动力市场与经济政策的智库Employ America发文回顾美国半导体产业的 历史 称,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为了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半导体公司竞争,美国的半导体政策逐渐转向鼓励缩减运营成本、提高公司利润,忽略了对于半导体供应链的构建,使半导体产业围绕巨头形成了一套脆弱的供应链。“在去工厂、轻资产的运营理念下,虽然每家半导体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看起来更加稳健,美国芯片制造的优势却已经转向中国台湾、韩国等其他地区”。

目前,全球芯片制造75%的产能在东亚地区,而美国正希望芯片制造业回流,但其面临人才与成本的瓶颈。

张忠谋提到,美国晶圆制造的条件与台湾地区相较具有绝对优势,包括水电等资源,但是美国的人才敬业程度和台湾地区不能比,台湾地区有大量优秀的工程师、技师、作业员比较愿意投入制造业。

前述英特尔工程师也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美国芯片制造业不断流失的一个原因便是美国的文化体系不太容易产生服务意识。芯片属于精密加工制造业,与东亚文化圈更为兼容,需要工人有很强的纪律性、服从性,因此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代工厂都集中在东亚。“即使是英特尔这样的美国公司,其工厂的管理体系也与其他部门不同,推行军事化管理”。

美国在成本方面的劣势更为明显,在美国建设一个新芯片工厂的10年总拥有成本大约比亚洲地区高25%~50%,假如要满足半导体自给自足,美国需进行3500亿~4200亿美元的前期投资,这一数字也比中国大陆的1750亿~2500亿美元要高出不少。

(工作人员在黄色光源工作环境中观察光刻胶前烘情况。光刻胶又名光阻,是半导体芯片制造工业的核心材料。图/新华)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今年2月致信美国总统拜登,提到竞争国家均投入巨资吸引半导体制造、研究,美国的缺席导致自身失去竞争力,造成美国在全球半导体制造份额中的降低。美国需要鼓励建设并更新半导体制造设施,并在研究领域投入。

当地时间6月8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美国创新与竞争法》,其中批准拨款520亿美元,在今后5年里大力促进美国半导体芯片的生产和研究。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曾称其为“ 历史 性的520亿美元投资,用以确保美国保持芯片生产的领先地位”,并直言,“这项法案将确保美国不再依赖外国芯片加工商。”据路透社报道,其中包括390亿美元的生产和研发激励,以及105亿美元的实施计划,包括国家半导体技术中心、国家先进封装制造计划和其他研发计划,以及 15亿美元的应急资金。

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在芯片厂商美光 科技 出席活动时称,这520亿美元的资金将为芯片生产和研究产生超过1500亿美元的投资,当中包括州和联邦政府以及私营企业的出资,也就是通过联邦资金释放更多私人资本,“到完成时,在美国可能有七家、八家、九家、十家新工厂。”她预计,各州将为芯片设施争夺联邦资金,而商务部将有透明的资金发放程序。

去年以来,美国国会两党议员不断提出鼓励美国芯片产业发展的法案,如“2020美国晶圆代工法案”(AFA)、“为芯片生产创造有益的激励措施法案”(CHIPS)。CHIPS法案还被纳入拜登提出的2.3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计划,于今年早些时候颁布,批准了半导体制造激励措施和研究计划,但尚未提供资金,拜登也曾呼吁拨款500亿美元,促进半导体生产和研究。

此前,苹果、亚马逊、谷歌、微软等 科技 巨头联手包括英特尔、高通、台积电等在内的芯片产业链企业,组建了一个游说团体——美国半导体联盟(SIAC),目标便是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美国国会为CHIPS法案提供500亿美元资金。

台积电、三星等均已计划在美国扩建芯片厂的情况下,一场对于政府补贴政策的争夺已然展开。早在去年5月,台积电便宣布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120亿美元新建12英寸厂,预计将在2024年建成投产,初期月产能为2万片5nm芯片,而这一计划的投资与产能规模在今年被多次曝出仍在扩大。

