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椽都是木房子的主要构件 柱 这些用来夸人的栋

构件

故宫斗拱 独乐寺观音阁大殿

当我们夸张三很有成就,会说他是“栋梁之材”;当我们夸李四在团队里非常重要,会说他是“台柱子”;当我们夸王麻子写文章气势恢宏、笔力雄健,会说他有一支“如椽巨笔”。

实际上,这些用来夸人的栋、梁、柱、椽,都是木房子的主要构件,它们到底是指什么呢?下面我就一一来认识它们。

梁

先说梁。最开始,梁指的是水面上的桥,后来这个字用在了房子里,那些放在头顶上用来支撑各种构件和屋面的横木被称为梁,这应该是想说“梁”和“桥”一样,都在水面或地面的上方,同时承载着重量。

梁的种类很多,依据具体位置、详细形状、具体作用等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但大多数梁的方向,都和建筑物的横断面一致,也就是所谓的“横梁”。另外,在较小的建筑物里,梁是直接放置在柱头上的,但在较大型的建筑物里,梁是放在斗拱上,斗拱下面才是柱子。由于梁承托了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各种构件以及屋面的全部重量,所以,它是建筑上部构架中最重要的部分。

其次我们说“栋”。“栋”其实是梁的一种,是整个房子屋顶上最高的主梁,也就是许慎的《说文》里说的“屋至高之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栋在整个房屋中的地位了。

第三,我们说说“柱”。柱有两个特点,一是直立,二是大多数的柱子要承受上部的荷载,是建筑的承重部分,梁、枋、屋架都靠它撑着。

檐柱

古代有这么一个说法,说其实房屋的主人并不是住在里面的人,而是这些柱子,因为柱的意思是“主人”的“主”,所以,如果有人抱怨柱子挡住了屋子里的视野,反倒是喧宾夺主、贼喊抓贼了。

斗拱

第四,我们来说说“枋”。枋跟梁一样,是放在柱间或柱顶的横木,跟梁所处的高度也相差不多,但在走向上有很大区别:

梁的位置在前后金柱或者是金柱和檐柱之间,但枋的位置则是在檐柱和檐柱,或者是金柱和金柱,又或者是脊柱和脊柱之间。

简单地说,大多数梁的方向和建筑的横断面一致,而枋和建筑的正立面方向一致。

说到这里要插一句,大家知道这个横木为什么叫“枋”吗?很有意思,这块木头的作用是拉住梁和柱,这就特别像一个拉拢关系的负责人,而被拉拢的人呢,都希望这个人要正直可靠,所以你看木枋不管是形状还是字音都是这么的刚正不阿,都是这么的“方”。

第五,说说檩(lǐn)。它还有个叫法是桁(héng),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且将屋顶的载荷通过梁向下传递。

檩的名称随着梁头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在檐柱上的叫檐檩,在金柱上的叫金檩,在中柱上的称脊檩。

第六,椽。椽子,和檩垂直,和桁正交,主要的作用是负荷屋面的瓦片。根据位置的不同,有脑椽、花架椽、檐橼、飞檐椽等不同的称呼。

最后我们还要补充说说斗拱,这斗拱可是我们古代汉民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的角度看,都足以象征着古典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所谓拱,是在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在柱顶上加出来的承重结构,它一层层的探出来,样子很像弓形,而“斗”,就是拱和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形状像斗,那斗和拱合起来就称为斗拱。

翻译一下,斗拱的作用是解决垂直和水平两种构件之间的重力过渡,小的建筑物用不着,等级太低的建筑物还不准用。

说起斗拱的起源,其实很隐晦,目前最早的斗拱形象见于西周时代的青铜器。用在建筑上的年代倒是还没有定论,大概是先解决了屋顶构件的垂直压力之后,继而向外发展把屋檐送出去。

在《论语》里有一段话,意思是说孔子曾经批评鲁国大夫臧文仲在家里饲养着大龟当宠物逗着玩,住的房子也很奢侈,不仅有像山峦一样重叠起来的拱木,还有画着精致水草纹饰的短柱。

柱子

这也就是成语“山节藻棁(zhuō)”的由来,这说明在春秋时代,斗拱已经发展得很完备了,而且特别的华丽。

不过,也有人说斗拱其实也没啥,无非就是斗上放拱、拱上放斗、斗上又放拱这样的反复折叠……但神奇就神奇在看着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足足用了十三卷的篇幅,列举了三十多种斗拱的形式,可谓异彩纷呈。

另外,各个年代的斗拱形式各有不同,所以斗拱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用于鉴别木建筑的年代。大体来说,明朝以前,斗拱主要是作为结构构件存在,起承重作用,附带一定的装饰作用;明代以后,斗拱的承重作用逐渐向装饰性作用转变,到了清代,基本就只作为装饰件了,并且只有宫殿、庙宇等建筑还在使用,彰显着皇家和神佛的威严和尊贵。

