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变变变 国宝天天见 百闻不如一见

文物

“走出”展柜

文物一改严肃模样

“奔奔跳跳”向你走来

穿越千年

中国美学元素

化身潮流时尚单品

文化

遥远而神秘的文物

正化身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器一物

将历史文化带入人们的日常

19日,甘肃省博物馆艺术生活馆开馆

在这里

“铜奔马”炫酷上墙变涂鸦

“彩陶罐”能被一口咬到嘴里

文物与文创、古代与现代

仅一步之遥

Q版铜奔马

国宝天天见

东汉铜奔马是中国旅游标志

具象了古人“天马行空”的浪漫

和高超的青铜技艺

在它俏皮生动的正面神态下

有趣的灵魂根本藏不住

“绿马奔奔”和“绿马跳跳”玩偶

八瓣莲

以萌趣姿态戳大众笑点

提醒大家:要积极大笑,保持乐观

归迹国光的耳饰

春秋时期的鸷鸟形金饰品

是海外回归文物之一

金笔描画、毛羽华美、姿态挺拔

表现了秦人对鸟图腾的崇拜

这对金耳饰

以国脉重归、耀世盛光的美好祝愿

赋予时尚单品悠长厚重的意蕴

高原之宝“牛哞王”

国宝

青铜牦牛粗犷雄浑、体积硕大

嘴巴半张,似“哞哞”吼叫

极具高原文化特色

“牛哞王”玩偶以不修边幅的蓬松毛毛

还原了牦牛野性的帅气

眯眼微笑的温暖表情

与牦牛平安吉祥的寓意相得益彰

来自仰韶文化的“大脸懵”

红陶人面像来自仰韶文化

定格了5000多年前先民样貌和生命张力

催生“懵”“放空”“舒适”的无限解读

绒绒的“大脸懵”抽纸盒

将文物半张开的嘴作为纸巾的出口

达成“吐”纸巾的奇特效果

以实用又好玩的文创为生活“调味”

惊艳千年的“蓝莲花”

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

以七瓣莲为盏、八瓣莲为托

是古丝绸之路多元文明交流交融的实证

“琉云璃彩”蓝莲盏

采用古法琉璃高温烧制

经过二十多道复杂工艺

打造出冰肌玉骨、莹润清透的“氛围感”

“怪可爱”的鲵娃娃

鲵鱼纹彩陶瓶来自仰韶文化

瓶身腹部绘着的图案包含人面、蛇身、双爪足

具有原始龙的雏形

“鲵娃娃·彩陶”玩偶

让鲵鱼纹跳出瓶身束缚

扭动灵活、咧嘴开怀

却又不忘“初心”

将“原文物”系于一身

绘有彩陶纹的热水袋

源自马家窑文化的涡纹彩陶瓮

是先民对水波的艺术再现

“罐语千年·热水袋”

保留了彩陶纹样和器型

又兼具冷热两用的实用性

与数千年前古人并融审美和实用的文化传统

一脉相承

饮一碗茶,回到古代丝路

拼一幅拼图,复原敦煌壁画

文创,让文物活起来

百闻不如一见 中国越来越多博物馆正不断拓展“文创+”的边界

与古为新,寓教于乐

文物变得可食、可玩、可用、可感

让文物走进寻常百姓家

让历史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logo:谢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会员)

海报:谈昦玄、原澄玥(实习生)

新华社对外部 甘肃分社联合出品

学术支持: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 史册

素材支持: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


百闻什么一什么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生词本基本释义闻:听见。 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出 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例 句1. 我生平第一次过三峡,那瑰奇的景象令我激动不已,真是~。 近反义词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反义词道听途说典 故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 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安定。 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 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 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 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 ”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 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安定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 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科释义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 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 查看百科英文翻译To see it to believe.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古今贤文(真理篇)解释,只要解释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联系实际,有的放矢。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欲知山事事,须问打柴人。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伟大出于平凡,理论来自实践。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满招损,谦受益。 自满的人学一当十,虚心的人学十当一。 孔小不补,孔大受苦。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闻过则喜,知过必改。 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翻译:我们要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解决实际问题。 不勇于探索,就不会成功。 实践出真知。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 只有深入实际,才有发言权。 要善于听取各种意见。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应该防微杜渐。 运动的物体不会腐朽变质。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应该高兴,知错就应改正。 接受好的东西就像流水从高处流入低处一样,仇恨恶事物就像仇人一样。 钟如不敲就不会响,话不说出来,别人就不会明白。 良药虽然是苦的却对治病有益,忠言虽然听起来不顺耳,却对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有益。

有趣的日本谚语

有很多日语谚语源自汉语,甚至是汉语直接翻译而成的,其中的含义也是和汉语一致的,中国人一看就懂。 举几个例子,比如「百闻(ひゃくふん)は一见(いっけん)に如(い)かず」,就是“百闻不如一见”;「光阴(こういん)矢(や)の如(ごと)し」就是“光阴似箭”;「一年(いちねん)の计(けい)は元旦(がんたん)にあり」就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子(こ)を知(し)ること父(ちち)に如(い)くはなく」就是“知子莫若父”;「千里(せんり)の堤(つつみ)も蚁(あり)の穴(あな)から」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せんり)の道(みち)も一歩(いっぽ)より起(お)こる」就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怎么样,真的是和汉语一模一样吧。 下面再举一些好玩的谚语的例子,它们是日本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富有日本土地上的生活气息,它的含义就要略加解释才能明白。 还是举些例子,学日语的朋友可能对下面两个谚语不陌生,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提起:「猫(ねこ)に小判(こばん)」,「小判」是日本古代的一种钱币,很值钱,在这里「に」是给与的意思,把「小判」给猫,猫是不懂的,对它来说毫无价值和意义,所以这句话就是“对牛弹琴”或者“投珠与猪”的意思;还有一个谚语也是挺常见的——「高岭(たかね)の花(はな)」,开在高高的山岭上的花朵,开得很好看,但是只能看见却够不着,表示一种“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意思,日剧中那些出身普通的男青年,看到那些家世显赫的名门闺秀,就经常会用这句话来表示差距太大。 「大根(だいこん)を正宗(まさむね)で切(き)るなかれ」,「大根」是萝卜,「正宗」是日本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刀匠,铸造了许多武士用的名刀,「なかれ」是“不要……做”“切勿”的意思,也就是说“切萝卜不必使用高级的武士配刀”,就是“大材小用”的意思,基本对应汉语中的“宰鸡焉用牛刀”,还是比较形象的吧。 「爪(つめ)の垢(あか)ほど」,「爪」是“指甲“的意思,「垢」是“污垢”,这个谚语形容的是“少”这个概念,少得就像指甲里的污垢那么可怜,还是挺有意思的,可以翻译成“微乎其微”、“一星半点”或者直译为“少得可怜”,还有一个形容“少”的的词,叫「雀(すすめ)の涙(なみだ)」,麻雀本身就很小,麻雀的眼泪就更少了。 最后举两个风花雪月的,呵呵。 「朝颜(あさがお)の花(はな)一时(いちじ)」,「朝颜」是“牵牛花”,夏天早晨牵牛花早早开放,但是太阳一出来就很快就谢了,就是“美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的意思,近似于“昙花一现”;「月(つき)に群云(むらくも)、花(はな)に风(かぜ)」,月有群云遮,花有微风摧,美好的事物总有缺憾,事事完美总是难求,可以对应“好事多磨”,仿佛与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120.77.238.70/keji312/32812.html
零容忍 中国游泳运动员兴奋剂药检结果呈阳性 外交部 对兴奋剂
有的放矢 争做新时代好青年