在向美国得州政府提交的文件中,三星也披露了其赴美建厂计划的具体细节:计划耗资170亿美元,10年内在当地创造约1800个就业机会,位于奥斯汀,面积700万平方英尺。三星还提醒说,该项目“竞争激烈”,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纽约北部的Genesee县及韩国替代地点都是奥斯汀的潜在竞争者。如果落户奥斯汀,将在今年二季度破土动工,预计在2023年第三、第四季度投入运营,传闻将用于生产先进的3nm制程。三星明确要求在20年内,得州特拉维斯县和奥斯汀市对三星芯片厂的税收减免将达约14.8亿美元,高于先前提到的8.055亿美元。

谈及美国积极复兴半导体制造产业,张忠谋认为,美国做事永远是“胡萝卜与棒子”一起,补贴只不过短期几年而已,不能弥补长期的竞争劣势,过了补贴政策的那几年,还是要看实力。

供应链安全被打破

持续增长的旺盛需求正在拉长半导体的景气周期。不只是美国,韩国、日本、欧洲等国家或地区都在吸引半导体制造回流。日本政府已经承诺扩大现有约2000亿日元的基金规模,支持国内的芯片制造行业。韩国政府业宣布为本土芯片产业提供1万亿韩元长期贷款,扩张8英寸晶圆厂产能,并增加材料和封装投资。欧盟提出的“2030数字指南”计划的目标之一便是到2030年,欧洲半导体生产至少占据全球产值的20%。

伴随分工模式兴起,半导体产业曾被视为全球化程度最深的产业之一,基于2019年的数据,在对整个产业附加值的贡献中,有6个国家和地区(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欧洲)的贡献度都至少达到8%。但经历这一轮“缺芯潮”,出于维护供应链安全的考量,半导体产业正在向本地收缩,中国也不例外。

波士顿咨询曾作出预测,假设在每个地区建设完全自给自足的本地供应链,将需要9000亿~1.225万亿美元的增量前期投资,并导致半导体价格整体上涨35%~65%,最终导致消费者电子设备成本上升。

“趋势已经很明显,这在日本厂商的产品中得到充分体现,拆开日本的电子产品,会发现其使用的芯片基本上都来自日本,未来各地也会遵循这样的趋势,简单说就是在哪里设计,就要在哪里生产。”上海一家芯片设计公司CEO刘东(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分会理事长叶甜春认为,美国、欧盟强化本土产业链,缺芯固然是一项因素,但根本原因是对供应链安全的一种担心。芯片产业链全球化发展的地域分工,导致有些地区的工业空心化,现在各地希望在本地建立一个至少能够维持最小可行制造能力的产业体系。

但在他看来,欧美要建设本土晶圆制造业是很困难的,这是一个成本、供应链体系和产业生态的问题。首先供应链企业要跟过去,把供应链重建起来,经济代价和后续的运维成本会非常高昂;其次,发展制造业需要人才资源作为支撑,欧美高校的人才体量能否支撑制造产业的重建,也值得考量。“继续创新”或许是欧美发展制造业的一条路径,但通常意义上的产业回流是很难操作的。

对于中国当下的芯片产业前景,叶甜春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指出,国内集成电路存在“卡脖子”问题,在部分领域显得被动,但是跟10年前近乎“休克”的状态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但他担心的是,眼前的问题得到缓解之后,对后续的布局缺乏紧迫感,耽误两年然后发现“卡脖子”这个问题始终存在。

他的建议是,对中国而言,首先是确保供应链的安全,28nm以上的供应链要实现绝对安全,14nm、7nm的技术短板也要尽快补齐。此外还要锻造长板,真正摆脱“受制于人”需要掌握足够的反制手段。要把握好全球化分工与供应链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度”。

国产替代如何加速

刘东注意到,其实从去年开始,国内的芯片厂商,包括一些终端产品厂商,已经在将供应链逐步从境外转移至中国大陆,当时主要是受到华为被制裁事件的冲击,随着这一轮“缺芯潮”爆发,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

深迪半导体今年为国内一家一线手机厂商供应六轴IMU惯性传感器芯片,深迪半导体公共关系负责人黄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2019年第一次送样,经历两年的测试才最终谈成,“对于手机厂商更换一款芯片的成本并不小,因此一旦习惯于采购外国厂商的芯片就没有动力冒风险更换。”