文/杨学涛(文史学者)

这些用来夸人的栋

离开太原,一路北上,便进入忻州的五台山地区。 五台山很早就是我国的佛教圣地,北魏孝文帝最早在此大规模建寺,到了唐代则被高宗和武则天正式定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而后也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大多数游客去五台山都是去的五台之中的台怀镇,那儿佛寺林立,但要说历史悠久,它们都远比不上台外(五台之外的山区)的两座国宝级的唐构:佛光寺东大殿和南禅寺大殿。 虽说知名度比不上台怀那些香火旺盛的寺院,但就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来说,绝对值得一看。 我们驱车亮闹来到南禅寺,到达的时候已是下午,寺院建在不太高的山崖上,门口种着几株松树,非常清幽。 和许多山野里的古寺一样,南禅寺很好地保留了周边的历史环境,清静的古意让人非常舒服。 平日里这儿也没什么游客,来的都是古建爱好者。 南禅寺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记载,只是一座乡村型的小庙,远离了热闹的人群,倒给人一丝亲切之感。 根据重建年代推测,南禅寺名字里的「南」指代的应是方位,而不是禅宗南宗的意思。 1953 年全国文物普查时,考察人员行至此处,看大殿构件形制便推测其为唐代遗物,随后在大殿西侧平梁下发现了墨书题记:「因旧名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据此判断大殿的重建时间不晚于唐建中三年(782 年),距盛唐相去不远,比佛光寺东大殿足足早了 75 年,屹立至今已有 1200 多年。 大概得益于地偏庙小,这座小小的佛寺逃过了唐武宗的会昌灭法,经历了历代战乱与变故,一直留存至今,算得上十分幸运了。 进门后穿过东跨院进入到主体院落,正北的大殿便是南禅寺的正殿:大佛殿,三开间的体量并不大,但能感觉到唐风扑面而来。 两边的东西配殿则为后世所修,龙王殿为明隆庆元年所建,菩萨殿为清代遗物。 最南边的山门衡档(观音殿)也为清代所重建。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立于台基之上,前面的月台为新近复原,气势还是很足的。 十二根檐柱围成最外一圈,殿内无金柱,留有较大的礼佛空间。 斗栱简单大气,檐柱间无补间铺作,整体做法很古朴。 从大殿正面看去,侧脚(檐柱向中间倾斜)、生起(两侧的檐柱比中间的檐柱稍高)都很明显,结构甚为稳固。 宋元祐元年大殿因地震进行过修缮,但没有更换较大的构件。 一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斗栱、梁枋、柱子,基本都是唐代的原构。 我们现在看到的屋顶和门窗大都是在 1974 - 1975 年间的修缮中所替换的新构件,这次修缮主要为了恢复唐代的原貌(当然原貌也只能是推测,关于 1970 年代的修缮,可参考: 《南禅寺大殿改变了什么》 )。 最早发现南禅寺的时候,大殿长这样(门窗皆为拱券形制): 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屋檐曲线相当平缓,出檐深远,整体看还是敬拦罩很漂亮的。 当然,现在看到的都是 1970 年代复原的样子(包括典型的唐代鸱尾)。 走进殿门,佛坛上十多尊泥塑造像排布在眼前,这些塑像全都是唐代原物,其中部分塑像在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进行过妆绘,但保留了唐代的风格。 虽然只是个山村小庙,但塑像的功夫还是不差的,也反映出唐代雕塑技艺的高超。 可惜在 1999 年南禅寺遭了贼,三尊佛像被盗走,至今下落不明。 2012 年,南禅寺再次失窃,寺内原藏有的一个小石塔(年代可能早于唐代)被盗走,令人痛心不已。 殿内结构很简单,不施天花,为彻上明造(屋内梁架结构完全暴露),我们得以尽览唐代梁架的简洁设计。 两根四椽栿架在前后檐柱上,袱上增加复梁一道,即「缴背」,上有驼峰、斗栱,承托起平梁和平槫。 平梁两端施托脚斜撑,平梁上安大叉手,不用驼峰和侏儒柱,全靠叉手承托脊槫,这是我国唐代及以前建筑上的明显特征,五代以后便不再见到。 细看可以发现,殿内各种梁袱的形式,均为「月梁造」,颇为优美。 夕阳的余晖笼罩着布满裂纹的木柱,斑驳的红墙、板门和破子棂窗,无论是历经千年的旧物还是不足百年的新作,此刻都沉淀着厚重的时光,散发出迷人的气息。 我们静静地感受着这一切,忘记了时间,又仿佛回到了过去。 这小小的庙宇,想来荫庇不了几处村庄,但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大概也给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不少安慰罢。 不多时,日影西斜,我们颇为不舍地告别了南禅寺,驶向不远处的五台县县城。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32441.html
教练公开道歉!大量网友宣布退游 BLG无缘冠军!Bin采访垂
在 移民成美国大选关键词 摇摆州 美国大选手记 密歇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