而多位国内手机厂的供应商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在消费电子领域,国内终端厂商今年都在转移产业链,“能用国产替代的都尽可能使用国产替代,就算国内供应商无法做主力供应商,也会让其作为辅助供应商。”

徐鸿涛甚至认为,这次“缺芯潮”的一个原因便是国产替代导致代工厂新产品导入规模增长,“比如原来一家代工厂的产能分配中,量产与新产品导入的比例可能是8:2,但随着新产品导入的需求增加,就挤占了量产部分的比例分配,其中部分原因便是国产替代和产能紧张导致开辟新供应商需求的加剧,一款新产品都要经历漫长新产品导入才能量产。”

不仅是终端厂商在更多启用国内芯片厂商的芯片,一些国内的无晶圆厂商也开始将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

对于刘东的公司而言,与其合作的代工厂遍布中国大陆和台湾,韩国、美国。“只是每家投产多少不一,一方面是要为特定种类的芯片寻找更适合的工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避风险。但是一旦产能全球性紧缺,即使产能再分散,风险也难以回避。”刘东反问,“这一轮‘缺芯潮’中,已经可以看到地方保护色彩加重,比如一家韩国代工厂,面对一位韩国客户与中国客户的需求时,他会怎么选择?”

一家三星投资的芯片设计公司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正是由于三星背书,其产能几乎未受影响,反而扩张产能争抢到产能紧缺的竞争对手的订单。

用刘东的话来说,“大家都变得不那么有操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政府的干预,前述刚刚成立的SIAC便在公开信中称,“当行业努力纠正短缺造成的供需失衡时,政府应该避免干预。”外界认为这暗指美国政府此前施压包括台积电在内的代工厂保证 汽车 芯片产能。

有中芯国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芯国际在分配产能时会从终端应用的角度考虑,也就是如果某款芯片缺失,会不会影响普通人生活,甚至国民经济,“会仔细甄别企业的产能需求,依企业真实需求而定,也不会多给企业产能。”

多位业内人士都感慨,在这一轮“缺芯潮”中更能看到中芯国际的意义。“如果产能在国内,遇到疫情这样的极端情况,至少还能见面沟通,但如果投产在韩国、中国台湾的代工厂,连见面协调的可能都没有。”一位芯片厂商负责人透露,从去年开始,公司就在将产能从境外逐步转移至中国大陆,目前已接近一半,甚至直接邀请一家国内代工企业入股,“也是为了未来更顺畅地转移产能”。

这样的产能转移不止发生在某一家公司身上,姚海平也坦言,公司会将中芯国际14nm、12nm制程作为主打的平台,“14nm以下先进制程代工其实可选余地并不多,无非是三星、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几家。现在中芯国际的先进工艺的产能利用率还不高,所以今年其扩张产能集中在28nm等成熟制程,因为其先进制程工艺刚刚开发出来不久,国内的设计公司做出针对的设计需要时间,估计在明年年中中芯国际先进制程产能也会变得非常饱满。”

中国缺少的不仅是先进制程的产能,其实,目前市场上20nm以上工艺节点产能占据了82%,更多的芯片产品依赖成熟制程产能。

“国内除了中芯国际和华虹,形成量产能力的也就是华润上华,但每月8英寸晶圆的产能可能只有两三万片,确实太少,可能都无法支撑大一点的客户。新的代工厂产能完全跟不上,特别是目前一些产品需要特定工艺,比如BCD高压,其实只有中芯国际、华虹、华润上华这三家公司有技术准备,再无其他选择,这就是目前的现状。”前述中芯国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黄杜提到,“前一段时间政府征求对行业支持政策的意见建议,我们提出除了鼓励主要以线宽制程为标准的先进标准工艺,也要支持不依赖于线宽的MEMS特色工艺,MEMS惯性传感器芯片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时代将会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MEMS工艺是芯片制造的一种特殊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惯性传感器芯片制造,而惯性传感器芯片已经进入每一部智能手机,手机横屏与竖屏视角的转换便依赖这颗芯片实现。

“如今各地晶圆厂烂尾的情况已经让政府感到担忧,但总体而言,大陆的产能仍然很短缺。”有晶圆厂商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几年前公司原本计划投资建设晶圆厂,计划投资50亿元,年产能为1万片8英寸晶圆,但之后项目夭折,原因便是地方政府不再支持。” “当时项目遇到国家收紧半导体投资,地方政府对于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没有信心,就需要地方承担大部分资金压力。”这位负责人说,工厂从开工到“投片”需要3年时间,而根据当时的测算,8年才能回本,这段时间对于地方政府来讲过于漫长。

当下,政府对于晶圆厂的支持无疑举足轻重,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在总结项目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时就说到,要有政府支持,中央政府通常是在政策和税务上的支持,地方政府通常是给予土地和项目奖励等支持,为了引进一些新项目,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一些准入的指导。

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建议说,通过国家发改委窗口指导,一定程度上避免错误的投资导致的国家财产和资金的损失的考量下,可以积极推动国家需要的这类半导体公司。但是如果管控过于严苛,也可能会把这个产业的发展遏制住,减缓国家集成电路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投资金额小于10亿元以下的,按现有方式进行备案;对于政府投资金额低于某一数位的,如50亿元以下的,由省市相关发改委窗口指导;金额更大的由上一级的发改委管控。至于民企或外资为主的,因为政府担的风险较小,可适度放宽指导窗口。”

在叶甜春看来,此前多地都爆出芯片制造的“烂尾”工程,是因为个别项目在市场定位、技术研发、团队配置等方面没有做好准备,仓促上马。对于做好准备的项目,该上马还是要上马。

他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逻辑IC存在40万片12英寸的月产能缺口,存储器至少缺20万~30万片月产能。保守估计,月产能缺口在60万~70万片。整体产能缺口这么大的时候,应该更大规模、更有效率地扩产。“中国貌似缺乏最新的技术和产品,但是全球80%以上的产品用不到最尖端制程,14纳米以上制程能覆盖绝大部分需求——虽然市场份额可能只有百分之六七十,但这上面有大量文章可做。”

社评:台积电变“美积电”,警钟已经敲响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当天在典礼上说,“全球化几乎已死,自由贸易几乎已死”,虽然他可能另有所指,但这句话从一个高度全球化的龙头企业创始人口中说出来,却是对该事件作出的意味深长的精准注脚。 而美国总统拜登在典礼演讲中说的“伙计们,美国制造业回来了”,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怎么就是美国制造业“回来了”,这不是一直在中国台湾省发展得好好的台积电吗?不管美国和民进党当局怎么掩饰,都改变不了这件事的性质,即美国用巧取豪夺的方式把我台湾地区在世界核心高科技产业占据重要位置的优质企业逼到美国去。 为迎接台积电的到来,华盛顿端出了丰盛的溢美之词,然而从头到尾只有“美国利益”这一个内核,对双方能否共赢或者对全球芯片产业是否有贡献,却几乎只字未提。 它也没法提。 因为这完全不是市场自然形成的结果,来自华盛顿的政治施压以及补贴利诱贯穿了台积电在美国建厂的整个过程。 这也给全世界敲响警钟,我们需要把警钟敲得更响一些。 美国不仅仅是对台积电这么干,它还能将此当作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本土的案例,向其他国家犹豫不决的芯片公司继续施压。 对华盛顿来说,无论经济上还是政治上,这都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无利不起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美国采用蛮力强行闯进本来由市场法则主导的天地,俨然是闯进瓷器店的公牛,搅乱规则和秩序。 如果真像张忠谋说的,“全球化几乎已死,自由贸易几乎已死”,那么美国是证据确凿的罪魁祸首。 与美国的自私与蛮横相比,民进党当局更显可耻,它不仅对美国这种掏空台湾的行为毫无抵触之心,反而积极主动,从言辞到行动无不充斥着对华盛顿的奴颜婢膝。 而台湾社会几十年来积累的财富,则被民进党方面肆意挥霍,当作求得华盛顿信任的“投名状”。 从“莱猪”到台积电,这样的例子近年来越来越多。 但真把台湾掏空了,恐怕民进党在华盛顿的利用价值又要大大缩水了,不是更容易被抛弃吗?民进党当局狡辩说,这是一个好事。 我们想问民进党,逼着台积电切断大陆业务导致其营收下滑,是好事吗?将台积电上千名最顶尖的工程师迁到美国,导致“台湾半导体史上最大人才迁移”,这是好事吗?台积电这次在美国建厂的总投资将达400亿美元,对美国是史上规模最大的海外投资之一,但台湾社会和经济却面临“慢性失血”的危机,这是好事吗?先例既开,接下来美国会见好就收吗?骗谁呢?蔡英文资料图在全球芯片制造领域占据半壁江山的台积电,其工厂遍布全球,它当然有权利选择在任何地方设厂和投资。 然而在美国设厂很显然并非简单的在商言商,张忠谋自己也说,台积电曾经在美国建厂的尝试后来甚至成为一场噩梦,现在噩梦怎么一下子变成美梦了?8个月前,张忠谋还公开表示,“在美生产晶片”是昂贵浪费、徒劳无功之举,因为缺乏人才且成本高得令人望而却步。 对这次亚利桑那新厂开设,有美国官员表示,这可以“在与中国的竞争升温之际,为美国军事和经济带来决定性优势”。 这显然一语道破了事情的本质。 中国有句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为了遏制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美国可谓费尽心机不择手段,但它强扭出来的苦瓜,最后却要让别人跟着一起吃,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悲哀。 相关报道:台积电在美国建新工厂岛内民众崩溃:连门都被拆走了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设的新工厂当地时间12月6日举办首批机台设备到厂典礼。 据台媒报道,美国总统拜登在政府高层官员和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美光科技首席执行官桑贾伊·梅赫罗特、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等企业界高层的陪同下参加了典礼,并高调宣布“美国制造业回归”。 台积电6日还宣布,其亚利桑那州工厂开始兴建第二期工程,预计于2026年开始生产3纳米制程技术,该厂目前兴建中的第一期工程预计于2024年开始生产4纳米制程技术,两期工程总投资金额约为400亿美元。 两期工程完工后将合计年产超过60万片晶圆,终端产品市场价值预估超过400亿美元。 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布赖恩·迪斯对记者表示,这项“重大里程碑”是“亚利桑那州史上最大规模的境外直接投资,也是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境外直接投资之一”。 美国人兴高采烈庆祝的这项“重大里程碑”,给台湾地区媒体和民众带来的却是满心的酸楚。 芯片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台积电持续在美扩大产能,岛内不少人质疑此举恐将掏空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 台积电总裁魏哲家6日对此回应称,离开了台湾地区的生态,台积电不可能像之前一样活得很滋润,要说台积电赴美掏空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根本是“门都没有”的事。 但岛内民众看到台积电相关新闻后都非常崩溃,直呼“门都没有了,门都被拆去亚利桑那了”“整个搬走、连门都不留”“在美国多盖一座晶圆厂,就是在台湾少盖一座晶圆厂”“过几年就叫‘美积电’了”。 台湾《中国时报》主笔室也发表评论文章哀叹,台积电被美国抢走了。 文章称,台积电此次可以说是在美国的压力下决定赴美设厂,当时说的是5纳米厂,更先进的制程仍留在台湾地区,不过在设备到厂典礼前夕则传出将升级为4纳米厂,而且不久后还要设3纳米厂了。 这让各界逐渐发现有点“不对劲”。 当初美国因需要台湾地区的尖端半导体制造能力,而必须“力挺台湾”,但现在通过各种威逼利诱让台积电去投资,而且最尖端的制程都过去了。 换句话说,美国不必然再“力挺”了。 文章称,美国的做法最让人反感,把台积电的技术、人才、智财全部捞过去,有如公然抢劫。 更糟糕的是民进党当局百依百顺、配合行事,简直是“被卖了还帮忙数钞票”,在乎民众的权益吗?台湾《联合报》也发表社论称,台积电是全球半导体行业龙头,重要性毋庸多言。 近几年,台积电屡在美中科技战中被民进党当局推上火线。 这些发展,实在令人不安。 民进党当局对经济缺乏长期发展策略,却不断将台积电当成对外交往及战略筹码,又无心满足它必要的水电和人力等需求,这岂非在刨台湾地区经济的根?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keji312/3223.html
我家包子只用这个馅儿 比白菜香 比芹菜营养 吃多少都不腻!
户外露营 五一 各地游玩关键词是 体验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